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与摩诃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万二千人。

尔时,佛语摩诃迦葉比丘言:“菩萨有四事法,智慧为减。何等为四事?一者、不敬经不敬师,二者、人有欲闻经者中断之,三者、人有求深经者爱惜不肯与,四者、自贡高轻侮他人。是为四。菩萨复有四事法智慧为增。何等为四?一者、恭敬经尊师;二者、人有来听经者不中断;三者、人有欲得深经者不爱藏;四者、具足为人说经,不从人有所徼冀,常自精进,常随法行不哗说。是为四。

“菩萨有四事,世世亡菩萨道意。何等为四?一者、欺调其师;二者、主持他人长短,人无长短诽谤之;三者、坏败菩萨道;四者、骂詈为菩萨道者。是为四。菩萨有四事世世所生念菩萨道不忘,及自致至佛。何谓四事?一者、不欺师,尽其形寿不两舌谀谄;二者、尽形寿不两舌形笑他人;三者、慈心于人不念人恶;四者、视诸菩萨如见佛,及初发意无异。是为四。

“菩萨有四事,法中道断绝为菩萨日减。何谓为四?一者、自贡高学外道;二者、独欲自供养,不欲令他人得;三者、反自憎菩萨,还自相谤;四者、人有来常所闻经妄止令断绝。是为四。菩萨有四事,求经道及有所求索不中断。何谓四事?但求索好经法,六波罗蜜,及菩萨毗罗经,及佛诸品;去嗔恚之心,敬事十方天下人,如奴事大夫;乐于经,不为外道自益身也;自守不说人恶及谗溺于人,所不闻经不限佛智也,随其所喜经者各自闻得。是为四。

“菩萨有四事,心不委曲当远离。何谓为四?一者、犹豫于佛法;二者、自贡高嗔恚,顽佷用加于人;三者、贪嫉谀谄;四者、说菩萨短。是为四。菩萨有四事,直行至诚。何谓为四?一者、自有过恶不覆藏,自悔欲除其罪;二者、实谛亡命亡国亡财不两舌;三者、设有灾变妄起,至骂詈数数轻易及挝捶闭著牢狱,设有是当自悔前世恶所致;四者、无恨无嗔恚自信。是为四。

“菩萨有四事难调也。何谓四事?一者、学经自用不随师法;二者、所受教不用也,不慈孝于师;三者、受比丘僧所信句,妄与他人;四者、不敬于成就菩萨。是为四。菩萨有四事易调也。何谓为四?一者、所闻经法随教不过,所闻者但闻取法不取严饰;二者、当恭敬于师无谀谄;三者、食知足,持戒三昧如法;四者、见成就菩萨,持善心、向心,口、身亦尔,亦欲及其功德。是为四。

“菩萨有四事得其过。何谓四事?一者、本不相习不当妄信;二者、佛有深法不当妄教人,是为大过;三者、人有喜菩萨道者,反教人罗汉道,是为大过;四者、于比丘僧中布施,心不等与者,是为大过。是为四。菩萨有四事,得菩萨道。何谓四事?一者、等心于十方人;二者、布施等心于十方人;三者、所作为等心于十方人;四者、说经等心于十方人。是为四。

“菩萨有四事,矫称为菩萨。何谓四事?一者、依经得生活,二者、但欲声名不索佛道,三者、但欲自安不念苦人,四者、但口多说不欲度余人。是为四。菩萨有四事,成其功德。何谓四事?一者、信虚空,二者、所作恶信当悔,三者、心念万物皆非我所,四者、极大慈于十方人。是为四。

“菩萨有四恶知识。何谓四?一者、教人为罗汉道灭意;二者、教人为辟支佛道自守无为;三者、喜教人为教道;四者、人求有学经者,持财物诱恤,不肯教人。是为四。菩萨有四善知识。何等为四?一者、人所求索不逆也,用是故成佛道;二者、经师是为善知识,多闻经故;三者、劝乐使人发意求佛,成于功德;四者、佛天中天是善知识,具足诸佛法故。是为四。

