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使犍度十门品之九

如说。若得此定。依此定立此定。更不受未来生老病死受苦起集。问曰。此定不能断结。何故作是说。若得此定。乃至广说。答曰。应观是事为以何故。若学人入灭定者起定。作如是念。此是须臾灭。须臾心心数法不行。静妙乃尔。何况毕竟灭。毕竟心心数法不行者。以是事故。即断烦恼。入无余涅槃。若无学人。入灭定者起定。作如是念。乃至以是事故。舍诸阴入无余涅槃。以是事故。作如是说。若得此定。乃至广说。更不受苦起集。

施设经说。有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有不作愿入定作愿出定。有作愿入定作愿出定。有不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者。犹如有一作如是念。使我入灭定。不作是念。使我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得彼定出。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是名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不作愿入定作愿出定者。犹如有一不作是念。使我入灭定而作是念。使我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彼入灭定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是名不作愿入定作愿出定。作愿入定作愿出定者。犹如有一作如是念。使我入灭定。使我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彼入灭定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是名作愿入定作愿出定。有不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者。犹如有一不作是念。使我入灭定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彼入灭定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是名不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问曰。作愿入定作愿出定可尔。何者是不欲入定出定。而入定出定。答曰。此尽欲入定。尽欲出定。然入定出定。有自在者。有不自在者。是故施设经。作如是说。或有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或有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或有入定出定心得自在。或有入定出定心不得自在。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者。不作愿入定作愿出定。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者。不作愿出定作愿入定。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得自在者。不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入定心不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者。作愿入定作愿出定。以是事故。作如是说。入定者。尽欲入定。出定者尽欲出定。问曰。此中说。何者四有想定。答曰。是四无色。问曰。何故说四无色是四有想定。答曰。四无色定。于灭定得作逆次定逆超定。若出彼定。起非想非非想处心。次起无所有处心。是逆次定。若起识处心。是逆超定。若出彼定。起无所有处心。次起识处心。是逆次定。若起空处心。是逆超定。以是事故。说四无色是四有想定。经说。入灭定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刀不能伤。毒不能害。不为他所杀。问曰。何故入灭定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刀不能伤。毒不能害。不为他所杀耶。尊者和须蜜说曰。此定是不害法。若入此定。害不能害。复次此定有大威势故。威德诸天。常守护定。复次禅禅境界神足神足境界。是不可思议。复次此定无心。无心者不死不生。散耆婆经。是此论因缘。曾闻。过去有迦拘孙陀佛。有二大贤弟子。一名毗头罗。二名散耆婆。尔时尊者散耆婆。于一城中。多所教化。于彼城边。多人行处。入于灭定。时牧牛羊者。担薪草者。行道者。见皆作是念。此大德平坐而死。我等应取牛粪乾薪烧之而去。如其念。即取乾薪牛粪烧已舍去。尔时尊者散耆婆。晨朝从灭定起。速抖擞僧伽梨。以日初分。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诸牧牛羊担薪草行道人见者。皆作是言。此尊者昨日平坐而死。我等以乾薪牛粪烧已舍来。今复还活。时人皆号之为还活。所以不烧身者。以定力护故。所以不烧衣者。以神足力持故。复有说者。所以不烧身不烧衣者。皆以定力故。是故散耆婆经是此论因缘。

如因缘中说。施起灭定人。得现世报。问曰。何故施起灭定人。得现世报耶。答曰。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说非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此是因缘。或然不然。若必欲通者。有何意耶。答曰。不得现世报。而受多报。问曰。何故施起灭定者。若得现报。若得多报。答曰。若施灭定者食。便为施起诸禅解脱三昧者食。所以者何。若欲入此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第入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入灭定。欲起此定。从此定次第起非想非非想处心。乃至初禅。次第起欲界善心。以行者身中修如是等功德故。施食得现世报。若得多报。复次从此定起。出入言说着衣受取饮食。如是等威仪寂静故。信心婆罗门居士。生敬重心。以衣食等施。得现世报。若得多报。复次此定。生人希有想。若人闻彼比丘得于灭定。极生希有想。信心婆罗门居士。以清净心。施其衣食等。得现世报。若得多报。复次若施起灭定者。食便名施。不食人食入有想定者。虽不食抟食。而食有漏触食意思食识食。入无漏定。虽不食四种有漏食。而以无漏触意思识持身。入灭定者。无四种食。亦不以无漏触意思识持身。是故施起灭定者。则施不食人食。得现世报。若得多报。复次若施起灭定者。食便是施。到涅槃还者食。所以者何。此定与涅槃相似故。如入无余涅槃时。一切心心数法不生。灭一切有缘法。此定亦尔。是故施其食者。得现世报。若得多报。不但施灭定人食得现世报。施五种人食。亦得现世报。一从灭定起。二从慈心起。三从无诤起。四从见道起。五从得尽智起。又施五种人食得多报。一施父。二施母。三施病人。四施说法人。五施近佛菩萨。

