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诸位大德比丘、比丘尼、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请看文句:【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佛已久悟,而我犹迷。佛虽已悟,亦无所增。我虽犹迷,亦无所减。佛虽无增,以顺性故,受大法乐。我虽无减,以背性故,遭极重苦。佛于同体心性之中,虽受法乐,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念念忆念于我,念念摄化于我。我于同体心性之中,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不知忆念于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业。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三途八难,种种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惭,思之可怖。设今更不念佛,依旧埋头造种种业,依旧从头受种种苦,可不愧乎,可不惧乎。】
好,请看这一段。彻悟大师在这一段,主要是阐释我们凡夫众生同阿弥陀佛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跟佛之间的关系,在佛那边是非常清楚,然而在我们凡夫众生份上,往往就一概不知。所以这段文句非常透彻地把这个关系给我们揭示出来,这段有它层层递进的关系。
首先揭示出大乘佛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心就是我们现前介尔一念心性,这个体性跟阿弥陀佛、跟十方诸佛是同体的、一道的,同体一道。那么这样,我们跟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这样我们就得内重己灵了:原来我们确有这么高贵的体性,这是从性体上说。但从修证的角度来看,我们跟佛却有很大的差异。佛也是凡夫修成的,他在没有成佛之前,没有成菩萨之前也跟我们一样。但是他发大菩提心之后,就精进勇猛,自利利他,断种种烦恼,他就开悟了、断惑了,成为福德智慧圆满具足的佛陀了。所以佛是很久以前就已经悟了,就好像《法华经》向我们所透显的。当释迦牟尼佛在讲了《法华经》之后,稀有难遭,极为殊胜,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一切都授记成佛。当时也有很多他方世界的菩萨,在这法华会上发愿要护持这部《法华经》,释迦佛就没有同意。
不需要他方世界的菩萨来护持,本土的菩萨就能护持这部《法华经》的流传。这一念,马上从地底下涌出了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是相好庄严、神通具足,遍满整个的虚空啊。当时与会的声闻众就很惊诧:“怎么出现这么多菩萨,这些菩萨是修了多长时劫才成就了这样的福德智慧?”这些菩萨,地涌菩萨都向释迦牟尼佛顶礼,称“本师” ,原来这些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声闻弟子们就更奇怪了,“我们只知道释迦牟尼佛,太子出家,菩提树下悟道,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怎么教化这样无量无边的菩萨呢?” 很奇怪。就好像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对面有很多百岁的老人,都称他这个年轻人为父亲一样,这样的奇怪。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告诉真相了:你们不要以为我是这一世,才成道只有几十年。我是无量无边尘沙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所以释迦牟尼佛是这一期的示现,他也是无量恒河沙劫前久已开悟、悟证的一尊佛。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也是动经无量无边不可数阿僧祇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我们不要仅仅理解为阿弥陀佛只是成佛十劫,他成佛十劫,也是这一期的示现成佛十劫,阿弥陀佛也是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所以诸佛已经在动经无量劫以前久已开悟,而我呢,还在三界六道里迷惑颠倒,首先要承认这桩事实。但虽然佛已经成佛了,我还是凡夫,佛虽然已悟,但是他的佛性没有增加一点;我虽然还在迷惑颠倒,但佛性并没有减少一点,我们的如来藏性、佛性还是完整具足的、无欠无余的。在事相、修证方面跟佛是天渊之别,但是在理体上还是平等平等的。
那么在下一层就递进地诠释,佛虽然佛性没有增加一点,但是由于他举心动念、行为造作都随顺一切种智,都随顺实相真如,所以他就受大法乐,大法乐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这种大,其大无碍,就是心体。法性的乐、涅槃的乐,就叫极乐。我们一般讲乐,都是相对于苦而言来谈乐,有苦相对待的乐,这种乐不叫真乐,它本质上还是苦。一定要超越苦乐对待的那种绝待的乐、称性的乐,才叫极乐,才叫法乐,才叫法喜。这种乐是不会变异的,是有它的真实性的,所以诸佛如来受这样的大法乐。那么我们这些众生就苦了。虽然我们佛性没有减少一点,但我们违背了佛性,违背了真如,舍父逃逸,背觉合尘。正好跟佛相反,佛的行为造作是随顺一切种智、随顺实相。我们的行为造作都是随顺我们的烦恼,随顺五欲六尘的诱惑,对我们的法性、实相有违背。所以我们就享受不到那样的法乐,所得到的却是极重的苦难,所以跟佛之间苦乐相比悬殊极大。
