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释尊以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大安法师  2023/08/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释尊以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大本》言,佛灭久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住世度生,最后方灭。则知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

莲祖于此段疏文,详释释尊三重悲心。佛心以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悲,普摄十方九法界众生。诚如经云:“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佛说无量寿经》)释尊大悲摄化,方便施设无量,概括而论,彰显大悲略有三重。

一者,释尊住世时,观机逗教,先以三乘权法导引行人入三百由旬化城,断见思惑,证人我空,了脱三界分段生死;进而令行人舍小乘趋大乘,由三百由旬化城,进趋五百由旬之宝所,侵断尘沙,豁破无明,究竟成就大乘圆教佛果。此一代时教通途佛法,总以自力断惑证真为主。

然自力修行,如蚂蚁上高山,实难成就。释尊哀怜此五浊恶世之业力凡夫,欲令此等众生,当生获得了生死成佛道之真实利益,称性宣说此信愿持名,仰靠佛力带业往生极乐之净土法门。一得往生,便入大乘正定聚,为阿鞞跋致菩萨,一生疾速证得大乘涅槃,安享常乐我净。念佛一法,如风帆扬于顺水,疾登彼岸。

乃由净土法门至简至易,且至圆至顿之特质,自然突显其奇妙难信之特色。释尊常宣示净土一法,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诚如经云:“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指《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同部),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佛说无量寿经》)意谓,此世间众生,若闻此念佛往生净土一法,能当下担荷,依教奉行,是为人中稀有人,乃为世出世间难事中,最难的一桩事情。

难能可贵,释尊一代时教,观待弟子们净土善根成熟,便不失时机地无问自说此难信之法。兹由此法门惠以众生真实利益故,释尊一代时教五时说法,都在宣说(所谓“通五时”)。此乃释尊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之法义,这是针对佛在世时七众弟子而言。

二者佛灭度后,众生无救无归,不善修习身戒心慧,国王大臣于三宝所,不生净信,凌辱轻毁。邪知邪见,充斥于世,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众生福德智慧日渐浅薄,罪业惑障日益深厚。纵有少量修行人,然自力怯弱,定慧力浅,终难成办自行化他之道业。是故释尊悲悯我等末法众生,预先宣说此《阿弥陀经》,咸令未来众生,虽不见佛,但佛的遗法尚存于世间。

若藉宿世微善,幸得人身,幸遇佛法,尤其得闻此无问自说之净土法门,犹如旅泊异乡,忽闻家书,顿萌信根信力,称佛名号,矢志安养,即可感通弥陀大悲愿力。临命终时,蒙佛垂慈接引,带业往生彼土,一生成办道业。此念佛人,堪为人中芬陀利华,乃佛的第一弟子。此乃释尊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之法义。这是针对佛灭度后的九界众生而言,我等净业行人亦含摄在内。

三者如《无量寿经》所言,释尊灭度久远之后,值此第九减劫之际,众生寿命越来越短,身高越来越小,智慧越来越浅,福报越来越薄,容貌越来越丑,种种灾难越来越多。当人寿减至五十二岁时,佛经开始消失。始自《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终至大小乘十二分教,渐次于此世间消失。到人寿三十岁时,有饥馑灾。到人寿二十岁时,出现疾疫灾,瘟疫横行,缺医少药,死尸盈野。到人寿十岁时,入刀兵劫,众生恶业所感,一切资身之具,皆作刀杖之形。随手拈一茎草,即为匕首,杀心隆盛,不可克制,遂相互残杀。世间人类基本灭绝,唯有躲进山里的一万人用为人种。

于此所有佛法经道灭尽时,释迦弥陀两土世尊大悲加持,独留《无量寿经》住世一百年,广度有缘众生。若有众生值遇此经,信乐受持,称名十声,乃至一声,悉可仰蒙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带业横超火宅,径登极乐莲邦。过是以往,《无量寿经》最后方灭。

由上证知,刀兵劫中烦恼深重的众生,于剧苦急难之际,一念归诚,弥陀愿力即可作大悲慈航,运载苦难众生,安隐抵达极乐彼岸。于大夜深沉,众生慞惶之时,六字洪名犹可成为灼破无明暗夜之法炬,激扬罪苦凡夫之净土信根,悲切称名,感通佛力,顿然超离苦海。此乃释尊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之法义。乃是针对佛法灭尽之后,处于刀兵劫的剧苦众生而言。起死回生,转地狱境为安乐邦,妙德难思。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从内心发起真正救度众生的心

修行需要压力,想一想,现在多少的父母亲眷,对我们有...

度众生苦,一切要从利他的角度出发

我们的一切遭遇都是自己过去业报所感,要追求幸福,不...

佛陀为什么没有主动说法,而是等待众生祈请

我们知道,佛陀在出家的过程是远离人群的,这个过程是...

转生复仇的黑狗

小时候,我常常缠着父亲讲故事,一次他便给我讲了一个...

发愿度人进佛门但并不如愿,是否应放弃

问: 值此末法时期,善知识难遇,众生不知念佛。弟子...

一代高僧玄高法师:愿生恶世中度人出苦海

前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冯翊万年(今陕西西安一带...

把一切事物看成假的,你就得到真实了

我们若学菩萨,想离苦得乐,在你供养三宝的时候,下施...

利益众生的方法

学习大乘佛法,修学的目标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然众生...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推荐】一信之后,永不再疑

一信之后,更不再疑。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 一信,在...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疏文】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则念极而空...

用恭敬心待人,为何反而觉得我好欺负

问: 为什么我用恭敬心对待一些人,他们反而觉得我好...

念佛不妨碍我们日常的工作

念佛一法可以渗透到我们的行、住、坐、卧里面,你走路...

【佛教词典】摄食界

三种结界之一。特为烹煮或贮藏食物所划定之界区。此界...

【佛教词典】业罥

(譬喻)善恶之业,缚人而系于生死,故譬之罥索。正法...

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用智慧去观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 凡一切物质...

盎覆不吉虫喻

过去有三兄弟,都说自己高大健壮,某次三人一起守夜,...

趋吉避凶的方法是什么

问: 趋吉避凶的方法是什么? 净界法师答: 断恶修善...

【佛学漫画】佛为什么要救恶人

昙鸾大师言: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

要让孩子吃苦,不要溺爱小孩

现在的小孩都成了家庭的小皇帝,父母、奶奶、爷爷、外...

随遇而安,时时快乐

有位心理学家说,年薪两百万的人与年薪一百万的人的最...

古代高僧令人感动的德行典范

《缁门崇行录》这一部书专门记载古时候修行人品德的风...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一桩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进勇...

因家庭不如意而想出家可以吗

家,其实就是道场;家,也是真正好用功的地方。可是很...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一...

星云大师:生命的春天

世间上最可贵的就是生命,最残忍的就是杀生。 生命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