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寺院与钱财

2014/03/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寺院与钱财

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出家人和寺院来说。因为出家人和寺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信仰符号;如果硬要在这个符号的边上,嵌上一个“$”,就会让人对这个信仰符号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

寺院是一个修道和弘道的场所。它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它的日常运转完全是靠十方信众的供养。在商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寺院和出家人面临着不得不跟钱打交道的客观现实。

钱本身是中性的。怎么进和怎么出,这一进一出之间,显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义与利、善与恶、是与非、神圣与庸俗、崇高与卑下,等等。

寺院生活的日常运转离不开钱,但要知道怎么进和怎么出,需要处理好“进”与“出”的关系。出家人如果离开了修道和弘道的本分,像俗人一样以做生意赚钱为目标,或者走上旁门左道,妄言吉凶,劝人烧高香,或者干脆赤裸裸地向人索要,如斯之类,有违信众对寺院和出家人的信仰期许,对寺院和出家人的形象,是一种践踏,对信众的信心也是一种践踏。

另一方面,寺院得到了钱之后,怎么花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只进不出,就是说不知道反馈社会,就会给人一种“悭贪”的印象。不仅如此,还会招致内外之“鬼”来缠扰。玩《易》的人都知道,“财多生鬼”。财多了,不仅会招致外鬼的觊觎和暗算,同时也会在内部滋生腐败等“阴鬼”来。一些寺院因积聚钱财的数目过于庞大,银行账号被查封的现象时有所闻。对于寺院和出家人来说,怎么花钱,同样不能离开修道和弘道的本分。

时下,一些寺院和出家众,给信众的印象不太神圣,尤其是一些旅游区里的寺院和出家人。其主要原因恐怕就出在这个“钱”字上:不知道怎么进,取之非道或无道;不知道怎么出,悭贪无度,腐化堕落。对于佛教来说,这一进一出,实在是事关重大。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法难”,大都与这个问题有关。

我曾经跟朋友聊天,评价我的先师净慧老和尚是一位“赚钱的高手”和“花钱的高手”。世间人都想赚钱,但十有过半都被钱所赚(惑骗):健康、精力、时间、家庭、友情,乃至人格尊严、道德良知,统统都赔光了,最后只剩下疾病、孤独和死不瞑目。先师赚钱却非常潇洒,给人的感觉:不是他低三下四地去找钱,而是钱恭恭敬敬地来找他。

刚到柏林禅寺的时候,禅寺除了几株古柏、几间破旧教室和萧然一塔之外,什么也没有。经过先师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平地涌楼台,面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禅窟之一。白手起家,哪儿来的钱呢?

先师曾经讲过,出家人应以修行为本分,弘法为家务,不应舍本逐末;修复祖庭当然需要钱,但只要我们寺院的道风树立起来了,僧团整肃,出家人一个个像出家人的样子,做本分事,因缘到了,自然会有钱,不必为了钱而去做那些于出家人身份不相符的掉架子事情。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先师从一开始进住柏林禅寺起,就秉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以及“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理念,坚持每年举办禅七、佛七,组织五一、十一共修,周末在石家庄讲经说法,举办一年一度的生活禅夏令营,倡印和流通佛教经书,创办《禅》刊。二十多年来,这些活动一直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几乎没有间断过,并且还率先在柏林禅寺取消了门票。老和尚的努力和付出,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信众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他们纷纷解囊相助,终于成就了兴复赵州祖庭这一千秋伟业。

修复赵州祖庭耗资巨大,对于许多不了解内情的人来说,似乎老和尚的钱来得非常容易。实际上,一切都是因果。你的僧团越清净,道风越纯正,为三宝和大众付出的越多,承当的越多,认同和参与你事业的人也就越多,得到的支持也越大。这就是先师赚钱的“秘诀”。

