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号要怎么念

大安法师  2021/07/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号要怎么念

佛号怎么念?佛号要“声声心心”,就是每一声佛号都有你心灵力量的贯注,要念兹在兹。你念出声音,心就在当下。每一声佛号是用我们深信切愿的心来贯注,来庄严的。你这样每声佛号都有这个心在里面,实际上每声佛号就在我们的心波里面造作了。这样就“不涩不掉”。

“不涩”就是:它不是枯涩的。“不涩”就表明这个佛号很流畅,不是滞涩在那个地方。“不掉”就是:你无论是念六个字还是四个字,这四个字、六个字你念得不要掉句,不要掉字。

有人还真的就是:有时候他就念“弥陀佛、弥陀佛”——就掉了一个字;他有时候就念“阿弥陀、阿弥陀”——又掉了个“佛”字。有时候这个心跑了,他可能全句都掉了。全句怎么掉的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掉的。

比如我常常举那个例子。他就是做花生生意,等他做晚课的时候,本来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结果他想到:“我进了一批花生,这花生怎么出去?”可能想得很投入了,不知不觉地就“花生、花生、花生”。这样你都要把一句佛号全掉了,换了——调袋了。这东西都是常常出现的。这说明——你把全句都掉了——你心就跑了。

所以要不涩不掉去念。还要“不浮不沉”。这句佛号不要念得很浮躁。你念得心气很浮躁,它这个声声都是向外跑的——这就是浮。有时候他念得又沉——沉下去。一沉呢,就容易昏沉。念一念就打瞌睡去了,就打呼噜去了,这就沉下去了。浮呢,就是心稳定不了。念句佛号,妄想就在那里转来转去,它就是浮。止观、定慧都没有。你不浮就是有止的功夫,不沉就是有观的功夫。

止、观,定、慧要相资,这句佛号才能够念得上轨道。所以要把这佛号念得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沉。这是我们念佛的一些法则,不是很简单的。好,这样念去呢,就能够慢慢地把六根摄住。声音和心相依,这就是叫摄心念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因果同时,念佛当下成佛

我们一般讲因果,都是讲异熟的因果,但下一段就讲到因...

以生死大事为急

省庵祖师曾经写一封信给茅静远居士,师对茅静远居士这...

胡松年居士往生公案

信愿行三资粮中,愿是一个中间环节。当这种强烈的愿望...

大安法师:往生是靠佛力还是靠自力

问: 临终往生完全是靠佛力,所以都说净土法门是他力...

病人由于疾病折磨,应如何帮助开导

问: 病人由于疾病折磨很难长时间坚持正念,家属(全...

助念主事者宜明理,莫以世间俗情贻害病人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

念佛可以忏除我们的三障

宿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障碍着我们让我们...

是否需要抽出时间单念佛呢

问: 我现在的功课是早上拜佛两小时,边拜边默念,是...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这句名号对我们来说,就是命根子

六字洪名,昙鸾大师说是清净法身,真实智慧。清净法身...

诵经时身体发热是怎么回事

问: 我在诵经时,身体发热是怎么回事? 大安法师答:...

没有「愿」来作导引,念佛也是往生不了

众生在三界六道的因果法则当中轮回,是业力所感,是不...

大安法师《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怎么理解这句话?对...

【佛教词典】无上上

(术语)佛之德号也。无上无上之义。涅槃经四相品曰:...

【佛教词典】母陀摩奴沙

(术语)母娜摩拏史也M?ta-manu?ya,又作母那摩奴沙。...

穷也兼济天下的乌鸦

在冬季寒冷的西伯利亚冰原上,一头野牛因为没有抵抗住...

纯金的罗汉

从前有一位农夫,原本过著安贫乐道的生活,天天拿著锄...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

优波鞠多尊者的出家因缘

(上) 佛住止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当时国内有一梵...

悟公上人:修行直指

佛法难闻,善友难遇,道场难兴,人身难得;现在四样样...

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

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纵粗...

北宋宰相张商英的学佛奇缘

张商英是一位宰相,他信佛的经历有点奇特。他原来对佛...

三季人的故事

曾经以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说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称得...

给祖先和亲人烧纸钱,能利益到他们吗

问: 给祖先和过世的亲人烧纸钱,能利益到他吗? 智慧...

问问自己的修行有没有把握

当你两只眼睛一闭,寿命尽了,能不能解脱?如果没有把...

大安法师:犯戒后如果不能往生是否就要下三恶道

问: 众生在没有皈依前,由于迷了心性,犯了杀、盗、...

在苦中而不以为苦,是真正的灭苦

佛教所说的灭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在自己灭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