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晴日集

2016/10/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晴日集

【存养篇】

一、得意淡然

不扬己盛

当我们面对得意的境界时,倘若存心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好,就是一种名利心在作祟。

要淡泊名利,长养圣洁的心地,就得谦虚为怀,不扬己盛,天大的荣耀,内心也是淡淡然。

于善法心怀惭愧

对于自己往昔所造下的恶法,我们都得一一心怀惭愧,以免恶法增长,所以说对于恶法我们得心怀惭愧。

对于我们的善法,经上提及我们也应当心怀惭愧,惭愧善法中含着我执,也许里头带著名利心等诸烦惑,所以我们也得对善法心怀惭愧,以免增长贡高我慢之心。

荣中不见荣

处于顺境,也得学会不迷醉的好,得意须淡然。

荣中不见荣,不着荣显之相,不会得意忘形;是中不见是,不着得理之相,不会得理不饶人;得中不见得,不着享受之相,不会悭吝不舍;万般境围绕,处处不沾身。

自己有理时,不妨想“自己未必是”

遇到是非,当自己自忖有理时,请记得莫自是非他,而应该保留一些空间,自己的判断不见得就正确,不妨如此善思惟;自己未必是。

如此善思惟,可以避免自伤伤人。

不自赞毁他

遇到顺境时,不宜自己赞美自己,因为赞美自己,会长养名利心,我们只宜谦虚养德。

遇到逆境时,不宜自高毁谤他人,因为毁骂别人,会长养黑暗心,我们只宜不见他过。

受,只宜少,不宜多

在生活中,面对受与施时,如果是面对受,只宜少,不宜多;面对布施的局面时,则是只宜多,不可少;如此思惟,可以养量,增长来日的福报,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也可以有着常念施,少念受的好习惯。

贪于受,想要多,不想少,是一种占便宜的心态;接受了,享福就是了福,所以最好不要贪多,便宜,天下人共争,修行人不与人争。

“白”时不争“白”

在世间,莫好名利。

自己“白白”时,不宜争着要别人看自己“白白”。

自己当真有那么“白白”吗?我执未除,其实未必那么白。

二、失意泰然

学会不受伤的本领

依于过去的善恶业,我们今生的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逆境,会感觉自己受到伤害,而心中有着困扰。

有逆境,就得学会不会受伤的本领,培养定力,并且以慧力看穿心境本空,任由外境起起灭灭,而内心如如不动,不会受伤,不会有怨敌,不会有仇恨,也不会报仇,甚至可以以德报怨。

学会不会受伤的本领,可以在尽未来际的修行生命都有帮助。

辱中不见辱

处于逆境,得学会不会受伤的好,失意须泰然。

辱中不见辱,不着受辱之相,不会失意沮丧;非中不见非,不着错误之相,不会企图辩非;失中不见失,不着得失之相,不会被得失所动;万般境围绕,处处不沾身。

于恶法心怀惭愧

对于我们无始以来至今所造下的恶法,我们都得一一心怀惭愧,不生自高,以免恶法增长,所以说对于恶法我们得心怀惭愧。

惭愧心一生,心中才会长养光明,才会处处自在!

坦白认错

在生活中,当我们犯了某些过错,不宜覆藏,而应该坦白认错,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生活态度。

纵使我们认错后,别人会指责,我们也得老实认错,因为覆藏己过的话,罪业会日日增长,而且未来的生命历程也会出现言无人信的果报,也长养不出来修行人光明磊落的好习惯。

隐人之恶,勿揭人之短

当我们发现别人有作了某些不名誉的事情时,应当发心隐人之恶,勿揭人之短。

揭人之短,徒然惹人难堪,那样会损自己的德养。

学厚道,应当发心扬人之善,隐人之恶。

学输,给别人得到胜利

面对人际关系上的胜负,人人想要得到胜利,没有人想要输;仔细想想,当我们起胜负心,想要占人之先,想把别人比下去时,就输给了自己的良心与道德,别人输了,自己能安心吗?自己得到的胜利,是真正的胜利吗?

没有胜负心,不争强好胜,反而是学佛路上的胜利者。

真正的胜利,是降伏胜负心,是智慧和慈悲的增长。不争胜,是智慧,可以不生烦恼。

学输,给别人得到胜利,是慈悲,可以没有敌人。

别让功德给瞋火烧了

回顾一生的修行生活,难得我们可以累积出功德,善心善行在,我们将来就有福报可以靠,正见和正思惟在,我们将来就有智慧可以靠。

当我们面对逆境时,要记得柔和忍辱,莫发瞋怒之言,莫让心中的瞋火把功德法财给烧了!

经云:火烧功德林,一点瞋火就会烧掉功德,那么,我们怎么可以不小心谨慎呢?

要当不畏艳阳的青松

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挫败,别人是太阳,是艳阳,大家都一致分给别人是“是”,是“荣”,是“得”,你就是月亮,或者星星,这时候,就是在考验你的修行功夫了!

修福报,应当学着当月亮,当星星,给别人当太阳没有关系,心平平,念清清,内心没有挫败感,没有瞋恨,没有怨怼,便是一棵不畏艳阳的青松!

修智慧,则是不见一切法,则见般若波罗蜜!怎么说呢?智慧,是不生烦恼,不见人,不见我,不见荣,不见辱,不见黑,不见白,不见得,不见失,不见此岸,不见彼岸,不见谁是太阳,不见谁是月亮,不见谁是星星,心空空,意明明,一念不生,则般若智慧生。

要当不惧寒冬的青松

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别人给你受冷的时候,或许挨骂,或许被批评,这时候,就得平息心中的寒意,学着当不惧寒冬的青松——气候愈是寒冷,松柏就愈是青翠;外境愈是逆境,内心愈是调柔,一切怨害,慈心相向。

命终后能够身体柔软,多半能够善终,而能够如此的人,多半日常生活中就能够随顺别人,没有脾气,不生恚怒,忍得了辱。

外境是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调伏不了妄垢的烦恼心,可怕的是我们忘失了纯良的心性。

遇到挫败时,想到长青的松柏,我们就会立志调化妄心,安住真心为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无寒意在心头,本无逆缘在外境,那只是梦心现梦境而已;只要走向“归乡”之路,便是回复我们澄明的本来面目!

别人“大声”时,我就要“小声”

日常生活中,要每个人都不会对别人“大声”并不容易,当别人调适得不太好,对着你“大声”时,请调柔自心,体谅别人也会有调适不好的情况,我们不要也“大声”回去,这样就会吵起架来了!