问曰。此定为是受生处造业为是满业耶。答曰。此是满业。非是造业。所以者何。造业必是业性。彼非业性。问曰。此定为得现报。为得生报。为得后报耶。答曰。此定得生报。不得现报。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处。不能起此定。问曰。何处受此定报。答曰。于非想非非想处报四阴。若成就灭定。亦成就灭定报耶。答曰。或成就灭定。不成就灭定报。乃至广作四句。成就灭定不成就灭定报者。生欲色界得灭定。若得灭定不退。生非非想处。未受灭定报。成就灭定报不成就灭定者于此得灭定退。生非想非非想处。受灭定报。成就灭定亦成就灭定报者。于此得灭定不退。生非想非非想处。受灭定报。不成就灭定亦不成就灭定报者。生欲色界中。不得灭定。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若得灭定退。若不得灭定。生非想非非想处。不受灭定报。

若退灭定。亦退阿罗汉果耶。答曰。或退灭定。不退阿罗汉果。乃至广作四句。退灭定不退阿罗汉果者。学人退灭定。阿罗汉得灭定退。不得自在。非起结现在前。退阿罗汉果不退灭定者。慧解脱阿罗汉退。学时得灭定。无学时起非想非非想处结。退灭定亦退阿罗汉果者。学时得灭定。无学时起下地结。退无学时得灭定。三界结若起一界结退。不退灭定亦不退阿罗汉果者。除上尔所事。

阿罗汉果者六种。谓退法。忆法。护法。等住。能进。不动。诸退法阿罗汉。尽是俱解脱耶。若是俱解脱阿罗汉。尽是退法耶。乃至不动阿罗汉。尽是俱解脱耶。若是俱解脱阿罗汉。尽是不动耶。答曰。或是退法阿罗汉非是俱解脱。乃至广作四句。是退法阿罗汉非俱解脱者。诸退法阿罗汉不得灭定。是俱解脱阿罗汉非是退法者。忆法乃至不动得灭定。是退法阿罗汉亦是俱解脱者。退法阿罗汉得灭定。非退法阿罗汉亦非俱解脱者。忆法乃至不动不得灭定。如退法阿罗汉作四句。余五种阿罗汉。作五四句亦如是。

如无学道有六种阿罗汉。学地亦有六种性。学诸退法学。尽是身证耶。若是身证。尽是退法学耶。乃至不动性学。是身证耶。若是身证。尽是不动性学耶。答曰。或是退法性学非身证。乃至广作四句。是退法性学非身证者。退法性学不得灭定。是身证非退法性学者。忆法乃至不动性学得灭定。是退法性学亦是身证者。退法学得灭定。非退性学亦非得身证者。忆法乃至不动性学不得灭定。如退法性学作四句。余五性学作五四句亦如是。若法与心作次第。亦是无间耶。答曰。或法与心作次第。非是心无间。乃至广作四句。与心作次第非心无间者。除定初刹那及有心时。余定刹那及出定心是也。是心无间非心次第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时生住无常是也。是心次第亦心无间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时是也。非心次第非心无间者。除定初刹那及有心时生住无常。余定刹那及出定心生住无常是也。若法是心次第亦是定无间耶。答曰。或法是心次第非定无间。乃至广作四句。是心次第非定无问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时是也。是定无间非心次第者。除定初刹那及有心时生住无常。余定刹那及出定心生住无常是也。是心次第亦定无间者。除定初刹那及有心时定。余刹那及出定心是也。非心次第非定无间者。定初刹那及余有心生住无常是也。八胜处乃至广说。问曰。胜处体性是何。答曰。是不贪善根。对治于贪。若取相应回转。欲界是四阴。色界是五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胜处。胜处是何义。答曰。胜于境界。胜于烦恼。故名胜处。虽诸行者不能尽胜境界。然于境界不生烦恼故名胜处。如世尊说。胜此处故名胜处。

界者是色界。地者初四胜处。未至中间初禅第二禅地。后四胜处。在第四禅地。所依身者。是欲界身。缘者缘于欲界。为何所缘。答曰。缘色入。尽缘一切欲界色入耶。答曰。尽缘。问曰。若然者经云何通。如说。尊者阿泥卢头。在舍卫国。住一精舍。有四快意天女。来诣尊者阿泥卢头所。作如是言。尊者阿泥卢头。我等是快意天女。于四处得自在意欲。作何等色。随意能作。以自娱乐。若欲须衣服璎珞。随意能作。而自娱乐。尔时尊者阿泥卢头作如是念。我今应观此女作不净想即起初禅不净想。不能胜之。乃至起第四禅不净观。亦不能胜。复作是念。此色杂故。不能胜之。若纯一色。我则能胜。作是念已。而语之言。姊妹汝等。于四处中。得自在者。尽作青色来。即皆青色。亦不能胜。复作是念。若转此色。或能胜之。复语之言。作黄色来。即皆黄色。赤色亦尔。不能胜之。尔时阿泥卢头。复作是念。白色随顺不净想。若作白色。我或能胜。复语之言。作白色来。即皆白色。亦不能胜。尔时尊者阿泥卢头。知此色杂妙不可胜故。闭目而坐。是时天女。作如是念。今此尊者。不能忆念我等。知此事已。忽然不现。尊者阿泥卢头。不胜境界。境界不胜尊者阿泥卢头。譬如二力士。相扑不能相胜。彼亦如是。此说云何通。答曰。尊者阿泥卢头。虽不能胜余利根者。如佛舍利弗目揵连等则胜。问曰。能于佛身作不净观不。答曰。能作唯佛。能非余声闻辟支佛能。所以者何。佛身清净无垢。一切不净观者。不能于佛身作不净想。唯佛世尊。能于自身。作不净观。复次不净观有二种。一观色过患。二观缘起。观色过患不净观。不能于佛身作观色过患。不净观能作缘起观。余广说如杂揵度不净观处。念处者尽与身念处。俱智者尽与等智俱。三昧者不与三昧俱。根者总而言之。与二根相应。谓喜根舍根。过去未来现在者。是三世。缘三世者。过去缘过去。未来必生者缘未来。不生者缘三世。现在者缘现在。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尽缘三种。三界系者是色界系。缘三界系及不系者。是缘欲界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缘非学非无学。是见道断修道断无断者。是修道断。缘见道断修道断无断者。缘修道断。名缘义缘者。是缘义。缘自身他身非身者。初二缘自身他身。余缘他身。是离欲得方便得者。是离欲得。亦是方便得。初禅者。离欲界欲。得二禅者。离初禅欲。得第四禅者。离第三禅欲。得以方便起现在前。是方便得。佛不以方便起现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声闻或以中。或以上方便。是曾得未曾得者。圣人最后身凡夫起曾得。未曾得者。余凡夫起曾得者。

