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生退怯厌倦,如是发心才名之为真

大安法师  2023/04/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生退怯厌倦,如是发心才名之为真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首先谈发的是真心,真实之心,真诚之心。真诚之心是什么?表现为“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我们修行佛法,在哪里修?是观照当下这一念,我这一念所系缘的是什么对境?如果我们念念还是想五欲六尘、人我是非、恩恩怨怨、人天福报,那就不对了,那就不真了。

我们是发菩提心的人,我们在念头当中要把菩提心的内涵给它落实。就是每个念头都是以智慧来上求佛道。心心也是谈念头,每个念头都是以悲心要下化众生。这就是上求下化。自己现在是一个凡夫,我们已然发菩提心,就是初发心的菩萨,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这个实际的福德智慧去度众生,但是我每个念头,我都是为了度众生,来求证佛果。要作为我们的念头当中的主导。

这就是你的菩提的心念,你菩提的心念,念念都是这个主导的话,那这些五欲六尘,烦恼的念头就入不进来。就好像一个田里都长满好的庄稼,那个杂草就不容易长出来,如果你没有好的庄稼、禾苗在那里,杂草就会丛生。所以真和伪,它是不能相容的,有真就不会有伪,有光明就不会有黑暗,所以要把正的东西给它扶起来。就是念头当中,心心念念都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念头。

而且进一步思惟,在成佛的过程当中,确实是非常漫长。初发心的菩萨,如果按照修行的阶位来说,那都是要从外凡到内凡,再到信位,信位再到三贤,再到十地,再到等觉,那这样的一个过程非常长远。就是藏教成佛,也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那还是只是成一个藏教的佛。那我们现在发的是如来乘的发心,是要成大乘圆教的佛果,那他的道路更为遥远。这就类似于如果藏教是三百由旬的化城,那圆教就是五百由旬的那个宝所。

那一般凡夫,听到这么远,他就心生怯弱。但现在我们用圆教的理念发出来,我们不要怕了,因为《华严经》告诉我们,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了。要知道我们真正这个菩提心发出来,就有十方诸佛如来的加被、护念,我们就有巨大的外力的帮助,就不再是在生死旷野当中,孤苦伶仃地流浪了。所以,虽然佛道长远,但绝对不生怯弱之心,退转之想。这是从上求佛果来说,坚固心愿。

从下化众生来说,“观”,就是用智慧观察一切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的南阎浮提的众生,他的烦恼习气厚重,刚强难化。那对于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来说,一定要把度众生作为他的核心的内容。虽然观察众生刚强难化,但绝对不生一念的厌倦、放弃之心。《阿弥陀经》里面讲的那个常精进菩萨,他是什么情况?就是无量劫以来,就是为了度一个众生,跟他随形六道。这个众生在人道,他追随到人道;这个众生到地狱,他跟着到地狱。就是无量劫为了度一个众生,不生一念的厌倦、放弃之心。他是这样的一个发心。

就好像地藏菩萨,南阎浮提众生也是刚强难化,好不容易把这个地狱众生度上来了,度到人天道,转眼之间又下了地狱了。我们这些众生都是从地狱里面不是一次了,是二进宫、三进宫了,进了很多次了。但是地藏菩萨并没有说,你怎么又来了?我现在不管你!你进去了,他还得管,他还得想办法从地狱里面把我们托出来。所以地藏菩萨很辛苦,我们不断地出来,不断地进去,搞得他的工作任务永无尽期。但是他发的心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众生都度尽,他的这个愿才尽,是无尽的悲愿哪!

真的是大乘菩萨道,他就是不能有讨厌、不能有疲倦、不能有抛弃之心。他是一个极重的悲心,这种悲心实际上是超过父母的。我们世间父母对子女是很爱护的,但是你要观察,他对那个比较孝顺的子女,都很关心,都无私的大爱。但如果那个子女很忤逆,很不听话,很跟他抬杠,很跟他犟嘴,这个父母都有时候心里会放手:你这个儿子,你这么坏!我不理你了!甚至登报断绝父子关系了,他都可能会厌倦,放手。但是菩萨的发心,就是很难度,很刚强,很忤逆,都不厌倦,都不放手。

