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七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世间品之二

复次偈曰。如引次第长。相续由惑业。更入于余世。释曰。一切阴相续牵引不平等。能感寿命业有差别故。此相续随能引势。如此次第得增长。何者次第。如偈言。

 初名柯罗逻  次生頞浮陀
 从此生俾尸  俾尸生伽那
 伽那生舍佉  及发毛爪等
 并有色诸根  次第生身分

此五位皆在胎内。谓柯罗逻。頞浮陀。俾尸。伽诃那。波罗舍佉。此胎中刺。由时节次第增长至成熟位。于母腹中业报所生。勐风吹之。风转胎刺安置令向母身门。此胎如强粪聚过量难忍。次从此处堕。是时二苦不可为譬。复次或时母饮食威仪执作过差。或由宿业过失。于胎内死。是时有诸女人善识方便。及诸医师解养婴儿。方温以酥油。及睒摩梨滑汁用以涂手。手着小利刃。于胎内譬如粪坑。最剧臭闇不净之器。是无量千虫类住处。秽汁常流。恒须对治。不净及血垢腻洟液。湿烂臭滑之所染污。鄙恶叵见。穿漏薄皮以覆其上。宿业所作。身大创孔手内其中。分分断割牵出于外。此胎中子。由宿后报业引入余道。趣向难知。复次若生无难。是时或母乳子。或余女人能瞻视之。此儿体似新疮。触如刀仗及烈灰汁。爱此儿身及以洗拭。次唅以清酥。饮以母乳。渐次饴以细麁饮食令稍习之。此子由次第增长。由诸根成熟诸惑更起。诸业更生及更增长。由此惑业舍命之后。由中有相续如前。更入余世。偈曰。故有轮无初。释曰。由此道理。生以惑业为因。惑业以生为因。生复以惑业为因。如是应知。生死轮无初。何以故。若分别执有初。此初应成无因。若初实无因。所余一切悉自然生。皆应无因。现见此事。于芽等中有种子等。功能。由处时定故。火等诸因。于熟等果亦尔。是故无生无因。说常住为因。于前已破。是故生死必定无初。是生死终。由因尽可然。由生属因故。譬如芽属种子。由种子坏故芽灭。是阴相续所说。三生为位。偈曰。如此缘生法。十二分三节。释曰。此中十二分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三节者。一前际二后际三中际。谓过去未来现世。云何于三节安立十二分。偈曰。前后际二二。于中八。释曰。无明行在前际。生老死在后际。所余八在中际。此八分一切众生于此生为具有不。答非。若尔何众生具八。偈曰。具生。释曰。若众生触一切位。说名具生。非于中阴死。非託色无色界生。何以故。于大因缘经中。但约欲界众生说经言。阿难。若识不託母胎赤白。为得变异成柯罗逻不。不得世尊。广说如经。有时说缘生有二种。有属前际摄缘生。有属后际摄缘生。于中七分说名前际。谓从无明乃至受。所余五分说名后际。合前后际因果为二分故。何法名无明等。偈曰。宿惑位无明。释曰。于宿世中一切惑位。于今名无明。与无明共行故。由无明力所余得起故。譬如于说王行中说导从行亦名王行。偈曰。及宿业名行。释曰。位言次第流。于宿世中福等业位。于今名行。若今有是彼果报。偈曰。託生阴名识。释曰。于母胎中初託生刹那。所有五阴名识。偈曰。此后称名色。先于六入生。释曰。从託生心。后乃至六入未生。此位称名色。应说先于四入生。云何言六。六者如此量立入故。是时四生。六圆满故。偈曰。此先三和合。释曰。若六入已生。此位说名六入。乃至根尘识三和合未起。偈曰。触先乐苦舍。能分别因智。释曰。由三和合名触。此人乃至未能了别三受因异。此位名触。若已能了别三受因。偈曰。受先淫欲爱。释曰。受位者。了别三受因为体乃至未起淫欲爱。偈曰。求淫乐具爱。释曰。于欲尘及情色爱欲生起位名爱。乃至未能寻求五尘。偈曰。四取谓生具。为得故遍寻释曰。若于此位中着心寻觅五尘。为得故于一切处驰求。此位名取。如此驰求。偈曰。当来有果报。能造业名有。释曰。此人因求得欲尘心驰求。能生长感未来有报业。此位名有。由此业从今生更退。于未来世正託生位。偈曰。更接有名生。释曰。此位名更接。何以故。于今生是识分。于未来名生。从此后偈曰。老死乃至受。释曰。除生从此后乃至受。此位名老死。是四分谓名色六入触受。于未来名老死。分判十二分如此。此缘生余处说有四种。一约刹那说。二约多时说。三约相应说。四约位说。云何约刹那说。于一刹那中具有十二分。譬如有人由随贪爱染污断众生寿命。此人一刹那具有十二分。是中痴惑名无明。作杀意名行。了别尘类名识。与识俱起四阴名色。约名色清净根名六入。六入相对和合名触。领触名受。是贪名爱。所余与爱相应上心惑名取。彼所生身口二业名有。如此等法起名生。