“菩萨有四珍宝。何谓为四?一者、见佛已悉供养无二意;二者、六波罗蜜法悉闻;三者、常净心向师;四者、止于爱欲,常止空闲处。是为四。菩萨有四事出于魔界。何谓为四?一者、不舍菩萨心,二者、无有嗔恚心向于十方人大如毛发,三者、悉学外余道,四者、恭敬于诸菩萨。是为四。

“菩萨有四事,得功德不可复计。何谓为四?一者、持法施与人,不希望欲有所得;二者、人有犯戒者,当慈哀之;三者、多教人为菩萨道;四者、有下贱人来毁辱菩萨,悉当忍之。是为四。”

佛语迦葉言:“不用字为字菩萨也,随法行,随法立用,是故字菩萨。菩萨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安隐慈心;于人自念;智虑少去;自用不高;自傗坚住不动;还所与亲厚,乃至般泥洹;善知识、恶知识等心无有异所;作为不懈怠;常和畅向于十方人;不中断等心悉遍至;不断慈心;索诸经法不忘;于经法中无有饱时;所有恶不覆藏皆发露;他人有短不念其短恶;诸福功德悉究竟;索所施与;但发心索佛耳,一切不索;有所生心向十方人,不适有所憎;无思想之禅不愿于其中也;沤和拘舍罗;护于智慧;四事杂布施;不乐于外事;不喜于小道;心喜于大道;离于恶知识;习善知识;以五旬自娱乐;譬如月初生时,稍稍增益,于智慧稍稍如是,不堕非法;所语无异;所说谛者恭敬。”

佛言:“如是,迦葉,三十二事,是故名为菩萨。”

佛言:“迦葉,譬如地,一切人随其所种,其地亦不置人也;如是发意菩萨,自致乃成佛饶益十方人,亦适无所置也。迦葉,譬如春夏温暖,所种成熟;菩萨智慧成熟十方人功德如是。譬如水,百谷草木皆因水茂盛;菩萨如是,发心诸经法悉从中生。譬如风,悉成诸佛国土;菩萨如是,沤和拘舍罗悉成诸佛经。譬如日,无所不照,天下皆见其明;菩萨如是,智慧光明悉照十方人经道之明。譬如月初生时,日日增益;菩萨如是,精进具足于功德。譬如师子,独行独步无所畏;菩萨如是被戒德之铠,独行独步无所畏。譬如草木,虽无上枝,下根由复生;菩萨如是,虽断三处极大慈续见世间。

譬如万川四流皆归于海,合为一味;菩萨如是,持若干种行合会功德,持用成愿一味,入萨芸若中。譬如须弥山,忉利住其上;菩萨如是发心成萨芸若。譬如树荫却雨,菩萨如是持极大慈雨于经道。譬如国王得傍臣共治,则好沤和拘舍罗;如是菩萨,所作为如佛。譬如天晴,欲索雨不能得也;菩萨如是不学经道,豫知不高明也。譬如遮迦越罗王之所处,自然后七宝自然来生;菩萨如是初生萨芸若意,然后自然生三十七品经。譬如更治摩尼珠,其价增倍多所饶益;师成一人为菩萨道,众阿罗汉、辟支佛皆依用得度。譬如毒药,在人手中不害伤人;菩萨虽在爱欲中,持智慧不入恶道。譬如郡国多积粪壤,有益稻田菜园;菩萨虽在爱欲中,益于天上天下。”

佛语迦葉:“若有菩萨欲学极大珍宝之积遗日罗经,当随是经本法精进。何等为本法?无法、无我、无人、无寿、无常、无色、无痛痒、无思想、无生、死识,是为法本根。有常在一边,无常在一边,有常无常适在其中,无色、无见、无识,是故为中之智黠本也。譬如大地为一界,复一佛界,两界之际中,无色、无见、无识、无我、无识、无所入、无所语,是为智黠本也。心为一边,无心为一边,设无心、无识、无我、无识,是为中间之本。诸佛经法等无有异,有德无德、内事外事、有世间无世间、为度者未度者、脱爱欲未脱爱欲,泥洹等无有异。有在一边,无有在一边,有无有适在中间,是为智黠中本也。”