八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内有色想者。观自身色。修色想。不离色想。观外色者。观少外色。若好若恶。少有二种。一境界少。二自在少。好色者。不弊坏青黄赤白色。恶色者。弊坏青黄赤白。色于此色。生胜知见者。断于欲爱。过于欲爱。缘取前色。皆得自在。是名为胜。犹如大家大家子驱使奴僕皆得自在。彼亦如是。是名初胜处。初者次第数在初故名初。复次次第入彼定时初入故名初。胜处者。若入此定。善色受想行识是名胜处。如初胜处。第二胜处亦尔。异者。先观少今观多。多有二种。一境界多。二自在多。余如上说。内无色想观外色。内无色想者。内不修色想。离色想观外色少。余广说如上。是名第三胜处。如第三胜处。第四胜处亦尔。异者。第三观少好恶色。第四观多内无色想。观外色。如上所说。观青色者。作如是观解。诸所有色。若略若广。尽观是青。如眼识所观眼识所行。次生意识。观青色青光青影。如是内无色想。观外青色青光青影。生胜知胜见者。断于欲爱。过于欲爱。是名胜于色。缘取前色。皆得自在。犹如大家大家子驱使奴僕皆得自在。彼亦如是。有如是想者。起如是想现在前。是名第五胜处。第五义广说如上。如青色。黄色赤色白色说亦如是。一一异者。黄胜处。应说迦那迦华喻。赤色者。应说槃头耆婆迦华喻。白色者应说优师迦星喻。问曰。此四种色。何者最妙。尊者和须蜜说曰。白色最妙。世人亦说是吉色。犹如四方之中东方最胜世人亦称为吉。彼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观白色者。心则清净。不随顺睡眠法。

十一切处。乃至广说。问曰。十一切处体性是何。答曰。八是无贪善根。对治于贪。若取相应回转。是四阴五阴性。若是欲界四阴。若是色界五阴。空处识处一切处体性是四阴。此是一切处体性。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一切处。一切处是何义。答曰。以二事故。名一切处。一以不缺。二以广大。不缺者。无有处所缘地。复缘于水如缘地。若缘水缘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不缺亦如是。广大者。普遍缘地。乃至普遍缘识。尊者佛陀提婆说曰。遍缘一切。无有空缺。名一切处。

界者。八在色界。二在无色界。地者。八在第四禅地空处一切处在空处地识处一切处在识处地。所以者何。净解脱在第四禅地。能入后四胜处。后四胜处。能入八一切处。净解脱。缘净境界。不能分别若好若恶。青黄赤白胜处。能分别不能令无边一切处。能令青黄赤白无边。此色为何所依。如依四大。是故次观无边地无边水无边火无边风。此广大谁所生。以觉故知色等依空。是故次观无边空处。彼觉何所依。依于识。是故次观无边识。识更无所依故。更不立一切处。所依身者。八依欲界身。后二依三界身。行者不行行。缘者。八缘欲界。缘欲界何法。答曰。缘于色入。二缘无色界。念处者八与身念处俱。后二与法念处俱。智者尽与等智俱。三昧者不与三昧俱。根者与一舍根相应。过去未来现在者。是三世。缘三世者八。过去者缘过去。未来必生者缘未来。必不生者缘三世。现在者缘现在。后二者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八缘三种。二缘善无记。是三界系不系者。八是色界系。二是无色界系。缘三界系不系者。八缘欲界系。二缘无色界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缘非学非无学。是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是修道断。缘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八缘修道断。二缘见道修道断。缘名缘义者是缘义。缘自身他身非身法者。八缘他身。二缘自身他身。是离欲得方便得者。是离欲得是方便得。离欲得者。离欲时得。方便得者。作方便得。佛不以方便起现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声闻或以中。或以上。是本得。未曾得者。是本得亦是未曾得。圣人内道凡夫。亦是本得。亦是未曾得。余凡夫是本得。问曰。一切处方便云何。答曰。四以眼识为方便满足时。缘青黄赤白色入。四以身识为方便满足时。缘地水火风触入。复有说者。七以眼识为方便。除风一切处。复有说者。八以眼识为方便。问曰。风一切处。云何以眼识为方便。答曰。眼识亦取风色入如是相。谓有尘无尘。满一切处。毗岚风等。空一切处。以空为方便。识处一切处。以识为方便。

