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走出宿命的阴影

超定法师  2013/09/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走出宿命的阴影

从带业与消业往生说起

学佛修行,主要努力的目标何在?依现况看来,似乎都为了解决宿业,往生净土。传统的净土宗大德,提倡带业往生,用意在于鼓励行人,一心念佛,发愿往生西方。至于无始至今,所造生死业如恒河沙数,今生修行忏悔,能消多少算多少,消不掉的罪业,就带到莲邦,藉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加上理想的环境里,用功修持,慢慢去消吧!后来有一位密宗的上师,在十几年前,率领他一班学生,作一份查经报告,发现“带业往生”之说,查无实据,“消业往生”才是佛陀的真意。

于是新旧双方展开论战,文证、理证、方便说、究竟说、祖师说、如来说,缁素大德卯足气力,为“我见”论辩的文字,真是洋洋大观。另一位折衷论者,调和二说道:消除恶业,带着净业往生净土。理由是:净土是净业所感的地方,“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非修净业,不能往生净土。倘若恶业不消,如流氓恶霸,原性不改,岂不把净土弄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大家如何和乐清净,安心修道?

有人问我对以上争论的看法。一向生活在传统中国佛教圈里,我既不反对带业往生的旧说,对消业往生的新说,也觉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站在慈悲方便的立场,既已发心学佛,求生净土,只要信愿具足,恳切忏悔,既往不究,专修净业,决定往生。净土法门,本来就是方便的易行道,说得太深太难,反而障人为善,杜绝菩提大道。不过,消业往生之说,警策念佛之人,精进向道,净念相继,念念是佛,妄念不起,宿业消除,新业不造,临命终时,决定随愿往生净土。恒之于随业受报的业感说,的确是理由充分,不违佛意。

然而,不论消业或带业,乃至佛教徒口中常感叹业障深重,此业都含有浓厚宿业的意味。本着依业流转,及劝人“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而言,强调业力与修行的关系,无可否认的,有它正面的意义。遗憾的是:过份重视宿业,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原来颇具创意的佛法业力说,一变而为无可奈何、无力感的宿命思想,这是值得正信佛弟子深思的问题。

佛法的业感说

印度宗教,从《奥义书》以来,即肯定行业是有情流转生死的动力。佛教也说“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所不同的,佛法是缘起论,缘起无我,否定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身心、世界都是辗转相依,次第相续的活动,“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如火种的存在,薪尽火相传;前异熟灭,后异熟生,有情生命就这样延续下来。

佛教业感说的价值在于:

(一)自力创造非他力:佛教因缘论,否定神权的他力、咒力,唯有从现在自我身心,依循正确事理去改善过去,开展未来。

(二)机会均等非特殊:“婆罗门至上”之说,佛陀反对到底。社会阶级,种族差别,完全是人为的。善恶行业,决定人生的际遇。贫富贵贱,苦乐祸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俗语说:“风水轮流转”。上升与下堕,不是神的主宰。在因果定律下,人人机会平等。

(三)前途光明非绝望:佛教是宗教,不同于唯物论者,人死如灯灭的一世论,也非西方神教的末日审判,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的二世论。佛教三世因果说,依现在果报而推及过去行业,又从现世的行业,确定未来的果报,使人安于现在、把握现在以创造未来光明的前途。

(四)善恶有报非怀疑:人生行为的价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验之于无尽而广大的时空中,绝对是因果不爽,无可怀疑的事实,孳孳为善必有益,纵情造罪必遭殃。有此正见,才能于坎坷的生命历程上,努力向上向善向光明。

业力与自由意志

业力与自由意志,二者似乎相反。既随宿作之业而决定,则无自由意志可言;反之,在自由意志下,则不受宿业限制。关于这道理,必须正确认识佛法三世业感说的真义。如上所述,三世因果业报是佛教徒必备正见之一;如否定它,便成断灭的邪见人。在十二缘起支,不知业报是无明内容之一。然而佛教业力说,绝不能偏离于因缘论。因缘论不但驳斥非因计因的神意论,及执一切皆偶然的无因论,同时也反对抹煞现前的努力,而把世间一切完全归之于过去的定命论。当知,佛教虽然承认三世因果,而主要重心在于现在。过去已成过去,往事如烟,怀念过去的光荣,或后悔既往的作为,无助于实际的效益。未来是不定法,前途的如何,取决于现在的行业。一味地追忆过去与幻想未来,是不合因缘正义的二边之见。

谈到自由意志,依佛法说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非毫无限制的绝对自由。从造业的原动力看,业包括身行、语行、意行。行业是以思心所为主而有的身心活动,依审虑思、决定思而后发动具体的行为表现,构成善恶的业力,本此业力而感受生死果报。据此而论,我人上升天堂,下堕地狱,乃是自由意志所为。造业是自己主意,自由意志的选择。不过约业果相续说,现世的生命果报,不能不受前一生命的影响;宿世的活动留下潜能,使当前的意志受到牵制,不能随心所欲,达成自己的愿望。使我们重建信心,树立择善固执,生死不渝的正见,迈向理想目标前进,乃是佛法修学的根本课题。

