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圣严法师  2018/01/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禅观。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由观四念处发无漏慧而出三界,证解脱果,这是相当花时间的修行方法,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难得有此因缘修成四念处的观法。

但是,在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中,也不是无缘修习四念处的观法。事实上,我在指导禅修时,常常劝勉禅众,要时时照顾好各人自己的身心,应当“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手在做什么,心在做什么。”“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如能做到,则行、住、坐、卧的四大威仪,无一项、无一时、无一处不是修行。凡是一举手、一投足,举心动念处,全部生命的动静运作,也都是用功办道的场合。这就是中国禅宗祖师们所提倡“禅在平常日用中”的大道理所在。此即是将次第禅观的四念处观法,用于中国禅宗的微妙之处。

四念处的目的在于用观照身、受、心、法而发无漏智慧,也就是禅宗六祖的“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即慧,即慧即定,实则重于慧解脱,所以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都是无漏慧的功能。大悟彻底,便得五分法身,名为涅槃妙心,又名正法眼藏。由此可知中国禅宗的禅修特色,无异就是四念处观的日用化与普遍化,把高难度的修行方法,转化成或动或静、任何时地都可灵活使用的修行方法。

我在指导禅修方法时,所用的身、受、心、法四种观行,是比较容易练习的。

(一)观身法

不必观察身体的净与不净,但求时时明察身体的动作。从粗大的肢体动作,至关节、皮肤、头部的五官、脑部、胸腹的五脏、腰部、臀部、四肢等的活动,从粗而细,从外而内,从大而小,从点而面,从局部而全身,逐层观照,乃至明察秋毫,随时随地,都能清清楚楚。若能观照成功,动中即是禅定,便会持平稳定,头脑宁静,身体康泰。

(二)观受法

受是觉受、触受。身体的五根与外境的五尘接触而得的心理反应是或苦或乐,或是不苦不乐,是谓触受。身体本身的生理机能互动互用,例如,消化系统的运作、循环系统的运作、禅坐中气脉功能的运作等,均会使你产生心理的反应,或苦或乐,或是不苦不乐,是谓觉受。此法若能观照成功,便不会有逆境不顺的烦恼心出现;因为观察受苦受乐,苦乐本身仅仅是受,观受是受而非苦乐,心即能够明净安静,不为苦乐的触受与觉受而影响情绪。

(三)观心法

心念的活动,与身、受相连,一切烦恼,均以身体的五根为媒介,均以触受与觉受为取舍,逢苦则忧、遇乐即喜,喜则生贪、忧则生瞋。平常心境不苦不乐,亦無贪瞋,似非烦恼,实则因其无记,即是愚痴。故“心”的内容,包含了苦乐忧喜舍的五受,也具足了贪瞋痴三毒的全部。如何观心?即是向起心动念处用功,观照每一个念起念灭处,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心相如何?心情如何?每一念的相应处,究竟是跟五受的哪几受有关?又跟三毒的哪几毒相连?观心之时,不是不许心念活动,而是明察心念在做什么。此观若能修成,性格必可稳定,智慧也会出现。观心之时,觉察念念生灭,生灭之中,没有永恒的心相可见,即能亲见无常的真理,也就能够从厌离烦恼而转化为享受无常即无我的生活了。

(四)观法法

法的内容,是指色法及心法。色法的物质现象,主要是指生理的肉体事实;心法的心理活动,主要是一切语言、文字、形象等符号印象,在心中留下的种种思想、观念、分别、执著。常人均将自己的价值观,视为生命的重心,若用此方法,加以观照,便是在群魔乱舞的场面,遇到了照妖镜,即原形毕露,无处逃遁。一切的思想、观念、分别、执著,均是从心相、身相、物相产生的印象及符号,既然已用观身、观受、观心等方法,照见那些现象均非永恒的实法,当然也就没有实我、常我、真我可求了,故将此法观成,当下即证无我的实相无相。

如以上所说,似乎还是不易修学。其实初学的人,宜从某一个特定的动作或触受开始观照。例如拜佛时,观照拜的动作是观身,观照拜的肢体觉触是观受,观照所受的心念反应是观心,观照心念反应的情况是观法。又如经行时,观照脚步的动作是观身,观照经行时肢体的觉触是观受,观照所受的心念反应是观心,观照心念反应的情况——有执著无执著等是观法。以此类推,在日常生活的随时随处,只要有举手投足的动作处,有身心的任何反应时,均可练习四念处的禅观法门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并不懂得如...

【推荐】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

★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个性那么暴躁,那就不要讲见...

能同时依止一净一禅两位善士吗

问: 请问法师,弟子能同时依止一净一禅两位善士吗?弟...

禅宗五家七宗——杨岐派

杨岐派为临济宗之支派,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称杨岐宗...

回归本来面目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卑躬屈膝地去讨...

云居山竺慎师身上发生的一个事情

你要是见到境界,也不能生欢喜。一生欢喜也同样找麻烦...

静坐的好处

静坐(冥想、禅思、内观)提供人类一贴清凉剂,无论闲...

参禅如何起疑情看话头

参禅用功这一法,首先要明白道理,这个道理呢,就是路...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凡是未出三界,都要读经修行

一、读经自利利人 说到读经,就是在齐声诵经。所谓「经...

圣严法师《互信的建立》

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建立在诚恳的基础上,有诚意才能得...

工作如何才能不手忙脚乱

人不可能离开工作,而且愈是有理想,愈是对生活保持积...

圣严法师《话梦人生》

古代中国曾有一则做梦的故事,描述一位年轻人,在赴京...

【佛教词典】二观行

又作唯识观。据宗镜录卷三十五载,二观行即:(一)寻伺...

【佛教词典】乌苏波置楼

为大势至菩萨所说陀罗尼之名。意译作救诸病苦。此咒可...

不知最亲切

有时候出去旅行,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有看电视、没有听广...

欲望不可无休止

民间流传着一首《十不足诗》: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

不要被爱情冲昏了头

要认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好像愈来愈不容易,有个女孩...

斋僧获福

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子,年纪很小时便失去了双亲,一...

如何变不利为有利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同样,一个人的缺点...

在地下入定七八年, 生死却仍未了

明朝有一位皇帝要到紫金山的寺院上香,当时是一个下大...

究竟是谁在烦恼

我常说: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有事。这是说,如...

悉达多太子的成道

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尚未成就佛道时,一日,取地上槁...

一次施舍的福德

在舍卫国里有个名叫拘留的老人,他非常富有,却一点也...

病苦后重生的感悟

提起学佛我真是好惭愧,皈依很多年了,但是从来没有真...

生死轮回的根本——无明

我们来看看,佛陀讲十二因缘,是怎么能够让一个人悟道...

感受跟想象是生死的两个病根

到正宗分的时候,佛陀就问阿难尊者一个问题。 他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