能够做得到都不会生气,别人再怎么“大声”,我也都不会“大声”回去,不会和别人吵架,也算是一项修行人的成功典范了!

千万要记得——别人“大声”时,我就要“小声”,而别人“小声”时,我们就不应该“大声”;而是以禅定心、恭敬心、调柔心面对所有的人。

外境愈是逆境,自己要愈调柔

由于往昔的业因,我们可能在今生就会遇到逆境,当逆境现前时,不必瞋恼恚恨,只管内心调柔地面对一切逆境就好;乃至外境愈是逆境,自己要愈调柔。

让我们以一颗澄净不动的调柔心,面对外在的逆境,莫斤斤计较,莫自是非他,莫瞋恼相向。

别人“小声”时,我不应“大声”

日常生活中, 可能会有人对我们“大声”,也会有人对我们“小声”;不论别人对我们是“大声”或者“小声”,我们都应当保持谦虚的好习惯,对别人都柔和谦下。

处世要和合,当别人对我们“大声”时,我们应当要“小声”,才能和合处众;处世要谦下,当别人对我们“小声”时,我们就也不应该“大声”,而应该“小声”,态度要以谦防傲。

“黑”时不争“白”

每个人难免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当自己“黑黑”时,是应该勇敢地认错,而不应该存心要别人看自己“白白”。

修道要老实——窃窃心改过,佛道难成;真实心改过,圣道有望。在生活中,不应该得到的虚妄美名,不得恋着。

三、自处超然

时时常怀惭愧,才会事事问心无愧

常怀惭愧是指事事心中常存惭愧之意,不自高;问心无愧则是心中坦然,事事心中清白,没有什么事情愧对他人。

常怀惭愧与问心无愧,原本是二种不同的心境;事事都可以问心无愧,可以说是修行人的最高目标。如果我们想要事事都问心无愧,就得平时事事常怀惭愧才行;事事常怀惭愧,心调柔,意清明,就比较容易事事问心无愧了!

三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

佛教中的修持,以戒定慧为要,其中,戒是定慧的基础,而禅定又是为了开发智慧,无我的智慧,则是佛教中独有的宝贝。

禅定力,三昧力如果成就,可以心性稳定,不生烦惑,既专注又放松,可以明察秋毫,朗照若日,可以透过观照诸法实相而产生智慧。

三昧如何成就?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

有心求三昧,有所得心太强,会和三昧不相应,因为三昧是一种平稳明朗的状态,有心求三昧会有违于平稳心;另一方面,三昧也不可以无心得,无心得于三昧,就会不修习三昧,不修习三昧,如何修因致果呢?所以说三昧要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

调得无有覆贪无明,便是成就的清净行者

什么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覆藏之心行,坦荡光明,便是修行有成就;调得没有爱名之心行,不恋名位,便是修行有成就;调得没有贪利之心行,不爱财利,便是修行有成就;调得没有无明之心行,智慧清明,便是修行有成就;调得没有覆贪无明之心行,便是有成就的清净行者。

圣者皆没有死亡的怖畏

根据论典的记载,初果以上的圣者皆没有五种怖畏:死亡怖畏、不活怖畏、恶趣怖畏、恶名怖畏、众中怖畏。

死亡,就像我们换了另一件衣服一样,也像我们搬另一间新房子一样,把心放得平常,我们就可以对死亡没有怖畏。

圣者皆没有恶趣的怖畏

恶趣,也是如幻如化的法,只是形体不一样,经上提及佛菩萨的自在,是于每一道都很自在,所以圣者没有恶趣的怖畏。

圣者皆没有恶名的怖畏

圣者没有恶名的怖畏,既不会沽名钓誉,也不会害怕名声不好而覆藏己过,圣者会是非任起灭,荣辱不沾身;于尘染的世间,有着出俗的特质。

天天心新不着昨

不住着过去的日子,天天保持好心情,每一天都是另一个新的我,每一天都是另一个新的修行生命的诞生——这是一个注重道德的我,心无所得的我,常怀惭愧的我,天天心新不着昨。

任世变修吾道

就修道人的志向而言,是不论外境再怎么千变万化,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我们都只管反省自心,只求事事无愧于心,保持三业清净,保持遇逆境不瞋恨,遇顺境不恋着,所以说“任世变修吾道”。

有了这种任世变修吾道的道心,就可以在生生世世的修行生活中,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慧命可以有醒悟的时候。

本无心心自安

心中本来无有一物,觅心了不可得,所以说本无心;既然觅心了不可得,本来没有心,所以说:心自安。

一张珍贵的纸

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是一直遇不到高明的老师指导,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教书先生,很会画画,他就向老师请教如何画画。

老师就对徐悲鸿说:你得用两块大洋买珍贵的纸;对徐悲鸿而言,两块大洋也很贵,但是为了学好画画,他就答应了。望着洁白的纸,徐悲鸿不敢轻易下笔,他仔细地琢磨每一字、每一笔,很用心地画画,果然画得一张比一张好,而成为国画大师。

那位老师并不是真的要他的钱,后来把两块大洋静静地还给了他的家人,他只是想要徐悲鸿认真地画画,使用的调教方法而已。

如果我们把每一天的生活,就像珍贵的画纸一样,就可以用心地过生活,认真地把人生过得很充实,无怨无悔。

不起无益于人的心念

道安长老的日记云:“不起无益于人的心念,不到无益于人的地方,不发无益于人的言论,不写无益于人的函件;不内欺心外欺人,不想做不到的事情,不浪费精神和时间,不忘自己是个光头佛弟子”。

什么是道心?日日调伏身口意

就修行人而言,道心最重要——有了道心,就像人类有灵魂一样,修行生命才有其内在的涵养,才会活得内心充实。

什么是道心?基本上是指能够日日调伏身口意就是道心。

修行人应当学会每天谨慎地照顾自己的身口意,照顾别人的身口意,令自他的身行、口业皆不造恶业,不令恶念萌生于心;这种护念真心的心行,便是道心。

什么是道心?悟本无心心自调

就世俗谛而言,修行人的道心是指日日调伏身口意,令身口意和清净相应,和无我相应,和慈悲相应,和无所得相应,每天保持道心,是修行人的要素。

就真谛而言,修行人的道心是指悟本无心心自调,领悟到本来没有心,没有心可被寻觅,则心行不调伏而自调伏。

学会淡泊名利,比得到名利好

面对人间的名利关头,我们不可以迷失了真性,而妄自盲目地随波逐流,贪恋名利。

学会淡泊名利,比得到名利好;学会淡泊名利,是生生世世不变失的慧命在成长,这种无形的生命意义,比世间富贵更可贵,世间的荣显是无常法,以平常心看待名利就好,不贪求,莫因名利而争,而斗,那样会白白损失了宝贵的清净慧命。

