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心念佛就能具足六度全体功德

大安法师  2018/12/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心念佛就能具足六度全体功德

得波罗蜜者,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

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

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

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

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

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蜜。

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如《大本》法藏愿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不获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不取正觉。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这是在谈净土法门“不修余行”就能得波罗蜜的胜异方便,代表着净土法门总持的特点。

在大乘佛法中,从初发心菩萨到有贤位、有圣位的菩萨修六度万行的菩萨道,经恒河沙劫数都很难圆满。

但净土法门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不需要在事相上这样地一一圆修,而只要一心一意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具足着六度的全体功德。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先从我们念佛行人来说,来看为何“一心念佛具足六度”:

第一、“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

从行持上来说,布施摆在第一。“布施”的核心就是——舍。当你一心一意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时,身心世界都放下,不与万法为侣。“舍”的本质内涵出来了。

因为你一心念佛,一心与佛号相应。这个佛号是实相,实相不与世间的一切产生对偶,也不与烦恼相应。大家很爱财,把财舍掉;烦恼很多,把烦恼舍掉。

当我们“全心即佛、全佛即心”的时候,我们念念跟佛号相应的时候,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缘法尔自然地就都舍掉了。这就具足着布施的特点。不仅布施,而且是究竟地布施——布施波罗蜜。

第二个,“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

我们一般讲持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有情众生戒,三聚净戒;有止持,有作持。戒律也是一个大系统。那么,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具足着“尸罗”,就是戒波罗蜜。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佛号是清净、平等、慈悲、至善的境界。这个至善的境界是不跟一切恶相应的。那当你一心念佛,把心摄在佛号上的时候,你的念头跟佛号的大慈、大悲、平等、清净是相应的,当然你举心动念的恶的念头就没有了;你恶的念头都没有了,恶的行为当然就没有了。

所以你一心念佛,跟佛号相应的时候,这种身口意的十恶业,它自自然然地就止住了。这一止住可不就是持戒波罗蜜嘛!是不是啊?

第三、“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

我们一心念佛,就能感得佛号中阿弥陀佛的光明注照。阿弥陀佛发愿,你只要念我的名号,佛光注照,你的身心就会很柔软。那柔软就有一种弹性,就有种忍的力量。

我们如果不念佛,一般都是很刚硬的,血气之勇。谁骂了一句就很难受,一定要骂回去,一定要以牙还牙。他忍不了,忍不住,太难受。

但如果你一心念佛,这个佛号就会对我们有智慧上的加持,你就会把这个世界看得梦幻泡影。在有人骂你时,能做到不生气,还对他生怜悯之心。

忍分两种忍:一种是“生忍”,是从对待有情众生的角度来说的。有的有情众生跟你有善缘,对你很恭敬;但也有些不是善缘,常常跟你过不去,对你生气,骂你、诽谤你。

我们一般对前者就喜欢接触,喜欢听赞美的话,很高兴;对后者就不喜欢,想要远离。

那其实,当我们对有善缘的众生,他很恭敬你的时候,你能忍这种恭敬,能很平淡对待他,不欣喜若狂;当对跟你没有善缘的众生瞋恨你、骂你、诽谤你的时候,你不生气,还能对他生怜悯之心。这就有点“生忍”的意思了。

忍辱波罗蜜的一个表现,就好像是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肉,节节支解,而这个忍辱仙人不仅没生瞋恨,而且还对歌利王慈悲,说我成佛最先要救度的就是你。他能够达到这个程度,说明他的忍辱有平等的忍性了。这是“生忍”。

另一种是“法忍”,就是对这些无情的境界,饥渴、寒冷、炎热,你都能够很平淡,处之泰然;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你不去执著、留恋它,有一种平等的心量,这时候说明你有一点忍辱波罗蜜的功夫了。

那这些不能忍都是从分别心里面出来的。现在你一心念佛,身心很柔软,有一种空性的力量。这种空性是大平等、无相,你就能做到忍辱波罗蜜了。

第四、“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

“精”就是精而不杂,“进”就是进而不退。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来自于精进。六度中的每一度都要用精进来辅佑。

比如你修禅定,就一定要有一种精进力,不能修了一下,一曝十寒又没有了。要不断地进益。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欲界的众生,心里都很散乱。如果你修禅定,如果没有相当的定的功夫,那心就好像是风中的灯,一有风来,就会被吹得恍恍惚惚,照不清面前之物。所以布施得精进,忍辱得精进,禅定也得精进。

