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使揵度十门品之四

二法。色法无色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人见为显智希有故。止人见者。此色无色法。毕竟无人。为显智希有者。为聪明有智人。以此二法。解了诸法。所以者何。此二法。能摄一切法故。以是事故。而作此论。云何色法。答曰。十入一入少分。十入者。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一入少分者。谓法入。云何无色法。答曰。一入。谓意入。一入少分。谓法入。问曰。云何名色法。云何名无色法。答曰。若法名是色。体是色。是色。若法名非色。体非色。是无色。复次若法。体是四大。及四大造。是色。若法。体非四大。非四大造。是无色。复次若四大为因。体是造色者。是色。若法不以四大为因。体非四大造者。是无色。复次若法可生生增长。是色。与此相违。是无色。尊者和须蜜说曰。此中何者是色相。答曰。渐次来义是色相。渐次坏义是色相。有方所义是色相。障碍义是色相。如与怨俱行常有折减义是色相。复次有三义。是色相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可取舍相义是色相。复次碍义是色相。问曰。过去未来色微尘。及无作色。应非色。答曰。彼亦是色。有色相故。过去色是已碍。未来色是当碍。微尘虽一不能碍。合聚则能碍。无作色。虽是无碍。所依是碍。何者是所依。谓四大是也。以四大碍故。彼亦有碍。譬如树动影亦随动。复次可除却义。是色相。复次有一相义是色相。眼色相异。乃至法入中色相异。尊者佛陀提婆说曰。障碍可坏义是色相。与此相违是无色相。问曰。何故法入中色。十入中不说耶。答曰。若色经刹那。是微尘性者。在十入中。法入中色。虽经刹那。非微尘性。是故不说。复次若色是五识所依。五识所缘。是十入中说。法入中色。非五识所依。亦非五识所缘。是故不说。问曰。为色界色多。欲界色多。答曰。若以入故。欲界色多。所以者何。欲界色是二入九入少分。色界色是九入少分。若以体分。色界色多。所以者何。如施设经所说。光音天身。转大梵世天身。乃至阿迦腻吒天身。亦复转大。

二法可见法不可见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人见显智希有故。广说如上。复有说者。所以作此论。为止併义者意故。或有说。一切法。皆是可见。如尊者瞿沙等。瞿沙作如是说。一切法。皆是可见。以是慧眼境界故。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法是可见不可见故。而作此论。云何可见法。答曰。一入。谓色入。云何不可见法。答曰。十一入。问曰。何故十色入中。说一是可见。余非可见耶。答曰。以色入是麁现见。广说如十二入中。色入有二十种。谓长短方圆好不好高下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复有说。二十一种者。二十种如前说。及虚空一种色。此二十种色。几种有色无形。几种有色有形。答曰。八种有色无形。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余十二种。有色有形。复有作四句者。或有色无形。或有形无色。乃至广作四句。有色无形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此八种是也。有形无色者。谓身有作色也。有色有形者。谓长短方圆好不好高下云烟尘雾等。十二种是也。无色无形者。若色无有色。亦无有形是也。问曰。云何可见义。云何不可见义。尊者和须蜜说曰。可见在彼此故是可见义。不可见在彼此故是不可见义。尊者佛陀提婆说曰。是眼境界是眼所行处是可见义。与此相违是不可见义。问曰。水器中像。镜中像。为是实为非实耶。譬喻者。说言非实。所以者何。镜不入面中。面不入镜中。云何是实。阿毗昙者。说言是实。所以者何。是色入为眼识所缘故。问曰。面不入镜中镜不入面中。云何是实耶。答曰。说若干种生色为色入。不说一种生色。如缘月缘月光珠缘器故出水。如缘日缘日光珠缘乾牛粪故出火而有火用。非无其实。如因火攒火燧人工故出火而有火用。非无其实。如是缘镜缘面。生镜中像。实有像用。能生眼识。非无其实。所闻响声。为是实耶。为非实耶。譬喻者。说言非实。所以者何。如一刹那顷声生时。即彼刹那声灭。何容得及生于响耶。阿毗昙者。说言是实。所以者何。是耳境界。为耳识所识故。问曰。如一刹那顷声生时。即彼刹那声灭。何容得及生响耶。答曰。说若干种生声为声入。不说一种生声。如缘舌齿脣嘘咽喉等相触故出声。能生耳识。非无其实。彼亦如是。

二法。有对法。无对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欲止人见显智希有故。广说如上。云何有对法。答曰。十色入。谓五内入五外入。云何无对法。答曰。二入。谓意入法入。有对有三种。一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三缘有对。障碍有对者。如以手打手。更相障碍。以石打石。更相障碍。如是等。是名障碍有对。境界有对者。如眼对色等。是名境界有对。缘有对者。如心心数法各自受所缘。是名缘有对。三种有对。此中依障碍有对而作论。问曰。为障碍几入耶。答曰。或有说者。障碍一入谓触入。余入非触复有说者。障碍五入。内入中障碍身入。外入中障碍色香味触若作是说。障碍五入者。以手打手时。以五打五。以手打石等时。以五打四。以石打石时。以四打四。以石打手时。以四打五。复有说者。障碍无色入。除声入。若以手打眼时。岂非碍耶。评曰。应作是说。障碍十入。若不障碍声入者。声则无积聚义。施设经说眼决定对色。色决定对眼。乃至意决定对法。法决定对意。彼尊者造论说境界有对。有眼水中不障碍陆地则障碍。如鱼等。有眼陆地不障碍水中则障碍。如人等。于水不障碍于陆不障碍。如顽跋陀人水生罗叉等。于水障碍于陆障碍者。除上尔所事。有眼夜不障碍昼则障碍。如鵄枭等。昼不障碍夜障碍者。如人等昼夜不障碍者。如鹿马狸猫等。昼夜障碍者。除上尔所事。此中何者是有对。何者是无对。答曰。若积聚微尘是有对。若不积聚微尘是无对。复次种种异相是有对。无种种异相是无对。复次若覆蔽相是有对。无覆蔽相是无对。复次若积聚相是有对。无积聚相是无对。复次若有大形段是有对。无大形段是无对。复次若可除却是有对。不可除却是无对。尊者波奢说曰。若别异相。是则障碍。若有障碍。是则积聚。若有积聚。则是形段。则可除却。若可除却。则是有对。与此相违。则是无对。尊者和须蜜说曰。有别异相。有障碍相。是有对。无别异相。无障碍相。是无对。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可除却相是有对。不可除却相是无对。尊者瞿沙说曰。若是积聚微尘性有色可施设长短亦能出声者是有对。积聚微尘性。则说八入。有色可施设长短者。则说色入。亦能出声者。则说声入。与上相违是无对。尊者婆摩勒说曰。合集多微尘聚是有对。与此相违。是无对。