学会不嫉妒,比得到名利好

面对一般人会贪染的名利,修行人当自以调心为要务,莫随世间尘俗打转个不停。

什么是调心要务呢?那就是学会不贪恋,自己不贪名利;此外,也得学会不嫉妒,自己可以看得下去别人得到名利;学会不嫉妒,比得到名利好,因为那是法身慧命的觉醒。

清明空灵的心田,仍是我们要认真照顾的田地,让我们如同农夫照顾田地一般,用心地照顾我们的心田,莫让名利侵袭心。

学会不烦恼,比得到顺境好

在我们遇到逆境而起烦恼时,不必排拒外境;只要我们能够心平气和,遇到逆境也无所谓。

得到顺境固然好,可是遇到逆境时,却是可以训练我们不恚恼的境缘;只要不生烦恼,顺境和逆境看得平常,冷暖一如,平常心看待就好。

学会不烦恼,学会冷暖一如,学会平常心,比得到顺境好。

不敬不慢,唯敬无慢

以平常心看待世间,遇到持戒善人,心存恭敬,但是也得心存平常;遇到毁戒恶人,心存同情,但是也得心存平常,不轻慢。

就修学智慧的第一义而言,是不敬不慢,可是就修学慈悲的世俗谛而言,是唯敬无慢,看所有众生都是佛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只存恭敬,不存心轻慢,如此平等地恭敬一切众生,是修福报。

不覆不露,唯露无覆

不覆藏,是修行人的好习惯,所以我们应当学会不覆藏,任何过失,都光明磊落地坦然面对,不覆己过。

不发露,是指如果别人的某些罪行被揭发时,会伤到别人,就不应该发露,而应该存心仁厚地帮别人藏;而自己有罪过时,是应该坦然发露,无有覆藏。

没有什么可以布施,没有什么可以悭贪;唯施无悭

没有什么不是我的,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布施,没有什么是我的,所以没有什么可以悭贪。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悭吝的病,就会出现不施不悭及唯施无悭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布施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施不悭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布施;施时,恭敬受施的人愿意给自己布施的机会,感恩别人给自己布施;诸法无布施,本无悭故。当我们起悭吝的想法时,要思惟唯施无悭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是我的,无我所,没有什么可以悭贪;诸法无悭贪,本布施故。

不施不悭,长养智慧,唯施无悭,长养福德。

没有什么可以持戒,没有什么可以毁戒;唯持无毁

真心本具,戒德本具,没有什么可以持戒;妄本空,贪瞋痴本无,没有什么可以毁戒。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毁犯的病,就会出现不持不毁及唯持无毁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持戒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持不毁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持毁;诸法无持戒,本无毁故。当我们起毁犯的想法时,要思惟唯持无毁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恶业是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毁犯;诸法无毁犯,本持戒故。

不持不毁,长养智慧,唯持无毁,长养福德。

没有什么可以忍辱,没有什么可以瞋恚;唯忍无恚

见法法幻化,不见有人骂,没有我在忍耐的感觉;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忍辱,没有什么可以瞋恚。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瞋恚的病,就会出现不忍不恚及唯忍无恚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忍辱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忍不恚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忍辱;诸法无忍辱,本无恚故。当我们起瞋恚的想法时,要思惟唯忍无恚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法是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瞋恚;诸法无瞋恚,本忍辱故。

不忍不恚,长养智慧,唯忍无恚,长养福德。

没有什么可以精进,没有什么可以懈怠;唯进无怠

真本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不特别精进;妄本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特别懈怠。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懈怠的病,就会出现不进不怠及唯进无怠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精进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进不怠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精进;诸法无精进,本无怠故。当我们起懈怠的想法时,要思惟唯进无怠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法是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懈怠;诸法无懈怠,本精进故。

不进不怠,长养智慧,唯进无怠,长养福德。

没有什么可以澄静,没有什么可以散动;唯静无动

真本具,没有什么可以澄静,所以不特别澄静;妄本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不特别散动。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散动的病,就会出现不静不动及唯静无动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澄静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静不动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澄静;

诸法无澄静,本无动故。当我们起散动的想法时,要思惟唯静无动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法是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散动;诸法无散动,本澄静故。

不静不动,长养智慧,唯静无动,长养福德。

没有什么可以智慧,没有什么可以情识;唯智无识

真本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不特别智慧;妄本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特别情识。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情识的病,就会出现不智不识及唯智无识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智慧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智不识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智慧;诸法无智慧,本无识故。当我们起情识的想法时,要思惟唯智无识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法是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情识;诸法无情识,本智慧故。

不智不识,长养智慧,唯智无识,长养福德。

净秽生安畏

如果我们的三业所造下的业识中,是净业比较多,我们就会安然;是秽业的话,内心就会不安然,会恐畏。

净则安,秽则畏;因此,如何转化内心的秽为净,如何转化无明为明,如果转化不良为良善,便是我们要用心的地方了。

没有什么是我的

当我们起悭吝心,想要把什么外在的东西专只属于自己时,就容易出现所求不得苦、守护苦、爱别离苦,而尝受到不得自在的滋味。

当我们不起悭吝之想,而思惟:“没有什么是我的”时,就可以拥有而不沾染,空空的心,空空的境,就可以品尝到清净的离系滋味,清心自在矣!

把理智引导为无二慧

就人生三大要素的理智、感情和意志而言,学佛人可以适当地引导为正确、理想的方向;我们可以把理智引导为无二慧,把感情引导为菩提心,把意志引导为悲智双运。

理智,代表了冷静的头脑,稳重的情绪,平等的心行;引导得好的话,可以发展为无二慧——心空空,境空空,心境俱空;荣淡然,辱淡然,荣辱淡然;是不争,非不辩,是非不争;得随缘,失随缘,得失随缘。

把意志引导为悲智双运

倘若我们菩提心偏重时,无二慧就容易欠缺,无二慧偏重时,菩提心就容易欠缺;这该如何调整呢?论典提及:当我们菩提心偏重,而无二慧欠缺时,应当修习无二慧,把心行调向悲智双运;当我们无二慧偏重,菩提心欠缺,就应当修习菩提心,把心行调向悲智双运。

菩提心和无二慧者最好是调整得恰恰好,这就是需要我们把意志调整、引导为悲智双运,慈悲和智慧都恰到好处。

转化无明为明

在生活中,起心动念皆容易和无明相应;如何转化无明为明呢?那就是我们要用心的地方了!