面对信众的供养,先师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善用信众的每一分钱,把它用到弘法利生的事业当中,而不是用于个人享受。先师对常住僧众的日常生活要求非常严格,他提倡,出家人要过简单、自然、朴素、雅洁的生活,清苦、清淡、清贫的生活,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出家人的生活要“平民化”,不能搞特殊化。相比之下,在弘法事业上,先师却舍得花大钱,有时表现得非常“大方”。比如,他曾经筹集了数百万元的资金,率先在中国大陆印制《大正藏》、《卍续藏经》、《龙藏》、《净土藏》,达数千套,分赠给各大寺院、各高校图书馆、各研究单位,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另外,先师还在河北和湖北两地,联合海内外学界,连续举办了数届大型高品位的禅文化高峰论坛,催生了一大批佛教学术研究成果,并及时地将它们结集出版。

先师的这些“大手笔”,可能会让普通人觉得难以理解。先师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有钱要赶快花,不要存在银行里,存在银行里会贬值,要通过不断地印经、不断地讲法、不断地组织大众共修、不断地为大众服务的方式,把钱存在每一位信众那里,存在社会大众当中,这样最安全,小偷偷不走,黑客黑不走,而且它创造的效益要远远高出银行利息百千万亿倍。先师的宏论真是入木三分,醒人迷梦!说实话,中国佛教的振兴,现在最缺少的不是钱,也不是政治气候,而是僧团的普遍觉醒,最缺少的是一种为佛教整体发展的忧患意识,一种自觉荷担如来家业的承担精神,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一种将个人名闻利养弃在脑后的无我奉献,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先师在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怀念。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把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这也是一种法施

令慈年迈,光若不说此弊,汝后会以尽孝之心,阻亲往生...

横财不坚固

【原文】 杨槐亭前辈言,其乡有宦成归里者,闭门颐养,...

【推荐】有两件事我们非常需要去做

朝拜五台山,不是每个人都能来的,这需要因缘。不管信...

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布施

我们再看正修。应该用什么态度布施才能够构成波罗蜜。...

今世修福慧,后世得富贵

命终之时,若想带着自己所积蓄的钱财、宝物至后世去享...

窦禹钧大积阴德,五子登科享高寿

窦禹钧(即《三字经》里提到的窦燕山),五代后晋时期...

惜福种福,才能福泽绵长

现实世界的人,对于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有独享的心态,...

【推荐】古德论《阿弥陀经》少善根福德因缘与多善根福德因缘

《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八种方法使净土法门成就

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

凡是经过你的手的,都是你的福报

有次,师父叫我打印,师父看了A4打印纸,说,这个纸张...

如何修持药师法门

修持药师法门,与修持极乐净土法门一样,需要信、愿、...

夜间经过坟墓如何克服恐怖心里

问: 我常夜间外出,甚至经过坟墓之处,心常惊怖不安...

【佛教词典】福地

(一)寺院之美称,意即能生福德之处,亦有称之为福庭者...

【佛教词典】尼四独戒独后行犯缘

亦名:四独戒独后行犯缘、独在后行犯缘、独行戒犯缘 行...

控制心识的两种力量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

来去自由的良介禅师

良介禅师,唐时会稽诸暨人,二十一岁在崇山受具足戒。...

一念的回光返照,就能够改变命运

为什么说,知道常住能够远离三恶道,我们举一个例子来...

出去走一走,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定力

假设一下,当我们身处深山之中,远离世间的诱惑,这个...

佛家的语言和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

星云大师:做一个好公务员

我们在国家机关服务,应该要有一些基本的观念,才能把...

观无常悟四谛理法

那伽波罗尊者住在古印度鹿野城时,有位年迈的婆罗门来...

把所有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

只要是修行佛法的人,他总有修行的种种科目,这里就列...

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

十信位 所谓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

大安法师:光明彻照十方愿

第十二愿光明彻照十方愿。法藏菩萨是这样发愿的:若我...

如何对治念佛散乱与昏沉

学佛犹如掘井,认准一处,耐心地掘,不至得水,决不放...

朝山的功德与态度

1、广结法缘: 朝山都是朝礼佛法殊胜、菩萨示现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