◎二法有漏法无漏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欲止人见显智希有故。广说如上。复有说者。所以作论者为止併义者意故。如摩诃僧祇部说。佛身一向无漏。问曰。彼何故作此说。答曰。彼依佛经。佛经说如来于世间生世间长。而出世间。不为世间所染。彼作是说。佛若出世间。不为世间所染。则知佛身一向无漏。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佛身是有漏。若佛身是无漏者。无比女不应于佛身生爱心。余广说如杂揵度。云何有漏法。答曰。十入二入少分。谓意入法入。云何无漏法。答曰。二入少分。谓意入法入。问曰。何故名有漏法无漏法耶。答曰。若法能增长有是有漏。与此相违。是无漏。复次若法能令有相续。能增长生老病死。是有漏。与此相违。是无漏。乃至广说。若法堕苦集谛。是有漏。与此相违。是无漏。尊者和须蜜说曰。云何有漏相。云何无漏相。答曰。从有漏生。是有漏相。不从有漏生。是无漏相。复次能生有漏相。是有漏。不能生有漏相。是无漏。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处所能生漏。是有漏相。若处所不能生。漏是无漏相。

二法。有为法无为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人见为显智希有。广说如上。云何有为法。答曰。十一入。一入少分。谓法入。云何无为法。答曰。一入少分谓法入。问曰。何故名有为无为法耶。答曰。若法有生灭。有因。有有为相。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复次若法属因属缘属所作属和合者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复次若法为生所生。为住所住。为老所老。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复次若法行世。能聚果。能知缘。能所作。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复次若法堕世。在阴。是苦相续。有前后。有上中下。是有为法。与此相违。是无为法。尊者和须蜜说曰。云何是有为相。答曰。世相阴相。是有为相。云何无为相。答曰。非世相非阴相。是无为相。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以众生故。有生灭者。是有为相。若不以众生无生灭者。是无为相。

三法。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云何过去法。答曰。过去五阴。云何未来法。答曰。未来五阴。云何现在法。答曰。现在五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併义者意故。如譬喻者。作如是说。世是常。行是无常。行行世时。如物从器至器。犹如多人从一舍至一舍。诸行行世。亦复如是。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行即是世世即是行。是故四大揵度。作如是说。世名何法。答曰。说行之言。复有说者。所以作论者。为止言无过去未来于世中愚说现在是无为法者意故。亦明过去未来是实有相。若无过去未来者。则无成就不成就。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十三入。无有成就不成就者。若无过去未来。则无成就不成就。若有成就不成就。则知必有过去未来是实有相。若言无过去未来。则应如是说。彼过去。若现在时造因。彼果当言在过去。当言在未来。当言在现在耶。若在过去者。应言有过去。不应言无过去。若言无过去。是事不然。若言在未来。应言有未来。不应言无未来。若言无未来。是事不然。若言在现在。则因果共俱。若因果俱者。则违偈说。如说。

 作恶不即受  不如乳成酪
 愚蹈灰底火  不即时烧足

若果不在过去未来现在则无果。若无果则无因。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六阴第十三入。若有因果。不在过去未来现在者。则是常。如无为法。若果在现在时。彼因当言在何处。为在过去。为在未来。为在现在。若在过去。亦如上说。若在未来。亦如上说。若在现在。亦如上说。若不在过去未来现在则无因。若无因则无果。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六阴第十三入。若有因果。不在三世者。则应是常。如无为法。复次若无过去未来者。则无出家法。如偈说。

 若说无过去  则无过去佛
 若无过去佛  则无出家法

复次若无过去未来者。则常妄语。如偈说。

 若说无过去  而言有腊数
 则是一切时  而常故妄语

复次若无过去未来者。则无现在。所以者何。以有过去未来故。施设现在。若无三世。则无有为法。若无有为法。亦无无为法。所以者何。以有有为故。则施设无为。若无有为无为法。则无一切法。若无一切法。则无解脱出离。欲令无如是过故。说过去未来是实有相。是故为止他义欲显己义。亦欲显法相相应义故。而作此论。问曰。世体性是何。答曰。过去五阴。未来现在五阴。此是世体性。乃至广说。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世。世是何义。答曰。去义是世义。问曰。诸行不来不去。若来者则不去。若去者则不来。若来者则来处应空。所以者何。从彼处来故。若去者则妨碍去处。所以者何。去至彼处故。是故尊者和须蜜。说如是偈。