变异名老。灭名死。复说约刹那约相应。如分别道理论说。约位说者。十二分皆有五阴。无间生相续名多时。于四中今说何缘生。偈曰。此今约位说。释曰。若分分具有五阴。云何唯说无明等为分不说余。偈曰。由胜说为分。释曰。若于位中无明为胜。说此位名无明。若于中行胜说名行。乃至老死胜说名老死。是故无失。复云何于经中说缘生有十二分。于分别道理论说异。彼论云。何者为缘生。谓一切有为法。于经有别意。故说十二。于阿毗达磨约法相说。复有别说。缘生有六种。谓约位说。约刹那说。约多时说。约相应说。约众生名说。约众生非众生名说。云何于经中但说众生名。偈曰。于前后中际。为除他无明。释曰。是故说三节。此中前际无明者。从此生疑。我于过去为已有为非有。何我已有云何我已有。后际无明者。从此生疑。我于未来为更有为不有。广说如前。中际无明者。从此生疑。此何法。此法云何。今何我当来何我。为除此三种无明。是故约众生名。三节说为十二缘生。于经中如次第说。谓无明行乃至生老死。云何得知如此。由经言。比丘若比丘。由如实正智能通达缘及缘生所生法。是比丘不约疑耶。思前际谓我于过去为已有为非有。广说如前。复有余师说。爱取有为前际后际无明。何以故。此三是未来果因故。此十二缘生。应知有三种自性。一惑二业三类。此中偈曰。三惑。释曰。三分以惑为性。谓无明爱取。偈曰。二分业。释曰。二分以业为性。谓行及有。偈曰。七分类为果。释曰。七分以类为性。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惑业依故。此类或说名果。此七分于余处说名果。所余诸分说名因。惑业为性故。何因缘于中际说果因广。类有五种差别故。离惑为二分故。于后际说果略。离为二分故。于前际说因略。说惑一门故。偈曰。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释曰。由广说中际。前际后际。广因广果。例此可知。是故前后际不复广说。若复广说此言无用。若缘生唯十二分。由不说无明因。生死应至有始。不说老死果故。生死应至有边。若立无明因老死果。应更说别分。若说此二别分。则有无穷之过。若不说别分。又不免前难。不应别立。此中由佛世尊已显此义故。偈曰。从惑惑业生。从业更果类。从类类惑生。有分理如此。释曰。从惑惑生者。谓从爱取生。从惑业生者。谓从取有生。从无明行生。从业果类生者。谓从行识生。从有生生。从类类生者。谓从识名色生。乃至从触受生。从生老死生。从类惑生者。谓从受爱生。由世尊安立有分道理如此。由无明是烦恼性故。惑从类生。惑从惑生。此义自显。由老死类以受为边故。从此更生惑。是故于中不可增减如此纯大苦聚缘和合生由此言。若不尔。此文有何义相应。有余师说。于余经中说。无明以不正思惟为因。不正思惟以无明为因。于此经中不正思惟。亦是所说由入取摄故。云何不正思惟入四取摄。若说由相应故。亦应说入爱无明摄。与彼相应故。若在彼摄。此中云何能证。谓无明以不正思惟为因。若但由位摄能证因果义。爱及无明入取摄故。不应立为别分。如不正思惟。有余师说。于余经说不正思惟为无明因。此不正思惟说在触时。如经言。依眼根缘色尘。染浊思惟生。能起无明。于受时无明必生。如经言。缘无明触所生受。故爱得生。由此别经故知。不正思惟于触时起。能为受时所起无明作因缘。是故无明无无因义。故不须立别分。无无穷之过。此不正思惟。由说复从无明生。染浊思惟从痴生。此经言为证。于余经不无此义。若汝意欲立如此义。此中则应更说。彼文句不应说。若不说云何知有。由道理知有。何者为道理。若受无无明。不能为爱因缘。譬如于阿罗汉。若触不颠倒。不能作染污受因。云何知不正思惟从无明生。由于阿罗汉无无明故。触不颠倒。若由此道理故。不更说则成太甚过失。若此义由道理可见不须别说。自可得知。不但不正思惟。所余诸分不说亦应可知。则悉不须说故。此执不成救义。前所立难亦不成难。谓度无明老死。不说余故。故生死有初有边正说非不圆满。何以故。受化众生迷惑于有生。云何从宿世现世起。复从现世来世起。此三世次第相应。如来唯欲说如此多义。此义于前已说。如偈言。于前后中际。为除他无明。佛世尊说。比丘我今为汝等。说缘生及缘生此所生诸法。此二句其义何异。若依阿毗达磨义。此二无别义。何以故。此二是一切有为法故。云何未来法。未生说名所生。若尔。云何未来未是所作。说名有为。由能生故。意所引故。说名有为。若尔无流云何。是彼亦由善故意所引若尔于涅槃约至得。亦应有如此义。此有为是所生种类故。虽复未生。亦说名所生。譬如色未变坏亦说名色。由是变坏种类故。是故无失。