十一切处。云何为十观。上下诸边地无有缺无有量。上者是上方。下者是下方。诸边者是四方四维。无缺者不杂。无量者无有边际。是名初一切处。初者次第数在初故名初。复次顺次入此定时初入故名初。一切处者。入此定时。善色受想行识。此是一切处。乃至识处一切处说亦如是。异者空处一切处。识处一切处。不说色阴。问曰。八一切处。缘上下诸边可尔。所以者何。彼所缘有方所故。空处一切处。识处一切处。所缘无方所。云何有上下诸边。答曰。八一切处。应说有上下诸边。二一切处。无上下诸边。若如是说者。有何意耶。答曰。行此定者。在上下诸边故。如人中修空处一切处。是下四天王天中修。识处一切处是上余方。说亦如是。

问曰。何故第三禅。无解脱无胜处无一切处耶。答曰。非其田器。乃至广说。复次对治欲界色爱故。初禅立解脱。对治初禅色爱故。第二禅立解脱。第二禅无色爱故。第三禅不立解脱。以第三禅无解脱故。亦无胜处。亦无一切处。所以者何。以解脱入胜处。以胜处入一切处故。复次以远故不妙故。第三禅于欲界远。于四禅不妙。复次以如第三无色定故。空处识处。有无边行。非想非非想处。有灭定。无所有处。无无边行。亦无灭定。如第三无色定善根减少。第三禅亦如是。复次第三禅。有一切生死最胜受乐。行者多于中着乐故。不能起解脱胜处一切处。问曰。若然者。何故有无量神通等功德。答曰。一切起不必有一切功德。若当彼地。无无量无神通者。彼地便是空无功德地。

佛经说入地一切定者。作如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定与地。无二无别。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若得一切处。必离第三禅欲。若计地是我。必是第四禅地身见。计第四禅地是我。一切处缘欲界。此云何可尔。答曰。此中说不定名定。如非沙门说名沙门非婆罗门说名婆罗门。彼亦如是。复次此说前所得事。譬如国王虽复亡国。富贵之事。犹名为王。此亦如是。先得此定。而退失之。以曾得故。作如是说。复次彼是速入定者。于彼定退。起欲界身见。计欲界地是我。速还离欲。起一切处。复缘欲界。如提婆达多。能速入定。以神足力。自化作小儿。五花剃发。着金璎珞。于太子阿阇世抱上。宛转游戏。复现此相。使太子阿阇世知是大圣提婆达多。时太子阿阇世。抱弄呜之。以唾着其口中。以贪利养故。而咽其唾是故世尊语提婆达多。汝如死尸食唾之人。彼食唾时。退失神足。速入定故。寻得离欲。自化其身。还在太子阿阇世抱上。宛转游戏。复次身见计第四禅地是我。一切处亦观第四禅地。问曰。一切处缘于欲界。答曰。亦有缘第四禅者。若作是说者。一切处亦缘第四禅。问曰。若然者。色界诸天纯是白色。云何观青黄赤色耶。答曰。彼作是说。色界诸天身。纯一白色。诸非众生数物。有青黄赤色。不应作是说。若身见与一切处相应者。有如是过。云何相应共有法。或缘欲界。或缘第四禅身见。不与一切处相应。然一人亦名计我。亦名得定。以起身见故。名为计我。以起一切处故。名为得定。身见计第四禅地是我。一切处缘欲界。非一时故。此经善通。

有地定。有地一切处定。乃至有白定。有白一切处定。问曰。地定地一切处定。有何差别。答曰。地定在欲界四禅地。一切处定在第四禅。复次方便是定。满足是一切处。复次因是定。果是一切处。复次少分。是定遍是一切处地定地一切处定。是谓差别。