 诸行无来相  以诸刹那故
 而无有去相  亦无有住者

若行无来去。云何有三世耶。答曰。以所作故。若诸行无所作。是名未来。若有所作。是名现在。若所作已灭。是名过去。若眼未见色。是未来见色。是现在见色。已灭是过去。问曰。若然者。现在彼分眼。云何有所作。答曰。以作相似因故。若不现在前。则不与未来者作相似因。若现在前。则与未来者作相似因。乃至意亦如是。如色未作障碍是未来。若作障碍是现在。若作障碍已灭是过去。如受未生是未来。受若生是现在。受若生已灭是过去。受乃至想行识亦如是。复次若法未取果与果是未来。若取果与果是现在。若取果与果已灭是过去。复次若法不取不与。依果报果。是未来。若取依果报果未与者是现在。若取依果报果已灭是过去。复次若法未与相似因一切遍因是未来。若与是现在。若与已灭是过去。复次若法未生未灭是未来。若已生未灭是现在。若生已灭是过去。未生未坏。已生未坏。已生已坏。未生未离。已生未离。已生已离。说亦如是。复次若法未作三有为相是未来。若已作一今作二是现在。若已作三是过去。复次若法未作四缘是未来。若作四缘是现在。若作四缘已灭是过去。复次若法与三世作因是过去。若与二世作因是现在。若与一世作因是未来。复次若法是三世果是未来。若是二世果是现在。若是一世果是过去。复次以过去未来故。施设现在。不以现在施设现在。以无第四世故。以过去现在故。施设未来。不以未来施设未来。以无第四世故。以未来现在。施设过去。不以过去施设过去。以无第四世故。诸过去所有。色所有耶。答曰。或是过去所有非色所有。乃至广作四句。过去所有非色所有者。过去四阴是色所有。非过去所有者。未来现在色所有。过去所有亦色所有者。谓过去色所有。非过去所有非色所有者。谓未来现在四阴所有。及无为所有。如色作四句。乃至识亦作四句。如过去作五四句。未来现在。亦作五四句。是则有十五四句。若色所有。尽是方方分所有耶。答曰。若是方方分所有。尽是色所有。颇有色所有非方方分所有耶。答曰有。过去未来色。现在微尘。及无作色。若受所有。彼尽非方方分所有耶。答曰。若受所有。尽非方方分所有。颇非方方分所有非受所有耶。答曰。有。想行识所有过去未来色。现在微尘。无作色。及无为法所有。如受想行识说亦如是。诸所有色。尽障碍耶。答曰。若障碍者。尽是色所有。颇有色非障碍耶。答曰。有。过去未来色。现在微尘及无作色。诸所有受。尽觉耶。答曰。若觉尽是受。颇有受非觉耶。答曰。有。过去未来受。如受。想行识说亦如是。问曰。为已生生。未生生。若已生生。云何诸行非还转耶。若未生生。云何诸行非本无而有耶。答曰。应作是说。以事故已生生。以事故未生生。以事故已生生者。诸法本住自体相故生。以事故未生生者。一切未来法。是未生法故生。问曰。为世生。为世中生。若世生者。云何不一法生时一切法生。若一法生一切法生者。则坏世。若世中生者。云何非行异世耶。答曰。应作是说。以事故世生。以事故世中生。以事故世生者。一刹那生时。即是世故。以事故世中生者。于未来世中。一刹那生。余刹那未生故。问曰。为彼法生即彼法灭耶。为余法生余法灭耶。若彼法生即彼法灭者。未来法生。即未来法灭耶。若余法生余法灭者。色生受灭耶。答曰。应作是说。以事故彼法生。即彼法灭。以事故余法生。余法灭以事故。彼法生彼法灭者色生即色灭乃至识生。即识灭。以事故余法生余法灭者。未来世生。现在世灭。问曰。为自分生。为他分生。若自分生者云何非本无自分而有自分。本无物体而有物体。若他分生者。云何法不舍自体。答曰。应作是说。不自分生。亦不他分生。然如其法体。生已而灭。问曰。未来世减。过去世增。云何不施设二世有增减耶。尊者和须蜜说曰。为增计数过去未来世有增减不。若不增计数过去未来世。何故言过去未来世有增减耶。复次过去未来。无量无边。不说有增减。譬如于海。取百千瓶水不减。投百千瓶水不增。以海水无量故。彼亦如是。复次未来法未生未灭故不减。过去法生已灭故不增。复次未来法未生不坏故不减。过去法生已坏故不增。复次未来法未生未离故不减。过去法生已离故不增。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法行世者。何不说有增减。但法因缘和合故生。因缘离散则灭。问曰。过去未来。为有积聚。如现在牆壁树木山岩等。为散在处处。若积聚者。云何施主所作。不唐捐其功。云何不有方所。云何不是常。云何不现见。若散在处处者。云何说有过去。王名善见。城名拘奢跋提。讲堂名善法。亦说。有毗婆尸佛乃至迦叶佛。云何说有未来。城名鸡头。未来佛名弥勒。云何施设宿命智。观过去事。愿智观过去未来事。云何非本无今有已有还无。答曰。应作是说。或有说者。积聚如现在牆壁等。问曰。若然者。云何非檀越所作不唐捐其功。答曰。以他见故。若彼不修功不现。修功则现。问曰。云何不有方所。答曰。若有方所。复有何过。云何非是常耶。答曰。以有刹那无常故。何故不现耶。答曰。若未为五识身作境界则不现。若已作则现。评曰。应作是说。现在者是积聚。未来过去者。散在处处。所以者何。在法数中故。问曰。若然者。云何说有过去。答曰。说过去。如本现在时。云何说有未来。答曰。如未来当现在时。云何宿命智愿智境界过去。答曰。如其所更故。譬如曾所更字。次第立句。以显明义。如是彼次第念曾所更事。生于智见。云何愿智境界未来。答曰。如过去现在比相故知。犹如农夫。以比相故知。云何非本无今有已有还无。答曰。此则不能通。萨婆多中。有四种论师。一说事异。二说相异。三说时异。四说异异。说事异者言。法行世时事异体不异。譬如金银器。破已更作。虽形有异。其色不异。亦如乳成酪时。香味虽异。其色不异。如是未来法。至现在时。虽舍未来法。不舍其体。现在法至过去时。虽舍现在法。不舍其体。说相异者言。法行世时。过去法。有过去相。非不有未来现在相。未来法有未来相。非不有过去现在相。现在法有现在相。非不有过去未来相。如人爱一女色。于余女色。非不有爱。彼亦如是。说时异者言。法行世时。以时异故。生于异名。非其体异。譬如算筹。初下名一。一转名十。复转名百。如是至千万。算筹是一。转其处故。有种种名。彼亦如是。如是说世者。名不娆乱。说以所作故。便有三世。若法未有所作名未来。已作名现在。所作已灭名过去。说异异者言。法行世时。以前后故生异名。犹如一女。亦名为女。亦名为母。以其有母故名女。以其有女故名母。如是法行世时。以前后生于异非时异体异。如是说者。则名娆乱。所以者何。一世则有三世。过去世有三世。过去前后二刹那。名过去未来过去中刹那。名过去现在未来世亦如是。问曰。何者是。萨婆多中四大论师。第一名达摩多罗。第二名瞿沙。第三名和须蜜第四名佛陀提婆。

