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这个业种子要从种子而转成正式的果报,必须要经过十二因缘的滋润。你一定有“无明”的滋润才产生“行”。当然,你这个“行”,这个业力的造作,它有它的种子。不能说“无明”产生“行”,是“无明”的资助,它是一个助缘而产生“行”。“行”的助缘而产生“识”。所以十二缘起,每一个都是一个增上缘。因为无明的滋润产生了业力,由业力的滋润产生阿赖耶识的种子,由这个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名色、触、受、爱、取、有等等。所以这个“十二缘起”它是一个增上缘。
这个地方“十二缘起”主要的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是我们的这个我执、法执的分别。由于我们我执、法执的分别把业力的种子滋润了以后,就产生了“分别爱、非爱”的果报。这个“分别”就是差别。这个时候在三界六道当中有很多可爱的果报,就是人天的可爱果报,或者是有很多不可爱的三恶道的果报出现。因为这种善趣、恶趣的果报是能够明确地去分别可爱、不可爱的自体,它有它种种的痛苦的五蕴、有它安乐的五蕴的自体,所以叫作“分别爱非爱缘起”。就是说,这个缘起能够通过我们心中的我执、法执的滋润,使令这个善恶的业种子转成三界的果报。
这个地方讲到十二缘起,我们解释一下它是怎么个滋润法。这个十二缘起的解释,就是它能够把已经存在的业种子滋润成一个正式的三界果报。滋润,在唯识学的专有名词叫作“熏习”,它有一种熏习的力量。十二缘起的熏习有二类:一个是微细的熏习,一个是比较粗显的熏习。
这个微细的熏习就是无明。无明缘行。就是说,我们只是造了这个业力,不表示说一定是在人天得果报,或者三恶道得果报,一定要有这个我执——自我意识。通过这个自我意识的这样的分别,就能够把这些善恶的种子累积成一个有漏的三界的果报。这是第一个,无明的熏习。这是比较微细的熏习。
其次是爱取的熏习,爱、取、有。我们对于这个生命当中不同的爱取,也会使令这个业种子产生不同的变化。
比如在《高僧传》讲到,唐朝有一个叫僧藏法师的。僧就是佛法僧的僧,藏就是法藏大师的藏。这个僧藏法师出家以后,白天修福,晚上念佛。他的修行就是两个重点,修福念佛、念佛修福。到后来,晚年临命终的时候,在《高僧传》上说,他的中阴身六欲天次第来迎。刚开始四天王天现前,他内心不动;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种诸天的安乐果报次第地现前来迎接他去受生,他完全不为所动。
当然,他内心不动爱取,他对六欲天没有爱取,这个时候六欲天的种子不能得果报。六欲天的中阴身消失了,最后阿弥陀佛现前。阿弥陀佛现前的时候,他内心当中产生强烈的皈依心,这个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
这样一个往生的公案,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也就是说,这个僧藏法师,他平常的分别自性缘起,他的业种子,有持戒修福的种子,也有念佛的种子,这两个种子都有。当然,这两个种子都有成就安乐果报的功能。但是问题就是说,他持戒念佛的种子,到底是在人天享受福乐,或者是到极乐世界享受清净的功德庄严,这个时候“分别爱、非爱缘起”是一个关键点。
这是十二支的缘起,就是你心中无明的浅深:你心中对于整个生命的爱取,到底是对娑婆世界比较爱取?或者对极乐世界比较爱取?那么这样的差别的爱取,对我们内心的业力就有一种主导的功能。就是说,同样是一种善业,这个善业到底是投生到净土去得果报,或者是在人天得果报,这个时候你心中的爱取是居于一个主导的地位。
这个地方是说“随业”往生跟“随念”……我们一般人——正常人的心念当然是爱着娑婆,所以他最后的善业就是由这个心念的引导,就在三界得果报。那么净土宗,他临终的时候,重要在正念分明。临终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他临终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那个正念力就能够引导这些善业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
所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诸位看看就知道。蕅益大师在讲到净土宗的修学纲要——所谓的净土三资粮,他讲一句话,他说:“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这一句话是修习净土宗的至理名言,你修净土宗不可以不知道的!
就是说,你往生以后的品位高下,那是由你的善业力——分别自性缘起,你佛号念得越多,你往生品位越高。但是你能不能够往生,就跟你念佛的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你心中的信愿——你心中有什么希望有关。如果你对来生的期待是希望继续在人天享受福乐,那么你这个念佛的种子就变成人天福报了。所以他的意思就是,信愿是一个主导者。持名是一个跟随者,它是一个脚;信愿是一个人的眼睛,它有主导的作用。
就理论上来说,你念一句佛号就可以往生,临终一念就可以往生。蕅益大师讲,若信愿具足,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可以往生。就是说,一句佛号,只要你用正确的对净土的爱取来滋润,用信愿具足来滋润这一句佛号,它也可以引导你跟弥陀感应道交。如果你对净土宗没有爱取,对净土法门没有信愿,那么你这个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
这个地方就是说,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随业跟随念。当然我们所积集的业力很重要,所谓的“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能够“生起诸法”的差别的果报,这是一个“分别自性缘起”;第二个,依止十二缘起中的“爱取”的滋润,而使令这个业种子变成一种差别的“爱、非爱”的果报,这是一个重要的增上缘。
这个是讲到从大乘的角度来解释生命的缘起,两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