那这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个艰巨的过程,一定要有波罗蜜的心态——彻底、圆满、到彼岸、到家。这就比况为,就像你要“登万仞之山”,一仞就是八尺,万仞之山,那么高的高山,一定要爬到它的顶峰去,“必穷其顶”。就好像要登九层的高塔,也一定要抵达这个塔尖。不到山顶和塔尖,誓不放弃,宁可粉身碎骨都不退转。这种发菩提心的人,这种念头,这种心智,这种意志力,他是非常刚直的,也非常有力量的。

我们看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他走戈壁沙漠的时候,刚上路就发现他的水漏掉了,他本能地就作反应,他要回去装好水再回来。就在他走了十几里的时候,他再想:我不能回去。宁可往西前进一步而死,也不能向后退转一步而生!所以他就停住了他的要回去取水的这样的一个行为,掉过头继续走。这继续走,意味着什么呀?意味着是向死亡挑战,意味着是接受死亡的考验,他是一个这样的选择。

所以玄奘大师,有四天五晚没有进一滴水,最后是爬呀,爬行哪,爬得最后是昏迷了,基本上昏死过去了。那幸好,他还有一匹马,那匹马是老马,忽然在他昏死过去的时候,那个老马就唤醒他,这个马就跑在前面,他就跟着爬爬爬的,发现一潭清水,救命的一潭水,他才活过来了。也许这是玄奘大师念《心经》,观世音菩萨的变现。

就得要有这样的一种精神,这是一个大乘菩萨行人能够到达宝所的一种特有的品质,叫做重法如山,轻身似尘。不要有保持自己的身体的这个想法,在关键时刻就是舍身的。舍身不怕死,他才能够把内心的潜能给它张扬出来,一个怕死的人,是什么事情都干不成的。有时候在重大问题上,就是用死亡做赌注的。这就类似于发的这个真心,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必定要到达顶峰才罢手。这样的心就是至诚心,就是真心,他才有可能修行成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古人往生特别容易,为何今人往生十有七难

我等念佛行人,应当考实今时净土法门,与古时净土法门...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佛者,觉也。当你心里念念想着众生...

【佛学漫画】逆袭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

只有「无住」,才跳得出三界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入海采宝七难喻

世间人入大海采宝,会遇到七种危难:一者,强风从四面...

何事劝人生彼国,只缘此土道难成

为什么只是劝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历代祖师大德有智...

别辨心相明去取——圆心之相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

依四圣谛来发心

首先来看 依苦谛发心 。这是要用圆教的智慧来观照三界...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学佛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一切大乘经典都是由佛的大慈悲心、实相般若所流现出来...

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念佛

问: 要接引年轻人来学佛,如果我们老是要他们一直念...

人死形灭,纵有罪业,何从受报

问:福善祸淫,不过生时受报耳。若人而既死,则形神消...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蒙光触身获益愿

第三十三 蒙光触身获益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

【佛教词典】除散乱心印明

(印相)先舒左五指,安于脐轮之前,次舒右五指,安于...

【佛教词典】天华着舍利弗衣

(传说)维摩经观众生品曰: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

人体七个器官最怕冷

寒冷的冬天一来临,对全身器官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面...

诸经释忍辱

《六度摄论释》云:能灭尽忿怒怨仇,及善使自他安隐。...

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功德,我们前面讲很清楚了,...

星云大师《婆媳与母女》

在一个家庭中,母女之间的问题比较少,婆媳之间的问题...

修行人要开始忘掉过去

我们今生有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怎么来的呢? 从过...

吃肉的六大危害

吃肉无论是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

净宗祖师--永明延寿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今天讲的这位大德,想必诸位都过...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现代人物质生活非常进步,但心灵依然空虚烦恼,这是为...

正念让我们真正地活着

三十年前,我还是慈孝寺的沙弥,那时,洗碗可不是件惬...

能够这样坚持,往生就能预知时至

何为水到渠成呢?就是功夫纯熟的时候,你嘴上在吃饭,...

往生到极乐后还会迷吗

问: 《妙法莲华经》说我们原来是佛,现在迷了,那我...

入禅之门第四讲:六祖禅法

今天讲的题目是六祖慧能之禅法。各位都知道,六祖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