今当说经正意。偈曰。此中缘生因。所生已名果。释曰。是分正是因。说名缘生。从此生余法生故。是分正是果。说名所生。如此一切分。皆二种成就。由是因果故。若尔安立不应成是义。不然。所观有差别故。若观此分。是分成缘生。不即观此分更成所生。譬如因果及父子。彼言大德富娄那舍说。有法是缘生。非缘生所生。此有四句。第一句。谓一切未来法。第二句。谓过去现世阿罗汉最后心。第三句。谓过去现世所余诸法。第四句。谓无为法。此中经部师曰。此执为是要术。为是经义。是经义。若说是经义则非经义。云何非是。前所说缘生。约位立十二分。一一位皆具五阴。此执与经不相应。何以故。于经中分别十二分。有别义故。经云。何者为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广说如经。若经是了义。不可引令入不了义摄。是故此执非经义。君非一切经但由分别故成了义。有时诸经如胜分别作义。如象迹譬经中说。何者地界。谓发毛等。于发毛亦有色等余物。于此经中亦尔。随胜分别义。此经不可引为证。何以故。于中不由地界分别发毛等故。成不具说。于中由发毛等分别地界。非过发毛等别有地界。是故此言是具足说。于此经中具说无明等。无复所余。为不如此耶。过发毛等。于余物中如泪洟唾等亦有地界。泪等皆是所说。如经言。于身中若有所余亦尔名地界。我今亦得许如此无明所余法。若尔可得显现别类诸法引入无明。此摄有何义。若于此位中必有五阴。若此法有无。彼法必定有无。立此法为分。若有五阴诸行未必有。及识随福非福不动行乃至爱等。是故如经了别。乃是经义。前所说四句。于中若谓未来法非缘生。所生此执与此经相违。经云何者缘生所生法。谓无明乃至老死。复次生老死二分。勿许未来世摄。亦应破安立三节。有余部说。缘生是无为法。云何得知。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如常住。由此经言。此言若如此意判可然。若不如此则非。云何如此不如此。若如此意判。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恒缘无明等行等得生。无时不缘无缘余法。是故常住实尔。此执可受。若作如此执。谓有别法名缘生。此法常住。此执应拨。谓无如此。何以故。生是有为法相故。不曾见余常住法应成无常法相。生者是未有向有法相。此与无明等有何相应。而说彼为缘生。句义亦不相应。此法亦常住亦缘生。本言至行集生。此句有何义。若合此句所显义。谓诸行法至因及缘。由聚集未有成有。是义至行集生所显。此句义不相应。何以故。若一作者。于二事中。于前事一义成。于后事第二义成。譬如浴已方食。若法在至生前此法则无所有。何法前至后生。无事不依作者成故。此中彼说偈。能至先于生。无有故不然。言俱亦不然。由事约前后。无如此过失。于此义中应问学声论人。此法若生在何位。为在现世。为在未来。若尔何有。若汝言生在现世。云何在现世。若未有若已生。何用更生。若已生更生有。无穷过失。若汝说于未来位生。云何未有法成作者。若无作者事云何成。是故于此位若生。即于此位去至何位得生。未来正向生。在此位中至于缘。声论师安立作者及事。此立不成就。能有名作者。有名事我今不见。离能有法。有别事名有。是故于名言无复可难。前所立名。今更显其义。谓若此有彼有。由此生彼生。此二句义。即是至行集生名义。此中说偈。

