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善能获五福,恶能感六极

大安法师  2020/06/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善能获五福,恶能感六极

我们常常讲五福临门:第一是长寿,第二是富贵,第三是康宁,第四是攸好德,第五是考终命。那五福里面尤其是“攸好德”,就是他生来就好乐道德,秉性仁慈。这就是他多生多劫善的串习。善的串习:原来是这样,今生还这样。这就是他的因。

这个因就会导致:他能得长寿;他能富贵;不仅有财富,而且社会地位让人尊重;身体健康,内心安宁——身心康乐;然后到了临终的时候,寿终正寝——善终,年高而善终。这就是善的报应。你行善,这就是上天用五福来奖赏。

但如果你造恶,就有六极来惩罚你。六极相反:凶、短、折——寿命夭折而且横死、凶死,身体疾病、多病,内心忧愁,物质生活贫穷,相貌丑恶,心志怯弱。这就是他造恶导致的六种不良的结果,非常的不幸。

这种贫贱、夭折、多病、有精神障碍等等,这都是自己多生多劫的恶业所致。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命运不一样。你就兄弟姊妹一母所生,都不一样。这都是自己的自因自果导致的。

所以《尚书》里面不断谈这个问题,一个人天命无常啊!天命是没有一定的,就是根据你的善恶所感来决定的。所以你一个人做善,上天就给你吉祥;你造作不善,上天就给你种种的灾殃。那么《周易》里面也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了很多阴德的家族,你就会有好的后代来继承你的香火。

这个“余庆”,跟“本庆”相对而言。你积善,它的本庆是在自己身上,余庆是在子孙后代身上。

反之“积不善之家”,你的本殃在自己身上,余殃是在子孙后代上。所以一个人自己不积阴德,后代一定是受负面影响。反之,一个家族能够传得几十年、几百年,多少代都是鼎盛的,都是富贵的,说明这个家族积的德非常深厚。这些道理都屡屡的在我们中国儒家的典籍当中有记载。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机心越深,以后的奇祸就越大

看看我们的饮食:我们每天都追求美味,这些所谓的美味...

嫌弃是损福报最快的方式

如果你去仔细观察,很会嫌弃和抱怨的,都没有多少福报...

尸婆罗尊者本缘

过去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之时,城中有一位月...

为什么不把贫穷卖掉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我...

恭敬供养能得五种功德福报

古印度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世...

有一念的大悲心,就可感得无边的果报

种种的方法,个人的用心不同,经常用这个心,你就是菩...

善恶果报看似不相应的原因

如何正确认识善恶因果报应?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讲...

佛门乃第一福田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问: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大安法师...

念诵《普贤行愿品》能得到五种果报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

南阎浮提众生的特点

在四大部洲里南阎浮提众生特点是勇猛强记,意志力强。...

末世悲凉幸佛来救

初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已当浊世,况今...

【佛教词典】心摄受陶炼

【心摄受陶炼】 p0355 瑜伽十三卷十页云:若有复能止息...

【佛教词典】平等受用

【平等受用】 p0533 瑜伽九十九卷二十页云:若所受食,...

【推荐】佛教寺院养老——福鼎资国寺弥陀村安养院入住指南

1、弥陀村安养院的宗旨和缘起 资国寺住持贤志法师发起...

斌宗法师《我人生死之由来》

前言 学佛主要在求离苦得乐,生死之苦冠于一切,同时...

往生的正行,就是执持名号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

神通不敌生死

昔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弘化时,有梵志兄弟四人,皆...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

从社会上来看,像我们出家人在衣食住行上没有什么贡献...

时节因缘成熟,自然不起烦恼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农夫...

读诵《普贤行愿品》的殊胜功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

能守住口业,则成佛一半

九华山有位老尼师,年纪已136岁,身体健朗,从出家至...

为何越修烦恼反而更重

在印光大师的《文钞》当中,他说:有些人他越用功,佛...

在临命终之前,把所有的业力变成可携带式

作为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投生到极...

修行从点滴开始

一切众生都因不明因果而在生死中轮回,连猪猫狗都包括...

佛的马麦之报

一日,佛陀与五百位具足六神通的阿罗汉应婆罗门阿只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