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自在随缘安住于任何境界

2018/05/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自在随缘安住于任何境界

佛陀在拔耆国时,与诸大阿罗汉,如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离越、阿难等五百位高德比丘一同在师子园中。有一天,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那律相约一起到舍利弗居所。此时,阿难遥见三位大比丘正要出发,便对离越说:“三位大声闻都要去拜访舍利弗,你、我二人也应该一同前去听闻舍利弗演说微妙之法。”

离越随即应允,于是离越、阿难尊者随即动身前往舍利弗居所。舍利弗尊者见多位比丘来访,说道:“善来,诸贤!请就坐。”此时,舍利弗尊者对阿难尊者说:“我想请问贤者:在牛师子园极为快乐,有着自然天香流布四周;贤者,应当如何令自己身心愉悦安住于此园?”

阿难尊者回答:“若有比丘多闻不忘,能总持诸法义理,修行梵行,具足诸法亦无漏失;又能对出家、在家四众演说妙法,不失次第;行止庠序得宜,心无杂念。如是比丘在此园中,必能安住,身心愉悦。”

此时,舍利弗尊者问离越尊者:“阿难方才已说出他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比丘应当如何令自己安住于牛师子园中,常保身心快乐?”离越尊者回答:“比丘乐在闲静之处,坐禅思惟,如理思惟,成就智慧。比丘若能与此正观相应,在牛师子园中当能安住,身心快乐。”

舍利弗尊者又问阿那律尊者:“请你说说安住于牛师子园令身心悦乐的看法。”阿那律尊者回答:“若是比丘能以天眼彻视一切众生,观察种种众生,是死是生,投生善道、恶道,健全、残缺,乃至美丑都能尽知;或有众生身、口、意造作恶业,诽谤贤圣,身坏命终,堕地狱中;或有行善,赞叹贤圣,观察世间一切了若指掌,毫无疑难。如是比丘在此牛师子园当能安住,身心快乐。”

此时,舍利弗尊者问迦叶尊者:“诸贤们皆已分享能令身心快乐之义,也请尊者说说你的观点。”迦叶尊者回答:“若有比丘远离聚落、愦闹,修阿练若头陀行,也教化他人行阿练若,并且赞叹闲静空寂功德;身穿补纳衣,常乐知足,居住闲静之处,同时教导他人如此知足修行,不仅自己成就五分法身:具足戒德、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又教导他人如是修行,赞叹阿练若头陀行,令行者能辗转劝化,更教他人修持此法,训勉教导无有疲厌。如是比丘在牛师子园中当快乐无比。”

接着,舍利弗尊者向大目犍连尊者说:“也请你分享在牛师子园中,法喜充满的修行妙法。”目犍连尊者回答:“若比丘有大神变,能自在地运用神足,变化无数而无疑难,能变一身成无数身,或从无数身还复合为一身,能穿石壁,随心出入,于水上行走,犹如舟驶河面,又如鸟飞空中不留痕迹;或能举手摩触日月,同时能变化己身至梵天之上,神通之力周遍无碍,如日月之光,无所不照。如是比丘适宜居住在牛师子园中。”

此时,目犍连尊者向舍利弗尊者问道:“我们已表达各自的观点,也想听闻您的见解,在牛师子园极为快乐,如是庄严美妙的园林,什么样的比丘适宜居住于此修行?”舍利弗尊者回答:“若有比丘能降伏其心,时时作心的主人,假若比丘欲入三昧,当下便可获得三昧,随意自在立刻成办,如同长者家有好衣,装于箱箧之中,长者即可随意取出所需好衣;比丘也是如此,能够随己之意,入于三昧。能够如是降伏其心,自在作主的比丘,适宜居住在此园中。”舍利弗尊者语毕,向诸贤们说道:“我们已依己意,各自论述其中之义。此时我们应该一同前去世尊居所,向世尊请法,究竟什么样的比丘能够身心愉悦,安乐居住于牛师子园中修行?假若世尊有所言说,我们应当依教奉行。”诸比丘们异口同声答道:“理应如是”。

于是,诸大声闻比丘一同前往如来居所,顶礼世尊后坐在一旁,禀白此行因缘。此时,世尊告诉比丘们:“善哉!如阿难所说;阿难闻法能持,总摄诸法,具足修行梵行,无有邪见,为出家在家四众说法,次第分明,言语不谬,威仪行止庠序得宜。”