 如不有得生  至于缘亦尔
 若已生得生  无穷由已有

汝论中决判。一作者于二事中。于前事一义成。于后事第二义成。此判不定。或见于一作者。二事俱成。譬如灯至闇灭。又如开口眠。若汝说眼在后。云何非闭时。若别时作。有余师于此难中分别救义。波罗底以重为义。一底也是不住法。谓无常。三以聚集为义。郁波陀以生为义。此句说如此义。对种种因缘。无常法由聚集故生。故称波罗底底也三物波拕。如此分别。于此经中立。于余处云何成。如经言至于眼至于色眼识得生。云何世尊。约缘生说此二句。谓若此法有彼法必有。由此法生彼法必生。为决定故。令彼生此智故。若无明有行必有非余。是故行缘无明生。复次或为显诸分传传。故说二句。若此分有彼分必有。由此分生彼分必生。复次或为显生传传。故说二句。若前际有中际亦有。由中际生后际亦生。复次或为显证因传因故。说二句。何以故。有时从无明次第诸行生。有时从无明诸行传传生。有余师说。为除无因执常住因执。故说二句。若无因诸有不有。亦不从无生生。如彼所计常住。谓自性我等。若执如此。立前句则无用。但由此生彼生句。破二偏执。及说得成就故。复次有余道分别如此。若我有为依止。行等诸法必有。由无明等生故。行等得生。为破此执。是故世尊决判此义。若由此生彼必生。此法若有彼必有非余。谓诸行以无明为缘。乃至云如此纯大苦聚得生。复有余师说。为显不灭及生。故说二句。若无明不灭诸行不灭。由无明生故诸行生。复有余师说。为显住及生。故说二句。乃至因缘相续有。事相续必随有。由因缘生事必得生。世尊正欲显生说住有何相关。云何世尊。破次第令颠倒。先说住后託生。复有余师说。若此有彼有者。若事有缘灭必有。若尔此事应不由因生。是义不然无无因义。何以故。由此生彼生故。若经义如此。唯应说前句。若此有彼有。复次先应说事生后说。此有彼有。若作此说。文句不倒。若不尔。正问何者缘生。说灭则非次第。是故如此等执。并非经意。云何诸行以无明为缘。乃至老死以生为缘。此中我等应显唯相应义。于世间中诸婴儿凡夫。不知依因缘生唯是有为更无余法。由不知故。我见我慢染污其心。为自我得受乐及不苦不乐。由身等作三种业。为得未来乐故作福行。为得受乐及不苦不乐故。修不动行。为得现世乐故。作非福行。此三种业说名缘无明生行。由随业引诸识相续。与中阴相应受种种道。犹如灯光。行说名缘行生识。若执如此应知此识已生。于分别识分中云。何者为识。谓六种识聚。以识为先。次于此随名色生具足五阴。于分别中如此说故。余言如前。次名色成熟故。次第六入生。次于尘起乱心时。由识生故。从三和合生触。谓于乐受等胜。次从此生三受。次从此受生爱。若人由苦所逼。于乐受生欲爱。于乐不苦不乐生色爱。于不苦不乐生无色爱。次由爱所乐受故取欲等四法。此中欲者。谓五欲尘。见者谓六十二见。如梵网经说。戒者谓离恶戒。执者谓心决执犹如执狗。牛等行又如尼乾陀行。如经言。此人裸形不畜着衣。广说如经。又如婆罗门。波输波多。波立婆等外道。执取杖乌鹿皮编发灰囊三杖秃头等。我言者谓身。此中有言说谓此是我。故说身名我言。有余师说。于身中由有我见及我慢。说此二名我言。云何此二成我言。由此二说言有我故。有余师说。由我不有故。但有言说。无实义故称我言。如经言。比丘无闻婴儿凡夫。随逐世间假名言堕于我执。于中实无我及我所。复次欲者离后三。所余诸法。见取戒执取如前释。通三界我言但在色无色界。所有诸法离前二。于四中取是何法。于中贪欲名取。何以故。此义于一切处。世尊皆作此释。如经言。何者为取。于中贪欲。次以取为缘。能引未来有。此业生长说名有。如经言。阿难是业于未来。能引后有。此中说名有。次以有为缘。识更託生。是未来生说名生。具有五阴。次若生已。有老死等应知。如经中说。如此纯者。谓离我我所故。大者无初无边故。苦聚者由有流诸行聚集故。缘和合生者无果。单因缘所生故。此道理是毗婆沙师所显。是故先说。复次无明者何义。非明是名无明。若尔有过量失。眼等亦应成无明。若尔明无应是无明。若尔应以无所有为无明。此二执不相应故。应以别法为无明。别法者。偈曰。明翻别无明。如非亲实等。释曰。翻亲有别人。是亲对治说名非亲。非随余所有。及非亲无。非实者。