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净界法师  2014/08/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我们怎么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其实唯识学跟净土宗关系是很密切的。净土宗它强调好乐净土、皈依弥陀,这两块也是思想,其实净土宗在所有宗派里面,它最有关系的就是唯识跟天台这两块,它也重视思想,何以见得?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知道,蕅益大师在前言,第一句话讲到,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就是你今天会不会往生,完全是你的思想,你的心理素质,至于你往生以后,你的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是你的业力了,你修了多少福报?你的善业力有多少?

所以净土宗它是强调随念往生,它不是随业啊!所以也就是说你今生是不是往生,跟你对净土的好乐、对名号的皈依这种思想建立起来没有?

所以唯识学是重思想,重第六意识的思考,净土宗也重视思想,净土宗的修学重思想而轻业力,当然你不能造重大的业力,因为你造了重大的业力,临终你很难受的,你业障现前的时候,你很难保持正念。所以净土宗对待业力是誓断一切恶,但是对于修善度众生这一块,不是非常强调,随缘就可以了,但是对断恶它也是很强调的。所以我们如果学了唯识以后,你善用第六意识对净土宗是有很大帮助的。

那怎么样把唯识的这个第六意识的思考模式把它运用到净土宗呢?

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主题,第一个,我们可以归纳成一种信仰式的念佛。从唯识的角度,思想的改造,第一个就是改造你的信仰,你信仰不改变,你的思考模式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以前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的思想,就是贪念娑婆,不乐净土,这是一个错误的信仰。我们对于娑婆世界太过于贪恋,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不乐净土,虽然十方诸佛创造很多美好的世界等我们去,但是我们谁也不想去。所以这两种信仰你不改变,你净土法门就没办法走下去了。

所以唯识学它就是名言,你要建立一套新的名言分别。我们以前的思想,是活在自己的妄想,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可能小时候,曾经有一些什么生活经验,有遇到某种人,碰到什么事情,那么我们的心取到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可能给你极度的快乐,也可能给你极度的痛苦,总之给你一个终身难忘的感受,然后你这个影像,就把它牢牢的给catch,抓住不放,就是心有所住,那么这个影像就影响你的信仰。

所以我们一般人很少很平静的去看外在的世界,很少。也就是说你从小到大,可能是你前生累积很多的影像,这个影像会给你一些概念的,所以我们就是心随妄转,我们宁可相信我们心中的影像,这种片段的不全面的影像,给我们很大的误导。

比方说娑婆世界,诸位认为娑婆世界是如此美好吗?当然它也有美好的一面,但是总相来说,它痛苦多于快乐,这是事实!只是我们今天在付出痛苦的时候,我们心中总是存着,哦,这个痛苦可以给我们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痛苦,我们愿意去忍受。你从小读书,长大以后工作,其实我们付出很多身心的痛苦、辛劳,“诸欲求时苦”,追求的时候辛劳;“得时多怖畏”,得到的时候,你心中也是战战兢兢,你很怕失掉,如果真的失掉了,你就又“失时怀忧恼”,所以“一切无乐时”。

所以娑婆世界它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于一种不安稳,娑婆世界没有一个人有安全感的,说实在的。因为你知道这个快乐是不坚固的,就算你今生不会失掉,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要全部的破坏。所以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我们今生在这里投胎,好不容易把环境适应了,结果死掉以后,业力把你飘到非洲去了,甚至于你造了罪业,业力把你带到蚂蚁的果报去了。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的轮回,我们永远在适应环境。好不容易做一个蚂蚁我也习惯了,你死掉了,来生变成一只狗。就是说生死疲劳,你只要不离开轮回,你人生永远没有安全感。娑婆世界没有安全感这回事,因为它是一个无常动荡的环境,因为你大环境是动荡的,你就不可能安静下来,这就是佛陀要我们离开轮回的原因,因为你太没有安全感了。

所以我们以前对娑婆世界的好乐是错误的理解,我们看到的娑婆世界的片段,可能你看到的娑婆世界某一种美好的东西,所以你喜欢了娑婆世界,你愿意继续轮回。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你看到的美好的人事,只是一小片段而已,你没有看到娑婆世界的全貌,所以你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佛陀出世以后,当然第一个讲到苦谛,它的第一个就是无常。娑婆世界对我们的伤害来自于佛陀说的欺诳性,它老是欺骗我们。你看魔术师,佛陀经常用如梦幻泡影,这魔术师一下子变成一个兔子,兔子变久了也就习惯了,欸,这个兔子没了,现在变成一只猫……所以它就是一种变化的一种情况。所以我们第一个,改造我们的一种贪恋娑婆的信仰,你必须告诉你自己,娑婆世界不是一个很好的安住处,那么这是第一个厌离娑婆。

第二个欣求极乐,我们离开了娑婆世界,应该去哪里呢?所以我们就必须对净土有所了解。其实我们以前不好乐诸佛的净土,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净土,因为我们谁也没有去过净土,所以你这个就必须要学习了。你必须从经典里面,透过佛陀的开导,从他所设立的这种文字相去学习。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出现恐惧的时候,千万要紧抓这句佛号

我们闭关念佛,很多人就谈到,他一入关就觉得很害怕。...

往生到极乐世界为何就能得不退

为什么往生到极乐世界马上就得不退?这个不退的点在哪...

西方三圣的形象

念佛法门虽分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

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

清朝有一位东瓜和尚,名没有传下来,不知什么名字,喜...

求生净土的心念是否也属贪念

问: 求生净土的心念是否也属贪念,请法师慈悲开示。 ...

用佛号来取代你过去的念头

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亿声,有十百...

老人痴呆或失忆症的人能否往生

问: 有两个疑问请解答。第一,如有老人痴呆症或失忆...

「心净则国土净」与「厌离娑婆」有没有冲突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心净则国土净,与厌离娑婆有没有...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供灯仪轨

供灯仪轨...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三界无安,思维生死的过患

我们应该对轮回有所了解,不能一厢情愿地活在自己的妄...

及时回望自心,做精神富足之人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这句话或...

第一念是哪里来的?如何让它不起

问: 当自己遇到人或事儿,刹那间就会一丝贪嗔闪过心头...

有效沟通的15条原则

一、讲出来 尤其是坦白的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感情、...

【佛教词典】立教

(术语)古今诸师向佛一代教而立之教门也。如天台之五...

【佛教词典】三昧堂

又作法华三昧院、法华堂。日本佛教界长期讲解有关法华...

佛菩萨为什么不以神通度众生

问: 佛菩萨为什么不以神通示现世人,引起世人的信仰...

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

《法苑珠林》里面记载。隋朝,有一家姓皇甫的,这家兄...

出家之后的事更多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来出家,你若没有个主宰,还是会入邪...

心法两空是真实相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

梦参老和尚在93岁寿诞上的法会开示

2007年7月15日〈农历6月初二〉,适逢梦参老和尚寿诞,...

「忍」为成佛第一行

法锦自言性多瞋习,老人因以方便调伏,而示之以忍辱法...

凡夫心的几个特点

我们凡夫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它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攀缘...

你对「感受」还看得很重,你就不可能离开三界

我们开始不再随顺我们的感觉而走,我们一个修行者,你...

趋吉避凶的方法是什么

问: 趋吉避凶的方法是什么? 净界法师答: 断恶修善...

生死极苦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中,佛陀正在为人天四众说法。当时...

上香拜佛皆是道

今天我们道场白华庵,要给大家讲一下拜佛这个事儿。之...

不看轻别人,也别看轻自己

我们时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看到别人强过自己,就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