三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云何善法。答曰。善五阴。及数灭。云何不善法。答曰。不善五阴。云何无记法。答曰。无记五阴。及虚空非数灭。何故名善不善无记。广说如不善品中。

三法。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云何欲界系法。答曰。欲界系五阴。云何色界系法。答曰。色界系五阴。云何无色界系法。答曰。无色界系四阴。何故名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法。广说如上。

三法。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云何学法。答曰。学五阴。云何无学法。答曰。无学五阴。云何非学非无学法。答曰。有漏五阴及无为。何故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答曰。以无贪道学断贪故名学。以无贪道不学断贪名无学。所以者何。先已学故。与此相违。名非学非无学。无恚无痴。说亦如是。复次以无爱道学断爱。彼非爱体是学。以无爱道学断爱。则遮无学道。体非爱者。则遮世俗道。以无爱道不学断爱先已学故。体非是爱是无学。以无爱道。不学断爱。则遮道体非是爱则遮世俗道。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学断烦恼学见真谛是学不学断烦恼先已断故不学。见真谛先已见故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学断二求。谓欲求有求。学断二求。欲满一求。谓梵行。求是学不学。断二求。先已断故不学。满一求先已满故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若身中有烦恼得。亦有无漏法可得。学断烦恼是学。若身中无烦恼得。有无漏法可得。不学断烦恼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不离爱有无漏法可得。学断爱。是学。已离爱有无漏法可得。不学断爱。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见道修道所摄是学。无学道所摄是无学。三地三根说亦如是。复次若无漏法。若五种人身中可得者是学。五种人者。谓坚信坚法信解脱见到身证是学。若无漏法二种人身中可得是无学。二种人者。谓时解脱不时解脱。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若无漏法七人身中可得。是学。七人者。谓四向住三果人。若无漏法一人身中可得。是无学。一人者。谓住一果人。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复次若无漏法十八人身中可得是学。若无漏法无学人身中可得是无学。与此相违。是非学非无学三法。见道断法修道断法无断法。云何见道断法。答曰。若法坚信坚法行诸忍断。彼是何耶。答曰。见道所断八十八使。及相应法。从彼起共生法。是名见道所断法。云何修道断法。答曰。若法学见迹。以修道断。彼是何耶。答曰。修道所断十使。及彼相应法。从彼生身口业共生法。不染污有漏法。是名修道断法。云何不断法。答曰。无漏法。问曰。何故名见道断修道断无断法。答曰。广说如上。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说四谛。苦谛乃至道谛。佛经虽说四谛。而不广分别。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今欲具分别故。而作此论。问曰。谛体性是何。答曰。阿毗昙者。作如是说。五取阴是苦谛。有漏因是集谛。数灭是灭谛。学无学法是道谛。譬喻者作如是说。名色是苦谛。烦恼业是集谛。烦恼业尽是灭谛。定慧是道谛。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说。八苦相是苦是苦谛。余有漏法是苦非苦谛。生后有爱是集是集谛。余爱余有漏法是集非集谛。生后有爱尽是灭是灭谛。余爱余有漏法尽是灭非灭谛。学八道支是道是道谛。余学法一切无学法。是道非道谛。若如所说。阿罗汉则成就二谛。谓苦谛灭谛。不成就集谛。所以者何。生后有爱是集谛阿罗汉。生后有爱已断故。不成就道谛。所以者何。彼说学八道支是道谛。阿罗汉得果时已舍故。尊者瞿沙说曰。若是自身阴。若是他身阴。若是众生数。若非众生数。如是皆是苦是苦谛。行者见苦时。自见身苦。非他身苦。非非众生数。所以者何。逼切义是苦义。他身苦非众生数。不逼切故。以是事故。生智论作如是说。自身中苦逼切。非他身中苦。非不因自身他身然后逼切。若无自身者。他身及非众生数苦。何所逼切。若自身中苦因。他身中众生数非众生数苦因。是集是集谛。行者见集时。见自身苦因。不见他身苦因。不见非非众生数苦因。若自身中苦尽。若他身中苦尽。众生数非众生数苦尽。是灭是灭谛。行者见灭时。见自身中灭。非他身灭。非非众生数灭。若自身对治。若他身。若众生数。非众生数对治。是道是道谛。行者见道时。见自身对治道。非他身非非众生数对治道。阿毗昙者。作如是说。若自身苦。若他身苦。若众生数非众生数苦。行者见苦时。尽见如是苦。问曰。行者见苦时。见逼切苦。他身中苦。非众生数苦非逼切。行者见苦时。何故见耶。答曰。彼苦虽非逼切。而是所愚处。应生于智。而是犹豫处应生决定。而是诽谤处。应生信敬。谁作是说。他身中苦。非众生数苦。非逼切耶。若为他人所打。非逼切耶。若空中木石。堕其身上。非逼切耶。若自身阴因。若他身阴因。若众生数非众生数阴因。尽是集是集谛。行者见集时。尽见是集。若自身苦尽。若他身。若众生数非众生数苦尽。是灭是灭谛。行者见灭时。尽见是灭。若自身阴对治。若他身。若众生数非众生数阴对治尽。是道是道谛。行者见道时尽见是道。此是谛体性。乃至广说。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谛。谛是何义。答曰。实义是谛义。审义如义不颠倒义不异义。是谛义。问曰。若实义审义如义不颠倒义不异义是谛义者。虚空非数灭亦是实义。乃至是不异义。何故不立谛耶。答曰。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尽是苦对治者立谛。虚空非数灭。非苦非苦因。非苦尽。非苦对治。故不立谛。如苦阴病痈箭过患重担。说亦如是。复次若法如此岸彼岸河筏者立谛。虚空非数灭。非此岸彼岸河筏。故不立谛。复次若法是苦是苦因。是道是道果者立谛。虚空非数灭。与上相违。故不立谛。复次若法有因有果故立谛。虚空非数灭。无因果故不立谛。复次虚空非数灭。无漏故非苦集谛。无记故非灭谛。无为故非道谛。复次此法不行世故。不立三谛。无记故不立灭谛。复次此法非阴故不立三谛。非善故不立灭谛。复次此法不与苦相随故不立三谛。非善故不立灭谛。复次若法为邪见无漏正见所缘立谛。此法非邪见无漏正见所缘故不立谛。复次若法为无明明所缘者立谛。此法不为无明明所缘故不立谛。复次若法体是烦恼出要者立谛。此法非烦恼出要故不立谛。复次若法能生厌离随喜者立谛。此法不能生厌离随喜故不立谛。问曰。若不颠倒义是谛义者。颠倒不应为谛所摄。所以者何。体是颠倒故。答曰。以余事故立颠倒。以余事故。为谛所摄。以三事故立颠倒。一者转行。以勐利故。二者虚妄。三者一向是颠倒。以此法实有体性故。为谛所摄。复次无常计常。无乐计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故是颠倒。此法有因有果故。为谛所摄。问曰。若不异义是谛义者。妄语不应为谛所摄。所以者何。妄语欲诳他作异语故。答曰。以余事故立妄语。以余事故。为谛所摄。以异语诳他故立妄语。有实体性故。为谛所摄。复次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知言知。不识言识。故立妄语。此法有因有果故。为谛所摄。是故实义是谛义。乃至广说。