问曰解脱胜处。一切处。有何差别。答曰。名即差别。是名解脱。是名胜处。是名一切处。复次下善根是解脱。中善根是胜处。上善根是一切处。复次少善根是解脱多。中善根是胜处无量。上善根是一切处。复次因是解脱。果是一切处。因果是胜处。复次背舍义是解脱。胜缘义是胜处。遍缘义是一切处。复次心解脱是解脱。胜烦恼义是胜处。无缺遍义是一切处。复次若得解脱。不必得胜处一切处。若得解脱胜处。不必得一切处。若得一切处。必得解脱胜处。所以者何。解脱能入胜处。胜处能入一切处。解脱胜处。一切处。是谓差别。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云何法智。乃至道智。广说如经本。问曰。彼尊者何故于此论中。以八智而作论。答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可如是意欲。以八智而作论。随其欲意。亦不违法相。立八智而作论。余处亦立八智而作论。如定智揵度中说。或欲以二智而作论。即立二智。如智揵度中说他心智念前世智。根揵度中立法智比智。定揵度中立尽智无生智。或欲以四智而作论。即立四智。如根揵度中说。若苦智。是苦无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无漏智耶。或欲以十智而作论。即立十智。随其所知。譬如陶师以知泥团安置轮上。随其所欲。出种种物。不损所能。彼尊者亦如是。以闻思修慧。除所知过。随其所欲而作论。不违法相亦如是。复次不应求彼尊者何故立八智耶。所以者何。此是佛经。佛经说八智。法智乃至道智。彼尊者以佛经是此论根本因缘故。依八智而作论。彼尊者无力。于八智中。减一智说七智。增一智说九智。所以者何。佛经无有增减。无增者无增可减。无减者无减可增。如无增无减。无益无损。无量无边。无量者。是无量义。无边者。是无边文。犹如大海水无量无边。无量者深无量。无边者广无边。一切佛经。亦无量无边。无量者。义无量。无边者。文无边。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论师。欲解佛经二句义故。造百千那由他论。尽其觉性退还而不能知佛经二句义边际到于彼岸。问曰。若佛经是此论根本因缘者。佛经中多种说智。或说二智。如二法中。或说四智。如四法中。或说八智。如八法中。或说十智。如十法中。何故彼尊者于多种智中。此使揵度依八智而作论。答曰。八智是中说摄一切智。二智虽摄一切智。而是略说。十智虽摄一切智。而是广说。复次若智数数修数数现在前者。依此智而作论。复次此八智。亦是智性。亦是见性。尽智无生智。虽是智性。而非见性。复次若智是有欲无欲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论。尽智无生智。是无欲人身中可得。复次若智是学无学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论。尽智无生智。是无学人身中可得。如学无学。所作已所作。未弃重担已弃重担。未逮己利已逮己利。有求无求。当知亦尔。彼尊者或依刹那顷一智而作论。如杂揵度说。颇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曰。不知。若依十智而作论者。此论不成。若依九八七六五四三二智而作论者。此论不成。乃至一智二刹那顷而作论者。此论亦不成。所以者何。初智刹那顷。不知自体相应共有法。第二刹那顷。知前智相应共有法。彼中依刹那顷一智而作论故。答曰。不知。或说一智摄一切智。谓法智非如法智。以体是法故。或说二智摄一切智。如有漏智无漏智缚智解智系智不系智。或说三智摄一切智。如法智比智等智。或说四智摄一切智。前三智更增他心智。或说五智摄一切智。如等智苦集灭道智。或说六智摄一切智。前五智更增他心智。或说七智摄一切智。除他心智。或说八智摄一切智。增他心智。问曰。若八智摄一切智者。复有八智。谓法住智。涅槃智。生死智。漏尽智。念前世智。愿智。尽智。无生智。云何摄耶。答曰。虽更有八智。亦是八智所摄。所以者何。此八智尽在前八智中故。问曰。此八智云何在前八智中。答曰。住名诸法因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若知此智。名为因智。因智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集智涅槃智。是灭智。亦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灭智生死智者。旧阿毗昙者。罽宾沙门。作如是说。是一智。谓等智。尊者婆摩勒。已作如是说。生死智是四智性。谓法智比智等智苦智。评曰。应作是说。是一等智漏尽智。或有说者。是漏尽。人身中可得故。名漏尽智。若作是说。是十智性。或有说者。漏尽智是缘漏尽处智。若作是说。漏尽智是四智性。谓法智比智等智灭智念前世智。旧阿毗昙者罽宾沙门。作如是说。是一等智。尊者瞿沙。作如是说。是六智。除灭智他心智非他心智。所以者何。他心智缘现在法非灭智。所以者何。灭智缘无为法。评曰。应作是说。是一等智愿智。是一等智。或有说是八智性者。除尽智无生智。所以者何。愿智是见性。彼二智非见性。评曰。应作是说。愿智是一等智。尽智无生智是六智。谓法智比智苦集灭道智。以如是等事故。八智摄一切智。尊者僧伽婆修说曰。应说一智。谓决定智。所以者何。决定义是智义。彼决定有有漏有无漏有缚有解有系有不系。有漏者是等智。是缚是系。无漏智。是解是无系。或是欲界对治。或是色无色界对治。或是欲界对治者。是法智。若色无色界对治者。是比智此三智。若知他心心数法。是知他心智无漏决定智。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若行苦四行者。是苦智。乃至若行道四行者。是道智。问曰。若然者唯有三智。法智比智等智。答曰。如是唯有三智。谓法智比智等智。问曰。若然者。云何立八智。答曰。以五事故。一以对治。二以方便。三以自体。四以行。五以缘行。对治者。是法智比智。方便者。是他心智。自体者。是等智。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缘。同缘行者。是灭智道智。所以者何。此智缘不同行不同故。以此五事故。立八智。尊者婆摩勒说曰。对治四种愚故立八智。四种愚者。界愚心愚法愚谛愚。对治界愚故说法智比智。对治心愚故说他心智。对治法愚故说等智。对治谛愚故说苦集灭道智。此是智体性。乃至广说。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智。智是何义。答曰。决定义是智义。问曰。若决定义是智义者。疑相应智则非智。所以者何。不决定故。答曰。疑相应慧亦是智。但疑于聚中有势用故。言是疑聚。如多爱人名为爱行。非无恚痴以爱有势用故名为爱行。彼亦如是。恚行痴行。说亦如是。譬喻者。作如是说。若心有智。则无不智。若心决定。则无犹豫。若心有麁。则无有细。亦为阿毗昙者说过。汝说法相。犹如若干草木杂生一处而无别相。一心中有智无智。非智非不智。犹豫决定。非犹豫非决定。麁细非麁非细。阿毗昙者。复作是说。我法生时。聚生一心中。有智无智。非智非无智。决定犹豫。非决定非犹豫。麁细非麁非细。智者是智。非智者是无明。非智非无智者。是余心心数法。犹豫者是疑。决定者是慧。非决定非犹豫者。是余心心数法。麁是觉细是观。非麁非细是余法。复有说者。以二事故名智。一以决定。二以适可。知苦乃至知道名决定。自适适他意故名适可。