针对我们这样背性、遭苦的众生,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的呢?下面这一层告诉我们,佛在这种同体的心性当中,跟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情和无情都是同体的。当佛在成佛的那一刻,他现量见证的一切都是佛。我们凡夫众生每一个念头里,念念都有无量的菩萨圆成无上正觉,这些都是同体的天性亲缘关系。所以佛在跟一切众生同体的心性当中,圆成了他的佛果的时候,虽然也就是享受涅槃的法乐的时候,但他并没有在那里独享他的法乐。由于他现量亲证跟一切众生同体,所以众生在遭苦、遭受六道轮回的剧苦,佛就生起大悲心。有同体他就有悲心,悲是拔苦,拔苦为悲。就好像父母看到子女在生病的时候,甚至得绝症的时候,父母是不是很悲啊?他还能够去卡拉OK吗?他还能够自己一个人去旅游吗?他一定会念念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子女病好啊!所以这是同体的悲心所致。子女生病就好像自己生病,恨不得把这病移到自己身上来,这是感同身受的天性相关。无缘大慈,由于佛是证到空性产生的大慈心,慈就是给一切众生愉乐,慈以愉乐。为什么叫无缘呢?由于在这种空性当中,大平等的胸怀出来了,这里他就不会区别对待:这是跟我有缘的,这是跟我无缘的。有缘的,跟我有亲属关系的,我对他好一点;冤家对头我对他坏一点。他没有这些,他对一切众生都是大平等的胸怀,这就是无缘大慈。
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诸佛如来要不断地示现到这个世间,八相成道救度我们?就是出于这两句话,是由佛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他不得不来,一定要来。也唯有把这两句话把握住了,我们才了解什么叫宗教精神。在世间一般的价值观当中,认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他对我好一定会有目的。但是佛法的精神告诉我们,就是有无条件的爱,就是有超越交换条件的慈悲、奉献。为什么呢?同体,只有从同体的角度,我们才了解宗教的精神就是无条件的仁爱,不讲交换的慈悲,完全自我牺牲的奉献,这就是菩萨道精神。诸佛在常寂光的状态当中,以他同体无缘的大慈悲心,就念念地,每个念头都在忆念我这个苦恼的众生。我们众生都心有分别,为什么很难理解佛的大慈悲心,总认为“你成佛了,你成佛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受苦,你还会想到我?” 哎,佛就能想到我们啊!他念念都在忆念于我,念念都在观察我们的时节。什么时候时机成熟了,不失时机地来摄受教化于我。就在当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就在那里观察十方世界众生。讨论哪个世间众生机缘成熟了,怎么去救度,马上观音、势至就会以种种身份过来,二六时中都在关照着我们。而且佛菩萨都有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这些都能把我们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我们要想到:哦,原来真的有一种超越于父母恩德的,佛菩萨的恩德,是这样的关照着我们。佛对我们的关照,后面还会讲到。如母忆子,佛看一切众生就像一子,像罗睺罗一样,就好像释迦佛对待罗睺罗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有这样的一个特点。
那么我们凡夫众生呢?在这种跟佛同体,同样尊严的的心性当中,由于自己造作种种的恶业,背性,愚痴,所以必然会遭受种种的苦难。遭受种种的苦难,他也想办法解决。他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有时候是怨怨相报、雪上加霜、怨天尤人,他不知道解决苦难的方法。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向佛祈祷。但是我们愚痴啊,就不知道仰求佛来帮助,不知道回光忆念佛。因为佛念念在忆念我们,我们只要忆念佛,马上就会感应道交。佛的力量很大,佛又有大慈悲心,他一定是给我们及时的救度。但我们不知道,这还是信心问题,没有信心。由于不知道这桩事情,所以只是凭着自己凡夫狭小的心量,追逐五欲六尘的境缘,生起自己贪欲的心、瞋恨的心。贪到了就高兴,贪不到就瞋恨。循着自己的那种情执的见解:贪、瞋、痴,慢、疑、我执、我见,就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逐境生心,循情造业”,就是我们在同体心性当中的可悲现状。
由此导致“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不造。”怎么造业呢?五逆他都敢造,杀父、杀母、杀圣人、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是五逆。为什么称为五逆呢?父母对我们有生育之恩,恩德很大,理当要报恩。你现在不仅不报恩,而且还杀害父母,犯这个大逆罪直接要下阿鼻地狱。佛、法、僧三宝都对我们有出世间的恩德,我们也要报这个大恩。你不仅不报,还杀害圣人,这些都是五逆重罪,最重的罪业,我们都敢去造啊。十恶,十恶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业:杀生,现在除了杀人之外,还有平时贪口腹之乐,杀了很多飞禽走兽,甚至吃都要吃活的,杀生。偷盗,看到好东西占为己有,穷得没有办法就想到抢银行,偷盗。邪淫,这种淫欲的心极重,沾花惹草,这些都是以人高贵的身体来作畜生的行为,这种邪淫现在风险也很大。原来我们《净土》杂志登了一个大学生的一封忏悔信, 他刚刚才参加工作,从农村考上来的。家里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大学生,他在一家外企公司工作,有一天跟同事吃饭喝醉了酒,就上了一个什么理发厅,就邪淫了一次,仅仅就是一次,就染上了爱滋病,这时候就悔之晚矣!
