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个次第引导你离苦得乐

2015/09/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个次第引导你离苦得乐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是安乐的,但是如何能够安乐而住呢?可能会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我对生活不满意,希望别人能改善,令我满意,以求得安乐住。第二种是反求诸己,改善自己的行为、思想,而得到安乐住的。

站在佛法的立场看,是主张第二种。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佛法是同意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这种经验,当我们的思想发动为语言、行为触恼到他人了,他人有可能会采取报复的,于是就会引起纠纷,也就不安乐了。所以,必须改善自己的思想、言行,但是这件事做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该经过长时期的学习与训练,才能身心安乐住的。

相信善恶因果

就佛法的态度来说,佛教徒从学习因果的理论,相信善恶果报,受持戒法,不要再作恶事,还要常常多忏悔,使令过去已作的罪业消除,就容易安乐住了。

《大智度论》上说,若是受了戒的人,造了各种罪业,譬如说杀了众生,就有四种罪:

一、遮罪:你在受戒时,传戒和尚问你说:“不杀生戒能持否?”你回答说:“能持!”当时你是随顺佛教,培养慈悲心,不杀害众生,而你现在犯了杀戒,即是违背了佛的教导。

二、性罪:不管受不受戒,只要杀了众生,都是有罪的。

三、障道罪:犯戒以后若不忏悔,修行会有困难。

四、偿命罪:杀了众生,要还他一命的,这是第四种苦恼的事情。

要是我们能够“作法忏”(不是极重罪),诚心忏悔的话,可以把第一条违背佛的教导这条遮罪及第三条障道罪灭除。第二条,犯了性罪,若是极严重的,不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必定要到三恶道走一走的,这条罪是不容易灭掉的,必须忏悔到见灭罪相,如见到光明、莲花、佛等等瑞相,才表示你的罪业灭了,不会到三恶道里去受苦。但是欠他一命这一条罪是不能灭的,只要因缘和合具足了,他一定会讨回这条命的,除非那个众生已经相信佛法了,他不要债;或者这位犯罪者他相信了佛法,并且修学圣道得无生法忍;或往生阿弥陀佛国土,随佛学习得了无生法忍,再回到这个世界来。那这个人就是圣人了,他会主动去还债,偿他一命。当他被杀时,是一点苦恼也没有的,因为得无生法忍的人与凡夫不一样,忍力是特别大的,可能也会藉还债的因缘,去度化那个人。

所以我们相信了佛法的人,如果希望自己能够安乐而住,要时常多忏悔,使令过去所造的罪业,在力量潜伏还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用忏悔的方式损害罪业的力量,令它不容易得果报。不要等到病痛来了,果报现前了,再想以忏悔来消业就比较困难。没事时,多拜大悲忏、梁皇忏、水忏、千佛忏,都很好,我们的罪业消除,也就容易安乐住。

学习佛法增长智能

希望生活安乐,但是智慧不足也会引起问题,所以要增长智慧。我们的内心里有很多烦恼在活动:贪、瞋、愚痴、高慢、疑。另外还有一种心理活动就是智慧,如果智慧很高、力量大,就能够调伏烦恼;如果智慧低,烦恼力量大,就无法对治,也就容易触恼他人,引起内心的不安。所以,佛教徒应该多学习佛法,唯有佛法是大智慧境界,无与伦比,学习佛法用功越久的人,对佛法的信心就越牢固不可破坏。常常地学习佛法,会增长更高、更妙的智慧。

从佛法的理论来说,世间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没有决定性的,可能好,也可能坏,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事在人为,说我们烦恼很重,也可以叫它逐渐轻微,乃至叫它完全灭除。

我们若有机会参加有几十人或几百人在一起打禅七,其中有的人很快就能适应,我们坐一小时,在他好像五分钟一般,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以前栽培过。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消息,我们不会的事情是可以栽培出来的,由无而有,有弱而强,由小而大,可以自己创造的。佛法的理论,是只要你自己愿意去创造,就可以成功。要是我们的烦恼很重,贪烦恼、瞋烦恼来了,就会随它去活动,想要停下来很难,但是不要紧,用佛法的止观方法是可以把它调转过来的。佛法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任何人都有希望走向光明自在的圣境,只要肯努力创造,人人都可以成功的。