无明是惑染的“我”,明是“无我”,把心念调整为和无我相应,便是转化无明为明了!

无明是微细的贪染,明是清清净净,把心念调整为和清净无染相应,便是转化无明为明了!

得意淡然和失意泰然一样重要

在生活中,免不了顺境和逆境,我们要注意内心的方向,注意内心的起心动念,不要在顺境和逆境之间迷失了自己——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逆境时不要失意沮丧。

学会失意泰然,学会不受伤,就可以当一棵不怕寒冷的松树;学会得意淡然,和学会失意泰然一样重要——得意淡然,可以让我们在顺境时不迷醉,可以保有清清明明的心境。

对自己,要不争面子

对自己,要不争面子——不争面子便是每个修行人都得修习的课题;可是我们在面对别人时,却是得给别人面子。

修行路上要走得踏实,就得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多少优缺点,就是有着多少的优缺点。

面子是幻化相,别人给你的毁誉,不见得代表得了事实,而事实的多少优缺点,也不代表有个实实在在不变的我是如何,因此,我们要学习着看淡面子,不争面子,是淡化我执的良好方式。

面对、接受、处理与放下

当我们面对着自己及外境时,如果不能够面对,就会生烦恼;不能够接受,也会生烦恼;不能够处理与放下,也会生烦恼。

依据我们的生活智慧,不论自己及外境如何,自己都得学会面对它、学会接受它、学会处理它、学会放下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可说是世间的生活智慧,而当我们在学会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之后,还学会放下它,更可说是出世间的生活智慧了!

我们既能够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也学会了放下它,心中无有挂碍,一片清清明明,多么自在!

(参考自圣严法师的智慧法语)

不求成名来利,求真修实证

面对名利的惑染,我们应当要有正见——不求成名来利,求真修实证。

成名来利是无常法,成名来利之时,往往也是夹带着毁辱、批评,如何才是真修实证呢?那就是要训练自己一颗心湛然不动了!

求八风吹不动,冷暖一如,求智慧不生烦恼,身口意三业清净,便是走向真修实证的修行之路了!

真修实证的菩萨,则是慈悲没有敌人,是个利他为先的爱心妈妈。

(参考自圣严法师的智慧法语)

四、处人蔼然

人争我退让

面对好的顺境现前,而出现竞争的局面时,我们可以退让给别人。

别人今日想要,我们今日让给别人;就今日而言,我们增长出不争无求的智慧生命,就未来而言,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才会有福报得到好东西,也才有福报于未来拥有退让的好习惯。

人让我退让

面对竞争时,当别人在礼让时,我们应该以欣赏的心情,欢喜地把好东西礼让给愿意礼让的人。

这个人在礼让,不是他最有资格得到好东西吗?

调得无有悭嫉瞋慢,便是成就的菩萨行者

什么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悭吝之心行,

慷慨大方,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嫉妒之心行,

随喜他长,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瞋恚之心行,

调柔无怨,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高慢之心行,

谦虚无我,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悭嫉瞋慢之心行,

便是有成就的菩萨行者。

永远的关怀

佛菩萨护念众生,犹如慈母爱念亲子,全心的眷顾,满怀的爱心,不为挫败而只顾自利,这是生生不息的永远关怀。

我们对于周遭眷属的顾念,也应该如是保持永远的关怀。

处理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处理自己的事情

处理别人的事情时,我们要这么想:换成你就是别人,被处理时,能够接受得来吗?

我们应当学习菩萨的心行,事事将心比心,遇到要处理别人的事情时,要有着慈悲心护念别人,处理别人的事情,就像处理自己的事情一样用心。

当自己是“道理”时,请分给别人“朋友”

面对人我是非,勿因争道理而失去朋友;当自己是“道理”,自忖自己有道理时,请分给别人“朋友”,不妨帮助理亏的一方覆藏缺点,说说别人的好话,不要让别人被非议而受冷,让别人拥有“朋友”;此为长养厚道之妙方。

当自己是“朋友”时,请分给别人“道理”

面对人我是非,当自己是“朋友”,自己是获胜的一方时,请记得分给别人“道理”,不妨帮助被非议的一方覆藏缺点,说说别人的好话,不要让别人被非议而受冷,让别人拥有“道理”;此为长养正直之妙方。

扬人之善,不可隐人之善

当我们知道别人有什么优点、功劳、道德时,要记得扬人之善,而不可以心存嫉妒,存心让别人的善行被隐藏。

扬人一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

就瑜伽菩萨戒而言,见人荣好,不随喜赞善的话,尚且毁犯菩萨戒呢!

施,只宜多,不宜少

在生活中,面对受与施时,如果是面对受,只宜少,不宜多;面对布施的局面时,则是只宜多,不可少;如此思惟,可以养量,增长来日的福报,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也可以有着常念施,少念受的好习惯。

友馨和萍萍出外坐公车,友馨说:“刚刚我坐公车时,车票只要六元,我却投了六十元,怎么办?”萍萍说:“没关系!给的话,只可以给多,不可以给少”;友馨点点头。

面对布施时,要存心慷慨,给别人可以多,不可以少;给自己可以少,不适宜多,慷慨大方是来日福。

对别人好,是长养慈悲

在生活中,可能有人会对我们好,有人会对我们不好;不论别人对自己是好还是不好,我们都应该对别人好。

对自己好,或许是长养我执;对别人好,则是长养慈悲。

修来日福,就是对别人好。

想要别人顺自己,自己先要顺别人

在生活中,可能有人会随顺我们的意思,有人会违逆我们的意思;不论别人对自己是随顺或者违逆,我们都应该随顺别人。

当别人随顺我们时,我们会高兴,为什么不也让别人被我们随顺,也让别人高高兴兴呢?

想要别人顺自己,自己先要顺别人——累积来日福。

没有什么不是我的

当我们被世间名利或眷属系縳时,应当思惟:没有什么是我的;而长养出无贪、不诤无求的好习惯。

当我们独自禅思,内心清净而倾向自利时,则应当思惟:没有什么不是我的;如此思惟,可以长养菩提心,人人需要你恰当的关怀,没有什么人不重要,可以关心,但不是挂碍。

看别人都很顺眼

在内心我执横生时,我们或许会看别人不顺眼,而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着贪瞋痴,堆着烦恼。

当我们的我执淡化时,我们就会看别人都很顺眼,包容别人的缺点,想办法引导出别人的优点,想办法不激发出别人的缺点。

如果别人可以因为你的劝导而有所改善,固然是很好;而就自我修持而言,当我们内心无瞋,没有丝毫敌人,看别人都很顺眼时,便是修行成功了!