佛语迦葉:“我为汝曹说法,从生至死身所出生,苦痴在一边,黠在一边,无痴无黠适在中间,是为智黠中间之本。”

佛语迦葉:“空不作法,法本无空无相不作法,法本无相无愿不作法,法本无愿无死生不作法。法本无死生,死生无出生无灭无处所,无形不作法。法本无形当随是本法,是为中间视本法,不自分别解身为空也。空弃空中之空本自空甫当来空现在空。”

佛语迦葉:“人宁著痴大如须弥山,呼为有其过,不足言耳!人有著空言有空,其过甚大。若有著痴者晓空得脱,著空者不得脱。”

佛语迦葉言:“譬如人病得良医与药,药入腹中不行。于迦葉意云何?是人能愈不?”

迦葉报言:“大难。”

佛言:“外余道晓空得脱,著空不得脱。譬如人畏于虚空,啼哭教人却去虚空。”佛语迦葉:“是人宁却虚空不?”

迦葉言:“不可却也。”

佛言:“如是,迦葉,若沙门、婆罗门畏于虚空,其人亦空语复畏空。是人为狂,无有异。”

佛语迦葉言:“譬如画师自画鬼神像,还自复恐怖。譬如人未得道者,如是色声香味,坐是堕死生中不晓法。譬如木中火出还自烧木,从观得黠自烧身。譬如幻师化作人,还自取幻师啖。如是色声香味对,从中出念啖空啖无他奇。”

佛语迦葉:“譬如灯炷之明,不自念言:‘我当逐冥去冥也’,然灯炷照,不知冥所去处。如是智黠不念:‘我当去愚痴得智黠’,不知愚痴所去处也。是智黠无所从来,亦无有持来者。是灯炷明、是冥,空不可得持也。是智黠、是痴,两者俱空无所持也。譬如大舍小舍百岁若千岁,未尝于其中燃灯火也,却后各于中燃灯火。迦葉,于迦葉意云何?是冥在中千岁,若我豪强不出?”

迦葉白佛言:“不也,冥虽久在中,见火明不敢当即去。”

佛言:“如是,迦葉,菩萨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欲所覆,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灯炷明者,于佛法中智黠明是也,冥爱欲即为消尽。譬如虚空中不生谷实也,地种乃生谷实耳!如是泥洹中不生菩萨也,粪治其地谷种润泽生,于爱欲中生菩萨。”

佛语迦葉:“譬如旷野之中若山上,不生莲华及优钵华也,菩萨不于众阿罗汉、辟支佛法中出也。譬如大陂水污泥之中,生莲华、优钵华也,从爱欲中生菩萨法。譬如四大海停住,菩萨于三界功德中,润泽成菩萨道。譬如蠹虫食芥子空,罗汉、辟支佛智尔所耳!譬如麻油破一发作百分,持一分揾油麻中为出几所渧,罗汉、辟支佛智如是。如十方空所至,菩萨晓佛智如是。譬如遮迦越罗有千子,无有一子应遮迦越罗相也;虽有尔所子,不在子计中也。有罗汉数千巨亿万人,不在佛计中;无一菩萨,佛虽有尔所罗汉,不具足为佛子也。譬如遮迦越罗正夫人与贫穷人,共交通从中生子。”

佛语迦葉:“是宁应为遮迦越罗子不乎?”