如言说及不虚有言语能对治。此说名非实。非法非利非事等。能对治法等余法。是名非法等。非余非无。无明亦尔。有别法能对治明名无明。此义云何可知。由说为因缘故。复次偈曰。由说为结等。释曰。有余经说。无明为结缚随眠流相应。若唯无所有。不应说如此等义。亦不可立为眼等故。实有别法名无明。若尔如世言。恶妇说无妇。恶子说无子。无明亦应尔恶。明名无明偈曰。非恶明见故。释曰。若汝言非者。可诃义可诃。诸明说名无明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智可诃必有染污。此即以见为性故。不应成无明。若尔此智应即是无明。不可立此智为无明。何以故。偈曰。见共相应故。释曰。若无明成恶慧性。诸见不应与无明相应。二智不得一时相应起故。复次偈曰。说能染智故。释曰。经言由欲染污心不解脱。由无明染污慧不清净。若此是慧不应成慧染污。如心有别染污与心性异。谓欲无明于慧亦尔。云何不许如此。由善慧与染污慧相杂。是故不清净。故说此为彼染污。是心欲所染污。说不解脱。为决定欲所变异耶。由欲所害故不得解脱。若人治转欲熏修即得解脱。如此无明所染污慧不清净。我等分别。由无明害故慧不清净。若欲分别。何人相遮。诸师说无明与智别类。如欲与心。若有人执一切惑名无明。应以前道理破此执。何以故。若无明是一切惑性类。不应于结等义中立为别惑。若即是见。不应说与见相应。余惑与见等互不相摄故。亦应说无明染污心。故不解脱。若汝言为分别差别故作此说。于慧亦应分别无明差别。我许无明是别惑。此无明以何为性。不能了别谛实业果为性。此不可解。何法名不了别。为非了别。为了别无。若尔二皆有失。如无明若有别法。是了别对治名非了别。如此亦不可解。是故此何物分别法性。如此等类。不无如经。言何者为眼根。谓清净色。是眼识依止。复有法不可分别。而不可说无。譬如于慈观中无贪性。不净观中无瞋性等。大德达磨多罗说。我有如此计类名无明。离我慢有何别法名类。是经中所说。经云我今由知如此。由见如此。一切爱。一切见。一切类。一切我执我所执。我慢随眠灭尽故。不更生故无影般涅槃。有如此类。云何决判此是无明。由不可说此类有别惑。为不如此所余慢瞋等诸惑可非类耶。此中若更思量。有多言应说。是故须止此论。复次名色者何义。色于前已广说。偈曰。名者无色阴。释曰。云何说为名。随属名及根尘。于义中转变故。故称名。所随属何名。是世间所了别。能目种种诸义。谓牛马人色声等。此能目义。云何称名。于种种义由约用转变故称名。有余师说。于此道中弃舍身已。能转变更作别生说为名谓无色阴。六入于前已说。触今当说。偈曰。触六。释曰。谓眼触乃至意触。此六触是何法。偈曰。和合生。释曰。从三法和合生谓根尘识。此义可然。五根与尘及识。共和合同时起故。意根已谢。与未来现世法尘意识。云何得和合。即是此三和合。谓因果成和合义者。或成就一事为义。是一切三。于生起触中最有胜能。此中诸师智慧种种起不同。有诸师说。但和合名触。彼亦引经为证。经云是三法相会和合聚集说名触。有余师说。有别法与心相应名触。彼亦引经为证。经云六六法门。何者为法门。内入有六。外入有六。识聚有六。触聚有六。受聚有六。爱聚有六。何以故。此经中从根尘识。别说触聚故。此中若诸师说。唯和合名触。彼救义如此。君非为别说故诸法有别类。勿从法入受爱等法成有别类。无如此失。异受爱等。法入有故。从三成触。无如此别三。于中可执余为是。于中若有根尘无识为余。无有别识无有根尘为余。是故若已说三更说触。则无复义。有余师说。非一切眼及色是眼识因。非一切眼识是眼色事。是故于中若有成因成果安立。是诸为触。若诸师说触异和合。云何避此经。经云是三法相会和合聚集说名触。彼诵经异。复次由因说果名。譬如天上乐地狱苦。此言由多立破差别故。则成漫说。须止此论。阿毗达磨师说。触定是别法。于六触中。偈曰。五是有碍触。第六依言触。释曰。眼耳鼻舌身触。此五名有碍触。依止有碍根故。第六意触称依言触。何以故。依言者谓名。此名是意识长境界故。意识得依言称。是故意触称依言。如经言。由眼识但识青不能识此是青。若由意识识青亦能识此是青。第一触依止所显。第二触境界所显。有余师说。