已总说诸智。所以今当一一分别说。所以者何。何故名法智。答曰。体是法故名法智。问曰。余智体亦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答曰。余智虽体是法。而法智是法。如十八界虽体是法。十二入体亦是法。七觉支体亦是法。四念处体亦是法。四不坏净体亦是法。四无碍体亦是法。三归三宝体亦是法。而法界法入择法觉支念法法念处法不坏净法无碍法归法宝法。而名为法。如是十智体。虽是法而法智名法。复次法智有一名。余智有二名。法智是共名。余智是共不共名。以不共名说。复次以初知法故名法智。后知法故名比智。复次彼智相应。初得信法名法智。后得信法名比智。复次于法中现见故名法智。次现后生故名比智。复次欲界多诸非法烦恼。如忿恨谄诳放逸害等非法。谁是彼近对治。谓法智是也。色无色界。无如是非法烦恼故名比智。复次若智是六地所摄。缘于一地是法智。若智九地所摄缘于八地是比智。复次若智六地所摄缘六地者是法智。若智九地所摄缘九地者是比智。复次若智对治十八界十二入五阴者是法智。若智对治十四界十二入五阴者是比智。复次若智对治善不善无记五阴者是法智。若智对治善无记五阴者是比智。若智对治福非福不动行者是法智。若智对治福不动行者是比智。复次若智对治抟食爱淫欲爱是法智。若智对治定爱是比智。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问曰。亦知他心数法。何故但名知他心智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作如是念。使我知他心。若知他心。亦知数法。犹如有人作如是念。使我见王。若见王时。亦见王侍者。彼亦如是。复次此法以种种事故得名。或以自体。或以对治。或以方便。或以相应。或以所依。或以行。或以缘。或以行缘。以自体者。如阴如谛如等智。以对治者。如法智比智。若对治欲界名法智。若对治色无色界名比智。以方便者。如空处识处五现三昧他心智。以相应者。如婆伽罗经说。云何乐受法。答曰。若法与乐受相应。云何苦受法。答曰。若法与苦受相应。云何不苦不乐受法。答曰。若法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以所依者。眼识乃至意识。若依眼生名眼识。乃至依意生名意识以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缘同。或以缘者。念处无相三昧。以行缘者。是灭道智。所以者何。彼行不同。缘亦不同。复次以名义胜故。此聚中。谁为最胜。心为最胜。譬如王来眷属亦来。但言王来。彼亦如是余广说。如杂揵度说心处。何故名等智。答曰。世人等行此智故名等智。如男女来去世人现所行法等。问曰。亦缘第一义法。何故名世智。答曰。从多分故多缘世法。少缘第一义法。复次此智无第一义相。以多人所称故名世智。犹如多人所立之王。虽非王种。以多人所立故。亦名为王。彼亦如是。复次此智是假名。所以者何。一切人一切众生一切处。尽有此智故。复次此智是愚所依处愚立足处。复次此智是所差故。犹如人差上座差维那声。论者说曰。此智为无智所覆故名等智。犹器中物名为覆物。何故名苦智乃至道智。答曰。以对治决定故。所缘决定故。乃至道智亦如是。复次处所决定故。对治决定故。名苦智乃至道智。复次行苦四行故名苦智。乃至行道四行故名道智。问曰。若有漏慧。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是苦智耶。答曰。若行苦四行。行道四行。于谛有决定者。名苦智道智。善有漏慧。虽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于谛不决定故。不名苦智乃至道智。复次若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烦恼更生。复次若行苦集灭道四行。见不复名不见。知不复名不知。已得决定处。不为无知犹豫邪见所覆。善有漏慧。虽行苦等四行。见还不见。知还不知。还为无明犹豫邪见所覆。复次若行苦等四行。能减损破坏。于有是苦智乃至道智。善有漏慧。虽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增益长养。于有余。答如杂揵度说。复次若行苦等四行。不行集灭道等四行是苦智。若行集等四行。不行苦灭道等四行是集智。若行灭等四行。不行苦集道等四行是灭智。若行道四行。不行苦集灭等四行是道智。善有漏慧。若行苦等四行。亦行集灭道等四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或行苦行亦行灭行。或行苦行亦行道行。或行集行亦行灭行。或行集行亦行道行。或行灭行。亦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灭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灭行道行。或行集行亦行灭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灭行道行。行如是行时。当言是苦智。乃至当言是道智。复次若行苦集灭道四行。不同苦集一系。善有漏慧。虽行苦集灭道四行。同苦集一系。问曰。灭道不同一系。何故不立灭道智耶。答曰。以始不中立故。终亦不中立。界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系。无漏者是不系。等智是三界系。余是不系。地者。法智在六地。谓未至中间根本四禅。比智在九地。上说六地。三无色地。除非想非非想地。他心智在根本四禅地。等智在十一地。欲界未至中间根本四禅四无色地。余若是法智。分在六地。若是比智分在九地。所依身者。法智依欲界身。他心智依欲色界身。比智等智依三界身。余若是法智分依欲界身。若是比智分依三界身。行者。法智比智。行十六行。他心智。若无漏者行道四行。有漏者。不行行等智行十六行。亦有不行行者。苦智行苦等四行。集智行集等四行。灭智行灭等四行。道智行道等四行缘者。法智比智缘四谛。他心智缘心心数法。等智缘一切法。苦智缘苦谛。集智缘集谛。灭智缘灭谛。道智缘道谛。念处者。他心智是三念处。除身念处。灭智是法念处。余智是四念处。智者即智。三昧者。法智比智。与三三昧俱。他心智。若无漏者。与道无愿三昧俱。有漏者。不与三昧俱。等智不与三昧俱。苦智与二三昧俱。集智与集无愿三昧俱。灭智与无相三昧俱。道智与道无愿三昧俱。根者。等智与五根相应。余智总而言之。与三根相应。过去未来现在者。是三世。缘三世及非世者。法智比智等智。缘三世亦缘非世法。他心智。过去者缘过去。现在者缘现在。未来必不生者缘三世。必生者缘未来。灭智缘非世法。余智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等智是三种。余智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比智缘善无记。灭智道智缘善。余智缘三种。是三界系及不系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系。无漏者是不系。等智是三界系。余智是不系。缘三界系不系者。法智缘欲界系及不系。比智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他心智缘欲色界系及不系。等智缘三界系及不系。苦智集智缘三界系。灭智道智缘不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他心智是三种。等智是非学非无学。余智是学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缘三种。苦集灭智缘非学非无学。道智缘学无学。是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他心智。有漏者修道断。无漏者是不断。等智是见道修道断。余智是不断。缘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缘三种。苦智集智缘。见道断修道断。灭智道智缘不断。缘名缘义者。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缘名缘义。余智缘义。缘自身他身非身者。法智比智等智缘自身他身及非身。他心智缘他身。苦智集智道智缘自身他身。灭智缘非身。若苦智行苦行耶。若行苦行是苦智耶。答曰。或是苦智非行苦行。乃至广作四句。是苦智非行苦行者。苦智行无常行空行无我行行。苦行非苦智者。行苦行苦智相应法。是苦智亦行苦行者。苦智行苦行。非苦智非行苦行者。若即取此种性者。行无常行空行无我行苦智相应法。若不即取此种性者。除上尔所事。已行苦行。当行苦行。说亦如是。如苦行有三四句。无常行空行无我行。亦有三四句。如苦智有十二四句。集智灭智道智。各十二四句。合四十八四句。

