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自在随缘安住于任何境界

2018/05/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自在随缘安住于任何境界

佛陀在拔耆国时,与诸大阿罗汉,如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离越、阿难等五百位高德比丘一同在师子园中。有一天,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那律相约一起到舍利弗居所。此时,阿难遥见三位大比丘正要出发,便对离越说:“三位大声闻都要去拜访舍利弗,你、我二人也应该一同前去听闻舍利弗演说微妙之法。”

离越随即应允,于是离越、阿难尊者随即动身前往舍利弗居所。舍利弗尊者见多位比丘来访,说道:“善来,诸贤!请就坐。”此时,舍利弗尊者对阿难尊者说:“我想请问贤者:在牛师子园极为快乐,有着自然天香流布四周;贤者,应当如何令自己身心愉悦安住于此园?”

阿难尊者回答:“若有比丘多闻不忘,能总持诸法义理,修行梵行,具足诸法亦无漏失;又能对出家、在家四众演说妙法,不失次第;行止庠序得宜,心无杂念。如是比丘在此园中,必能安住,身心愉悦。”

此时,舍利弗尊者问离越尊者:“阿难方才已说出他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比丘应当如何令自己安住于牛师子园中,常保身心快乐?”离越尊者回答:“比丘乐在闲静之处,坐禅思惟,如理思惟,成就智慧。比丘若能与此正观相应,在牛师子园中当能安住,身心快乐。”

舍利弗尊者又问阿那律尊者:“请你说说安住于牛师子园令身心悦乐的看法。”阿那律尊者回答:“若是比丘能以天眼彻视一切众生,观察种种众生,是死是生,投生善道、恶道,健全、残缺,乃至美丑都能尽知;或有众生身、口、意造作恶业,诽谤贤圣,身坏命终,堕地狱中;或有行善,赞叹贤圣,观察世间一切了若指掌,毫无疑难。如是比丘在此牛师子园当能安住,身心快乐。”

此时,舍利弗尊者问迦叶尊者:“诸贤们皆已分享能令身心快乐之义,也请尊者说说你的观点。”迦叶尊者回答:“若有比丘远离聚落、愦闹,修阿练若头陀行,也教化他人行阿练若,并且赞叹闲静空寂功德;身穿补纳衣,常乐知足,居住闲静之处,同时教导他人如此知足修行,不仅自己成就五分法身:具足戒德、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又教导他人如是修行,赞叹阿练若头陀行,令行者能辗转劝化,更教他人修持此法,训勉教导无有疲厌。如是比丘在牛师子园中当快乐无比。”

接着,舍利弗尊者向大目犍连尊者说:“也请你分享在牛师子园中,法喜充满的修行妙法。”目犍连尊者回答:“若比丘有大神变,能自在地运用神足,变化无数而无疑难,能变一身成无数身,或从无数身还复合为一身,能穿石壁,随心出入,于水上行走,犹如舟驶河面,又如鸟飞空中不留痕迹;或能举手摩触日月,同时能变化己身至梵天之上,神通之力周遍无碍,如日月之光,无所不照。如是比丘适宜居住在牛师子园中。”

此时,目犍连尊者向舍利弗尊者问道:“我们已表达各自的观点,也想听闻您的见解,在牛师子园极为快乐,如是庄严美妙的园林,什么样的比丘适宜居住于此修行?”舍利弗尊者回答:“若有比丘能降伏其心,时时作心的主人,假若比丘欲入三昧,当下便可获得三昧,随意自在立刻成办,如同长者家有好衣,装于箱箧之中,长者即可随意取出所需好衣;比丘也是如此,能够随己之意,入于三昧。能够如是降伏其心,自在作主的比丘,适宜居住在此园中。”舍利弗尊者语毕,向诸贤们说道:“我们已依己意,各自论述其中之义。此时我们应该一同前去世尊居所,向世尊请法,究竟什么样的比丘能够身心愉悦,安乐居住于牛师子园中修行?假若世尊有所言说,我们应当依教奉行。”诸比丘们异口同声答道:“理应如是”。

于是,诸大声闻比丘一同前往如来居所,顶礼世尊后坐在一旁,禀白此行因缘。此时,世尊告诉比丘们:“善哉!如阿难所说;阿难闻法能持,总摄诸法,具足修行梵行,无有邪见,为出家在家四众说法,次第分明,言语不谬,威仪行止庠序得宜。”