这叫身三。口四,就是口业的四种恶:妄语,说假话,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见闻觉知都与事实不相称。甚至在修行的时候说大妄语,没有得三昧,没有得神通,没有证果,他说自己得三昧,得神通了,这是妄语。绮语,说那些浮华的语言,导人欲望的语言。两舌,挑拨离间,东家说西家怎么样,西家说东家,斗构两头。恶口,就是骂人,骂得非常难听,如刀割心。这是口四。意业的三种恶:第一悭贪,悭就是悭吝,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愿布施给他人,小气。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把它占为己有。瞋就是瞋恨,碰到不如意的违缘,他就生起瞋怒之心,存积心里,形成很大的怨结,时刻想着怎么报复,这就是毒,毒气。愚痴,最大的愚痴就是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轮回。这是十恶。这种五逆十恶你去造了,十恶里面分三品,上品的十恶下地狱;中品的十恶堕饿鬼;下品的十恶堕畜生,所以三恶道也根据你犯十恶的程度来决定。
所以五逆十恶就是种种的重业,我们在“背觉合尘”的时候都造过啊!确实一个人,他在违背了自己的法性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孩在黑夜里行走一样,一点方向感都没有,走到悬崖峭壁掉下去他也不知道,我们就是这种迷惑颠倒的众生。由于造作五逆十恶的重罪,那当然导致的就是三途八难、种种大苦,这样的果就要现前。三途就是三恶道,刀途、火途、血途。八难,这个八难也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障碍我们见佛、闻法、修行的八种障难。这八种障难,首先三种就是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它们遭受种种的剧苦,受苦都来不及,没有闲暇,没有机会见佛、闻法、修行,这是三难。第四难是长寿天难,他修定修到非非想天,他的神识枯定在那个地方,也不能见佛、闻法、修行、修佛法,长寿天。第五难是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没有三宝的地方,边地包括四大部洲的北俱卢洲,也属于边地。所以韦驮菩萨护法是三洲感应,不去北俱卢洲,太享福了,没有修佛法的发心。
第六难是盲、聋、喑、哑。就是残疾人,瞎子、聋子、哑巴,他们没有办法见佛闻法。第七难是世智聪辩。世间人的分别心太重,所谓的逻辑思惟非常发达,看到什么都要分析个一二三,动不动就找证据,而且巧舌如簧,非常狡辩。这些世智聪辩,也没有办法来闻道修行。自从我们现在这种知识体系开始,科技发达之后,这种世智辩聪的人是越来越多。就好像现在的教育往往出现一个现象:越受现在的教育受得越多,越难相信佛法。这就是他的世智聪辩的障碍,分别心太重,机心太重。第八难是生在佛前、佛后。没有生在佛世,或者佛还没有出现之前,他就生在佛前;我们属于生在佛后,生在佛后还是在末法时候,还能遇到佛的遗法、遗教,等到末法一万年之后,那些众生就不能闻到一点佛法了,所以这叫八难。
我们遇到这样的八难,都是我们的五逆十恶的因导致的。所以种种的大苦我们都受过啊!每当谈到这些我们要生起大惭愧心。这里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所以生大惭愧心。而且在思惟这种因果的循环时,我们才会生起大恐怖心,“思之可怖”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今生侥幸得人身,侥幸闻净土一法,还不发大心来念佛求生净土,解决轮回之苦,那就还在 “依旧” ,还依着原来那样的五逆十恶、三途八难,那样的“埋头造种种业” 。埋头是什么?就是没有智慧,就像鸵鸟的头埋在沙地里一样。埋头造种种业,这样就必然像以前一样再从头受种种三途八难的苦。所以这就更让我们惭愧了,更让我们感到恐惧了。原来不明白还情有可原。现在闻到佛法,还不赶快跳出来,还像原来一样,那就更不应该了。
好,我们请看下面:【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证耳,求悟心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今生借助宿世的一些善因,知道了阿弥陀佛以他的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受、教化于我。这个“今且知” ,我们是不是当下就已经了知、相信了这个事呢?可能还不一定,不是所有的人。何以故?这个末法众生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知恩、不报恩,有这么一个特点。不知恩是由于没有智慧;不报德是他没有德行。确实,要我们对阿弥陀佛这种同体的大悲、无缘的大慈这一点,从内心深处感知到、接纳到、要信解这一点,还不是很容易的。我们还会觉得“佛是佛,我是我,阿弥陀佛跟我有什么关系,他凭什么要关心我呀?或者他关心我,他真的就能帮助我吗?” 内心会不期然地隐隐约约地出现这些疑点。所以我们熏习这个圣言量,要让我们去了解阿弥陀佛,首先就得要了解他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什么?就是佛心啊!我们要了解佛心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就好像一个小孩要了解父母的心,你说容易吗?
