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海涛法师《生命的智慧》

海涛法师  2010/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1.当人处于嗔恨心境时,就连看到密友都会觉得「不顺眼」,觉得人家冷淡而陌生,或是「相当讨厌」。

2.一个人能否获得喜悦和快乐,取决于个人的心境如何。越能保持心灵宁静的人,就 越能享受快乐和喜悦的生命。

3.真正的内心平静乃植基于慈心和悲心,这其中蕴涵着极精细的灵敏和情感。

4.如果我们拥有内在心灵宁静的质素,以及某种程度的内在沉稳,就算外在物质条件极为不足,我们仍能拥有幸福喜悦的生活。

5.仔细省视我们内心生起的愤怒或憎恨之情,就会发现它是出自于受伤害感,是我们感觉无法得到他人预期的对待时所产生的挫折感。

6.如果伤害已造成,那它就是发生过的事了。所以,无论如何,采取报复手段都不可能减低或避免伤害之形成,因为这一切都已经既成事实了。

7.生起嗔恨心不仅会导致诸来生堕入「三恶道」,而且嗔念炽旺、怒火攻心的瞬间,无论一个人怎么努力维持体面样态,那副憎恶的怒容都是十分丑陋的。

8.如果不以容忍而用一种负面的方式来回应困境,非但不会立即有好处,反而会为将来的挫败预先埋下种子。

9.生气的人身上所散发出的磁波力也极具敌意,这些力量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得到。这些微妙的情绪波动不仅人类能够感知,甚至连宠物或其他动物都会尽量避开怒火中烧的人。

10.嗔恨心的产生带来许多立即后果,它会使发怒者的外形变得面目可憎。

11.盛怒之下的人,脑子根本无法发挥功用,就好象陷入疯狂状态似的。这些都是内心产生愤怒和憎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12.了解佛教对忍辱的重视,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事。

1.人一旦发展出强烈的修行心,就应该真正付诸实行,也就是要增进自己的安忍心。

2.当嗔恨心已起才想要设法消弭,效果极为有限。因为在那瞬间,心灵正被嗔恨之情紧攫着,而妄图在那一刻去压抑怒气有些愚蠢,因为人在那时候几乎已失控。

3.内心那种扰人的不满足感和不对劲之感,正是使我们产生愤怒和嗔恨的根源。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避免这种不快和不满足感的生起,而不是等到嗔恨心已形成才来寻求对治。

4.寂天菩萨云:「如果事情仍有补救之道,就毋需愠怒或不悦;而若情况已败坏到无可挽回的余地,那同样也没有恼火或生气的道理。」

5.我们人类有避开受苦、不快乐以及麻烦的倾向,而会自然想寻求喜悦、幸福和快乐。由于这种趋乐避苦的自然倾向和我们内心所生起不满足和不快乐感息息相关,寂天菩萨于是指出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可能需要一番修正。受苦不见得如我们所想的是件坏事。

6.安忍要求的是内心的自我锻炼,明白自己虽然可以采取其他攻击性做法,但却故意不那么做,这和被迫采取容忍态度不同。

7.产生快乐的因缘偶尔才发生,但造成痛苦的困素却极其多。

8.苦难是人类实相的一部分,是我们存在的本然面貌。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它就是我们必须忍受的事情。

9.藉由培养安忍的态度,使得心理上不致太受苦难遭遇的影响。如果我们不具备某种程度的容忍力,那生命将变得悲惨不堪。

10.没有受苦的经历就不会有出离心,因此我们的心志应该固守安忍心。不只省思人的苦难是重要的,在实践中我们更能获得极大好处。

11.谦卑与安忍之间也有极密切的关连。因为所谓的产生谦卑心,是指一个人虽有能力报复,但却决定不这么做。

1.无明犹如首相或总裁,执着和憎恨则如两个最有权势的大臣,这三种负面力量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心灵的「三毒」(贪、嗔、痴)。我们人类的存在本质是在三毒的影响力下运作的。

2.当我们谈到自我或我执的观念时,应该先区别两种「我执」的差异。第一种我执,是某种自我中心的态度,指一个人将自己的利益当做唯一值得考量的因素,而对别人的需求或情感则一味忘却或漠视。另一种我执则是一种信念,相信有一种长存、永久、具体的自我或「我」存在。

3.贪欲是一种欲望的形式,但它是源自于过分期待所导致的一种夸张欲望。

4.对治贪欲,真正的解毒剂乃是满足之心。

5.贪欲虽然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寻求满足,但即使达成了获得某物的欲望,人的内心仍难餍足。另一方面来说,若人拥有强烈的满足感,那么无论实质上他是否得到这样东西,都还是觉得心满意足。