活在当下 身心自在

我曾提及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对传统三世两重因果说的批判。有人不以为然的说:十二缘起不通三世的解说,固然为回归佛法缘起无我的本义,以对治我见、常见。但以当下一念的缘起观,是否矫枉过正,令人起无见、断见呢?古德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见如芥子许”。立足于人天道上,有见、我见、功利心、荣誉感,并不碍于有漏善业的修集,只是与解脱道不相应罢了!通俗的因果观,神不灭论,如现代人搬家,旧屋新屋不同,人还是那个人;衣服换来换去,主人翁并没有换。

很显然地,这是灵体不灭、神我独存的思想。佛法缘起甚深,业果不可思议,但业感说必须建立在缘起的基础上。舍缘起而谈业果,乃是印度神学的老路,与释尊缘起中道义绝不相应。“有业有报,作者不可得”的缘起无我论,对自性见深重的众生,脑筋是转不过来的。“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缘起空义,不但对治有见、常见,同时也不许无见、断见。空无依傍,截断众流,如天马行空,何必瞻前顾后呢?

佛教是理智实践的宗教,理论的方便说明,旨在令人舍迷情而向正觉。佛法不是玄学化的本体论,世界有边无边,生命与躯体是一是异等等戏论,大觉佛陀置而不答。面对中箭的险境,生命垂危,伤者不急于拔除毒箭,而执意寻求无关急救的答案,如此延误医治,断送宝贵生命,何等不智!

佛教业力说,在原始佛教时代,并没有重要的地位,直到佛灭后部派兴起,阿毗达磨论师才特别发挥起来。如集谛的内容,原是指贪爱等烦恼,后来才加上有漏诸业。当然,起惑、造业、受报的三杂染是一贯作业,集谛是可以含有业的成份。但以修行着力点而言,应以根绝造业的无明、贪爱为要务。

至于前世业障,已由业因而受果报,如何忏悔令清净?念一佛持一咒,能灭无量劫生死罪,不过是后期大乘发展起来的思想。总之,我认为:当着眼于现前问题的解决,对佛法作闻思的工夫,以培养正见;面对现实,勤修念处,加强透视世间的洞察力和克制堕性的意志力,使菩提心坚固,菩提行不退转。我人与生俱来习已成性的弱点,在正念力的监视下,原形毕露;终得无常、无我的正观力,根尘相对:无明不生,业尽情空,当下解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我经常讲,佛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什...

造了什么业才会堕落成附体的大仙

问: 仙是做什么样的业才得到这种果报呢? 成刚法师答...

乱伦的丑恶悲剧

大家都知道邪淫是丑恶的,如果邪淫而至乱伦,那更是丑...

相貌丑陋自有前因后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长得很好看,相好...

慧远大师《三报论》之大略

《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

一位妇产科医生迟到的忏悔

我是一个自医学院毕业就开始从事妇产科工作整整三十年...

对经典不尊重和亵渎,都会有后果的

把这个经典作为枕头,你去这样作的话,就会损你的福报...

面对今生的果报,我们只能忏悔认命

所以我们今天承受果报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件事情,忏悔...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吾今此身,父母遗体也

【原文】 梦中忽忆二尊人病且亟,悲甚。既而曰:犹可为...

念佛

△ 念佛心不动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见佛。得理一心生...

如何讲法问难不离空义

问: 如何讲法、问难不离空义? 惟贤长老答: 这个你...

如何将佛法融入于生活

将佛法融于生活可以从小的事情开始做起。 譬如:早上起...

【佛教词典】极圣

(杂语)圣中之极。谓佛也。金鞞论曰:阿鼻依正,全处...

【佛教词典】救脱菩萨

(菩萨)此菩萨,于药师经后半说念药师如来可免苦难灾...

果一老和尚改变了我的一生

东林寺前方丈果一上人(1922-1994) 我与东林寺的缘 一...

中峰大师禅诗百首欣赏

01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 当念只因情未撇...

梦参老和尚:关于嫉妒瞋恚与发财的问答

问:如何消灭嫉妒瞋恚? 答:最好就是行慈悲法。慈悲...

【推荐】把苦恼的根源找出来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

圣严法师:拜求观音菩萨的感应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

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后可以染发吗

问: 请问法师,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可以将白发染成黑发...

西方三圣的形象

念佛法门虽分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

一个人太顺利,未必是好事情

一个菩萨的心,跟大家劝勉一句话:我们的心不能太脆弱...

如何掌握唯识的宗旨

唯识的宗趣应该怎么掌握呢?更进一步怎么掌握呢?看下...

父母是世间最胜福田(经典节录)

《分别善恶报应经》(节录): 复云何业获报多病。有...

无常力最大

过去,有一个村落的长者们,听说佛陀要到村落来,立刻...

在家众可否在寺院用斋

【原文】: 俗人本非应斋食者。然须借问,能斋与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