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疑念佛恐成魔,魔佛相争不较多

大安法师  2023/11/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疑念佛恐成魔,魔佛相争不较多

有人质疑,念阿弥陀佛名号恐怕会著魔。对于这个问题,宗门教下靠自力修行,著魔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念佛是不是也会著魔呢?省庵大师曾经有一篇文稿说,参禅、念佛,论其难行和易行,固然有自力他力的差别,但讨论这个著魔的事情,二者俱免不了。著魔事的来由有三点:第一种是教理未明,不能明了教理;第二是不遇善知识;第三是自不觉察。这就有可能著魔。

教理不明。好奇骛怪;或者本来念佛是直截之行,他非得要搞很多名堂,或者念佛就想贪求神通、贪求辩才、贪求宿命通、贪求大作佛事……这些,以躁妄心去求的时候,天魔,还有年久成魅的这些邪神野鬼、魑魅魍魉,就飞精附人。

《楞严经》谈五十种阴魔,特别是受阴魔和想阴魔。那都是正见失去,天魔就附在一个人身上,给你讲经说法,有种种神通,有种种的感应。你就以为他是菩萨再来,就跟他学,成了魔子魔孙。所以要了解经教,要有善知识的指引。

念佛人有时候,常常会知道他们有些现象了,希望赶紧往生。我接到过一封信,他就觉得这个世间很苦:“我就迫切需要往生,阿弥陀佛今天就要接我,你一定要来接我!”好像给阿弥陀佛下指令,不来接就不行。甚至这种求往生之心很切,去舍身——自杀。有这些急于求往生的心,甚至想舍身的心,外面的力量就能趁虚而入,你还不察觉。

所以《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特别最后,无论是色阴趋于要破的时候,受阴趋于要破的时候,有种种境界。这种境界,“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所以在这种境界面前一亏正见,那你就被魔子魔孙所摄受了。比如五阴魔,越修行越有,如果不修行,它隐藏在那里,一有功夫,马上它现前。所以原来有句话,“不著魔不成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就是魔佛相争的情况。

“魔佛相争”,是指天魔与佛陀,事相上对待来说,“佛”表达一种极善的力量,“魔”代表一种恶的力量。这两种力量都在我们众生内心本具的,有魔界,有佛界。但魔界在自性本体方面即佛界,是众生迷惑于佛的至善的境界,就虚妄地起了魔的境界,于大菩提中生种种烦恼。修行过程当中就有这两种力量在这里胶着状态,两相交战,互为胜负,相互生起。

比如一个正念现前,善境界现前了,这就正念正观的力量胜过妄想,这就是佛的力量略占上风。佛的力量占上风,一下子又隐下去了,妄想杂念又起来了,它又冲破了正念正观了,这时候魔的力量占上风了。所以,众生内心都是“魔佛相争”的。就比如我们念佛念得比较相应,这时候佛性的力量很强;不念佛号了,就讲五欲六尘、家亲眷属,魔的力量又起来了。

所以我们业力凡夫永远证不到圣人的境界,就是这个“魔佛相争”。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正见,群邪——天魔、野鬼趁虚而入。但总之,你也不要害怕,魔界即佛界。“不较多”,就相较而言,互有胜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方法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当然是多善根、多福德非常重...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

求生极乐是贪心吗

或问:何得文中,彼佛有声闻弟子。答:此暂有终无,至...

念佛的现世感应

极乐世界虽去此百万世界,论其迹则不胜其远,然佛之慧...

没有厌离心是否是修净土的障碍

问: 净土三资粮讲的是信、愿、行,莲池大师特别提到...

只信他不信自,容易导致往生边地疑城

信自信他。这里面的信自,就不是善导大师说的决定深信...

没有信愿,持名不是真效果;没有持名,信愿得不到真感通

净土法门一直讲到说是感应法门,这个成就不是靠你的禅...

大安法师:念佛不能走极端

我们念佛一定要有一种平实的心,不能去走极端。 我们...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四十八大愿——(第18愿)十念皆生我国

意谓:我成佛时,十方众生听闻我名号功德已,生起至诚...

在任何急难恐惧的时候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

为何要注重回向

问: 为什么要注重回向? 大安法师答: 一般我们做的...

【推荐】这么简易的法门,为何你却不修

龙树菩萨对我们一代时教的判教,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

【佛教词典】三妙行与十善业道相摄

【三妙行与十善业道相摄】 p0223 发智论十一卷一页云:...

【佛教词典】无明缘行

谓世尊说。苾刍当知。无明为因。无明为缘。故贪瞋癡起...

虚云老和尚《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初七第一日开示(2月22日) 这里的大和尚(苇舫法师)...

痛中念佛时,此心常念「痛」多于念「佛」

念佛人体验佛力,就如游泳者体验水的浮力一样。末学承...

【推荐】印光大师对持咒的六点开示

一、持咒不需知道咒语的意思,只需至诚恳切 持咒以不知...

中峰和尚劝念佛诗

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 众生反以苦为乐,...

患癌或重病,该何去何从

患癌、或重病,何去何从? 假如您是一个信佛念佛已经很...

生死长远,厌患舍离

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日,一位...

远渡重洋西行求法,舍身​为人师徒双亡

自古以来,中土高僧西行求法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最终...

果报的轻重取决于心

虽然果报现前有前后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不离开一个原...

僧团如何和合共住

【原文】 《智论》云:佛法弟子同住和合,一者,贤圣说...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贤惠的妻

一个家庭里,丈夫要能干,妻子要贤惠,才能共创幸福的...

感化那些没有佛缘的人

慧明对佛很虔诚,也希望自己的家人都信佛,可是却遭到...

破坏亲人往生正念,其罪过极大无比

汝母七十一岁,来日无多。须为家中眷属说,大家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