6.一个人是否过着灵性的生活,取决于他是否能成功地开发自己的内在生命,锻炼及调伏自己的心境。

7.在谈及修行大乘菩萨道所使用的技巧和方法时,最重要的实践就是要生出爱心和慈悲心。而为了能真正拥有这爱和慈悲的心灵特质,我们就必须能够对抗修道上的障碍物。

8.大乘佛教的修道路上,讲究的是智慧与方便兼顾,并互相影响,因此修习安忍就显得相当必要。

9.有智慧的人纵然历经苦难,其心境仍然维持澄明不乱。因为与无明烦恼做殊死战,会对心灵造成许多伤害。

10.真正骁勇的战士,应该是不在乎任何痛苦、只想灭除内心嗔恨大敌者;而普通战士只能砍杀敌人而已。

11.当我们修行安忍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对抗嗔恨和愤怒的战争。

1.人生的目的是幸福,而最殊胜的幸福是获得佛性,沐浴于佛性的境界是人生最快乐的境地。

2.服务所意味的不只是自己享受幸福,还有去帮助其他的有情众生,得到更多幸福。

3.藏地有句谚说:「一个人应该把痛苦当做耳边风。」这句话表示一个人痛苦的程度,有很大部分看他如何回应当时的情况。

4.我们往往把日常生活里的一些芝麻小事看得太认真,而在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严重问题,反倒是轻忽了事。

5.若能取悦他人,就会有更好的机会服务众生。这是一个立志守菩萨戒者应遵守的原则。

6.一旦了解心识是由负面业因力量而生,就能察见人生的不足和痛苦本质。

7.如果一个人的作为名实不符的话,是件非常不幸的事。

8.一个人要累积福德的最好方式,就是实践爱与慈悲。那才是真正法性的实践。而欲圆满修行爱及慈悲,修习安忍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9.美丽的容貌即是耐心和容忍所得到的结果,而富裕则是由于为人慷慨所致。

10.为了让一个人的安忍心修习成为修忍辱波罗蜜,这当中所需的动机即生起菩提心。

11.为了能成功发起菩提心,我们须具备使命感及责任感,要将救渡众生脱离苦难视为己任。这是一个人能生起菩提心的前提。.但反过来说,我们也需要有宇宙的大悲心,也就是不忍众生受苦的悲悯之心。

12.在世俗眼光中享有成功或财富者,往往饱受心灵和情绪的痛楚;而贫穷的人则是受肢体病痛所困扰。

13.人类与生俱有爱与慈悲的潜能,要发展这种潜能,就必须对抗与爱和慈悲相反的势力,就是愤怒与憎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古人的10句家风名言

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 这是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治...

念佛诵经得菩萨慈护延寿

我从1992年夏季开始诵《地藏菩萨本愿经》,那时刚刚学...

星云大师对慧的开示

什么是真理?世间上的人,都喜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华严与人生智慧

非常感恩梦老和尚和王教授的因缘,能来此与大家聚会!...

行策大师《净土警语》

劝发真信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

毛毛虫是怎么过河的

一个老总问他迷惘而困惑的下属,你知道毛毛虫是怎么过...

智慧与福报

一、福慧双修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报,但是有福报却不...

生命的无常,就是这样迅速

死无定期,分三: (一) 思维南瞻部洲众生寿命不定。...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佛教词典】三宗

(名数)是永明所立,单于大乘判定其宗旨。一法相,谓...

【佛教词典】十行

【十行】 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十一至第...

一体万用,一念万涵

地面上江河湖泊的一切月影就是一个月影,一个月影就是...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能述乎。然...

戒杀放生的重要意义

编者按:不杀生是十善法戒中的第一戒,也是五戒的第一...

文珠法师《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我们生长...

【推荐】反省是智慧的源泉

人类的智慧从何而来?「反思」、「反省」是重要的源泉...

婚礼途中做了一件事,意外改变了后续的发展

现代人的结婚几乎都是自由恋爱下的结果,但在早期的社...

如本法师:三界轮回淫为本

圆觉经云: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诸位同...

用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

金钱,要能接受,也要能喜舍,用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

生死凡夫有资格学楞严经吗

问: 我们生死凡夫有资格学《楞严》吗? 净界法师答:...

不要向鬼神外仙请教

因为我们本师已经入涅槃了,把三藏十二部教典留在世间...

杀生吃肉想出轮回,那是不可得的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慧律法师《不听是非,不传是非》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 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