把感情引导为菩提心

就人生三大要素的理智、感情和意志而言,学佛人可以适当地引导为正确、理想的方向;我们可以把理智引导为无二慧,把感情引导为菩提心,把意志引导为悲智双运。

感情,代表了热忱的生命,代表了爱心满怀地关心着别人;我们可以引导感情为菩提心,化私情为大爱,是既清净又温馨的大爱,能够关怀世人得离苦。

厚道比老实重要

面对人我是非时,如果自己有道理,讲老实话会伤到别人的话,那就是选择厚道比较好。

尽量把别人的言行做善意的解释,不忍心讲对别人不利的话,就是厚道;这种厚道的心地,有时候比老实重要。

圆融比单纯重要

年轻人长于单纯,单纯的心性纯和净洁,容易和真心相应,这是单纯的优点;不过,倘若率真单纯的身口意会不够圆融,而伤害到别人时,就会出现了单纯的缺点。

就人际互动而言,有时候圆融比单纯重要,我们应该在处世上圆融无碍,不伤一人,而在自处时,又不失单纯至真。

几分厚道,几分老实

在个人的修持而言,我们应该对自己老实及单纯,这是求真的心态——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有几分优缺点,就有几分优缺点,有几分内容,说几分话,我们并不适合夸大自己的优点或功劳,也不适合覆藏自己的缺点或过失。

在处世的态度而言,我们应该对别人厚道及圆融,这是求善的心态——别人有什么功德或优点,我们应该给予真诚的赞美;别人有什么缺点或过失,我们应该给予保留和文饰,见恶不传,闻恶不宣,学习但见人长,不见人过。

几分圆融,几分单纯

在个人的修持而言,我们应该保有天真单纯的美好特质,心性单纯至真,不虚伪,不谄媚,正正直直,所以说我们应该保留单纯的美质。

在处世的态度而言,我们应该对别人厚道,这是求善的心态——别人有什么功德或优点,我们应该给予真诚的赞美;别人有什么缺点或过失,我们应该给予保留和文饰,见恶不传,闻恶不宣,学习但见人长,不见人过。

如果是自己面对人我是非,是应该学习厚道、圆融,不扬人非,但显己过,不可以刻薄地对待别人;如果是别人面对了人我是非,是应该学习单纯、老实,帮忙有道理的人恢复清白,但是为了不令道理不够的人难堪,给别人日子好过,我们可以在分给有道理的人“道理”时,请这位“道理”分“朋友”给别人,给他学习厚道;这是圆融的处世之道。

如果没道理的人又是你的朋友时,是应该劝他老实地认错,分给别人“道理”,这是单纯的应世之道。

没有绝对的是与非,我们应该学习着在恰当的时候“圆融”及“厚道”,在恰当的时候“单纯”及“老实”——几分厚道,几分老实;几分圆融,几分单纯。

见人皆可取

当我们存心厚道时,会见人皆可取,只见人长,不见人短,心量会增大,福德会增长。

当我们存心不够厚道时,会一直看到别人的缺点,会看别人不顺眼,会起心碍境;仔细想想:只有自己起心碍境,哪有什么境会碍到自己的心?

见人皆可取,仍是值得学习的好习惯。

圆满别人的善愿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愿望,能够帮助别人圆满他们的善愿,不是很好吗?

当别人愿望成满而欣喜时,自己也会沾了一些幸福!

让人时,不妨说“请你帮我吃好东西”

当我们在礼让别人时,不妨说:“请你帮我吃好东西”,而没有丝毫让人的骄气,只有一片慈悲喜舍。

人让时,不妨说“你会吃得到好东西”

在人际互动中,当别人在礼让时,我们不妨说:“你会吃得到好东西”,因为心量宽大则福报增长,礼让别人的人,应该在未来会吃得到好东西。

我们这么给予祝福,也会鼓励别人礼让。

每支香都是好香

在佛七检讨会上,有居士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我有时候坐得很好,可是有时候坐得不好,请问要如何让自己每支香都是好香?”

住持和尚惠敏法师回答得很好,大意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未必每天都是好日子,每天都是顺境,我们也是会遇到逆境;在佛七中,我们也未必每支香都是好香,而也会出现坏香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是坏香的事实,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面对坏香的态度,我们可以这么想:不论好香,或者坏香,都是好香,每支香都是好香,每支香都一样保持好心情。天气也是如此,有风有雨有晴天,不论什么天气,都是我们喜欢的天气。

人生路上也是如此,有顺境,也有逆境,不论顺境或者逆境,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到东西的境遇。”

每支香都是好香,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态度。

对别人,要给别人面子

面对自己的存心,是要有不争面子的好习惯,本来没有“我”,哪有面子可得?放得下面子,多少洒脱自在;不被面子所系縳,心境便觉得能容万物;把心放得宽平,面子便不成为重要的东西。

不过,面对别人时,则是要给别人面子。

当自己受到尊重,别人给自己面子时,自己会心情好;对别人,当然就得尊重别人,给别人面子,让别人心情好。

施时欢善别人得

面对施与受,自己在布施时,要生起欢喜心,欢喜自己有福报布施,欢喜别人得到福报。

一起欢喜心,福报会日日增长!

得时欢喜别人施

面对施与受,自己在受施时,要生起欢喜心,欢喜别人有福报布施,欢喜自己得到福报。

一起欢喜心,福报会日日增长!

天天欢喜心

起了欢喜心,无有忧苦袭心田,日子会特别好过!