意识依言于境生起。非五识。是故唯此一称依言。与此相应触。称依言触。故第一依止所显。第二相应所显。复次此六触更立成三触。偈曰。明无明余触。释曰。有明触有无明触。有异于二触。谓非明非无明触。此触次第应知。偈曰。无流染污余。释曰。若无流说为明触。若染污说为无明触。与明无明相应故。余为非明非无明触。与二不相应故。何者为余。谓有流善及无覆无记。复次无明触由数数起故。取一边成二触。偈曰。瞋恚贪欲触。释曰。由与瞋恚贪欲相应故。复次由摄一切故。偈曰。乐苦舍领三。释曰。复有三触。谓乐受所领触。苦受所领触。不苦不乐受所领触。于乐受等好故。复次是领复易领。说此名受。此受于中有故。说为乐受触。如此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应知亦尔。若尔此触应成十六。说触已受今当说。此中触前已说六种。偈曰。从此生六受。释曰。六受者。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于中偈曰。五属身余心。释曰。此受从眼触。乃至身触生有五。说名身受。依止有色根故。心触生受。此一名心受。唯依止心故。复次若受生。为在触后。为与触俱。毗婆沙师说。一时俱起。互为俱有因故。云何俱生二法中。能生所生差别得成。云何不成。无能故。于已生法余法无复能。此证与立义不异。何以故。是时说。云何俱生二法中能生所生差别得成。于此时中。此义亦彼说。谓于已生法余法无复能若尔更互能生故有失。是所许故有何失。俱有因互为果。此实所许。于此经中非所许。谓触与受互为因果。曾闻如此缘眼触。眼触所生受生。不曾闻缘眼触所生受眼触生。复次是义不然。由过能生家法故。若法能生此法必别时不得俱。譬如先有种后生芽。先乳后酪。先击后声。先意后识。如此等非不成因果前后差别。同时因果亦成。譬如眼识等与眼色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此中先有根尘后方有识。从先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后时所造色生。若执如此。复有何难。若尔如芽影。触受亦然。有余师说。从触后受生。何以故。先有根尘次有识。是三和合为触。缘触后受生。于第三刹那。若尔于一切识不必有受。亦非一切识有触。无如此失。何以故。以前触为因。于后触中受生故。一切触有受。今非道理更起。此中云何非道理。于二触中各有境界。以先触为因。于后触受生。别类境界触所生受。应缘别境界起。此义云何可然。复次是心共受相应。此受与心不同境界。此义复云何成。若尔应立此义。是时识成触。此识无受。从此后识有受无触。因缘不相应故。此执何失。若尔大地定义即破。谓于一切心十大地。必俱。此大地定义于何处立。于阿毗达磨中立。君我等以经为依。不以阿毗达磨为依。佛世尊说。汝等应依经行。大地义不尔。于一切心必有。若尔大地义云何地有三。谓有觉有观地。无觉有观地。无觉无观地。复有三地。谓善地。恶地。无记地。复有三地。谓有学地。无学地。非有学非无学地。是故于前三初地若有是名大地。若法定于善地中有。是法说名善大地。若法定于染污地中有。是法说名恶大地。此法如应相代。有非一切时俱起。余师说。如此善大地等者。由应文句。是故被引。今说先不说。若从触后受生。汝应救此经。经云依眼缘色眼识生。三和合有触。俱生受想故。意等经中说俱生。不说与触俱生。此何所救。若俱必应触。此俱言亦曾见于次第中。如经云何修习与慈俱起念觉分。故俱言非证。是义不然。何以故。于经中说是受是想。是故意是识。此法并相杂不相离。是故无识与受不相杂。此义应思量。相杂是何义。于此经中亦说如此。是所受即是所思。是所思即是所想。是所想即是所识。此义未可解。为决四法境界。为决四法刹那。寿命及暖触俱起中。由说相杂言。决定刹那成。复有经说。三和合名触。云何有识非三和合。有三和合非触。是故此义必定应然。谓一切识中。有触受等与触俱起。前来多种争论。于事已足。本所依义今次当说。于前已略说心受。偈曰。此复成十八。由心分别行。释曰。此心受更分成十八。