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常行堪忍者,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有多喜乐

永能法师  2013/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常行堪忍者,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有多喜乐

世人都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可是真正在境界现前时,往往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失去理智,造就遗憾终身的事。在上课期间,往往有同学说这道理我们明白,可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却用不上,更何况我不忍辱也可以,为什么要忍辱呢?其实是我们平时没有串习修忍辱,缺乏闻思修学,不明白忍辱的胜利和不忍的过患。要想修忍辱,就要知道忍辱的胜利。如《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所说:“谓诸菩萨,先於其忍见诸胜利,谓能堪忍有情,於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於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中。”可见忍辱有如此大的好处。

由于修忍辱,我们的敌人就没有了,朋友会越来越多,也不会背叛我们。整天生活在欢喜快乐当中,临命终时也不会有忧悔,死后还会生在善趣当中享福。这跟起嗔心生恶趣受苦成明显对比,所以不管对自己还是别人都应该修习忍辱。所以,一个能时刻忍让的人,首先他的朋友会很多,人气也很旺,在家能受父母亲人喜爱,在外能得到街坊邻里的赞赏,事业上也能得到上师的欣赏和重用,名利事业双丰收,为什么不欢喜去做呢?

做为大乘修行人,既然发愿要承办自他两利的事业,那就更应该勤加修习忍辱才对。《入行论》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过忍,故应以此理,努力修安忍。”是说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起嗔心,最难行的也是忍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要努力的修忍辱。因为修忍辱是自他两利最好的方法,世间最圆满的受用和福报,都是从修忍辱得来。如《舍波罗蜜多论》说:“若有弃捨利他意,佛说忍为最方便。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修行人为什么会放弃利他行,是因为他不修习忍辱。

所以,对付二乘心的生起,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忍辱。又说“是具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诸胜丈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反成赞叹微妙华,名称花鬘极悦意.”这是说修忍辱是大乘行者最好的庄严具,也是最难行的修行方法,但他是能熄灭伤害有情“火”的“甘露雨”,也能免除现在和将来伤害有情。只要披上这样的“堪忍铠”别人的粗语恶言,都不会“穿透”它。因此还会迎来别人的称扬和赞叹。这是得到好名称和让自己高兴的最好方法,所以应该欢喜去做才对。又说“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彦相好饰。”忍辱还可以让我们得到相貌端严的色身,是积攒功德法财最好的方法,那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世间一切善妙好处都从忍辱柔和得来,一切灾难痛苦都和不忍辱有关。忍辱有如此大的好处,因此我们唯有勤修忍辱这一条路,才能得到世出世间一切快乐,否则只有享受痛苦和不如意了。所以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就必须勤加修习忍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

小不忍则乱大谋

有个父亲因长期失业,家庭压力过大,情绪失控,用滚烫...

有求皆是苦

有求皆苦,在这个充满竞争与追求的社会里,人们总是认...

娑婆世界的安乐夹杂着毒药

娑婆安乐的果报,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譬如美食,夹杂...

不从小事来学忍辱,没法来成就大事的

忍耐是说忍辱和耐力,也可以说成安忍。我们在生活当中...

跳出轮回的苦

在这个三界轮回,最好的是天,再么人,再么阿修罗,阿...

烦恼和生气有意义吗

大士阁有一副含义非常深远的楹联:上联是 若能转念无须...

善导大师:水火二河白道喻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

莫让地球母亲再流泪

地球如慈母般哺育着万物,以丰富的物产滋养着人类。作...

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

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禅堂有明神宗皇帝御书的匾额楹联:...

学佛要先度己再度人

【原文】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事毕,且于水边林下,长养...

逆境中的从容

生活中我们谁都会遭遇逆境和挫折,经历各种不顺和困苦...

【佛教词典】老死有二种业

【老死有二种业】 p0622   杂集论四卷十一页云:老死...

【佛教词典】二见

二见者,一有见,二无见。   一、有见 固执实有物之...

文殊菩萨是修何法门而成就的

文殊菩萨在众生面前主要代表法,同时也以善知识的形象...

修禅的十种利益

这十种的利益, 第一种叫安住仪式。 你天天参禅打坐总...

五度无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

六度者,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要法也。然五度如盲...

容人与结缘

每个人由于自己所受的教育程度、思想修养以及成长的生...

培养自己的柔软心

所谓的「柔软心」,是指把自我减低、减少、减轻,不在...

认输不是自甘消沉

认输,就是正视现实,实事求是,不抱任何偏见地正确地...

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缘

当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王的妻子怀...

烦恼不断,无非就是没有智慧

问: 阿弥陀佛!请问师父,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病,总...

虽属惑业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带业往生

观汝所说,足知汝虽看《文钞》、《嘉言录》,依旧绝不...

少欲知足,诲众清约

少欲知足 宋宏觉禅师戒徒众云: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