迦葉报佛言:“不也。”

佛言:“如是,迦葉,虽有罗汉从法中出,是非佛子也,不类菩萨。何以故?菩萨不断佛法故。譬如遮迦越罗与青衣交通却后生子,具足成遮迦越罗相;虽从青衣生,由为是遮迦越罗子也。如是菩萨虽在生死中,行力少会为佛子。譬如遮迦越罗夫人怀躯七日,会当成遮迦越罗相也,诸天皆彻视见腹中胞胎。虽遮迦越罗子多者,无遮迦越罗相,诸天言由不如供养腹中七日子也。发意菩萨如是中有为佛道,诸天心念言:‘虽有罗汉数千万亿豪尊,不如供养发意菩萨也。’譬如摩尼珠,有水精大如须弥山,不如一摩尼珠;初发意菩萨众,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也。譬如遮迦越罗有少子,诸小王傍臣皆为作礼;初发意菩萨如是,诸天、释、梵、世间人、龙、鬼、神皆为作礼。譬如大山诸药草,悉出其巅亦无有主,随其有病者与诸病皆愈;菩萨如是持智慧药,愈十方天下人生死老病悉等心。譬如月初生人皆为作礼,月成满无有为作礼者;若有信佛者,于佛法中菩萨发意,若有信佛者,多为菩萨作礼者。何以故?从菩萨成佛故。譬如有智者不舍月为星宿作礼也;高人如是,不舍菩萨为罗汉作礼也。譬如天上天下共治一水精,会不能得摩尼珠也;一切自守持戒禅三昧智黠罗汉虽众,不能坐佛树下,不能作佛也。”

尔时,佛语摩诃迦葉菩萨:“学用十方人故菩萨作功德,用十方人故菩萨作功德,不自贡高。菩萨常当教十方人愈其病,何等为愈病?淫者以观为药,嗔恚者以等心为药,痴者以十二因缘为药,疑不信者以空为药。欲处、色处、无色处,若欲觉此者,以无相为药;是我所、非我所,爱欲所念,以无愿为药。四颠倒各自有药。何等为各自有药?一者、有常以无常为药,二者、有乐以苦为药,三者、有言是我所以非我所为药,四者、有身以观为药。四意止以身心为念,是为药。四意断一切恶悉断,是为药。四神足念合会成身以空弃为药,五根、五力不信懈怠念功德为药,七觉意入法黠是为药,外道及不信以八道为药。是为各各分别药。”

佛语迦葉:“若阎浮利,若医、若医弟子者,或医王最尊,三千国土满其中者。或医王满其中,虽有乃尔所医王,不能愈外道及不信者,不知当持何等法药愈也。菩萨作是念:‘不持世间药愈人病也,当持佛法药愈人病。何等为佛法药?随其因缘,黠慧中无我、无人、无寿、无命,信空度脱。空无空闻是不恐不惧,持精进推念心,何等心入淫,何等心入嗔怒,何等心入痴,持过去、当来、今现在心入耶?过去为尽甫,当来未至,今现在无所住也。”

佛语迦葉言:“心无色无视无见。”

佛语迦葉言:“诸佛亦不见心者,本无所有无所因也,自作是因缘,自得是死生。心远至而独行,心譬如流水上生泡沫须臾而灭,心譬如天暴雨卒来无期;爱欲亦如是,卒来无期。心譬如飞鸟、猕猴不适止一处也,心所因不适止一处也。譬如画师各各赋彩,心各各异,如是随行所为。譬如王于众人中为上,心于诸功德中无上。譬如苍蝇在粪上住自以为净,心亦如是入爱欲中自以为净。心譬如怨家,掷人著恶道中无有期也。譬如持灰作城、持无常作有常,譬如持钩行钓鱼得,心持非我所是我所。心譬如贼,所作功德反自辱。譬如阪上上下,心须臾有爱、须臾有憎。心譬如怨家但伺人便。心常欲闻香,譬如画瓶盛屎,有何他奇。心喜味,譬如奴随大夫使心乐对,譬如飞蛾自投灯火中。”

佛语迦葉:“心索之了不可得,虽不可得是为无有,虽无有因为无所生,虽无所生亦无所出,虽无所出亦无所坏,虽无所坏亦无有死亦无有生,虽无所生无所死本无因缘死生,虽本无因缘无生亦无愿也,虽无愿亦无所持,虽无所持是为罗汉灭,是为罗汉灭无诫禁也。若死生、若计所作罪本了无有,是无死生是为罗汉灭。罗汉灭亦无身行、无口行、无心行,是灭无有异也。何以故?诸经一味故。是灭皆等如虚空,是灭适无所莫,亦无是我所,亦非是我所。是灭谛本无谛,是灭本净无爱欲之瑕秽也。本灭离本灭,是灭随次至于泥洹,是灭无尽也,本无有生也。是灭安隐用至泥洹故,安隐是灭也,常灭常经无本。是灭好去,本无死生。”

