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个次第引导你离苦得乐

2015/09/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四个次第引导你离苦得乐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是安乐的,但是如何能够安乐而住呢?可能会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我对生活不满意,希望别人能改善,令我满意,以求得安乐住。第二种是反求诸己,改善自己的行为、思想,而得到安乐住的。

站在佛法的立场看,是主张第二种。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佛法是同意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这种经验,当我们的思想发动为语言、行为触恼到他人了,他人有可能会采取报复的,于是就会引起纠纷,也就不安乐了。所以,必须改善自己的思想、言行,但是这件事做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该经过长时期的学习与训练,才能身心安乐住的。

相信善恶因果

就佛法的态度来说,佛教徒从学习因果的理论,相信善恶果报,受持戒法,不要再作恶事,还要常常多忏悔,使令过去已作的罪业消除,就容易安乐住了。

《大智度论》上说,若是受了戒的人,造了各种罪业,譬如说杀了众生,就有四种罪:

一、遮罪:你在受戒时,传戒和尚问你说:“不杀生戒能持否?”你回答说:“能持!”当时你是随顺佛教,培养慈悲心,不杀害众生,而你现在犯了杀戒,即是违背了佛的教导。

二、性罪:不管受不受戒,只要杀了众生,都是有罪的。

三、障道罪:犯戒以后若不忏悔,修行会有困难。

四、偿命罪:杀了众生,要还他一命的,这是第四种苦恼的事情。

要是我们能够“作法忏”(不是极重罪),诚心忏悔的话,可以把第一条违背佛的教导这条遮罪及第三条障道罪灭除。第二条,犯了性罪,若是极严重的,不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必定要到三恶道走一走的,这条罪是不容易灭掉的,必须忏悔到见灭罪相,如见到光明、莲花、佛等等瑞相,才表示你的罪业灭了,不会到三恶道里去受苦。但是欠他一命这一条罪是不能灭的,只要因缘和合具足了,他一定会讨回这条命的,除非那个众生已经相信佛法了,他不要债;或者这位犯罪者他相信了佛法,并且修学圣道得无生法忍;或往生阿弥陀佛国土,随佛学习得了无生法忍,再回到这个世界来。那这个人就是圣人了,他会主动去还债,偿他一命。当他被杀时,是一点苦恼也没有的,因为得无生法忍的人与凡夫不一样,忍力是特别大的,可能也会藉还债的因缘,去度化那个人。

所以我们相信了佛法的人,如果希望自己能够安乐而住,要时常多忏悔,使令过去所造的罪业,在力量潜伏还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用忏悔的方式损害罪业的力量,令它不容易得果报。不要等到病痛来了,果报现前了,再想以忏悔来消业就比较困难。没事时,多拜大悲忏、梁皇忏、水忏、千佛忏,都很好,我们的罪业消除,也就容易安乐住。

学习佛法增长智能

希望生活安乐,但是智慧不足也会引起问题,所以要增长智慧。我们的内心里有很多烦恼在活动:贪、瞋、愚痴、高慢、疑。另外还有一种心理活动就是智慧,如果智慧很高、力量大,就能够调伏烦恼;如果智慧低,烦恼力量大,就无法对治,也就容易触恼他人,引起内心的不安。所以,佛教徒应该多学习佛法,唯有佛法是大智慧境界,无与伦比,学习佛法用功越久的人,对佛法的信心就越牢固不可破坏。常常地学习佛法,会增长更高、更妙的智慧。

从佛法的理论来说,世间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没有决定性的,可能好,也可能坏,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事在人为,说我们烦恼很重,也可以叫它逐渐轻微,乃至叫它完全灭除。

我们若有机会参加有几十人或几百人在一起打禅七,其中有的人很快就能适应,我们坐一小时,在他好像五分钟一般,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以前栽培过。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消息,我们不会的事情是可以栽培出来的,由无而有,有弱而强,由小而大,可以自己创造的。佛法的理论,是只要你自己愿意去创造,就可以成功。要是我们的烦恼很重,贪烦恼、瞋烦恼来了,就会随它去活动,想要停下来很难,但是不要紧,用佛法的止观方法是可以把它调转过来的。佛法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任何人都有希望走向光明自在的圣境,只要肯努力创造,人人都可以成功的。