“离越比丘说的也对!乐居闲静,不处人世,常念坐禅,无有诤讼,与止观相应,闲居寂静。阿那律比丘说得很好,能以天眼观三千世界,犹如有眼之人,观掌中宝珠般容易,而阿那律比丘也是如此,能以天眼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疑难。而迦叶比丘所言,正如其修阿练若头陀行,又能赞叹闲居寂静、乞食、着补纳衣、安乐知足、身处岩穴等等功德,不仅己身净戒成就,三昧、智慧、解脱、解脱见慧成就,也能教人人如是修持阿练若头陀行,成就五分法身。”

“善哉!目犍连比丘有大威力,神足第一,心得自在,可随己意,成办诸行。或是变化一身为万亿身,或还合成一身;无有障碍穿石通壁,出没自在,也能如水行舟,没有触碍,或如鸟飞空中,不留足迹,神通变化,随意自在,犹如日月无所不照,也能变化己身至梵天。善哉!也如舍利弗所说能降伏自心,处处作主;若欲入三昧时,随即成办,犹如长者随意拿取上妙好衣,无有疑难。舍利弗比丘也是如此,降伏己心,随心所欲,得入三昧,皆悉在前。

“善哉!诸位比丘,你们已各自阐述见解,现在应当听闻佛说,何等比丘能身心安稳乐居牛师子园中?若有比丘依村落而住,于饭食时,搭衣持钵,入村乞食,乞食之后,归还居所,洗手净面后,在树下端身正意,结跏趺坐,心系正念。比丘应作此念:‘我将不任意起座,当灭尽一切烦恼,成就无漏智慧。’此时,比丘即尽有漏,成就无漏解脱之智。如是比丘适宜居住于牛师子园中。诸位比丘们,应当持之以恒精进用功,无有懈怠,如此所在之处,都将为大众所尊崇与奉事。比丘们!当如此学习。”

诸比丘们听了世尊开示,个个欢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三)》

省思:

《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道在日用当中,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作主,这念心就有定;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贪不瞋、不取不舍,这念心就有觉、有观。明白这个道理,生活即是佛法,从早到晚,这个心都有定力、有智慧,自能随缘安住于任何境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内心创造了外境,外境又牵动我们的内心

整个修学佛法的目标,就是把我们的生命提升,从杂染的...

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多为他人忙

祖师立的规矩,都是提醒我们赶快用工啊!说什么病后方...

弘一大师自述出家的因缘

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

不管发生什么事,莫向外求

整个一心三观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内观,就是安住清净...

在家如大梦,出家犹如遇险得脱

一 在家犹如大梦 在这茫茫生死苦海中的人生,本是同做...

一个不会休息的人,心是无法自主的

今天的社会都在通过鼓动欲望而刺激消费。厂家在不断升...

放弃工作在寺院长期做义工可以吗

问: 弟子的独子三十多岁,他不想成家,向往出家,停...

五百沙门出家证果之宿缘

昔时,佛与常随诸大比丘众,游化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芒鞋布衣

有一次,世尊从舍卫城到吠舍离,在路上他看到一些弟子...

佛陀的四种弟子

随着佛陀教化的弘传,皈依佛陀的弟子不可胜数,僧团份...

童叟无欺的服务精神

在日本弘法之余,我与随行的徒众也会抽空上街购物,一...

千僧斋时发生的一件不可思议之事

印光大师在作《净土决疑论》时,引用了永明延寿大师所...

【佛教词典】四王

指四天王。须弥山腰,住著四天王,各护一洲,因称护世...

【佛教词典】喻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在因之次而助因使宗成立者...

娑婆不结娘生业,要作莲池自在人

彻悟禅师说: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

人情世故耽误了道业

所以这方面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你对这些人情世故过分地...

九色鹿

从前,有一只珍奇罕见的九色鹿,常在恒河边饮水吃草。...

禅门公案:谁是知音

宋州(今湖北襄樊)广德周禅师,承继青原行思法系,是...

居士团体男女共住不合适

现有不少居士团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修行,以求依众靠...

说一句「我错了」

「我错了」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很难用嘴巴说出来。人...

为什么多生多劫还没有解脱

我们反省一下我们的一念善根之心,它是多生多劫累积的...

人生的四尽与四不可尽

一、人生需谨记的四尽 一尽:尽孝 对父母要尽孝;人无...

【推荐】佛教智慧与幸福人生

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有怨气,有委屈,满腹牢骚? 快...

有心世道之人,咸皆提倡佛学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生,佛,凡,圣各所同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