佛语迦葉言:“自求身事,莫忧外事!后当来世比丘辈,譬如持块掷狗,狗但逐块不逐人。当来比丘亦尔,欲于山中空闲之处,常欲得安隐快乐,不肯内自观身也。如是为不晓色耳鼻舌身,从是何缘得脱乎?从是入城乞丐,若至聚邑,见色声香味细软欲得者,便为堕衰于山中。若多少持戒不内观,死则天上生;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从是以后不离三恶道。”

佛语迦葉言:“比丘如狗逐块,人骂亦复骂之,人挝亦复挝之,不制心者亦如是。譬如调马师,马有搪揬者,当数数教之,久后调好;比丘时时法观制心调,亦不见其恶如是。譬如人病喉咽痛,举一身皆为痛;人心系于是我所非我所,随外道亦如是。”

佛语迦葉言:“沙门有二事,堕牢狱中:一者、言是我所,二者、求人欲得供养。沙门复有二事缚。何谓二事?一者、学外道,二者、多欲积衣被及袈裟钵。沙门复有二事中道断。何等为二事?一者、与白衣厚善,二者、见好持戒沙门反憎。沙门复有二事堕垢浊中。何谓二事?一者、常念爱欲,二者、喜交结知友。沙门复有二事著。何等为二事?自有过不肯悔,反念他人恶。沙门复有二事,堕泥犁中。何等为二事?一者、诽谤经道,二者、毁戒。沙门复有二事。何等为二事?一者、都犯戒,二者、于法中无所得。沙门复有二事悔。何等为二事?一者、不应行强披袈裟;二者、身不自持戒,持戒比丘反承事。沙门复有二事病难愈。何等为二事?一者、心邪乱,二者、人有作菩萨道者止断。”

佛语迦葉:“沙门何故,正字沙门?有四事字为沙门。何等为四?一者、形容被服像如沙门;二者、外如沙门,内怀谀谄;三者、求索哗名自贡高;四者、行不犯,真沙门也。何等为形容被服如沙门者?髡头剔须,著袈裟持钵,心不正不持戒,但欲作恶喜学外道,是为被服如沙门。何因外如沙门,内怀谀谄者?安徐而行,安徐而出,安徐而入,外道粗恶于山间草屋为庐,内无信,著我、著我所,中有因苦直信者反自嫉妒。何因为求索哗名者?谀谄持戒令他人称誉,谀谄学经令他人称誉,谀谄僻处令人称誉,不自克责求度脱,但有谀谄。何等为行不犯,真沙门?不惜寿命损身,何况索归遗供养者?若有比丘守空行,常劝乐追,及悉见诸法净洁本无瑕秽,自作黠明不从他人持黠明,于佛法亦不著,何况常著色?亦无结者,亦无脱者,本无不见泥洹,亦无死生,亦无泥洹,是为真沙门。”

佛语迦葉:“至诚沙门常当作是念!当效真沙门,莫效哗名谀訑沙门也。譬如贫人号名大富,但得富名无所有也。”

佛语迦葉:“是人应得为有是字不?”

