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看待师父的「不清净」显现

德光法师  2016/07/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如何看待师父的「不清净」显现

根据佛教经典的记载,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是末法时期,所谓末法时期就是佛教教法衰微的时期。但是很多高僧大德反对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末法时期是人末法不末。佛法从佛陀时代流传下来,法脉清净,只是众生业力深重,不能秉持正见、正信,修持正法,故而难以证果。学佛修行必须得有人引导,而出家师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清净的法脉传承就在这些僧宝身上绵延不断。如果你有幸遇到一位开悟成就的师父,那么实在是非常幸运。如果遇到的是还未开悟,但是德行学识各方面都远超于你的师父,那么也依然非常值得你去恭敬依止。

未成就的师父身上会有一些不清净的表现,毕竟还未开悟,但是终将会圆满;开悟成就了的大德有时候为了调服教化弟子也会故意显现一些“不清净”的行为。作为缺乏智慧的凡夫弟子,在无法判断师父是否明心见性的情况下,到底该如何看待师父身上这些不清净、不圆满的显现呢?

有时在听师父开示的时候,听闻到一些“不如法”的说法,我们应该首先反问自己,这个我们认为的不如法,是真的不如法吗?还是跟自己的我执相冲突而认为其不如法呢?过去祖师讲经说法,都是随顺因缘,对机而说,现今仍然离不开这些善巧方便。有时候师父这么说很有可能是故意为之,就是刺激你一下,看你起何种心。禅宗中有这样一段公案:有一位刑部的官员,回家途中参访法演禅师,问道:“如何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法演禅师是有道高僧,但解释问题时却用艳诗回答道:“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此中事不知长官会得否?”如果我们今天的众生听到师父这么说法,肯定认为这个师父有问题,要去派出所举报,这就是没有会得其中的禅意。其实艳诗中未必没有真如在,同样是把菜刀,既能切菜也能杀人,你凭什么一口咬定菜刀就是凶器呢?

有时候请教师父问题,师父不肯回答,或者随便说一句什么,你就觉得这个师父不好,其实这其中未必不含有甚深禅机啊。如果因为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挑师父毛病,这也不是一种应有的求法态度。当年日本高僧道元禅师来中国学禅,在阿育王寺遇到有静禅师,问道:“什么叫禅心经语?”有静老禅师不做思索,立刻答道:“一二三四五。”道元禅师再问道:“什么叫修行?”有静老禅师咬字清楚地答道:“六七八九十。”这种回答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无厘头,简直就是敷衍忽悠,遇到这么说话的师父一定是敬而远之了,但如果因为不合自己心意就转身离开,那么就真的有可能因为我执而错过一位好师父。

真正好的求法根器应该像法远圆监禅师一样。当年法远圆监禅师一行八人去参访归省禅师,归省禅师一见面就大声呵骂驱逐,还用水泼驱赶他们,其它六人不能忍受,皆忿怒离去,唯有法远与义怀整衣敷具,长跪祈请不退。好不容易住下来,后又因一点小错被驱赶,即便如此,法远禅师仍不肯离去,每日于寺院房廊下立卧。归省禅师知道后,又呵斥道:“这是院门房廊,是常住公有之所,你为何在此行卧?请将房租钱算给常住!”说后,就叫人追算房钱,法远禅师毫无难色,到市街为人诵经,以化缘所得偿还。事后不久,归省禅师对众教示道:“法远是真正参禅的法器!”并叫侍者请法远禅师进堂,当众付给法衣,号圆监禅师!没有这种求法的恒心和毅力,怎么可能修行有所成就呢,恐怕连法都求不到哦。

有一些弟子因为办事得力,可能经常会被师父交代去做一些事情,跟师父接触的比较多,天长日久,可能就会慢慢发现师父的一些行为显现“不如理如法”,这个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无论怎样的行为显现,这都是善巧方便的行为,都应当以清净心观待。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三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脱去僧装,换了便服,随意入诸酒馆,或去屠夫家,或当街与人闲谈,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结果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因为老不安分,后来被官府斩首于市井,结果其血如纯净奶汁,非是红色。官大惊,遂追谥其“圣人”名,厚葬。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大德的行为是凡夫难以揣度的,尤其是初学者缺乏般若智慧,这个时候不能轻易的下定论,更不可随意诽谤,否则罪过无边,断己善根。我们退一万步说,这个师父是未开悟的,也真的有过失,那么我们也应当把师父当成圆满的成就者去看待才好。这样罪业是他人的,功德是自己的。如果盯着师父的“过失”不放,不仅于自己毫无利益,还会造作诸多罪业。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云:“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苾刍(比丘)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八部众名略)、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戒经)卷六说:“为大护佛法故,若向白衣(在家信众)说比丘罪恶,则前人(信众)于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此极重罪),不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过恶;若说过罪,则破法身。”

说比丘过恶(是非)的人,其罪业超过毁破“佛塔”和“佛像”的重罪。佛陀之所以这么规定,并非是袒护出家人,出家人犯戒、破戒僧团内部自有惩处的办法,但是如果在家人妄议出家人的过失,则会损毁三宝形象,让其他人对佛法失去敬信,从而断他人善根。这是非常严重的罪业。就如同世间法律应该由司法机关执行一样,如果私设公堂,那么也是触犯法律的。

很多大德看似“不清净”的显现未必真的不清净,比如济公吃了鱼,吐出鱼骨头,放进水里,鱼儿又活了,这“杀生”就是演给你看的。知道了这些,日后再遇到或真或假的不清净示现,我们该如何对待呢?《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中佛陀告诉迦叶尊者说:“他罪实不实,终不而言说,设睹诸过犯,如同不见闻。”不管师父或是其他众生是真的有罪,还是方便示现,我们都不说,看到也假装没看到,也不去传播,这才是合格的佛子。