那一心念佛为什么就成为精进波罗蜜了?因为一心念佛,就会净念相继,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跟弥陀名号的不断光相应嘛!你就不会退转。不会退转就不会堕落。这叫精进波罗蜜。

第五、“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

“禅”就是静虑。那你一心念佛,制心一处的时候,就不会有其他的妄想杂念生起来,这就是禅定波罗蜜。

“制心一处,常尔一心”就是惟有一句佛号的念头,就有禅定的功夫。

第六、“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蜜。”

如果这句佛号念得孤明历历,就产生了一种“观”的力量。这种观的力量,是名号的无量光明引发我们的“一精明”,所显现的一种观力。

每一句佛号你都观得很清楚,这里面就是般若波罗蜜。包括般若讲“无住生心”,不住一切法,但又生起了那样清净的念心。所以你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住一切法,不住在五欲六尘上,不住在三界二十五有上,而这句佛号又孤明历历,无住生心。

再从佛的一方面来说,看为何“一心念佛具足六度”: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修六度究竟圆满的一个结晶,阿弥陀佛六度已经到达波罗蜜了,名号里面就具足着六波罗蜜全体的功德。

如果你一心念佛,就可以将名号里阿弥陀佛六度圆满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所以一心念佛就具足六度。

推到极致就是说,因为你念佛,佛号就是你的心嘛,“不出一心,万行具足。”“一心”,心性当中体、相、用,具足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法,一切万行都不出一心。所以你一心念佛,就具足我们阿弥陀佛果上万行的功德。

这就跟阿弥陀佛的愿又相应上了。法藏菩萨在因地发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的有情众生,都能获得神通、自在、波罗蜜。

神通就是指六种神通,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自在就是八种自在;波罗蜜就是六度,乃至无量波罗蜜。

你看神通、自在、波罗蜜这些菩萨修行累劫都不易修得的,只要一往生,就都能获得。这就是佛果地上功德的恩赐。阿弥陀佛发了这样的愿,如果往生者不能得到的话,我就不取正觉,就是不成佛。

现在法藏菩萨已然成佛,所以就能保证,只要往生的众生,都能得到六种神通、八种自在、种种波罗蜜的成就。

以上就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净土法门有着“不修余行”就能得波罗蜜的最胜方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同念佛号,猛兽害虫彼必远去

猛兽、毒蛇、蝗虫之类,均由人心凶恶,故致伤人。若向...

往生极乐与往生其他的佛国土,条件有什么不同

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

米拉日巴尊者最后的嘱托:不要做表面的功德

米拉日巴在圆寂前跟弟子说:又有某些只有少量福德的学...

往生极乐世界,有五因缘不退

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 一者,阿弥陀佛大...

穿透力极强的光明悲愿

因地的佛与佛之间,因地愿力不同所表现的有的光能够照...

念佛人要准备些什么事情

净土宗到底要准备些什么事情?简单讲一句话就够了:有...

激扬生死凡夫之厌欣心

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受轮回...

佛陀以四功德力挑起巨石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千二百五...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总结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可归纳如下几项特质: 1、三...

净土法门的特点

由这个他力的救度特点,也就构成了净土法门与通途自力...

要「知大」,要「见远」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

存什么心太重要了,这是保持人身的条件

有人曾经问过一位僧人:人的身体为什么是直的,站着走...

【佛教词典】法曼荼罗

(术语)四种曼荼罗之一。经论之文字言语并经论之义理...

【佛教词典】三宝物互贷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僧祇,塔僧二物,互贷,分明券...

打坐时面对业病的干扰,该怎么办呢

参禅确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历代有不少祖师大德,...

欣往西方 厌离娑婆

阿弥陀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

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

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

彼佛国中有二菩萨最尊第一

【原文】 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①,菩萨光明照百由...

不期无常到,君向何处去

二〇一三年旧历新年之后,我先后遇上三位有缘老人去世...

供佛的不思议果报

佛陀时代,有修习外道法门的五位兄弟,生活贫苦,因此...

遇到逆境就退失菩提心该怎么办

问: 弟子发的心总是在遇到逆境的时候,退消菩提心怎...

发愿

佛教常说的发愿,就是树立学佛目标。每个人发心不同,...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

有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匹自视甚高的千里马和一头...

大安法师:只拜西方三圣就行吗

问: 我的佛堂供有西方三圣外,还有药师佛和地藏菩萨...

在凡夫层面上,有病还是要到医院看

问: 有重病不吃药,不看医生,仅专注在阿弥陀佛佛号就...

修行不能离开善知识

有一次,尊者阿难从禅修中起来,去见佛陀报告他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