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海涛法师《累积福德与智慧的资粮》

海涛法师  2010/1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1.佛法是有加持,但最重要的加持是由内心生起的,假使内心无法生起佛法真正的加持,从外境是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加持。

2.佛陀说:「我讲解脱之道,至于要走否由你自己决定。」因此佛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主,自己要当自己的皈依处。

3.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和蔼平静的人,和蔼并非是身、口的外相,最主要是调伏内心而产生。

4.何谓调伏内心呢?并非服药开刀,要在内心上生起智慧辨别,才能调伏内心,慢慢训练、渐渐调伏,我们的心识就会跟着改变。调伏,是由心来调伏,调伏的地点也是内心,调伏之后内心会得到真正的平息寂静。

5.心识有粗、细等等很多种层次,像我们现在轻松的坐着,内心应该很平静,以此平静为最粗的标准,直到最究竟成佛内心的平静,这中间有很多很多层次。

6.无论为了自利得到暂时解脱,或为了成就无上菩提圆满自他利成佛,我们目前要修习的就是使内心平静。

7.我们要如何使「道功德」增长?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又分智慧和禅定到彼岸,即六度中的慧度和禅度。

8.慧度是以智慧增长我们的道功德,如何以智慧往究竟的佛果前进?未知令知,知后再修行和串习。

9.真正的慧度至少要做到善心,「善」指大悲心,因由大悲心的方便法门,再修学智慧才能真正得到智慧波罗蜜多。

10.经典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具有大悲心的男人与女人。

11.未成佛之前有二种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大悲心是福德资粮,可证得色身(色身、报身),智慧资粮可证得法身。

12.福德资粮仍需智慧资粮相辅相成,福德与智慧是不可分而且需要双修。龙树菩萨云:「愿一切众生都能圆满二种资粮,得到二种最殊胜的果报。」因为大乘分福德(方便)与智慧二法门。

13.佛弟子要修习智慧资粮就要认识空性道理;想学福德资粮,就要见缘起、见因果,了解何谓「应修」及「应断」。

1.为使自己和他人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无论昼夜二十四小时都要行闻思修,平时念诵闻思修和以闻思修的心睡觉,方式虽不同,但我们是可以二十四小时都修行。

2.也可以用打坐的方式修学佛法,打坐时心缘十善业,虽然无法很专注缘念在一点,但至少使我们内心永远保持善心的境界。

3.无上瑜伽有讲到许多睡眠的修持方法,我们也可以依照佛经上所说的五十一种心所里的四意转:悔、寻、伺、眠来修学。

4.如果做了善事,起后悔心态,后悔本身变成不善;同样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因为产生后悔的心,这种后悔意识就变成善。所以「悔」本身没有善恶标准,是依其它因缘而变化。睡眠亦同,在未睡之前保持善心,睡多久就行善多久。

5.依静处是内心不散乱再加上外境不喧哗吵闹。在静处修学闻思修时,常会有世间八法来干扰,如此闻思修将变成烦恼毒品。

6.若为博取名声闻思修或为世间财物闻思修,表面上学佛,内心学烦恼,增长烦恼,如天成魔,甘露成毒。

7.这样的闻思修只为今生的利益,所思所行皆为今世的名闻利养,要特别小心世间八法,无时无刻不在伺机找你的漏洞侵入,因此尽量减低对今世的执着。

8.当我们在家时父母、亲人、兄弟姊妹或朋友,会对我们说一些家庭琐事或恩怨情仇等等,如此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成为闻思修的逆缘,所以尽量避免这些,才不使自己内心散乱。

9.如果为后世着想,今生的贪着自然会减少,你不会在乎别人唾弃、嘲笑、讽刺你,因为你觉得今生不过如此的空虚,不会动摇为后世着想的心。而且你会去行善,内心因而得到快乐,所以为后世着想,不只今生快乐,后世也安乐。

10.念死无常可减少对今世的执着,观想人生无常随时可能会面临死亡,这是观粗分的无常。

11.今生的利益毕竟是暂时,重要的是究竟利益,为断今生利益需要观粗无常,为断今生执着需修无常。

1.人身难得,有能力、有权力而且有因缘,能自在学佛的人是有大福报的;无能力、无顺缘可学佛,或是自己有权力想要学佛,但外在因缘不具足,所以无法学佛,这也是一种不圆满的人生。

2.轮回之因的恶业就是十不善业,有能力断除十恶业的根本要尽量断除,假使无法马上断除,也要使自己尽量不受十恶业控制,以忏悔力量作忏悔,以后悔防护的力量减少十恶业的罪行。