迦葉言:“不也。”

佛言:“如是,迦葉,虽有沙门字,不行沙门法也。亦如贫人自称大富,譬如人为水所没溺反渴欲死;沙门如是多讽经,高才不去情欲,于情欲中渴欲死,坐入泥犁、禽兽、薜荔中。譬如医满一具器药,不能自愈其病,虽多讽经而不持戒。譬如人病得王家药,不自护坐死,虽多讽经而不持戒如是。譬如摩尼珠堕于屎中,虽多讽经而不持戒。譬如死人著金傅饰,不持戒反被袈裟像如持戒沙门。譬如长者子服饰,著新衣、著新傅饰,多讽经持戒好亦如是。”

佛语迦葉:“有四事,不持戒像类持戒人。何等为四?一者、若有比丘禁戒所说不犯缺也,虽有是有著呼有人;二者、若比丘悉知律经,著行是我所行;三者、若有比丘著我是我所;四者、常行等心,等心于人著怖畏于死生,是为沙门不持戒名持戒。”

佛语迦葉言:“禁戒无形不著三界。何因名为戒?无吾、无我、无人、无命、无意、无名、无种、无化、无教,无有作者,无所来无所去,无制无灭,无身所犯,无口所犯,无心所犯,无世、无计、无世所住,亦无有戒亦不无戒,亦无所念,亦无败坏,亦无坐立,是故为禁戒矣!”

尔时,佛说曰:“戒无瑕秽著也。戒者,无奢无嗔恚,安定就泥洹,如是为持戒。不爱身亦不爱命,不乐于五道,悉晓了人于法,于佛法中是故为戒。适不在中边止也,中边不著,不著不缚,譬空中风,是为持戒名,及种无所止也。人定心无所著,无我想,无人想,晓是者是为净持戒也。不轻于禁戒,不自贡高,常欲守道持戒,如是无有能过者。离我所想,自我及是我所,都无有是也。信于空及佛法,行不沾污于世,不著于世间,从冥入明,适无所因,不著于三界,是为持戒。”

时佛说是经法,二万二千诸天人,及世间人民、诸龙鬼神,皆得须陀洹道。八百沙门,皆得阿罗汉道。五百沙门素皆行守,意得禅道,闻佛说深经皆不解不信,便从众坐避易亡去。

迦葉比丘白佛言:“是五百守禅比丘,闻深经不解不信,摩何而去?”

佛语迦葉:“是五百守禅比丘信余众多,闻深法教不解不信。”

佛语迦葉:“是五百比丘者,乃前迦葉佛时皆作婆罗门道。于迦葉佛所一返闻经道,心意乐喜,即时五百人自说言:‘迦葉佛所说快!’乃尔五百人得是福祐,寿终皆生忉利天上。”

佛言:“五百比丘得是福已,后于我法中作沙门,今闻深经不解不信。”

佛语迦葉言:“是五百比丘持是所闻深经,得不堕恶道,于今世皆当得阿罗汉般泥洹去。”

佛语须菩提言:“汝行教五百亡去比丘令来还。”

须菩提白佛言:“是五百比丘尚不欲闻佛所说,何肯随小罗汉语乎?”

佛即时化作两比丘,于五百比丘前徐行,五百比丘皆使行。及前两比丘,五百比丘问前两比丘言:“二贤者欲何至凑?”

两比丘报言:“欲到空闲山中安隐之处,自守坐禅不能复忧余。”

五百人复问言:“何以故?”

两比丘复报言:“佛所说深经,我不信不解也。”

五百人复报言:“我亦欲入山止空闲之处,快坐禅,无人来娆我。我曹亦复闻佛说经不信不乐也。”

两比丘复报言:“是事当共谛议不戏也!不争者是为比丘法也。何因为泥洹身中,有我、有神、有命、有人、有意耶?当有至泥洹处者耶?”

五百人报言:“是身亦无人、亦无我、亦无名、亦无意,亦无有行至泥洹处者也。”

两比丘复报言:“何等尽,当得泥洹者?”

五百人复报言:“尽淫、尽怒、尽痴,是为泥洹。”

两比丘复问言:“卿曹淫怒痴悉尽未?”

五百人复报言:“亦无内亦无外也。”

两比丘复问言:“贤者当莫著,亦莫不著。虽不著莫不著,是为泥洹。禁戒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智黠适等度脱见黠,亦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是本法空无色,亦无所见,弃思想,弃泥洹想,灭思想痛痒得疾至。所有法莫念,亦莫不念,灭思想痛痒,是为无所为。”

尔时,两比丘说是经法,五百人皆得阿罗汉道。五百人屈还至佛所,须菩提问五百人言:“诸贤者,去至何所?从何所来?”

