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以逆境苦难为师

大安法师  2015/12/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以逆境苦难为师

古圣先贤无一不在逆境苦难中,成就人格与大业。佛教四圣谛摆在第一,又称以八苦为师。苦难是吾人最好的老师,苦难能促使我们深刻地透视人生真相,激活吾人潜在的生命势能。顽金只有在烈火中锻炼才能精纯;钝刀只有在粗砺石头上磨才能锋利;松柏只有在霜雪中才能亭亭矗立;人只有不被忧患痛苦击倒才能成就大器。

明代净宗大德妙叶大师《念佛直指》中,依据经论法义,创立十种大碍之行。人虽不愿意故意遭逢障碍,然业力所牵,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碍现前之时,俾我身心先居于碍中,而众魔诸恶障碍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

十大碍行者,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兹录三种,详示立论依据。其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其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患,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乃至其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以受抑为行门。

妙叶大师的十大碍行,开示吾人对待逆境障难的达观智慧,不受表象所欺瞒,观照逆境障难之本质,顺其本性接受之。素患难行乎患难,不尤不怨,进德修业,静待其变,即烦恼为菩提。诚如莲华生于淤泥,在虚空中绽吐芳香,此时,污泥污水适成滋长莲华之养料。

综上所述,人生际遇千差万别,不如意者常常十之八九。于此浊世,吾人当保持一颗智慧达观的心,皈投法界常住三宝,以为恃怙,明苦空观,安住于“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上,念兹在兹。诚能如是,不唯身心康宁,实乃人中分陀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快乐的妙方,不外凡事心甘情愿

人生如何快乐?快乐的妙方,不外凡事心甘情愿。 读书、...

生死长远,厌患舍离

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日,一位...

修无常观,破除对今生的爱取

前者思惟生死的过患,是改变对来生的爱取。而这里是改...

死苦现前,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

在五浊恶世里,众生的身心障碍特别大

现在我们谈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三乘呢?...

病是众生之良药

【原文】 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

输什么也不能输了心情

1 打扫心灵 很多人都喜欢房子清扫过后焕然一新的感觉...

走出忧郁与痛苦的四个步骤

据说,过去有一位高僧在学法的时候曾经向他的师父请教...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咒...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凡夫心的几个特点

我们凡夫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它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攀缘...

印祖往生后净宗的传承与发展

问: 请介绍一下印祖往生后净宗的传承与发展。 大安法...

一切依正庄严都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

半信半疑的人能否往生

问: 如病人生前半信半疑,阿弥陀佛能带他往生西方吗...

【佛教词典】秽食

(一)比喻小乘之法。维摩义记卷二本中,比喻小乘之法如...

【佛教词典】盖

(一)梵语 āvarana,覆障之义。指烦恼,因烦恼覆障善心...

参禅之四易四难

《佛印了元禅师痛谕文》,其略曰:一念静心,终成正觉...

净慧长老化身窑开启 初拣出血舍利

净慧长老化身窑开启 进行舍利分拣 将初步拣出的净慧...

昏散根源,全由迷己作物

做工夫人,每被昏散所扰,久便退悔。不知昏散根源,全...

大安法师:佛教徒要常常准备

诸位莲友,新的一年就要到了,整个社会上都在忙碌着过...

不忙歌

念佛能以转逆境、消灾难、生极乐,这是何等的大事,偏...

佛教如何看待神秘通灵

神秘现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不信宗教的人也会发生,只...

以物药治身病,以法药治心病

疾病,是谁也不能幸免的,在佛法中说人生有老病死,把...

健脾和胃祛湿气的扁豆

春天慢慢进入尾声,夏天正式登场,湿气重的体质,可以...

真的有前世吗

昨天,一名网友不断追问我:你相信前世吗?前世真的存...

发愿会让你突破自我设限

古人说发菩提心我们设定目标有三个好处,第一个我们确...

《阿弥陀经》与《文殊》《般若经》的会通

等者,略举余经。如《文殊》所云,一行三昧。《大品》...

不肯出门的戒嗔

戒嗔还不是和尚的时候,也是生活在山里,那还是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