原来我在高校当老师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写一篇作业,谈到他小学的时候非常顽皮,常打架,很伤父母的心,他也不在乎,他的父母真的为他操碎了心。结果有一天他又跟同学打架了,被老师罚站。然后老师把他的母亲叫到学校去,还训了他母亲一顿说,“你怎么教育小孩的,这么顽皮,怎么怎么……。”他的母亲这时真是……就一个独生子女,独生的儿子,把他带回家,也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就握着他儿子的手,在那里默默的,就这么母子俩握着手,坐了三个小时。到了第三个小时的时候,这个顽劣的小子才感觉到“哎呀,我真的不能这样做了,我真的把我母亲伤害得太厉害了!”三个小时之后,他才猛地有这一念出来,原来都满不在乎的。所以他母亲,以她悲哀的、快要操碎心的母爱,用三个小时的握手让他才醒悟了一点点。
他开始改变了顽劣的习惯,开始认真读书,考上了大学。他考上大学以后,还总是想到那三个钟点对他心灵的震撼。有很多人会对父母终身后悔,由于他在少年期间、中年期间,不了解父母的心,甚至还会觉得父母亲怎么怎么他。我有时候碰到我家族的一些年轻人,他跟我埋怨他的母亲对他不好。怎么不好啊?说他母亲对他很苛刻,“我的铅笔都写断了,她都不给我买。”诸如此类的。他不知道父母对他是多么的疼爱,只是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让他节俭一点而已,他都会埋怨。所以你说世间的子女理解父母的心都很困难,而往往是等他做了父母的时候才能够了解父母的心。
那么我们一个凡夫众生要去了解阿弥陀佛的心,会容易吗?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心,又怎么可能会对净土法门产生死心塌地的信心呢?所以这都是一些难点了。祖师大德在这方面不断地给我们灌输、渗透、教化。佛菩萨是以大慈大悲心,每个念头都在念着我们,都在摄受我们,都在教化我们,我们有一点进步他都很高兴。我们在这里背性、背觉合尘,造种种恶业,他就会难受啊!当然佛心不会像我们情感性地难受,就是悲悯,哀其不幸啊!会有这种心。你看韦驮菩萨在护法,他护法也是很有苦心的。他知道这个南阎浮提众生修道,都得要有很宽容的精神去护持。只要他有一念的善根,有一件善事,就不计他的诸恶。如果说韦驮菩萨护法很苛刻,你必须持戒很精严,各方面道德都很好,我才护你的法。你如果持戒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护你的法,如果这样他就没有几个人可护法了。他是哪怕你有一点优点就护你的法,其他的缺点都可以抹掉不看。这样他工作业务才比较多啊!
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禅师,好像是高峰禅师,他想开悟。为了对治昏沉,他就坐在悬崖峭壁那个凸出的地方,只要一昏沉就栽到山底下去。他把自己置于一个死地,只要昏沉就要栽下去,粉身碎骨。古人道心很切,宁可这样他也要对治昏沉。就在那打坐,打坐打坐,真的昏沉来了,真的就一下子栽下去了。这一栽下去,就在他还没有落地的时候,被两只巨手托住了。托住了以后他就没有死,他就问“这是谁呀?” “我是韦驮菩萨。”这时高峰禅师就有了一念傲慢心,“哎呀,是韦驮菩萨护我的法,说明我还很有道德。”他就问“这个地球上像我这样有道心的人有几个啊?”