以戒为基础修学止观

我们如果希望决定享有安乐的生活,则出世间的止观法门是必须修学的。当然,修学止观要有戒的基础。

止有二义:第一义,就是把自己的昏沉、妄想两种过失停下来;第二义,有停留的意思,停在正念上,就是没有昏沉、掉举的清净念。

观也有二意:一因观察而破烦恼;二因观察而见真理。

想要修学止观,刚开始可能是困难一些,所以必须注意一些事情:

一、发愿:学习止观是希望能得圣道,要发这样的愿,因为愿能引导你继续向前进,没有愿很容易遇到困难就退下来。但若有人学习静坐是想要得身体健康,他的愿力很坚强,也是可以成功的。

二、少欲:如果欲的生活多的话,静坐后所得到的好处都会被破坏,所以一定要减轻欲,如能离欲是最好的。

三、修学止观的方法一定要先了解清楚。我介绍几本学习静坐的书:天台智者大师所讲的《释禅波罗蜜》,这本书慧岳老法师重新校订过,能引导你迈出学习静坐的第一步、第二步,乃至高深的圣境。其次就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如果佛法的认识不够,读起来难一些,在义理方面是比较深了。另外,《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的,由无著菩萨弘扬出来的。《瑜伽师地论》对于修止修观说得很详细,是应该读的。佛法是一个转凡成圣的法门,能解脱生死得大涅槃,这是何等的大事啊,要多拿出时间来,好好的学习。

圆满的大安乐住

所以我们要想身心安乐住,必须注意改善自己的言行,还得忏悔业障、学习佛法增长智能,谨慎莫放逸,进一步由修学止观,彻底地清净自己的思想,才能获得真实的安乐住,那就是无余涅槃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何知道自己应该专修还是圆修

问: 请问法师,怎么知道自己应该专修还是圆修? 宏海...

【推荐】品茶

一位屡遭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陀山普济寺,慕名...

研真穷妄名之为学

我们修行的一个重点:研真穷妄名之为学。盖能深造自得...

观心是成佛的捷径,观心时有十个重点

第二个是重点,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一心即假观。这...

每日的课诵对居士修学尤为重要

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诸...

转变知见离开痛苦

(一)正知见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实,目的是要我们远离诸...

六波罗蜜成就了菩萨十种自在

诸佛菩萨,他一方面想办法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一方面...

人生如苦海,学佛到彼岸

人生如苦海,每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是哭喊着与痛...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宏海法师:云水见闻—五台山

参拜大螺顶 阿弥陀佛! 各位,我们已经成功的拜上来了...

忏悔之前要先思惟业果的道理

这个忏悔的方法,什么叫做内资理观,外假坛仪,我们做...

人都在为什么而奔忙

有一次,我到繁华的首都北京出差,晚上路过一座天桥,...

淡泊宁静,安住道法

出家修行这条路,发心确立深远目标非常重要。这个目标...

【佛教词典】池中取琉璃譬

(杂语)涅槃经二曰: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

【佛教词典】戒子

即受戒之弟子。又称戒弟、戒徒。盖于授戒会中,为避免...

道济禅师戒淫文

妻妾之外非己色,淫人妻女败己德, 夭寿折福殃儿孙,皆...

如何成就一心不乱

九心住(欲界定) 一、内 住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

如果有人不理解素食,你可以这样回答

01. 只要心地善良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吃素? 答:听...

如果研究过唯识,你就不敢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

万法唯识,万是代名词,表示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法的...

中医教你最佳人体的排毒方式

有生之年,每个人的体内都会产生和积聚各种毒素。如何...

理净法师:「网络游戏杀人」是否有罪业

网络游戏本身是虚拟的世界,应当与我们的现在生活有很...

三界众生的命运哪个不悲惨呢

有人问:有情的相貌、寿命、受用等千差万别,岂能无差...

慧律法师《1999年佛七圆满开示》

精进念佛,求生净土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九年元月二十三...

为何要受持「不杀生」戒

说起五戒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

古人用功不肯刹那离开工夫,故能当下悟道

有人问赵州:云何是大道?州云:平常心是道。又问:我...

上山的和下山的

上山的和下山的 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上山的和下山的...

【推荐】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古往今来,人类不论富贵贫贱,上至达官贵人,富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