有四事故名法智。一以初知法。二以现见法。三是实智。四是舍智。有四事名比智。一以因比相知果。二以果比相知因。三以身口行比相知心。四以所说比相知。佛有四事。名他心智。谓因次第缘威势。如此智有四事。智所缘亦有四事。谓因次第缘威势。有四事名等智。一以名等。二以缚等。三以假等。四以着等。有四事名苦。一以热恼。二以生。三以身受。四以死。若智行此四事。是名苦智。有四事名集。一以业。二以烦恼。三以爱。四以无明。若智行此四事名集智。有四事名灭。初沙门果断三结。第二果断三结薄爱恚痴。第三果断五下分结。第四果断一切结。若智行此四行。是灭智。有四事名道。一从第八乃至一切学诸有所作。二降伏怨敌。三观本所作。四近漏尽。若智行此四行。是名道智。有四事名尽智。一不摄见。二不行空。三除他心智。四方便迟缓。有四事名无生智。一知因。二知果。三知自身。四以人。

十智应言一智。谓法智。非如法智以体是法故。十智应言一智。谓决定智。所以者何。决定义是智。十智应言一智。谓智所知。亦是一智。谓于所知审实生着。九智应言一智。谓道智。以道谛摄故。十智应言一智。谓愿智。以满所愿故。十智应言一智。谓尽智。尽诸烦恼。身中可得故。十智应言一智。谓无生智。更不回还故。