五百人报言:“佛所说经,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须菩提问五百人:“谁是汝师者?”

五百人报言:“本无有生,何因当有出?”

须菩提复问:“谁为卿曹说经者?”

五百人报言:“无五阴、无四大、无六衰,是为我师。”

须菩提复问言:“师为汝说何等经?”

五百人复报言:“无缚亦无放。”

须菩提问言:“本从何因缘守道乎?”

五百人报言:“亦无守亦无有不守。”

须菩提复问言:“所作为当如是?”

五百人复报言:“亦无有当所作如是者。”

须菩提复问言:“以为降伏魔耶?”

五百人复报言:“无有五阴与魔也。”

须菩提复问言:“卿曹当何时般泥洹乎?”

五百人复报言:“化人般泥洹者,我尔时亦当复般泥洹。”

须菩提复问言:“谁愈卿者?”

五百人复报言:“无身无心是我师也,当愈我。”

须菩提复问言:“卿曹爱欲尽未?”

五百人复报言:“诸缘法本尽。”

须菩提复问言:“卿曹已住罗汉地耶?”

五百人复报言:“亦无所取无所放。”

须菩提复问言:“卿曹死生已断耶?”

五百人复报言:“本断亦无所见。”

须菩提复问言:“卿曹住能于忍地耶?”

五百人复报言:“一切已脱著中去。”

时,须菩提问事以所可报五百人,尔时百二十万人及诸天、鬼、神龙皆得须陀洹道,千三百比丘皆得阿罗汉道。

佛说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世人、鬼、神、龙皆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金光明最胜忏仪同...

杂宝藏经

杂宝藏经卷第一(有九缘)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

佛说骂意经

佛说骂意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说骂意。十方虫...

阿闍世王授决经

阿闍世王授决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法集名数经

佛说法集名数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

佛说佛大僧大经

佛说佛大僧大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佛在王舍国。国有富...

赞阿弥陀佛偈

赞阿弥陀佛偈 昙鸾法师作 南无阿弥陀佛(释名无量寿傍...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

佛说道神通足无极变化经

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一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闻...

十行位的「行」指的是什么呢

十行位言行者,进趣义。谓菩萨初心,虽具二利,然前信...

龟王菩萨

大海之滨,住着一只龟王。水族子民,由于龟王的教化有...

为何用大地来形容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

十地言地者,具足三义:一、能生万物;二、住持不动;...

什么是菩萨行

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

【推荐】不眷恋,也不逃避

佛法虽然谈到人生有种种苦,但这并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

凡事尽心尽力,时时反省自己

我们看第三段,修行布施的差别内容。这个地方有三段:...

【佛教词典】八定

(术语)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空定也。四禅定者,...

【佛教词典】受学家食戒开缘

亦名:学家受食戒开缘 含注戒本·四提舍尼法:“不犯者...

十善业道之法,也是成佛之法

从大乘佛教的业果学说来看,对业果最重要的认识在于:...

堕胎杀生,障碍往生

堕胎是用药品或其他方法,以侵害胎儿生命为目的,而故...

持戒保了自己一命

有一个村子里面的一个小混混,加入了当地的一个黑社会...

应不应该教育孩子向善

有位居士和我诉苦:她从小教育孩子要善良,要心存善念...

华严大士赞叹净土法门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他是禅宗的大德,这个长芦宗赜禅师...

伏瞋除障,受忏有智

佛陀往昔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这一天,世尊着...

赵朴初《宽心谣》

赵朴初先生92岁时写了一首《宽心谣》,读来发人深省:...

是否以见相见光,来论定修行

有的众生他从木雕的、泥巴塑的、金银铜铁所铸的这些佛...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的妄想的根被你拔...

佛陀遭诽谤的因果故事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天正坐在法座上给弟子们说法,...

发心不广大,就无法供养十方诸佛如来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佛...

千辛万苦求佛偈

从前有一位修道人,名字叫做善信。他出生的时候世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