韦驮菩萨一听就说:“就由于你这一念傲慢心,我不护你的法了。”高峰禅师这下就很惭愧,“是啊,自己昏沉掉下去,人家救了我的命,我还觉得自己很有道德,还这样问。”他就生起大惭愧心,觉得自己业障太重了。他又继续在那里坐,坐着坐着,坐了一段时间又昏沉,昏沉又掉下去了。这回掉下去他想:“这下完蛋了,肯定死了,没有人护法了。”谁知道等到要掉下去的时候又被托住了。托住了,他就问:“又是谁托住的?” “韦驮菩萨。”“你不是说不护我的法吗?”韦驮菩萨说:“你一念惭愧心、改过心,那我就又再护你的法。”所以你看,这些都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对我们众生的呵爱、关顾真是无微不至啊。
所以我们再看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是针对众生的困难而发的。让我们顺利地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顺利、快速地得阿鞞跋致,得一生补处,快速成佛。他这五大劫的思惟愿力都是出于他的大慈大悲,观察众生种种的根机来加以施设的。所以我们现在真的是阿弥陀佛念念在忆念我们,念念在摄受、教化于我们。当我们知道这个,我们就该深感佛恩。为什么我们感恩的心出不来?是由于我们不了解佛心的大慈悲的特点。就好像一个子女对他父母的孝心出不来,是不理解他的父母在他身上付出了多少的心血,那种无条件的仁爱。那么我们深感佛恩,就应该要恳切地念佛,当下念佛,念佛才是最好的报答佛恩的方法。
何以故?顺应佛愿故,顺应佛心故,阿弥陀佛就是恳切地殷勤地希望我们念佛嘛!我们孝顺就是要顺,顺着佛心来做才是最好的报恩。所以说供养,什么是最好的供养?如法修行供养,是最高的供养。佛很希望我们修行,我们就听佛话去修行,佛就高兴,这就报了佛恩了。所以“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 。我们不仅是一般的感恩,是深感。深心内了知这桩事情,深心里去念佛,深心里报答佛恩。什么叫真正的报佛恩?我们要了解佛心、佛愿、佛意所在,我们才会去顺应,去念佛,这是感佛恩念佛。
“一向长劫枉受众苦”,就是无量劫以来,我们都在冤枉地受种种三途八难的剧苦。这个“枉受众苦” ,大家注意,不要草草看过。冤枉,本来我们都有佛性,跟佛同体,这么尊严、这么高贵,本来就能成佛的这么一个心性,却被这种无明、贪欲害得我们在三界六道受苦,真是太冤枉了!所以枉受众苦。这时候就得要发起脱离三界六道剧苦的心。但是要脱离这样的轮回之苦,怎么办?就应该念佛。为什么呢?我们想脱离众苦,靠自己的力量不行。惟有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才能令我们横超三界,截断六道轮回的苦难,到达解脱的极乐世界。惟有信愿持名,才能做得到。到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极乐,脱离一切众苦,所以应该念佛。
再思惟我们无量劫以来,由贪瞋痴鼓动身口意,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这种恶业如果有体积的话,尽虚空容纳不了。我们想忏悔也没有办法忏除,所以往者不可追啊,无可奈何,随缘消旧业。但是未来我们得要把握住自己了,未来就不能再造这样的恶业了。由此我们要生惭愧心,应该念佛。惭愧,这两个字是我们佛门常常讲的。惭,就是对以往的罪业的一种内疚感;愧,就是做了不好的行为,面对他人的目光,感觉到羞愧。所以惭有点儿像英文的guilt,就是内省的一种自责的心理。愧是面对他人,被发现的一种不好意思,一种羞愧。那么一个人有惭有愧,就会改往修来,对他原来所作的行为有种忏悔心,对他以后的行为有一种抑恶扬善的补救。所以这种心理是修道的很好的心理,在佛教也称作两种白法。那么为什么“生惭愧心,故应念佛” 呢?