问曰。云何立四谛。为以体性。为以因果。为以见时。若以体性。则有三谛。所以者何。离苦无集。离集无苦。灭是第二谛。道是第三谛。若以因果。应有五谛。苦亦可言因。亦可言果。道亦可言因。亦可言果。灭是第五若以见时。应有八谛。行者先见欲界苦。后见色无色界。先见欲界诸行因缘。后见色无色界。先见欲界诸行灭。后见色无色界。先见欲界诸行对治道。后见色无色界。答曰。应作是说。以因果故立谛。问曰。若然者。应有五谛。答曰。以总说故无五谛道。若因若果。总名苦灭道。总名尽生老病死道。问曰。苦若因若果。亦是苦集道。亦是生老病死道。答曰。以所行异故。苦有果义者行四行。谓苦空无常无我。苦有因义者行四行。谓因集有缘。道亦有因义。亦有果果义者。尽行一种四行。谓道如迹乘。复次以三事故立四谛。一以体性。二以因果。三以诽谤生信。以体性者。四谛体性。是有漏无漏。以因果者。有漏体性。有因有果。有果者是苦谛。有因者是集谛。无漏体性。亦有因有果。亦有果无因。有因有果者是道谛。有果无因者是灭谛。问曰。何故有漏体性。有果者立一谛。有因者立一谛。无漏体性。有因有果。立一谛耶。答曰。以诽谤生信故有漏体性生二种诽谤言无苦无集。生二种信。言有苦集道。若因若果。生一种诽谤。言无有道。生一种信。言有道。以此三事故立四谛。复次以见谛时故。立四真谛。问曰。若然者。应有八谛。答曰。若欲界苦。若色无色界苦。见苦时。总是苦等四行。若欲界行因。色无色界行因。见集时。总是集等四行。若欲界行灭。色无色界行灭。见灭时。总是灭等四行。若欲界行对治。色无色界行对治。见道时。总是道等四行。是故见谛时总行故。唯有四谛。无八谛。

◎问曰。苦集灭道有何相。尊者波奢说曰。逼切相是苦相。有相是集相。寂静相是灭相。乘相是道相。尊者和须蜜说曰。转相是苦相。能转相是集相。止相是灭相。住转相是道相。复次转有身是苦相。能转有身是集相。转有身尽是灭相。往转有身是道相。尊者佛陀提婆说曰。物体作谛。名五取阴。体如热铁。久共火合。与火同色。三苦与五取阴合。亦复如是。是苦谛苦。从烦恼生业。能回转。是集谛。烦恼业坏。更不受有。是灭谛。修戒修定。以慧观生灭。能断有因。是道谛。佛经说偈。

 一谛无有二  众生于此疑
 种种说诸谛  不说有沙门

问曰。有四谛。何故说一谛。尊者波奢说曰。一谛者谓苦谛。无第二苦谛。一集谛无第二集谛。一灭谛无第二灭谛。一道谛无第二道谛。复次一谛者谓灭谛。为对种种解脱故。外道计种种解脱。无身解脱。无边意解脱。净聚解脱。世俗解脱。无身解脱是空处。无边意解脱是识处。净聚解脱是无所有处。世俗解脱是非想非非想处。佛作是说。此是受身处。非是解脱。真解脱者。唯一灭尽涅槃。复次一谛者谓道谛。为对种种道故。外道计多种道。谓不食道。卧灰上道。事日月道。食风食果道。裸形道。卧刺蕀道。着弊衣道。佛作是说。此非是道。此是邪道。非善人所依道。真实道者。谓八圣道。复次一谛者谓灭谛。以能尽身苦故。一谛谓道谛。能尽恶道苦故。