3.以初学者而言,能避免十恶业当然最理想,假使欲念太强在造十恶业时,最好有警惕心和后悔的心态,不要造业时心生欢喜。

4.造业之后马上生起后悔的心态,以四力(破坏力、依止力、遮止力、对治力)作忏悔,为了消除这些罪业,可以做大礼拜,持咒绕佛,这是四力对治的现行对治力。

5.最快消除罪业的方式是持不动明王咒语,经由强力忏悔的力量,无论任何罪业皆可断除。

6.佛教徒不管何时都可与仇人(烦恼)打仗,刚开始虽无法战胜,但至少要有守护力保护自己,不受烦恼控制,因此守护自己不让十恶业控制很重要,这是初学者的第一步。

7.为了不堕三恶道,首先要断三恶道的因(十恶业),其次断我执,接着断除所知障。由于烦恼留下的习气很深,所以不只是烦恼断除还要断除烦恼留下的习气。

8.避免以及断除恶业的层次分三阶段,因此行善也分三部份:

一、守十善业戒,行十善道。二、为断我执修三学。

三、由菩提心的摄取,加上空证智慧正对治烦恼的习气。为了解佛所说,所以跟随佛陀,但首先必须先皈依佛陀。

9.修此三阶段都要以皈依发心来契入。

一、由皈依畏惧三恶道的痛苦行十善;

二、由皈依畏惧轮回的痛苦,串习断我执的智慧;

三、由皈依了解堕入寂静自利有何过患,畏惧此过患,行广大利益众生事业。以上是为了究竟利益,究竟快乐而行的次第。

1.佛弟子的究竟目的是解脱,从三毒中解脱,三毒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战胜三毒。因此真正的皈依对象、皈依处,是直接可对治三毒的法宝,就是道谛。

2.道谛是烦恼的正对治,所以道谛与离开烦恼的灭谛是最究竟的皈依处,是真正的皈依对象。

3.真正能使我们得到烦恼的解脱,唯有自己内心的道谛以及灭谛。因由道谛与灭谛就可永断烦恼,离开三毒的控制,所以法宝是最究竟的皈依处。

4.所以我们要认识什么是皈依的对象,假使确认他有能力救拔我们而且不受烦恼的控制,就应该把身心一切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这才是真正的皈依处。

5.我们应效仿大乘的皈依,作行皈依,把道谛和灭谛认为是最究竟的皈依处,而去努力学习。真正的皈依处是在内心,未来所证得是自己内心。

6.皈依的学说很广泛,佛法的精髓,最主要的根源皆从皈依开始,所以皈依可以引申很广,涵盖许多法门。

7.有了皈依还不够,必须学习皈依的学处。佛陀是我们的老师,但无法控制我们快乐或痛苦的感受,快乐或痛苦是由自身所作来决定。

8.佛陀只是教导我们应如何做,实际去做的人是自己,佛陀教我们认识快乐的因以及痛苦的因;因此去除痛苦的因,祈求快乐的因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要做的,这是佛陀所讲皈依的学处,皈依学处最主要讲到因果的道理。

9.假使自己若未调伏怎能调伏他人呢?佛陀说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同事不止教导别人止恶行善,自己的言行也要一致。

10.依止善知识比爱自己还重要,一般善知识是教导你的老师;佛学的善知识是他的行为,可增长你的三业功德,去除你三业的过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修行务必去除执着

我们所用的任何方法,无非使我们本具的心性凸显出来,...

星云大师《化缘化心,不一定化钱》

许多人说:我必定很会化缘,所以才能创建这么多的佛教...

惟贤长老:净土教的殊胜和修法

各位师父、各位居士: 我于四月二十六日由重庆到蓬溪...

圣严法师《如何改掉坏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从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

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

为何每天勤修却进步不大

对自己没有要求,或不希求未来的果德,只是完成眼前的...

危难时才显现出修行的真假

唐朝的船子和尚开悟后,每天都在溪边摇橹过渡,然后有...

星云大师《得失心》

得失之间,是欢喜?是悲伤?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日前...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佛教词典】中有生时有衣无衣

【中有生时有衣无衣】 p0363 大毗婆沙论七十卷六页云:...

【佛教词典】舍家弃欲

即出家成为沙门。舍离对家庭之爱着及五欲色味之贪爱,...

凡事都需要有一个限度

日常生活中,凡事都需要有一个限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

菩萨为何称名「普贤」

菩萨为何称名普贤? 梵语输跋陀,或三曼跋陀,汉译普贤...

苏州灵岩山寺明学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当代...

副经中的正经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讲到净土的部类门。此前讲过...

我只看我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有一位牧师的女儿,她天生就是一位脑性痲痹患者,全身...

本焕老和尚:这个婆娑世界我很害怕

我现在今年103岁,出家81年。我本来出家的时候呢,是为...

无力救度菜场的许多物命,该怎么办

问: 在菜场面对许多物命,自己无力救度,当如何处置?...

星云大师《如何处贫居富》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我们又...

星云大师:如何去除心理上的毛病

我们的身体常常有头痛、肚子痛、胃痛等毛病,我们的心...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佛弟子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在《法华经》里面佛陀告诉我们,释迦佛以一大事因缘出...

如此修行毫无意义

拜佛烧香 不断恶因 求佛改命毫无意义 赚钱积蓄 不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