这是认证到我们造作的无量无边的恶业要忏除的话,靠其他的忏法,效果都不是很好。无论是事忏、理忏、作法忏,忏法很多,但是一切忏法当中最殊胜的忏法就是念佛,至心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念佛能够消这么重的重罪,是一切忏法当中最殊胜的呢?这里就有一个原理了,因为我们用这种虚妄的心造作的业再重,这个业也是虚妄的,业性本空的,你不要认为它很真实,业性本空。而我们念的这句名号是实相、是佛心、是光明。造的业都是在黑暗的状态当中,愚痴的心造愚痴的业。千年暗室,一灯照亮。就好像冬天里的冰霜,只要一轮杲日出来了,冰霜自然融化。所以这种忏罪就是实相忏法,实相忏法不是像作法忏、作相忏,是寻枝摘叶的、渐次的忏。所以知道自己往昔所造的恶业,以忏悔心赶紧念佛,才能消往昔的恶业,才能阻断未来可能会造的恶业。
那么再要思惟到,我们跟佛平等、同体的心性,是本自具足的,是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我们成佛,也是不由他悟,不是从外得到的。只要把我们分别、执著的障碍撤除了,我们本有的佛性就自然现前了。就好像一面古镜,它本身就可以照天照地的,只因蒙上了尘垢,所以照不出一点影子。很多人不知道这面古镜是宝物,就把它抛到厕所里,它就成了废物。但有个人知道这是一面无价的宝镜,就把它拿来擦洗、磨洗,洗濯垢污,慢慢磨掉了尘垢,这面宝镜就能够放光,就能够照天照地。这面镜子,镜体本有的照亮的功能、放光的功能,是本具的,不是从外来的,只是被遮盖住了,所以是它本有。既然佛性是本有,那么今天虽然还是迷惑颠倒,还是苦恼凡夫,不能就说没有佛性,还照样是有。
所以“佛性本有” ,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作智慧的观照,这是佛不断地向我们传达的。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悟道,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惟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所以现在还是本自具足的,那么只是欠什么?欠修行。首先要觉悟,觉悟自己本有佛性。但觉悟自己本有佛性,一般众生都觉悟不了。所以佛才苦口婆心,跟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来指点我们具有佛性,来开示我们怎么把佛性显发出来。所以我们首先要了知、了悟我们本具佛性,然后就开始修行。修证它还是很需要的,通过修证,恢复我们的本有。
那么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希求开悟自己的心性。那么开悟自己的心性,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前面讲的“明心之要,无如念佛”,所以我们就应该恳切地念佛。这句佛号——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两个核心意义。无量光寿就是法界的体性,就是实相。那么这个实相的名号,就是作为本质境投到我们凡夫众生这里,就能把我们每个众生本具的、本有的无量光寿给引发出来。我们觉悟无量光寿,我们证入无量光寿,这就是“悟证心性” 。
悟证心性,由于我们的无量光寿的心性、性德被无明烦恼遮盖得太深重了,我们没有办法引发出来,所以透过佛号就能够引发出来。这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要知道这个无量光寿是本着众生的心性建立的。这个名号,无量光寿,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本着众生的心性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众生无量光寿的心性,这个名号也建立不起来。建立了也跟我们很隔膜,我们也不会去念它。另外一方面,凡夫众生的无量光寿的性德也唯有靠这个无量光寿、弥陀名号才能显发出来。所以这个名号的建立,确实是阿弥陀佛是深刻了解众生的心性特点而加以施设的。所以要求悟心性,就应该念佛,单刀直入、非常快捷。
那么下面进一步递进,如果我们以求悟心来念佛,要悟明我们的心性,通过念佛法门得到明心见性,我们念佛才会恳切。因为我们修行人也确实要悟明心性,如果我们开佛知见了,我们看很多事情很明白了,有智慧辨别是非邪正了,我们造恶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没有智慧,好心也想办好事,但由于糊涂颠倒,造了很多恶业。所以必须要“求悟心” ,求开悟,求明白,必须念佛。这样念佛就必定恳切,“心性不悟如丧考妣” 。黑夜里面没有一点亮光,在黑夜里行动、行走是非常危险的,念佛必恳切。
“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无量劫以来,造作种种的恶业,现在必须要以惭愧心忏悔,誓不再造。对这一点,也是悟的两个方面。我们说信悟,信心就是悟。信心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觉悟自己无量劫以来造作种种的恶业,是罪恶生死凡夫,而且罪恶生死凡夫靠自己的力量是出离不了生死轮回的苦难的。无量劫以来我们以自己的力量也修行,也想出离,但是常出常没,没有出离的机会。所以要觉悟这一点,靠自力没有办法解决。这种惭愧心,自知自明要出来。然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觉悟到什么?原来阿弥陀佛就是对我这个不能出离的罪业生死凡夫已经发了四十八大愿,已经有西方净土的建立,已经有名号度我们的方便。现在我们全身心投靠阿弥陀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能脱离六道轮回的众苦,圆成无量光寿的佛果。所以这样的悟,就包含着对自己的严峻的解剖和在佛那边的得以救度的肯定。所以我们唯有在念佛当中,才能得到对于这种根机的认知,和对于净土妙法的靠倒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恳切念佛。