佛经说二谛。谓世谛第一义谛。问曰。云何是世谛。云何是第一义谛耶。答曰。或有说者。二谛是世谛谓苦谛。集谛。所以者何。世法在此二谛中故。如男女行来现在所作事。悉在彼中。二谛是第一义谛。谓灭谛道谛。复有说者。三谛是世谛。谓苦集灭谛。所以者何。灭谛佛说是假名彼岸城故。一谛是第一义谛谓道谛。复有说者。道谛亦是世谛。所以者何。佛说道谛。亦是假名。如沙门婆罗门。评曰。应作是说。四谛亦是世谛。亦是第一义谛。苦集谛是世谛者。如先所说。第一义谛者。如苦空无常无我因集有缘是也。灭谛说是世谛者。佛说灭谛。如城如园林。第一义谛者。尽止妙离。道谛是世谛者。佛说道谛如筏如石如山如华如水如梯如楼观。第一义谛者。道如迹乘。若作是说。四谛尽是世谛。第一义谛者。则一切法。尽有世谛第一义谛。世谛摄十八界十二入五阴。第一义谛。亦摄十八界十二入五阴。问曰。世谛中。为有第一义谛不。若有第一义谛者。便是第一义谛。无有世谛。若无者。亦是一谛。谓第一义谛。答曰。应作是说。世谛中。有第一义谛。若世谛中。无第一义谛者。如来说二谛。则不如其实。以如来说二谛。如其实故。世谛中应有第一义谛。问曰。若然者。便有一谛。谓第一义谛。答曰。如是唯有一谛。谓第一义谛。问曰。若然者。佛何故说二谛。答曰。以事故。不以体分。唯有一谛谓第一义谛。以事故而有差别。若以事故。名为世谛。不以此事名第一义谛。若以事故。名第一义谛。不以此事名为世谛。犹如一受。有四缘性。谓因次第境界威势缘。若因事故。名为因缘。不以此事故。乃至名威势缘。若以事故。名威势缘。不以此事故。乃至名因缘。又一受有六因性。谓相应共生相似一切遍报所作因。若以事故。名相应因。不以此事。乃至名所作因。若以事故。名所作因。不以此事。乃至名相应因彼亦如是。问曰。世谛第一义谛。为可得施设别体不。杂合耶。答曰。可得尊者和须蜜说曰。名是世谛。名所显义。是第一义谛。复次随顺世间所说名。是世谛。随顺贤圣所说名。是第一义谛。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若说众生。如其所念相应之言。是名世谛。若说缘起等法如其所念相应之言。是名第一义谛。尊者陀罗达多说曰。世谛体相。是名苦集谛少分。

佛经说。婆罗门梵志有三谛。是婆罗门梵志谛。云何为三。婆罗门梵志。作如是说。不应害众生。如是说者。此言是实。是名婆罗门梵志初谛。婆罗门梵志。复作是说。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如是说者。此言是实。是名婆罗门梵志第二谛。婆罗门梵志。复作是说。所有集法。皆是灭法。如是说者。此言是实。是名婆罗门梵志第三谛。问曰。此中何者是婆罗门。何者是谛。答曰。佛法外道。是婆罗门。向所说三谛。是名谛。余悉非谛。不害众生者。不杀一切众生。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我不属彼。彼不属我。所有集法悉是灭法者。所有生法。皆当归灭。复有说者。此佛法内。名婆罗门谛者。向所说三谛。佛为对外道故说此经。外道自言是婆罗门。而逼切他。所以者何。为祠祀故。杀牛羊水牛及余种种众生。佛作是说。若逼切众生。不名婆罗门。实义婆罗门者。谓不恼害一切众生。外道自言。是婆罗门。为天女色故。而修梵行。佛作是说。婆罗门者。不应为天女色而修梵行。实义婆罗门。不为女色。不为居家。无所染着。外道自言。是婆罗门。而贪着断常见。佛作是说。婆罗门者。不应贪着断常。若知集法即是灭法。是实义婆罗门。复次此经说。三解脱门方便。不害一切众生。是空解脱门方便。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是说无作解脱门方便。所有集法悉是灭法。是说无相解脱门方便。如三解脱门。三三昧。三种身。三学。三修。三净说亦如是。

佛经说比丘当知。观察四方者是四谛。问曰。世尊何故说方名谛。答曰。为教化故。受化者应闻谛以方名说然后悟解。如余经中说。佛为受化者。说解脱门名方。受化者应闻解脱门以方名说。佛便以方名说解脱门。彼亦如是。问曰。四谛四方。有何相似。答曰。俱是法。方亦有四。谛亦有四。问曰。何方与何谛相似。答曰。东方当知如苦谛。西方如集谛。如行者见谛时。前见苦谛。后见集谛。复有说者。东方是集谛。西方是苦谛。是因果法。前因后果故。南方如道谛。所以者何。道谛是福田故。北方如灭谛。灭谛无有上故。

佛经说慧根当知在四谛中。问曰。为以摄故言在中。为以缘故言在中。若以摄故言在中者。慧根不摄四谛。四谛不摄慧根。若以缘者。慧能缘一切法。答曰。应作是说。不以摄故。亦不以缘故。言在中。以慧根分别谛时。势用最胜。说言在中。如信根于四不坏。信势用胜故。佛作是说。信根当知。在四不坏中。如精进根。于四正断中。势用胜故。佛作是说。精进根当知在四正断中。念根于四念处。势用胜故。佛作是说。念根当知在四念处中。定根于四禅中。势用胜故。佛作是说。定根当知在四禅中。复有说者。以缘故作如是说。问曰。若然者慧缘一切法。答曰。此中说缘有漏无漏慧。缘虚空非数灭慧。一向有漏故说缘。

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诸长老当知。所有一切善法。皆从四谛生。四谛所摄。在四谛中。问曰。如三谛是有为。能生善法可尔。灭谛是无为。云何能生善法耶。答曰。虽不能生善法。能摄善法。复次生有二种。一有善法。二生善法。灭谛虽不生善法。而是有善法。复次此中说得生。灭谛虽不生善法。而灭谛得善法生。尊者波奢说曰。此中说忍及知缘在缘中。苦忍苦智。道谛所摄。缘在苦谛。集忍集智。道谛所摄。缘在集谛。灭忍灭智。道谛所摄。缘在灭谛。道忍道智。道谛所摄。缘在道谛。

佛经说如来等正觉。随宜说法。皆为拔济众生令在胜处。亦为分别显现解说四圣谛法。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问曰。何故言拔济。答曰。自拔济非以他修道故名拔济。何以知之。答曰。经说。有婆罗门。名度得迦。往诣佛所。而说是偈。