天天好心情,无有间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求成名来利,求真实益生

名利如同浮云,我们处世间应不求成名来利,只求能够真实地利益众生。

什么才是真实益生呢?财施固然是真实益生,无畏施、法施更是真实益生,让众生由瞋恚到无瞋,便是真实益生;让众生由贪恋到无染,也是真实益生;降伏众生的烦惑,固然是真实益生,增长众生的慧解,明悟佛法的真空义,也是真实益生。

欣暖不厌冷

就声闻道而言,不论顺境或者逆境,都是淡然视之——暖,平平,冷,也是平平;得,平平,失,也是平平;荣,平平,辱,也是平平;誉,平平,毁,也是平平。

莫以这荣辱平平的心境为声闻而不以为然,这是学佛人的基本素养;这种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心境,也是菩萨道的基础。

就人情而言,遇到逆境,是应当学着淡淡然,不会受伤,不会悲苦,不会忧恼。而遇到顺境时,则不妨可以享有温暖,高兴自己可以得,可以荣,可以誉,心中充满阳光;布施的人看到你高兴,也会高兴自己的布施。

就菩萨道而言,则是当愿众生都可以得,可以荣,可以誉,但愿众生享有荣华富贵,让众生心中充满阳光;如果不能都荣好,菩萨会宁可自己受辱,而让别人得到荣好。

不存心彼辱我荣,才是慈悲

慈悲是什么?慈悲就是常为别人着想。

不存心彼辱我荣,才是慈悲;不存心彼失我得,才是慈悲;不存心彼毁我誉,才是慈悲。

彼誉我毁不要紧

当菩萨的话,要念念为别人着想。

当菩萨的话,彼荣我辱不要紧,彼得我失不要紧,彼誉我毁不要紧,只要别人可以过得快乐,自己的得失、荣辱、毁誉不要紧。

培植善因好缘

有的人,事不关己就不过问,不与人结缘,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好运气。

有的人,只要行有余力,就热心助人,也不希求他人回报,但是好运都会降临,让他平安顺遂。

想要有福报,必须先散播福报种子,比如积极地参与利益大众的善事,热心助人等事情,所谓“助人者,人恒助之”,多种一点善因缘,就是修福报的方法。

(参考星云大师之法语)

吃亏奉献

许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不愿意吃亏,那是心地不够宽广。

吃亏奉献是一种无私的付出,真心的付出,是一种欢喜、不求回报的道德行为。

如果我们常常抱持着你是好人、我是坏人,你是对的,我是错的,你很伟大,我很渺小,快乐给你,苦恼给我,富有让你,贫穷我受的态度,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这样就是培植福报的方法了。

(参考星云大师之法语)

丢猫的男主人

看过这么一则笑话:有个男主人不喜欢家人那只猫,千方百计想把猫丢掉。

有一天,男主人就把猫载到五里之远的地方丢掉,可是等他一回到家,竟然发现那只猫在家中吃晚餐。

不久,男主人又想把猫丢掉,这次,他把猫载到五十里的地方丢掉,回到了家,女主人告诉他:“那只猫正在洗澡。”

过了一阵子,男主人又想丢猫了,这回,他是用车子走弯来弯去的路,把猫载到远至五百里的地方丢掉;可是,他竟然迷路了,不知道如何返回自己的家。无计可施之下,他打电话回家,问女主人道:“猫儿回家了吗?”

女主人回答:“有啊!它正在看电视。”

男主人说:“请它接听电话好吗?请它告诉我它是如何回家的呢?”

这则笑话含意深远,就生活而言,我们如果对别人看不顺眼,想要“丢弃”别人时,将来我们也可能面对被丢弃的命运,而回不了家,享受不到家中的温馨与暖和。

随喜

“家”?就佛法而言,也可以是指心中的见性、开悟为回家。

如果我们不肯随喜别的修行人修持得很好,不肯随喜别的修行人受到赞美,不肯随喜别的修行人受到利养,不肯随喜别的修行人在说法度众生,不肯随喜别的修行人见性、开悟;那就如同那位丢猫的男主人一样,后来会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迷失在茫茫业海,不知道如何明心见性。

随喜别人的荣好,随喜别人的善根,将来我们才容易拥有这些荣好与善根。

倾听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上天赐给人们两耳两目,但却只有一口,在于让人们多看多听少说话。”但是,有的人听话只听一半,就急着说“我知道”,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有人常将自己的意思,硬套在别人的话上,曲解他人的意思。我们在听别人的说话时,是否真的听懂对方的意思?

美国知名的电视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想要做一名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却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一想,说:“我会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会挂上降落伞跳出去。”

听到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是什么反应?当时,现场的观众全都笑得东倒西歪,孩子被弄哭了。

于是林克莱特又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小孩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纯真的孩子,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句话:“我还要回来!”但是,我们当下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观世音菩萨最初修行时,就是在河边听流水声,祂听闻天地间一切音声,而不执着声尘,返闻自性,觉知一切空性,而获大自在。

听别人说话时,应该耐心听对方把话说完,暂时放下心中的各种标准,及是非对错的判断,这才是真正的倾听。

(参考《人间福报》之作品)

真情

人与人之间真情相待,情意交流,温馨感动。

男女之间真情交往,才能彼此忠诚,相互信任;为政者以真情待众,必得人心拥护;从商者以真情往来,赚取情义无限。

这些无形的真情,能够令人内心温暖,情意无价。

(参考星云大师之法语)

度量要胸怀大众

世间上,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烦恼,皆出于气度狭小,只想到自己。

想要泯灭战争、歧视、人我纷争,唯有胸怀大众,时常想到自他平等,而不以个人的私心为考量。

(参考星云大师之法语)

做事要心甘情愿

做事,能够心甘情愿,发心奉献,工作起来不但不觉得累,反而快乐无比,拥有不绝的精力。

反之,你满怀抱怨,心生懈怠,情绪纷乱,就会事事受到阻碍,工作效率无法提升,达不到好的功绩。

因此,以心甘情愿的态度来做事,累时不觉得累,苦时不觉得苦,难时不觉得难,具足勇气解决问题,进而无事不办。

(参考星云大师之法语)

怀大众之心

这个世间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大众,不能成事。佛陀说“我是大众的一个”,常不轻菩萨“我不敢轻视汝等”,都是心怀大众,所以成其伟大,受人敬仰。

凡事以大众利益为优先考量,时常想著「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不以“老大”自居,我们的心量,自然能如大海壮阔,如虚空包藏万物。(参考星云大师之法语)

亲情无价

稀世宝玉人见人爱,拥有它的人会觉得我富甲天下,荣耀无比,没能拥有的人也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拥有。然而,它真的有那么高的价值吗?经典里提到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名叫林回,在他家里有一块很大、很美、祖传的稀世宝玉,几代相传下来,街坊邻里早已知道这件事情;对于他能够拥有这块宝玉,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

可是,好景不常,有一天打仗了,兵荒马乱之中,大家都要逃难,很多家庭把一些贵重的金银珠宝打包带走,以便在未来可以依此维持生活。

这时候,很多亲戚、朋友也来帮林回打包,大家的着眼之处都是:要怎样把那块稀世宝玉打包带走呢?

没想到,林回却说:“不必了,我不想带走。”

亲戚们紧张地说:“你怎么可以不带走它呢?这东西价值连城,未来没饭吃的时候,可以卖了,重新做生意赚钱啊!再说:传家之宝,你不带着走,怎么对得起祖先呢?”

