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的不思议德相

梦参老和尚  2021/06/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的不思议德相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德相”是什么呢?就是无量功德之相,永远如是,常无断绝;随众生的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前头是总说,以下是别说。无量功德之相永远如是的,“常无断绝”——把前头不思议业相,把它扩充扩大。

佛利益众生都是不可思议的,不用你意识去揣度,这就说显现如来殊胜的胜妙境界,显现他无量的功德之相。这是善的,那翻过来,恶的呢?所有众生一切罪恶、烦恼、生老病死苦,这都是一切众生的相,这是世间相。佛菩萨利他、自利、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无量的功德德相,永远不断绝的。

我们经常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横遍”的含义:对于过去的无量众生、现在的无量众生、未来的无量众生,度生的功德也是无量的。但是随众生的根性不同,他哪一根就对哪一类的法相信,产生一些功德相,他自然相应的。

诸佛菩萨的妙用是随顺众生的根器而来的,你的善根深厚者显现不同,你的善根浅薄者显现不同,这叫“不思议业”,这叫“业相”,就是不思议业相。它是与一切众生善根相应,这就是诸佛菩萨的智慧德相,就在众生心中显现的。广说太多了。总的来说,身业现相,佛是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什么相,他是契机说法的,现相也是契机的。一切时、一切处,他是同时显现的。

就如释迦牟尼佛吧,在《地藏经》就见到——《地藏经》的第二品,佛对地藏王菩萨说:我不是光以佛身示现在这个世界度众生的,应以何身得度者,佛就现何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释迦牟尼佛现的佛身是入灭了,他又现许多的身相,我们不得而知了,就不理解、不了解、不认识了,只认识佛现的那个释迦牟尼佛的佛身在印度入灭了。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入灭了,只就一个释迦牟尼佛说。

但是在我们历史上,古德他们证实,证实什么呢?佛没有入灭。道宣律师,在唐朝的时候吧——咱们都知道弘扬《四分律》——道宣律师弘扬《四分律》的时候,他的智慧德相感得天人给他送供,天人送供。

他问那个天人,他说:“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现在又到哪里去度众生去了?又现什么身?”天人听见就感觉这个问号很奇怪,天人说:“你说哪个释迦牟尼佛呀?”道宣律师说:“我说的就是在印度降生的那个释迦牟尼佛嘛!”天人说:“没入灭啊,我来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还在那说《法华经》呢!”我们看见的,我们所知道的、了解的释迦牟尼佛入灭了,事实上是入灭了,这是世间现相。

又有一次,窥基大师到道宣律师那去,去参拜道宣律师去。道宣律师就跟他说:“我今天招待你是天人送供的饭。”窥基大师就等着,等着天人送供来。等过了午了,天人没来了。第二天,天人又送供来了。道宣律师就问他说:“唉呀,昨天你让我打了妄语,让我失信了。我请一位大德在我这供供斋,享受你天人供养。你怎么没来呢?”天人说:“昨天我来了,我来了进不来——光明无量,无量菩萨在这化身围绕着,我不知道你这是怎么回事。”天人跟他说:“你只是个阿罗汉,我只是个天人,那些大菩萨境界我们进不来了。”这时候道宣律师才对于学教义的、学翻译的才产生尊重想。那些大菩萨不讲究小知小见的这些戒律行持的事。

从这些证明,证明什么?证明觉体之相是不可思议的。这个不可思议的业相,业就是作用,善业的作用。在《地藏经》上的第二品,佛跟地藏菩萨说:我不是仅以佛身来度众生,什么身都现。看着佛身入灭了,他现的别的身还在度众生。这样理解了不思议业相。这是佛的不思议业相。

那些大菩萨咱们不说了,咱们说咱们这个不思议的业相。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业相,我们这几百人,每一个人有一个人样,他的动作、他内心的表现,表现在外体,这都叫相。但不是德相,是业障相。业障相,什么相都有。这业有深有浅,我们这可能有四众弟子吧,咱们现在现的相各各不同,随他内心的境界相来显现,表现他身口七支。

诸佛菩萨,我们说功德相无边,不可思议。我们众生的那个业——我们经常爱说业——我们众生那个惑业相也不可思议。你看你发脾气的时候、心里生烦恼的时候,你自己不认识自己了,你那个相非常的难看。这个事实很多了。

所以要懂得这个含义了,你就知道了不可思议有两种,有惑业的不可思议,有清净的功德、福德、智慧德相不可思议,众生的业相很不可思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释尊以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

认识释迦牟尼佛(图)

兜率说法 观缘下生 圣善慧菩萨功行圆满,住兜率天内...

佛号招牌度众生

我要呼吁大家一个度众生最好的方法,就是每一位佛教徒...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读诵大乘。 对净业行人来说,主要是读诵净土五经。此外...

五年参访和六年苦修

悉达多太子身披袈裟以后,就安祥徐步地到处去寻师访道...

居士讲演,只可专主净土一法

居士讲演,只可专主净土一法,不宜泛讲。泛讲,乃讲经...

面对很多的众生,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身为一个菩萨,我们要处理两件事情:第一个处理自己内...

佛陀与五比丘的因缘

有一天,佛在罗阅祇竹园精舍,贤者阿难从座位起身,将...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注音版】佛前上供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问: 《影尘回忆录》中提到,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

这位护法神,独护地藏菩萨

坚牢地神跟地藏是一个系统的。坚牢就形容大地,我们一...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萨不会烦吗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宝一样,你得请一个入海采宝...

这种满愿不是好事

好多人请了占察轮,不知道怎么用。最重要的是相应,相...

【佛教词典】罗聘

(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人(一说歙县)。字遁夫...

【佛教词典】无烦天

无烦,梵名 Avrha,巴利名 Aviha,音译作阿鞞丽舍、阿...

化缘并非募捐那么简单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

坟墓上的竹篮子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阿公与儿媳、孙子住在一起。他从...

弘一法师的言传身教

律己莫律人 有一次,弘一法师应邀讲戒律,他讲得标题是...

顺生死流的十种心

刚才有个道友问我:如何能够保持着我们这个菩提心不退...

免费吃素悄然流行 徐州首家免费餐厅开张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7月23日,徐州却开了...

今既披缁,岂敢再随身转

参禅人,顿修戒、定、慧,即灭贪、嗔、痴,并不离参,...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

【推荐】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

(1)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

真正明智的富贵之人

有一天,波斯匿王前往佛陀所在的精舍,顶礼佛陀之后向...

比丘的三层含义

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

业障和魔障有何区别

魔障与业障,如何分辨呢? 第一、如果某些异常状况忽然...

最上等的供养

佛陀游化到一座城中,城主听到释迦牟尼佛入城,知道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