 今见婆罗门  现行在人间
 我今礼遍眼  愿脱我狐疑

问曰。此偈为说何事。答曰。彼婆罗门。其性懒堕。欲令他人修道断烦恼。是故向佛。作如是爱语。汝实是天。而生人间。愿见矜愍。汝为我故。而修圣道。断我烦恼。佛即说此偈。

 我无自在力  能断汝狐疑
 汝见胜法时  乃得度大流

佛作是说。婆罗门当知。有他人修道自断烦恼。若当他人修道自断烦恼者。我初在菩提树下修道之时。一切众生烦恼应断。所以者何。我有大悲心。普及一切众生故。但他人修道。自断烦恼。无有是事。若自修道。自断烦恼。可有是事。犹如他人服药自除其病。无有是事。若自服药。自除其病。斯有是事。是故自拔济。名为拔济。不以他修道故。而得拔济。复次言拔济者。如高山嶮谷是可畏处。凡夫法亦如是。平坦地无可畏处。圣法亦如是。能拔凡夫高山嶮谷可畏之处。安置圣法平坦之地无可畏处。故言拔济。复次等入正法中故言拔济。等者是世第一法。入正法中者。是苦法忍。问曰。何故说谛名拔济。说阴界入。不名拔济耶。答曰。以观谛时。得正决定。能得果。离欲尽漏。复次说谛是胜说。亦为胜受化者说。以近生法。身近得谛故说。界为初行者说。入为已行者说。阴为久行者。

问曰。言圣谛者。为以善圣故言圣。为以无漏圣故言圣。为以圣人成就故言圣。若以善圣言圣谛者。二是善谓灭道。二有二种谓苦集。若以无漏圣言圣谛者。二谛是有漏。二谛是无漏。若以圣人成就言圣谛者。非圣亦成就如说谁成就苦集谛。答曰。一切众生。答曰应作是说。圣人成就故言圣。问曰。若然者非圣亦成就谛。答曰。言成就者。成就四谛。凡夫虽成就谛。不具四谛。问曰。圣人亦有不具成就四谛者。如具缚人。入见道。苦法忍现在前。答曰。以时少故。若苦法智生具成就四。复次圣人中有具成就四谛者。凡夫中乃至无有一人具成就四谛者。尊者僧伽婆修说曰。佛在世时。凡夫圣人。共论此事。凡夫人作如是说。诸行是常乐我净。圣人作如是说诸行是无常苦空无我。凡夫人言我所说是实。圣人亦言我所说是实。以是事故。共诣佛所。佛作是言。圣所说是实。所以者何。圣谛是圣人所知见法。是故名圣谛。复次若身中有圣法印者。彼所有谛。名为圣谛。复次若得圣戒。名为圣人。彼所有谛。名为圣谛。复次若得圣慧。名为圣人。彼所有谛。名为圣谛。复次若得圣舍摩他毗婆舍那。名为圣人。广说如上。复次若得圣财。名为圣人。广说如上。复次若得圣觉支。名为圣人。广说如上。复次若得圣胎名为圣人。广说如上。

云何苦圣谛。佛经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不爱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五取阴是苦。生相故是生苦。住变异相故是老苦。逼切相故是病苦。尽相故是死苦。不爱相共会故是不爱会苦。相别离故是爱别离苦。不得自在故是求不得苦。如是等诸苦。皆是有漏五取阴所摄。是故略而言之五取阴苦。复次生是一切苦。立足处一切苦因故名生苦。坏可爱盛年故是老苦。坏不爱无病故是病苦。坏不爱命故是死苦。共不可爱境界会故是不爱会苦。与可爱境界别离故是爱别离苦。一切意所念不果故是求不得苦。如是等诸苦。是有漏取阴所摄。故作是说。略说五取阴是苦。问曰。五取阴是广苦。何故言略说五取阴是苦。答曰。五取阴广亦是苦。略亦是苦。住五取阴。多诸过患。说不可尽。是故佛说略而言之。五取阴是苦。犹如有人。多诸过恶。人作是言。此人过恶。不可具说。略而言之。多过恶人。彼亦如是。问曰。阴中为有乐不耶。若阴中有乐者。何以不言乐谛。但言苦谛。若无者。佛经云何通。如说摩诃男。若色一向是苦无乐。不能生喜乐意。众生则更无余因。能令众生起于爱心。摩诃男色非一向苦故。众生于中起染爱心。乃至识亦如是。又如说三受各有定体。不相杂合。谓苦乐不苦不乐。又如说以所须具。能修于道。以道能到涅槃。以道乐能得涅槃乐。答曰。应作是说。阴中有乐。而乐少苦多。乐法少。苦法多。以乐少故。说在苦分中。譬如毒瓶。一渧蜜堕中。不以一渧蜜故名为蜜瓶。以毒多故名为毒瓶。彼亦如是。复有说者。阴中无乐。以是事故名为苦谛不名乐谛。

问曰。若然者佛经云何通。答曰。受上苦时。于中苦作乐想。受中苦时。于下苦作乐想。受地狱苦时。以畜生苦作乐想。受畜生苦时。以饿鬼苦作乐想。受饿鬼苦时。以人苦作乐想。受人苦时。以天苦作乐想。复有说者。如世人所言。阴中有乐。世人饥得饮食。寒时得温。疲时得乘热时得凉。作如是说。我今得乐。如圣人言。阴中无乐。圣人观阿鼻地狱阴界入。如热铁丸。乃至观有顶阴界入。亦如热铁丸。

云何苦集圣谛。佛经说生后有爱及喜心俱爱处处喜爱。是名苦集圣谛。问曰。世尊何故舍诸有漏法。但说爱是集谛。非余法耶。答曰。施设集谛。爱增益势用胜。是故佛唯说爱是集谛。非余有漏法。如思于造作法增益势用胜故。佛于一切相应不相应法中。说思是行阴。彼亦如是。复次以爱是过去未来现在苦因根本出处起处因故。复次以爱数数生苦势用胜故。如偈说。