由分别十八意行故。何者十八心分别行。有六喜分别行。有六忧分别行。有六舍分别行。此云何成立。若由自性应成三。谓喜忧舍分别行。若由相应应成一。与意识相应故。若由境界应成六。缘色等六尘故。若成立十八。必依三。于中十五名色等分别行。非相杂境界。决定缘色等起故。三名法分别行。有二种心分别行。此句何义。彼说依意识喜等分别境界。余师说于六尘令意分别行。由随受故。于境界中。意数数分别行故。云何身受不说为意分别。此受不依意不能分别。由五识无分别故。是故不应为分别行。第三定乐云何不入分别行中摄从初于欲界中无心地乐根故。能对治此苦分别行无故。若彼但依心地起。此义云何。经言由眼见色已。堪为喜处即分别行。如是等依五识所引意故说如此。若实判十八。皆以意识为地。譬如不净观。眼识所引在于心地。复次见已乃至触已。由此言说故。不可为难。若不见乃至不触。起分别行。此亦意分别行。若不尔。于欲界中缘色界。于色等中不应有分别行。缘欲界香味触。于色界中分别行亦不应成。随明了道理故。如此说。若人见色。于声分别行。此亦是分别行。随不相滥故说。由定判根尘故。为有如此色定为喜处乃至定为舍处不。有约相续决定。非约境界。于分别行中几与欲界相应。于中几种。何法为境界。乃至于无色界。亦应如此问。偈曰。一切缘欲界。释曰。于欲界中具有十八。是五为一切境界。于中偈曰。有色十二境。释曰。色界十二意分别行境界。除六香味分别。于彼无此二故。偈曰。三后。释曰。境界从上流。若无色界。但三法分别行境界。于彼色等无故。说欲界相应已。与色界相应今当说。偈曰。于二定十二。释曰。除六忧分别行。所余十二与二定相应。云何如此。偈曰。行欲界。释曰。若彼缘欲界。偈曰。自八境。释曰。此色界若为自分别行境界。但八分别行境界。除香味四分别行故。偈曰。无色二。释曰。无色界为二法分别行境界。偈曰。于二定六。释曰。于第三第四定。但六舍分别行无余。此六境界。偈曰。欲界六。释曰。若缘欲界。此成六舍分别行境界。偈曰。自四。释曰。若缘自界。但四舍分别行境界。无香味故。偈曰。余界一境界。释曰。无色界异下二界故称余。此唯一法分别行境界。说色界相应已。与无色界相应今当说。偈曰。有四于色边。释曰。空无边入道。说此名色边。于中有四分别行。谓色声触法分别行。偈曰。行色。释曰。此四缘第四定为境。若人执如此。则离四为境界。若人执合第四定为境界。于中但一总境界。谓法尘分别行。偈曰。一行上。释曰。若道分别行。缘无色界起但一。谓法尘分别行。偈曰。一于本。释曰。若于根本无色界。但一法尘分别行无余。此行偈曰。自境。释曰。但缘无色界。何以故。无色根本定。不得取下界为境界故。此义后当显说。如此等意分别行。偈曰。诸十八有流。释曰。于中无一分别行。是无流故。言诸有流。何人复几意分别行共相应。若人生于欲界。未得色界善心。与一切欲界分别行相应。与初定二定地。八分别行相应。与三定四定。四分别行相应。悉有染污。除缘香味境故。于无色界与一染污分别行相应。若人得色界心未得离欲。与欲界一切分别行相应。与初定有十分别行相应。有四染污喜分别行。除能缘香味境故。有六种舍分别行。未来定为地。第二第三第四定及无色界。分别行相应。应知如前。由此道理。所余应自随判。若人已生定地。于欲界与一舍法分别行相应。谓欲界变化心。有余师说。有如此意分别行义。如毗婆沙师立。于经中见分别行义异于此。何以故。若人从此地离欲。此人不得缘此为境起分别行。是故虽复有流。非一切喜等是意分别行。若尔以何为分别行。若有染污。若意由彼能分别行于境界故。彼名分别行。云何分别行。或爱着于境。或憎恶于境。或不简择舍境。为对治此三故。如来说六恒住法门。如经言。由眼见色。不生喜心。不生忧心。住舍心有念有智。乃至由意知诸法亦如此。云何知如此。诸阿罗汉人。不无世间善缘法喜根。若有染污为分别行。应知此法门为对治。复次喜等或三十六寂静。足由依爱着出离差别故。此差别是阿毗达磨所说故。此中依爱着皆悉染污。依出离皆悉是善。如此有分名受。应知有无量差别。所余诸分不复更说。云何不说由此义故。偈曰。由已说当说。释曰。此中有有分。于前已说。有有分于后当说。此中识者前已说。如偈言。