“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们这个畏苦心,往往是很难出得来的。为什么?由于我们凡夫的眼界很狭隘,很难了解死后的情况,甚至对死后的情况他都不去想,所以他才敢肆无忌惮。如果想到他每一个罪恶的行为,马上会到地狱里遭受相应的比它连本带利、百千万倍的剧苦的话,他能看到这样的因果关联的话,他就不敢去造,他就会有恐惧感。现在通过佛给我们慈悲的开示,祖师大德给我们的转述,我们要生起这一念畏惧三恶道苦的心。我们知道自己不修行不能解脱,不念佛不能往生的话,必然是到三恶道报到,所以这样的畏惧心就使我们念佛非常恳切。对我们来说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得大法乐,要么就到三恶道里去遭大苦。那怎么办?我们每个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要求,如果这种选择放在面前,肯定会选择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而不会选择到三恶道去。所以以这样的畏惧三恶道苦的心来念佛,念佛必定恳切。
“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这时候接纳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深知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对我们往生这桩事情有个信心决定。不是我有多少能力,我是业障深重,实在是阿弥陀佛太慈悲了,他太有力量了,他能令我往生,我们感恩不尽,就念佛恳切、念佛报恩。也让一切众生闻信这个法门,也来念佛,也是报答佛恩。这是一个万修万人去的法门,彻悟禅师在后面有一封信里说得很有意思,他说在阎浮提,弘扬净土法门,让大家相信这个法门,到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寺院的灯没有人点,寺院的地没有人扫,为什么?都往生了。这时候可不要懊恼了。所以我们要感恩,要恳切地去念。
好,请看下面文句:【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大势至菩萨云,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大士亲证实到境界,吐心吐胆相告语也。我今念佛,必得见佛。一得见佛,便脱众苦,即开悟有期。果得开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惭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好,这一段的结语进一步提醒我们,阿弥陀佛是这样的大慈大悲。在我原来没有闻到这个名号、净土法门的时候,乃至于我们在三恶道里受苦,根本没有办法念佛的时候,就在那个时候,阿弥陀佛尚且还在忆念我。现在我得到了人身,又闻到了佛法,尤其闻到了净土这个难信之法。而且还能产生一些信心,还能在信愿的导引之下恳切地念佛。这时候阿弥陀佛会更欢心,他就会更转而来念我。是不是?我不念他的时候他还来念我,我在念他的时候,他就会更念我。就好像一个顽劣的儿子,天天不听父母的话,不听父母的话,父母还在念他。忽然有一天他转心了,哎呀,要孝养父母,也不作恶事了,父母就更高兴了,不得了,就像宝贝一样的,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能相信名号,能来念佛,阿弥陀佛对我们就太……更为护佑。这一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把佛、阿弥陀佛跟我们什么关系,阐述的非常清楚。这篇《念佛圆通章》也是净土五经之一,印光大师选录的。它是在楞严会上,由二十五位大阿罗汉和菩萨来向佛禀告自己证得圆通的方法。为什么二十五呢?像六根、六尘、六识、七大这些,从二十五个途径契入自性圆通。这位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和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是在这二十五圆通当中特别选出来的。耳根圆通最契娑婆世界的根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最契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根机。大势至菩萨禀告自己就是专修念佛三昧,证入圆通的。他所遇到的一尊古佛——超日月光佛,向他传授念佛三昧之法。传授方法的时候,首先就告诉他,你念佛,为什么念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在这里表称是阿弥陀佛,他怜念、怜悯、忆念我们众生就好像慈母忆念儿子。
首先就把佛跟众生的关系用世间的比喻告诉我们——母子关系,一下子就把关系拉近了,母子的天性相关。所以我们念佛不要有隔阂感,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大慈母,他十劫以来就在忆念着我们。但我们却是舍母逃逝啊,从来没有想到母亲在忆念我,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到母亲的怀抱。只是顺着自己顽劣的天性、贪瞋的欲望,造作恶业,在三界六道里轮回,每况愈下,从黑暗进入更深的黑暗,从苦难遭受更大的苦难,这就是逃逝,逃逝得越来越远。面对这个逃逝的儿子,慈母虽然忆念,又何为呢?很无奈,不能感通。就好像打电话,一个电话信号出去,对方一定要接了之后,通话了才有作用。发出去信号他不接,虽忆何为?那么这个流浪的儿子,他苦,苦到了极点的时候,可能会有个机缘回头。众生会有回头的时候啊!
他原来认为五欲六尘很真实,所以他才猛利地贪欲地去追求,追求不到的时候就瞋恨,瞋恨来了就报复,造作种种恶业。等到他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他才发现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好,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幸福。就好像我们没有钱的时候,吃不饱饭的时候,钱对我们很重要。等到你去赚钱,赚了很多钱,成了亿万富翁了,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也很平常啊!这个钱多了也没有什么意思,是不是这样?这些都是假的啊,而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啊!