 如树不拔根  虽断而复生
 不拔爱使本  数数还受苦

复次爱能润泽。亦能烧害。犹如热油渧人身上亦润亦烧。彼亦如是。复次以爱能起受生死尸鬼故。譬如有水处能起死尸鬼。如是有爱水处。能起受生死尸鬼。复次以爱故。爱畜众生数非众生数物。众生以爱故。畜众生数物。谓妻子奴婢。及诸僮僕。象马牛羊等。众生数物。众生以爱故。畜非众生数物。谓宫殿屋舍。种种财宝。及种种穀麦。复次众生以爱故。长养男身女身。众生以爱故。如法供养父母妻子奴婢及诸亲属知识。如鸟以爱故。于一谷中。接取诸虫。于一谷中。自养其子。复次以爱欲故。得未来有身。以欲故追求故得。复次以爱润故。令生死不萎枯。譬如药果树木。以水润故。而不萎枯。彼亦如是。复次以爱润故。后有牙生。以爱故父母精气。在母胎中。为揵闼婆作所依。复次如爱行所依所缘故而生。余烦恼行所依所缘亦生。如大鱼去处小鱼亦随。彼亦如是。以是事故。说爱众生烦恼王。复次若身中有爱着。余烦恼亦着。如衣腻尘垢亦着。彼亦如是。复次若身中有爱水。诸烦恼则乐着此身。譬如有水处鱼等水性则生乐着。彼亦如是。复次爱如醎水难可止足。犹如渴人饮于醎水。饮已转渴。如是未离欲众生得于境界。转生渴爱。复次以爱故。别异众生能令合会。如以水故能令别异土沙而得合会。彼亦如是。复次以爱故。能令众生善根不熟。亦作润湿。令自身相着。譬如蝇着酥油蜜湿草之上则不能飞腾虚空。彼亦如是。复次爱因时所行异。果时所行异。因时所行如亲爱。果时所行如怨家。犹如商人入海与罗刹交。初所行异。后所行异。初作是言。善来贤善。善来大仙愿为我等作主。乃至广说。后若交会。得其意时。掷铁城中。食其血肉。唯有余骨。爱亦如是。因时所行犹如亲爱。果时所行犹如怨家。众生以爱故。造诸恶业。堕恶趣中。受无量苦。复次爱说是受生因。如说业是取生因。爱是受生因。复次爱难断难却。此中应说喻。如有人。为二罗刹所持。一作母形。二作怨形。作母形者。难除难却。作怨形者。易除易却。如是未离欲众生。为二结所因。谓恚结。爱结。恚结易断易却。爱结难断难却。复次以爱结数数微细行。爱行时微细。难可识知。譬如旋师所用利器。有所截断。微细难觉。彼亦如是。复次以爱在三有枝中。初生是爱。增广是取。前次第灭是无明。复次佛经说。爱是前导。如说阿难当知。缘爱故有追求。缘追求故得。缘得故分处。缘分处故生偏爱。缘偏爱故生贪着。缘贪着故生悭。缘悭故受不舍。缘受不舍故生守护。缘守护持刀执杖。生种种斗诤。欺诳妄语。生余种种恶不善法。复次以爱于八处染污定势用胜故。如说味初禅。住时亦味。起时亦味。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如是。复次佛说爱如缚。如偈说爱系缚众生。如绳系飞鸟。乃至广说。复次佛说爱如网。如说我说爱如网如枝。复次佛说爱是广。如说广无过于爱渴。复次爱说如河。如说比丘当知。三河者谓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次爱难断难过难除故。复次爱多诸过患故。复次以爱故。有界差别地差别种差别。能生一切烦恼。以如是等事故。佛经说爱是集谛。非余有漏法。

云何苦灭圣谛。答曰。佛经说生后有爱。及喜心俱爱。处处喜爱。已吐已舍尽无余。是名苦灭圣谛。问曰。集亦灭。何故但说苦灭圣谛。不说集灭圣谛。答曰。应说集灭圣谛。亦应说苦灭圣谛。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若说苦灭。当知已说集灭。所以者何。苦外更无有集若说苦灭当知已说集灭。复次若说苦灭。受化者。则生喜心。言是灭妙好能灭此弊恶。苦集法不尔。以如是等事故。但说苦灭。不说集灭。

云何苦灭道圣谛。答曰。佛经说八圣道是也。正见乃至正定。问曰。此亦是集灭道不。但是苦灭道。何故但说苦灭道。不说集灭道耶。答曰。如说苦灭道圣谛。亦应说集灭道圣谛。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若说苦灭道圣谛。当知已说集灭道圣谛。所以者何。苦外更无集故。复次若说苦灭道圣谛。受化者则生喜心。言是道妙好能灭此弊恶。苦集法不尔。复次欲现道力令苦不生故。设有人问道。汝能令因非因果非果耶。彼当答言不能。但能令生苦因缘者不生。复次为止诽谤道故。若人年七岁八岁。得阿罗汉道。后寿百年。于其中间身受无量诸苦。如是四百四病等。世人见之。而作是言。此人有道。为无所益。受苦若此。佛作是言。道已于此人。大有所作。此人若身坏命终。更不受诸苦。以如是等事故。说苦灭道圣谛。不说集灭道圣谛。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

 

上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下篇:鞞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众事分阿毗昙论

众事分阿毗昙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论

鞞婆沙论卷第一 阿罗汉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

施设论

施设论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

入阿毗达磨论

入阿毗达磨论卷上 塞建陀罗阿罗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

【注音版】佛说转有经

佛说转有经...

佛说阿难分别经

佛说阿难分别经 乞伏秦沙门释法坚译 阿难白佛言:「有...

【注音版】弘一法师:受八关斋戒法

依《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录出...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如是我闻...

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注音版】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莲华面经

莲华面经卷上(大乘修多罗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为何名为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过去修什么法门,现在得名为观世音呢?具有...

已伸不收

隐峰和尚是马祖禅师的弟子。有一天,隐峰和尚推车从一...

一切皆舍,了脱生死

现在佛教在世界上,大体都在弘法、宣传,虽然很普遍,...

生活跟修行不能分开

大家学佛,不可以将生活跟修行分两部分,其实不是的。...

以善来对治纠正不善

一般人多半不清楚什么是善与不善,什么是好的心与不好...

生命危脆不能长久

昔日佛在毗耶离城甘梨园时,比丘们观察到此地平正庄严...

一切依正庄严都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

受伤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全

清朝时,淄川有一个穷小子,腊月将尽,还缺吃少穿,他...

圣严法师《不要再射自己一箭》

《心经》教人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但是当你...

净业若成 禅宗自得

净土宗的祖师里面,在开悟之后的一个特点置彼而取此。...

圆瑛法师:答何明亮居士问六则

问一:念佛为何限定七日? 答:克期取证故。放下万缘...

小男孩的愿望

某个小乡村里,有位妇人生了一个白白胖胖、十分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