很多时候师父的方便说或方便行是不能马上就告诉你目的的,否则就起不到方便教化的作用了,就是要让你起疑情,然后被调服。有时候师父会为你戳破,有时候不给你戳破,就让你一直憋着,如果是上好的根器,那么真的就能憋得悟透本来。唐代香岩智闲禅师在除草时,见地上有瓦片,捡起来随手往后一抛,击中身后的竹子,发出一声脆响,香岩当下大悟。于是下拜:“师父大慈大悲,恩重于父母。如果当时就为我解释,哪会有今天之事呢?”越是好的根器,师父越是会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去打造你,正所谓响鼓得用重锤敲啊。所以万万不可对师父的方便善巧生种种邪见,否则就永远都不会体悟到香严智闲禅师的那种悟境了。

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圆寂后,别人才知道其伟大,但是那时候已经晚了。如果一位师父能够在五浊恶世之中,坚持宣扬佛法,利益众生,那么不管其有没有不如法、不圆满的地方,都非常值得令人尊敬了。很多人选择师父的时候专挑名气大的选,其实名僧未必是高僧,默默无闻,没有名气的未必不是一位具德的好师父。佛陀教化我们要“依法不依人”,这其中既告诉我们不要因人而废法,也是告诉我们,只要这个师父讲得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忽略其本身的问题,只听取其宣扬的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好了。

佛在《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云:“诸佛所说,非我独造;行者得度,非神授与!”佛经不是释迦摩尼佛自己造的,是诸佛都如是说,这是觉悟者洞察的宇宙世间的规律。我们应当相信这些清净法流所彰显的诸法实相。佛法不会因为某个不圆满的人宣说而改变其功德和利益,就如同宝珠不会因为谁持有而影响其价值一样。佛法再殊胜,没有人宣扬,也无法发挥其作用。遇到一位能如理如法地宣扬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正法的师父,就赶快依止了吧。那些所谓的 “不清净”的显现未必是真的不清净,即便是真的不清净,那么也不影响你对正法的学习,毕竟天空中繁星再多也掩盖不了月亮的光芒啊!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一位具格的师父。因缘成熟的条件下,我们会遇到很多师父,在这些师父中我们应该尽量多观察,这个师父是不是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戒律清净,未违犯别解脱戒、内菩萨戒等;

第二,广文博学,通晓经、律、论三藏经典;

第三,具大慈悲心,对无边众生能够如母亲对独子般的慈爱;

第四,圆满四摄,能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法摄受具善缘弟子;

第五,相续调柔,自身的烦恼和分别念微弱;

第六,愿心广大,为了众生能够发起广大慈悲誓愿;

第七,精进修持,自身学修精进,行持如法;

第八,具缘方便,能以各种善巧方便摄受调服弟子。我们在选择师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点,名僧未必是高僧,很多人选择师父的时候就挑名气大的选,其实很多时候,名气大未必有修证,默默无闻,没有名气的未必不是一位具德的好师父。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居士遇到假和尚应该怎么办

问: 遇到假和尚化缘怎么办?一个出家师父开示,说碰...

沙弥的十戒

沙弥的生活轨范,共有十条守则,名为沙弥十戒,是从五...

圣严法师《哀哀父母》

我的父母双亲,现在何处呢?究竟怎样了呢?父亲的健康...

慧远大师示现的三个修行特点

慧远大师身上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就是持戒精严,尊...

不为美食所欺

在王宫里,养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鸟。这些鸟是要做什么用...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戒律是我们生命自由的指南针

关于戒,我们通常会有很多误解。有一种误解觉得戒律限...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都应恭敬出家人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十条处世必读励志格言

一:为人们多多少少做了一点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

我们来到世间,无非是个过客而已

我们来世间,不过是个过客,小住数十载就要回到老家。...

破戒跟着魔的差别

假设我们用攀缘、迷惑的心,来面对五阴魔境,这个过失...

如何学习唯识

问: 请开示学唯识的学习方法? 惟贤长老答: 一是把...

【佛教词典】五种布施

依布施之对象分有五种。即:(一)施远来者,(二)施远去...

【佛教词典】归依僧即归依第一义谛僧

子题:未来僧、真谛僧、俗谛僧、第一义僧、声闻学无学...

痛苦不在工作而在内心

没有几个人觉得工作快乐,更现实的是,大部分人的不快...

在轮回里,我们只是一个过于投入的演员

一个年轻的戏子跟着师傅学艺,并到处演出,也参与演了...

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增强记忆力

问: 一、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二、怎...

印光大师对苏州佛教的贡献及影响

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中国汉传佛教净土宗的第十三...

因过去业缘,未能见佛庄严相

昔时,释迦佛出现于世,为父王及大众宣说观佛三昧法门...

饿鬼问前世因缘

佛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时分,目连...

夫妻间该如何相处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女子绝对不是男子的寄生虫;男子...

念佛感受有深有浅是什么原因

问: 念佛的感受有深有浅,是什么原因呢? 常敏法师答...

怕犯戒,所以迟迟不敢受戒该怎么办

问: 弟子想受五戒,又害怕犯了戒律尤其是妄语,所以迟...

夫妻之间多留一些空间

王辉在上大学的时候,和阿梅相爱,两人感情很好。毕业...

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

净土宗大德蕅益大师开示: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

为什么这七尊佛常常被放在一起

我们常会讲到过去七佛。这七尊佛是指现在贤劫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