林回说:“我虽然不带走它,但我对得起我的祖先,因为我要带走的是我的儿子啊!”

“哎哟!你这个儿子才生下来一个月,带着小婴儿逃难很麻烦的呀!尤其,小婴儿又会哭、会闹,又要吃的,走在路上很累赘,不如不要带了!”

但是,林回坚持的说:“稀世宝玉和我之间,只是一个珠宝利益的结合,这种物质的结合是不牢靠的,因为它会变质。遇到利害得失,遇到强力强迫,或者任何灾变,它都会离我而去,我不要带这种不牢靠的东西。

我要带走的小婴儿,是我的儿子,这里有着切不断、拿不走的道义存在,这才是我的稀世之宝呀!”

纵使家财万贯,有朝一日都会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消失,可是亲情及其他情谊,却是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参考慈惠法师之法语)

给人台阶下

有个著名小提琴家在离家数天后,回到居家,发现家中来了一个小偷,他刚开始不高兴,继而想到一个墓碑上的话:“我把爱留给世人,所以我很快乐”,就不动声色地对小偷说:“哦!你一定是来找我们主人的客人了,你是他舅舅乡下的小孩子吧?他不在家呢!”

小偷连忙说:“对!对!我就是他舅舅乡下的小孩子。”小提琴家见小偷在看那个小提琴,就随手把价值不菲的小提琴送给他,小偷接过小提琴,转个身连忙一溜烟地跑掉了!

到了楼梯口,小偷看到一帧照片,那是主人在拉小提琴的巨照,小偷才知道那个自称佣人的人其实就是主人,他心中十分感激主人给他台阶下。

其实这个小提琴家在落魄潦倒时,也当过小偷,有一天,他到了一个人家想要偷东西,没想到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说:“你是要去五楼对不对?我们这里是四楼,你走错了!”他转个身想走,但被留住了,小女孩说:“我生病了!你可以陪我讲讲话吗?”于是他就和小女孩聊聊天,小女孩看他喜爱小提琴,便把小提琴送给他。

当他步出这家门,才发现这栋楼只有四楼,根本没有第五楼,小女孩其实知道这是小偷,但是依然对他宽大为怀,还送给他小提琴;从此,他会给人台阶下,对犯错的人也很宽大。

三年后,小提琴家成名了,他回去找那个小女孩,才知道小女孩是个骨癌病人,已经死了,墓碑上的字就是:“我把爱留给世人,所以我很快乐。”这是影响他极深远的一句话。

(此乃听自尚慧法师所讲的真人真事)

迦叶喝洗米水

佛陀时代,有一位修苦行的迦叶尊者,他专门喜欢向贫苦的人家乞讨,这是他慈悲的地方。因为他知道贫苦的因地是悭贪,而贫苦人家如果愿意布施给他这位罗汉尊者的话,来生可以有福报。

有一天,迦叶尊者在行乞时,看到一位老婆婆只剩数天的寿命,为了给老婆婆种福田,来生可以有好的去处,迦叶就对老婆婆说:

“请您布施给我好吗?”老婆婆看看四周,家徒四壁的她没什么可以供养尊者,她只看到一碗发酸的洗米水,就问尊者:“尊者啊!我只能布施给您洗米水,您愿意接受吗?”迦叶尊者说:“可以!”接过老婆婆的洗米水,迦叶就喝了下去;而老婆婆就依凭着供养迦叶尊者这位圣僧的功德而在死后生天了!

厚道与老实之间

孔子有个学生叫颜回,有一天,颜回在街上遇到有人在争执,原来是买卖,张三卖东西给李四,三个水果,一个八块钱,张三要收李四二十四块钱,李四却说张三算错,三八应该是二十三,他应该付二十三块钱就好!颜回说张三才对,三乘八应该是二十四,李四却坚持是二十三,李四生气地说:“三乘八本来就是二十三,不信我们找你的老师孔子为证明,看他怎么说,如果他说三乘八是二十四,我把头砍给你。”

颜回就说:“好哇!我们找孔子评理去,如果他说三乘八是二十三,我把头冠给你。”

颜回以为孔子一定会说三乘八是二十四,没想到孔子竟然告诉颜回说:“三乘八是二十三,颜回啊!你把头冠给李四吧!”

颜回很讶异,又生气,以为老师迷糊了,不甘愿地把头冠摘下来给李四,但却想要离开孔子,不想当他的学生。

后来,颜回又回来当孔子的学生了,因为他听到孔子讲了一席话:“如果我说三八是二十四,固然老实,可是不够厚道,因为他如果输给你,他是必须把头砍给你,那可是一条命哪!

如果我说三八是二十三,虽然不老实,可是厚道,因为你虽然输了,可是却只输掉头冠而已,老实和厚道之间,如果二者不能兼顾时,有时候,是可以选择厚道。”

老实和厚道之间,能够兼顾是最好,不过,这个例子谨供参考,在某些时候,老实也会显得很重要。

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俗话说:有钱并非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善用钱财,就可以一本万利。

当年陈之藩苦于无学费出国进修时,胡适曾经主动为他筹措费用,等到陈之潘有钱还给胡适时,胡适回了他一封信:“我借出的钱,从不盼望回收,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那一本万利,用在人间确实是源源不断。

当弟弟和妹妹向我争宠时

人就是有情识,难免会面对争宠的局面,婆媳,男女,弟妹,朋友,同学,都可能如此。

现举一例,当弟弟和妹妹向我争宠时,我固然可以对表现或印象较优的那一方比较好;另一种方式就是自己一个,给弟弟和妹妹两个,不分别出自己对弟弟比较好,或者是对妹妹比较好。

天天都是我喜欢的天气

小如问明晏:“明天是什么天气?”

明晏回答:“明天是我喜欢的天气。”

小如再问:“明天是晴朗的天气吗?”

明晏回答:“不知道。”

小如再问:“明天是下雨天?”

明晏回答:“不知道。”

小如再问:“你不知道明天是晴是雨,怎么说明天是你喜欢的天气呢?”

明晏回答:“我虽不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但是我喜欢任何天气,天天都是我喜欢的天气。”

勿因顾道理而失去朋友

有时候,我们会执着自己有道理,而想要在和朋友的争辩中获得胜利,证明了自己是有道理的,是对的,但是我们却可能在争辩的过程中失去了朋友。

福比威来得重要,多交朋友,少结冤家,不结冤家。勿因顾道理而失去了朋友。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有一个人拥有了一只银鸟,它有着漂亮的羽毛,会唱动听的歌声,主人以拥有这只银鸟为荣,十分疼爱它。

邻人告诉主人世界上另外有一种金鸟,羽毛比银鸟更漂亮百千倍,唱的歌比银鸟动听百千倍,主人一听,就不再疼惜银鸟了,也不听它唱歌,天天等待着金鸟出现。

有一天,银鸟要离开主人了,当它飞向天空之际,夕阳照耀着银鸟的羽毛,主人发现它宛然便是一只金鸟,听!它唱的歌多么悦耳啊!