所以人在中年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他所追求的一些追求到了,追求到了也觉得无所谓,没有什么意义。如果遭受疾苦的时候,或者生了个绝症,或者被冤家对头碰面追杀……,他一念回光,“我干什么这样?”这时候他一念回光,回到自性,如果能闻到佛法,这时候才知道有一个更庄严的净土,有一个自性的佛性。我为什么不观照生命真实的东西,而去留恋、执著、缠绵生命中那些虚假的东西呢?可能一念觉悟就回头了,他也就开始念佛了。这就是若子忆母。若子忆母,慈母早已在忆念我们,早已在发射这个慈悲的信息。你也在忆,你就在接通这个信息了,这就能对话了、沟通了、互动了。母子天性相关,历生不相违远,母子就会聚在一起,如影随形了。
所以我在念佛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有想到佛就在我心中,我跟佛就很亲切,我们是可以跟佛心灵对话的,我们每一个念头阿弥陀佛当下都会知道的。你看很多人修行修到很苦的时候,你好好祷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给你加持。上次有个新加坡居士说他昼夜念佛,念到晚上两点钟的时候,实在是太难受了,当下就想躺到地下去睡觉。这时候他觉得不行,他就向阿弥陀佛祷告,说“我的业障太重了,阿弥陀佛保佑啊,让我挺过去,挺过去。”他可能求得很恳切,这一下,再过来念,顺利通过。所以跟阿弥陀佛是可以对话的,母子之间是当下可以沟通的,慈母是能解决我们一切问题的。要有这种信心,这是真实情况。
我们众生心都是生灭心、烦恼心、污染心、贪瞋心、这些众生心。你要以如母忆子般真实的信心来忆佛念佛,我们所系缘的是佛的境界,佛的名号,佛的功德,佛的光明。我们只要去念佛,阿弥陀佛就有办法来解决我们修行当中的一切障碍,清除我们的业障,开发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现前或者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离阿弥陀佛很近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佛了。如果上根利智,而且勇猛精进用功,又有六度万行福德的深厚基础,他现前得念佛三昧,就现前见佛。没有那么好的根机,功夫不是那么勇猛,他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莲华绽开见阿弥陀佛。
所以这个法门就是不假方便,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便,自然我们的真如心就会打开。那么这段话是大势至菩萨亲证的境界,他真实得到的利益。这不是作一般的概念性的学问,这是他向释迦牟尼佛汇报自己证入圆通的过程,用什么方法,所以他不能打一句妄语。而且他为了利益我们这些众生,是吐心吐胆真诚相告,也希望我们跟他一样,通过专修念佛三昧,如子忆母般的恳切去念,也必定可以见阿弥陀佛,一定能够证入无生法忍。透过大势至菩萨这样真诚的禀白,我们要销归自性。任何佛语、菩萨的语言、祖师的语言都是我们修行的教诲、指南。我们现在就开始专修念佛法门,也必定可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要有这种信心。
那么我们一见阿弥陀佛,就能离开一切苦难。我们这个世界八苦交煎,无量的众苦。在众苦当中从轮回来看有两种:一个是分段生死,就是在三界六道,一段一段地轮回;离开了分段生死,断见思惑,还有微细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尘沙惑、无明惑。如果只是断了见思惑,在变易生死也是苦;初地菩萨跟二地菩萨相比,初地菩萨也苦。所以离开众苦,就包括这些微细的变易生死的苦难,也都脱离了。这样悟明心地就是决定的,果能大彻大悟,自性现前,我们就可以完全彻底地把无量劫以来的罪业忏除,洗干净。那么念佛一法具有这么大的利益,阿弥陀佛以他的同体大慈悲心这样地忆念我们,我们念佛就一定能很快得到殊胜的利益。这句六字洪名,无价的摩尼宝珠,我们还能继续忘却它,继续漠然对待它吗?佛还能可不去念吗?“佛尚可不念乎?”
彻悟禅师用这样的反问句法,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名号赶紧要恳切地、真诚地、不间断地、无夹杂地去持念,这样才能随顺佛心,才能令我们彻悟。这也是他的经验,原来彻悟大师是称为梦东禅师,他后来观察所有的一切,作了个偈子“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对梦东禅师来说,他对自己的修道、法身慧命是高度负责的,他对世间的善法,儒家、道家都思惟了个遍,都了解了。然后对出世间的所有法门,他也了解了个遍,了解遍就是择法。最后结论,世间和出世间的,我都思惟遍了,不念弥陀更念谁呢?只有念阿弥陀佛才是最殊胜的。为什么?一心具足十法界,哪个念头当下显现,就出现哪个法界。念阿弥陀佛就出现佛法界,那是最殊胜的。所以“佛尚可不念乎?”大家老实念佛。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