“离越比丘说的也对!乐居闲静,不处人世,常念坐禅,无有诤讼,与止观相应,闲居寂静。阿那律比丘说得很好,能以天眼观三千世界,犹如有眼之人,观掌中宝珠般容易,而阿那律比丘也是如此,能以天眼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疑难。而迦叶比丘所言,正如其修阿练若头陀行,又能赞叹闲居寂静、乞食、着补纳衣、安乐知足、身处岩穴等等功德,不仅己身净戒成就,三昧、智慧、解脱、解脱见慧成就,也能教人人如是修持阿练若头陀行,成就五分法身。”

“善哉!目犍连比丘有大威力,神足第一,心得自在,可随己意,成办诸行。或是变化一身为万亿身,或还合成一身;无有障碍穿石通壁,出没自在,也能如水行舟,没有触碍,或如鸟飞空中,不留足迹,神通变化,随意自在,犹如日月无所不照,也能变化己身至梵天。善哉!也如舍利弗所说能降伏自心,处处作主;若欲入三昧时,随即成办,犹如长者随意拿取上妙好衣,无有疑难。舍利弗比丘也是如此,降伏己心,随心所欲,得入三昧,皆悉在前。

“善哉!诸位比丘,你们已各自阐述见解,现在应当听闻佛说,何等比丘能身心安稳乐居牛师子园中?若有比丘依村落而住,于饭食时,搭衣持钵,入村乞食,乞食之后,归还居所,洗手净面后,在树下端身正意,结跏趺坐,心系正念。比丘应作此念:‘我将不任意起座,当灭尽一切烦恼,成就无漏智慧。’此时,比丘即尽有漏,成就无漏解脱之智。如是比丘适宜居住于牛师子园中。诸位比丘们,应当持之以恒精进用功,无有懈怠,如此所在之处,都将为大众所尊崇与奉事。比丘们!当如此学习。”

诸比丘们听了世尊开示,个个欢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三)》

省思:

《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道在日用当中,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作主,这念心就有定;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贪不瞋、不取不舍,这念心就有觉、有观。明白这个道理,生活即是佛法,从早到晚,这个心都有定力、有智慧,自能随缘安住于任何境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

我们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

当出家人的妈妈是种什么体验

都说出家要辞亲割爱,可不要以为是出了家就不要爸爸妈...

【佛学漫画】是何因缘,一家八口,相继出家,同往净土

是何因缘,一家八口,相继出家,同往净土...

至诚供佛斋僧,种下殊胜福田

昔日,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时,当时城中有一位长...

极乐净土,人人不再设防的世界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第三十九愿:受乐同于漏尽愿 第三...

淡泊宁静,安住道法

出家修行这条路,发心确立深远目标非常重要。这个目标...

去外面看世界,是要你观察自己的心

有的人到外面去旅游,好一点的酒店洗漱用具是免费的,...

佛教的「挂单」是什么意思

挂单是指我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过具足戒的比丘...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用大悲水治愈重症糖尿病

民国五十年(公元 1939年),余患中风,左半身不遂,住...

赖咤和罗圣者的故事

有一次,释迦世尊带着五百个比丘弟子,从拘留国游化到...

一位80后大学生如何成为素食者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 莲池大师 经过长时...

悲心利他报佛恩

一日,琉璃王出兵讨伐舍卫国,将释迦族人埋在与腋齐高...

【佛教词典】识变

【识变】 识变,是唯识宗所世的独特法门,意谓一切诸法...

【佛教词典】慢

慢者,依止萨迦耶见心高举为体,不敬苦生所依为业。不...

【佛学漫画】心经

般若心经,正是这至圆至顿的一真法,它直指的正是所谓...

「执着」应该怎么理解

问: 关于执著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 大安法师答:...

「快餐式」的修持

净土念佛法门的理念与修持方式,最契现代社会之时机。...

人之一生,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

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

佛教经典不能随便增减

佛经所诠释的真理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不会随时代的变...

文珠法师《佛教与人生》

何谓佛教?何谓人生?佛教对人生的看法如何?佛教与人...

要经过很大的折磨,才能超越痛苦的错觉

每次坐计程车,司机就问:师父,你看起来没有几岁,为...

省一法师证念佛三昧的过程

省一法师,俗姓高,扬州江都县人,世代务农。 省一大...

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阴四大的分解过程吗

问: 专修净土信愿持名的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阴、四大...

真了生死的修行人,要仔细检查自己的发心

修行用功办道的人,你不论修持哪一个法门,首先就要讲...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信仰佛教,是佛教徒。但是自己想过没...

佛法灭尽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释迦佛是在第九减劫中人寿百岁时降世的,到现在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