 识阴对对视  或说为意入
 或说为七界  谓六识意根

六入者前已说如偈言。

 此识依净色  说名眼等根

行有于业俱舍中当说。爱取于惑俱舍中当说。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七

 

上篇: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下篇: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入阿毗达磨论

入阿毗达磨论卷上 塞建陀罗阿罗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师玄奘...

阿毗昙五法行经

阿毗昙五法行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佛说阿阇世王经

佛说阿阇世王经卷上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 闻如是:...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卄/干]喻经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

【注音版】佛说龙施女经

佛说龙施女经...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序 药师如来本愿经者,致福消灾之...

三慧经

三慧经 失译人名今附凉录 佛常欲得三人,一者、信;二...

集诸经礼忏仪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 大唐西崇福寺沙门智昇撰 一切恭敬 ...

【推荐】这世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

这世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就是你自己! 心生种种法...

最好不要对孩子说的十句话

1.你为什么就不能够象。。。。。。 孩子被对比,很可能...

坚持真如,妄想自然消失

成就三不 (不迷、不取、不动) 成就三不,你不是安住...

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和弘一大师是当代净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师,是...

为何用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表达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在唐朝之前,甚至在唐朝的时候,观世...

业感缘起——业​果

业果 业力万殊,招感果报亦各别。此果报不外有漏果和无...

【推荐】蒙山施食的由来及功用

《蒙山施食仪》是汉传佛教寺院每天晚课都必须进行的一...

净因法师:不杀生戒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我们必须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

老子的素食思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老子被认为是具有素食思想的代表人...

学佛人不必不食油盐

不必不食油盐 不食油盐,固不必也。佛制无此一说,外道...

该放下的放下,该舍弃的舍弃

人们常说,聪明人就是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愚蠢...

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

(第一讲) 各位同学,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