佛弟子文库

圣一法师《梵网经菩萨戒之杀戒》

圣一法师  2010/08/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梵网经·第一杀戒》

生者即生命,一切众生都有生命,有生命才可修行,认识自己的生命,则能够度自己,认识别人的生命,能够度一切众生。

何为生命?四十二章经云:佛问比丘:“人命在几间?”一比丘答:“人命在数日间。”佛云:“子以 见道。”佛再问:“人命在几间?”另—比丘答:“人命在数日间。”佛云:“子未见道。”佛再问:“人命在几间?”另一比丘答:“人命在食饭间。”佛云:“子未见道。”再问,又另一比丘答:“人命在呼吸间。”佛云:“善哉,子见道矣。”

一呼一吸,念念相续,是人命的法相,若于人命不能认识,又焉能了人命中的生老病死苦?于人命中一吸,就是生,一呼,就是灭,若吸而不呼,生而不灭,人命就断了:若呼而不吸,灭而不生,人命亦断,是故人命在呼吸间,识得人命则识得道,不是离开人命以外有道。

昔日,阿难尊者对一沙弥说:“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机,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生百岁,而不认识生灭机,不如生一日,而能认识生灭机,可以悟道,可以证果,可以了生死。

生灭机是什么?

一念生、一念灭就是我们的命根,生了之后即灭,灭了之后再生,例如念阿弥陀佛,第一念灭了后,第二念阿弥陀佛生起,第二念灭了,又生第三念佛,假如命根没有灭相的话,只能有第一句佛念,而不能生起第二句佛念,但是命根有灭相,灭了第一句佛号之后,再生第二句佛号,生了之后再灭,灭了又生,就是因为命根有生灭,所以生起的恶念可以灭,假若我们的命根第一念起恶念——生必有灭;第一念灭了,第二念不起恶念,起善念,或是佛念,是谓止恶。

明白这个“念”,就是生灭机,生灭相续,就是命根,生灭断,命根尽。生灭相续,希望有一念能悟道,所谓悟在一念中,不会是以两念而悟。

“解了生灭机”者,有生有灭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不生不灭——生亦灭、灭亦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即是不生不灭,即是道,是涅槃。

是故阿难尊者对沙弥说:“若人生百岁,不了生灭机,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生灭机就是命根,自己不认识自己的命根,又如何了生死,命根生灭,就是你的生死,命根不生不灭,寂灭现前,就是你的涅槃,是净土。

修行不是离开生灭的命根以外,另有一不生不灭的佛道现前、所以度众生不可以杀生,若杀生,断了命根,念绝,如何度?

假如一个恶人,他的第一念、第二念是恶,第三念可能是善——善念度了恶念;邪见人第一念邪,第二念邪见灭,第三念正见现前——正见度了邪见;迷人第一念迷,第二念迷灭,第三念不迷,第四念悟,以悟度迷,若杀了他,念断绝了,如何以善念度恶念?以正念度邪念?以悟度迷?

是故佛法内只有度生,无有杀生,命根在,可以度他返迷成悟,止恶修善,改邪归正,何况菩萨化利众生,以慈为本,一切众生,包括人畜,皆知贪生怕死,若断彼命,便失本慈,且怨恨不忘,累生酬报无已,又如何度彼?

佛言,若佛子。

受了菩萨戒,将来必得成佛,现在是佛子。

若自杀,教人杀。

自杀者,是自己亲手杀众生命,乃身心所造杀业。教他人杀者,虽不自己行杀,而使他人行杀,乃心口所造杀业。

方便杀。

或教人往险地去,使其失命,或教人误落陷阱等,巧设方便,令其致死,是名方便杀,乃意地所造杀业。

赞叹杀。

鼓励人行杀,鼓励人去寻死,亦属心口所造杀罪。

见作随喜。

虽不是自己去杀,不教人杀,亦不赞叹杀,但见人杀生或见人自杀而生欢喜心,心有杀生之影,有随喜杀生之罪,属意业杀罪。

乃至咒杀。

以咒术杀生,属心口所造业。

杀因,杀缘。

杀因乃恶毒心是也,杀缘指一切杀害众生之机会及助缘,助缘者指助成杀生之缘,先有杀因,后有杀缘。

杀法,杀业。

杀法者,刀、枪、剑、戟、毒药、或是绝其饮食等,一切杀害众生之方法。若命根未断,未成杀业,命根一断,杀业已成,杀罪亦成。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凡一切有命者,包括蛇虫鼠蚁,俱不得故意杀害,若不是故意杀害,即无心去杀,无心则无罪。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

佛性清净广大,周遍常住,从佛性而起慈悲心,慈悲心亦常住。

孝顺心。

从佛性而起孝顺心: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之佛,故应孝顺;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应孝顺过去之父母,还要孝顺三宝,秉三宝之教导,不杀生。

方便救护一切众生。

不但不杀生,还要设方便,救护一切众生,救者救其死,护者护其生,见死则救,见生则护。现在救护众生,将来度众生。

例如放生,就是救其死,护其生,但一定要以方便,如碰到有人要杀一条鱼,立即以钱买回来放生,不要迟疑,是为方便,稍一犹疑,这条鱼便被杀。绝对不是预先约定打渔的人,把鱼网回来,然后再放回海里,此非真放生。

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恣心者,放纵己心,泄其怨恨;快意者,因嗔起杀,以杀为乐。菩萨应该要制止自己的嗔恨心、恶毒心,使杀心不起,代之而起以慈悲心,孝顺心。

既不方便救护众生,反而纵恣自己的怨恨心而快意去杀,犯波罗夷罪。

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戒,永弃佛海之外,亦云堕,即堕落三恶道,亦云断头,亦云极恶。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何回向给被堕胎的胎儿

问: 如果由于医院检查出了胎儿有畸形,因而犯了堕胎...

弘一大师: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

净业行人的戒律观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

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

根机利的,你用一些小法来跟他谈,那也不对机,这就叫...

逆风的香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有一天,阿难独自在花园...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问遮难的内容及其意义

僧团为简别出家者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

戒法是否允许重受

关于重受的问题: ▲《业疏》云:若准《多论》,不得重...

万事皆有因

从前,徽州有个商人叫程伯鳞,他居住在扬州,非常信神...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推荐】花钱还需要有智慧

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

修行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

灾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经云: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因一切有为法...

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困惑

问: 师父慈悲,弟子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困惑。如果...

【佛教词典】极喜三昧耶

(术语)又名悦喜三昧耶,大三昧耶真实印,素啰多大誓...

【佛教词典】鬼眼睛

(杂语)妖怪之眼睛。以譬非正见。碧严第五则着语曰:...

【推荐】嗔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

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

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

八岁的沙弥

很久以前,当时的印度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统治。有一...

初学佛法的应怎么学

问: 初学佛法并有志于出家修行的人应该先读什么经?...

丑陋也好、美也好,都是假的

如镜中见其面像,菩萨观众生为若此,镜中见其面像,就...

曾黎的素食心得

曾黎吃素源于偶然。食素之后,曾黎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

一个人的个性脾气很重要

一个人的个性、脾气很重要,个性好的,到哪里都会跟人...

演培法师《弘一律师对地藏菩萨的礼赞》

每年中国夏历七月到来,我国佛教徒不少发心读诵地藏本...

中国古代的生活雅语

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提问说请教;...

爱别离怨憎会,实在苦不堪言

什么叫爱别离?相爱的人,结果分手了,这个时候也很痛...

我们为什么应该素食

我们为什么应该素食?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回答这个问...

7美元买走了一整天的快乐

一位女士开车来到小城加油站,本应到自助加油泵那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