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转劫浊成净土,莫过于放生

仁达法师  2013/05/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转劫浊成净土,莫过于放生

一方面,佛教认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众生平等,我们不可以杀生;另一方面,佛教认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杀生的罪业很重,这一世你杀他,来世他杀你,冤冤相报,无有了期。而且杀生罪业是最重的,所以佛教诫他的弟子们不能杀生。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示: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所以大家一定要深信因果,不要杀生。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闻夜半宰杀声,战争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杀生。有许多人得不治之症,根源也在于杀业太重。佛教主张世界和平,国家和谐,家庭和睦,人民安乐,为达此目的,就一定不要杀生,所以佛教不主张杀生。作为佛门弟子,更要带头不杀生,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一切生灵的和谐。

为什么要放生?

放生能得健康长寿的福报。博山有一位姓李的女居士,原来身患多种疾病,卧床不起,她听说放生能健康长寿,便拿钱托别人去为她放生,后来疾病逐渐好起来。痊愈后,她便每个月自己出去放生。正觉寺自2002年恢复建设以来,每次佛教节日法会也会首先放生。由于她放生精进,仁达便委托她与另一位居士做正觉寺放生负责人。这位居士的身体也越来越好。

佛经中多次讲到放生的利益: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

《佛说十善戒经》云:“食肉者多病,当行大慈心,奉行不杀戒。”;

《佛说业报差别经·得长命报之法》中云:“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何等为十业?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大智度论》又云:“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又不杀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好杀之人,有情动物皆不喜见之。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复次不杀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

历史上高僧大德对于放生也多有开示:

净土宗祖师明朝的藕益大师云:“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过于放生。”

明朝著名高僧莲池大师云:“戒杀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俱陈。”

著名律宗大德弘一法师说:“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当然,放生只是修行的一个方面,可以修人天福报,但是放生还不能代替修行。有的人把放生当成修行的主要内容,一星期几次放生。有些商贩得知他的行为后,争相把鱼和鸟卖给他,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刺激了某些人的屠杀,造成了许多生灵的痛苦和枉死,这种功德实际上也就大打折扣了。佛门弟子修五戒十善六度,才是真的修行。修五戒,会得人身;修十善,会生天上,但这些都不究竟。要想出离三界,就要修六度。所以大家要把目标放得长远一些,由不杀生多放生培养慈悲心开始,长养菩提心。发菩提心后,还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才会断烦恼,开智慧,跳出六道轮回,了脱生死,最后达到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和结果——圆成佛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杀生之业这么可怕,还可不戒吗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金刚经》说:是法平...

【推荐】从事餐饮行业造杀业的人如何转行

北京阜成门内大街,有一大荤馆子,名九如春,生意很发...

《普劝戒杀吃素挽回劫运说》白话大意

印光大师原文: 甚矣,世人习为残忍,事事以杀生为礼...

盲人除蚊

佛陀从舍卫国至摩竭陀国行脚,到了一个村落,村中住着...

养猫捕鼠,能滋生无量恶业

【原文】 人造恶业,如植葛藤,一本既发,枝叶蔓生。且...

不杀生的十大利益

释迦牟尼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当知菩萨有一法,能...

吃素戒杀是阻断怨怨相报的恶性循环

杀业是人类行为当中非常深重的一种恶劣的冲动。众生都...

佛教劝我们不杀生的四个意义

佛教劝我们不要杀生,其意义有四种: 一、杀生害命,...

净界法师:对恶法的态度

当我们修习四念处以后,接下来要修助行四正勤。 四正...

学佛后什么都是顺境了吗

文殊菩萨什么意思啊?就是妙智慧妙吉祥的意思。就告诉...

不要怕错,只怕不做

人往高处爬,水往低处流。是必然的理则,否则将滞留停...

百病从心生

人保持健康,不仅要认识病从口入,而且不要忘了我们的...

【佛教词典】阿目佉

(杂语)又作阿牟伽,阿谟伽。译曰不空。...

【佛教词典】五部般若

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天王问般若、光赞般若、仁王般若...

赵州和尚的耳刮子

赵州禅师,与他的侍者文远对话: 师因与文远行次,乃...

这是难中之难,没有比这更难的了

这是难信法,于难信法要生决定信。《无量寿经》特别讲...

用妄想造业 得虚妄果报

但是我们为什么经常被妄想缠绕,挥之不去呢?就是我们...

读书的四要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最重要...

身心安乐之行

昔日,佛陀曾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

为什么人对死亡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如果人们不相信有来世,不仅会导致很多的问题,也会影...

如何理解「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中说:烦恼以忍辱为菩...

传喜法师:如何看待神通

还要提醒大家的一个就是,现在这个时代什么稀奇古怪的...

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

随烦恼二十: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