以戒为基础修学止观

我们如果希望决定享有安乐的生活,则出世间的止观法门是必须修学的。当然,修学止观要有戒的基础。

止有二义:第一义,就是把自己的昏沉、妄想两种过失停下来;第二义,有停留的意思,停在正念上,就是没有昏沉、掉举的清净念。

观也有二意:一因观察而破烦恼;二因观察而见真理。

想要修学止观,刚开始可能是困难一些,所以必须注意一些事情:

一、发愿:学习止观是希望能得圣道,要发这样的愿,因为愿能引导你继续向前进,没有愿很容易遇到困难就退下来。但若有人学习静坐是想要得身体健康,他的愿力很坚强,也是可以成功的。

二、少欲:如果欲的生活多的话,静坐后所得到的好处都会被破坏,所以一定要减轻欲,如能离欲是最好的。

三、修学止观的方法一定要先了解清楚。我介绍几本学习静坐的书:天台智者大师所讲的《释禅波罗蜜》,这本书慧岳老法师重新校订过,能引导你迈出学习静坐的第一步、第二步,乃至高深的圣境。其次就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如果佛法的认识不够,读起来难一些,在义理方面是比较深了。另外,《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的,由无著菩萨弘扬出来的。《瑜伽师地论》对于修止修观说得很详细,是应该读的。佛法是一个转凡成圣的法门,能解脱生死得大涅槃,这是何等的大事啊,要多拿出时间来,好好的学习。

圆满的大安乐住

所以我们要想身心安乐住,必须注意改善自己的言行,还得忏悔业障、学习佛法增长智能,谨慎莫放逸,进一步由修学止观,彻底地清净自己的思想,才能获得真实的安乐住,那就是无余涅槃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寿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

净界法师:对恶法的态度

当我们修习四念处以后,接下来要修助行四正勤。 四正...

太子出城游历,照见世间老病死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悉达多...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

发愿生西方,永脱生死轮转之剧苦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

哥哥搜狐当老总,弟弟出家当和尚

哥哥张朝阳在美国读到博士,创建搜狐,在名利成功中迷...

圣严法师《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问:法师常劝人遇到困境时,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

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永久的幸福,永恒的快乐,就必须训练...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李木源居士的学佛心路历程

一、入佛因缘 我出身于一个乡村大家庭,有九个兄弟,一...

与其寻找好师父,不如熟读这部经

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楞严经...

若要相貌美,先要心灵美

美貌也是一种福报。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财...

五戒里面为何不允许饮酒

世间有很多东西是非常诱惑人的,如果不去克制自己,就...

【佛教词典】善知心善知心回转

【善知心善知心回转】 p1148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卷四页...

【佛教词典】久成正觉

(术语)谓久远之昔既开正觉之果之佛体也。依法华经寿...

禅房门外的绊脚石

方丈禅房的门外,是用青石铺设的地面,奇怪的是,正对...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的导师也。梵语阿弥陀...

妄念不生,自然健康长寿

离欲上人 古来,我佛度人,无非就是断除妄念。自我披剃...

只有「无住」,才跳得出三界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欲火害人(普明法师的故事)

唐朝有一位普明法师,是济川赵氏之子。最初在泰山灵岩...

安贫乐道,惟慧是业

现在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让你学知识技能,把人生...

净业行人万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修净业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

圣严法师《人的三世因果观》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乃说...

如何守持不邪淫戒

如何守持不邪淫戒 佛陀在大小乘的经典里面都说了很多...

【推荐】一天至少念多少声佛号才有效果

问: 一天至少念多少声佛号才有效果?有效得去妄念? ...

冬季12种暖身食材

天气开始变冷,很多人都会有一些寒症,所以我们要多吃...

惟贤长老《现代社会提倡药师佛法契机契理》

一、念佛必须要与现实人生相结合 念佛如果不修福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