三三昧。空无愿无相。应说一三昧。如心数法中定。如定根定力定觉枝正定。应说二三昧。谓有漏无漏缚解。应说四三昧。谓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不系。应说五三昧。谓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学无学。若以在身。若以刹那。则有无量三昧。云何世尊。于一三昧于无量三昧。立三三昧。答曰。以三事故。一以对治。二以期心。三以所缘。对治者是空三昧。空三昧是身见近对治。身见行我行我所行。空三昧行空无我行。为以何行对治何行。答曰。以无我行。对治我行。以空行。对治我所行。复次无我行。对治五我见行。空行对治十五我所见行。复次无我行。对治己见。空行对治己所见。复次无我行。对治我见爱。空行对治我所见爱。复次阴非我是无我行。阴中无我是空行。复次眼非我。是无我行。眼中无我。是空行。乃至意亦如是。复次性空是无我行。无所行空是空行。期心者。是无愿期心不愿于有。故名无愿。问曰。亦期心不愿于道耶。答曰。不应作是问。亦不期心。不愿于道。然不愿于道。自有所以。圣道虽非有。而依于有。行者期心。不愿于阴。而圣道依阴。不愿于世。而圣道依世。不愿于苦。而圣道与苦相续。问曰。若然者。圣人何故修道。答曰。欲到涅槃故。行者作如是念。除于圣道。更有方便到涅槃。不知更无有是故。欲到涅槃故修道。所缘者是无相缘。无十相法故是无相十相者。谓色声香味触男女相。及三有为相。复次阴是相。彼缘阴灭故是无相。世是相。前后是相。下中上是相。彼不缘世不缘前后。不缘下中上。故是无相。复有说者。三三昧亦行行。空三昧行二行。谓空无我行。无愿三昧行十行。谓集道八行无常苦行。无相三昧行四行。谓灭四行。复有说者。三三昧是对治。空三昧是身见近对治。无愿三昧是戒取近对治。无相三昧是疑近对治。施设经说。空三昧是空非无愿。无相无愿三昧是无愿非空。无相无相三昧是无相非空无愿。所以者何。空三昧所行非无愿无相。无愿无相亦如是。复次说空三昧是无愿。无愿是空三昧。无相即无相非空非无愿。问曰。何故二三昧同一体。一三昧异体耶。答曰。以此二三昧一时得对治一种法。一时得者。若依空三昧。得正决定。见苦四心顷。未来无愿三昧修。若依无愿三昧。得正决定。见苦四心顷。未来空三昧。修对治一种法者。此二三昧俱对治见苦所断法。复次说空三昧是空无愿无相。云何是空。此中无有常不变易空无我无我所。云何是无愿。此三昧。不愿于爱。不愿于恚。不愿于痴。不愿未来有。云何是无相。答曰。此三昧无色声香味触故。是无相无愿。是无愿亦是空。亦是无相。云何是无愿。此三昧。不愿爱恚痴。不愿未来有。云何是空。此三昧空无有常。乃至无我无我所。云何是无相。此三昧。无有色相乃至触相。无相三昧。是无相是空是无愿。云何是无相。此三昧。无色相乃至无触相。云何是空。此三昧。无有常乃至无我无我所。云何是无愿。此三昧。不愿于爱。乃至广说。此是三昧体性。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三昧。三昧是何义。答曰。以三事故名三昧。一以正。二以摄。三以相续。正者无始以来。烦恼恶行。邪见颠倒。令心心数法娆触。所以令其正直者。皆是三昧力。摄者无始以来。心心数法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中。所以摄令不散。住一缘中。皆是三昧力。相续者心心数法。生无色定。次第善心。次第生染污无记心。染污心次第生善心无记心。无记心次第生善心染污心。所以能舍二种心。但令善心相续者。皆是三昧力。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五

 

上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下篇:鞞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阿毗昙八犍度论

阿毗昙八犍度论序 释道安撰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众...

阿毗昙甘露味论

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 布...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俱舍论实义疏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惣二万八千偈) 尊者悉地罗末底造...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华严念佛三昧论

华严念佛三昧论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 念佛法门。诸...

佛说三品弟子经

佛说三品弟子经 吴月氏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 比丘僧善导撰 敬...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卷上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 如是我闻: 一...

佛说转有经

佛说转有经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注音版】普庵咒

普庵咒...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佛说受岁经

佛说受岁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

【推荐】造寺供养舍利,非比丘正业

《僧祇律》记载这段迦叶尊者在佛陀圆寂之后,对比丘们...

出家人是世界的大轴

井陉县信外道门的很多,我讲经的时候,他们的大老师,...

「心净则国土净」与「厌离娑婆」有没有冲突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心净则国土净,与厌离娑婆有没有...

习惯在临终时的影响

我曾经看过一位患者,她为我上了一课,不但是有关戒律...

【推荐】念佛者得人天鬼神恭敬

一个念佛人为什么他的种性高贵?《无量寿经》说,念佛...

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

一心念佛就能具足六度全体功德

得波罗蜜者,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

圣严法师《禅修的历程》

中国的禅宗,是不落阶次的顿悟法门,若涉及禅观或禅教...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问: 请法师开示一下,如果买了佛像,是否一定要请法师...

怎么知道有前生,乃至无量的生命呢

怎么知道有前生,乃至无量的生命呢?这样的观察思惟就...

发明家的际遇

在这世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自然观念上也会...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良的人心胸坦荡,没有私心杂念,不会欺天瞒地,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