一般人可能会无视于自己所拥有的幸福,而以为别人的名位是更好的名位,别人的财利是更好的财利,别人的眷属是更好的眷属,其实,自己身边就拥有着金鸟,何不多欣赏自己身边的幸福?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参考《35岁前要有的33 种态度》)

朋友千个也嫌少,敌人一个也嫌多

有这么一则寓言:

有只蚂蚁不小心被风刮到池塘里,命在旦夕。树上的鸽子看到,心生不忍,便连忙丢了一片叶子到池塘。蚂蚁好不容易爬上叶子,慢慢漂,漂上岸边才得救。当时蚂蚁认为:多亏鸽子相助,便始终记得它的救命之恩。

过了数天,森林里来了一个猎人,正用枪瞄准了树上的鸽子,但是鸽子都没有察觉。一旁的蚂蚁看到了,连忙爬到猎人脚上,狠狠咬上一口。猎人一痛,子弹就打偏了,鸽子因此逃过一劫,蚂蚁也报了救命之恩。

不排斥别人

英国皇家航空一架由约翰尼斯飞到伦敦的客机上,曾发生过一件真实的故事:

一名五十多岁的白人妇女,上客机后发现她的座位被安排在一位非洲男乘客旁边,这名妇人有严重的种族歧视,立即大声叫来一名空服员。

空服员走了过来,善意询问她:“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服务的吗?”妇人不悦地说:“你难道看不出来吗?你们把我安排在黑人旁边,我不愿意坐在令人反感的人种旁边,我要求换位子。”

也是白人的空服员望了黑人乘客一眼,和气地说:“请稍安勿躁,今天的客舱几乎全满,不过我会去找找看是否还有空位。”

一会儿,她回来对妇人说:“这位女士,今天所有的经济舱都已客满,我问了机长,他告诉我商务舱也全满,但头等舱还有一个空位。我们公司很少会帮客人从经济舱升等到头等舱,但是…”,她停了一下,突然转向那位黑人乘客说:“这位先生,如果您愿意的话,请拿着您的行李跟我来,头等舱的机位已为您准备好了。”

原以为会被换到头等舱的白人妇女一听愣住了,周围其他乘客也都呆住了,但随即起立,热烈鼓起掌来,黑人乘客感动不已。这名空服员以平等的爱,得到最大的赞美和鼓励。

这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人种是最好的,也没有哪一种人种是最差的。佛教说: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拥有一样的性灵,不分种族、肤色、性别与年龄,都应该平等对待,妄分别好坏你我,不但自己痛苦,也伤害别人。以平等心待人,心中必定有爱,如同和风吹拂大地,带给人们无限温暖。

(参考自《人间福报》)

心中有爱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郊外,突然间下了大雨,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重要的是我们心中都有爱,我们都会保护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到一边将雨披撑开,挡在一只受冻的小鹿上面。

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一份责任、一份力量,这份力量就像阳光一样,能消融黑暗,带来光和热。爱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生命,也为别人创造生命奇迹。

(参考自《人间福报》)

是我的福气

鹃鹃原本在美国工作,公司给她的待遇很好,再加上单身,生活过得很逍遥。前一阵子,她住在台湾的母亲罹患脑瘤,开刀后复原得很慢。鹃鹃立刻请调回台,找了间公寓,把母亲接到身边就近照顾。

鹃鹃不是家中的独生女,上有大姐,下有弟弟,但是只有她放弃原本的生活,承担服侍母亲的责任。

我们这些鹃鹃的朋友看不过去,纷纷提醒她要找大姐和弟弟谈清楚母亲的事。鹃鹃保持她一贯的优雅从容,静静地说:“照顾妈妈是我的福气”。原本打算为她打抱不平的我,听了这句话,顿时沉默起来。难怪从来不曾听她抱怨,自认为享有“福气”的人,怎么会找人诉苦呢?

受了鹃鹃的感动,我们这一群朋友之中,开始流行一种句型:“能够多做一些是我的福气。”“孩子不听话,耐着性子引导他是我的福气。”“挤公车没位子坐是我的福气。”原来生活中,我们可以享有这么多的福气。

(参考《国语日报》的作品)

不说对别人不利的话

遇到是非,一般人可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话讲,而说出对别人不利的话。

其实当我们在说别人坏话的时候,自己就输掉了,人格上输了,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我们应该学习厚道,不说对别人不利的话。

没有命的人

阿枝姐把陆爸的八字给号称算命极准的算命师算时,算命师说:“依命理推断,你先生应阳寿已尽,如今天命已改,只有一个可能,应是平日行善积德的福报,我再神准,也无法判出你先生的命理了。”

原来陆爸每年必分夏冬两季赈贫施粥,及至民初,虽家道中落,即使变卖家产而布施如旧,他将每月配给多出来的面粉、米、油等悉数捐出,更留意邻居的家庭状况,他用薪俸添购配合每户人家需要的物资,缺棉被的送棉被,缺奶粉的送奶粉,更重要的是他为善不为人知,这些物资是他在凌晨三四点摸黑骑着脚踏车悄悄放在人家门口,数十年来如一日。

阿枝姐猜想:这大概是生死簿找不到陆爸八字的原因吧?

(参考自《人间福报》)

彼白我黑长养慈心

一般人会喜爱有好名声,而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遇到是非时,会自是非他。

其实自是非他并不是好办法,当我们在非议别人时,自己的慈悲心就不见了,而不像菩萨,菩萨会不忍心道他人的过非,而不忍心说四众弟子的过失。

为人处世间,遇到是非时要退让,莫自是非他,而应该彼誉我毁不要紧,彼白我黑不要紧。

彼白我黑,自己的慈悲心就会长养起来。

乐观

有个老婆婆有二个女儿,大女儿卖扇子,希望人们可以向她买扇子凉快凉快,二女儿卖伞,希望人们可以向她买伞,以免被雨淋湿。

当天气放晴,艳阳高照时,老婆婆就为二女儿难过:“天气晴朗,谁要买伞呢?”当天气阴雨,下起雨来时,老婆婆就为大女儿难过:“天气下雨,谁要买扇子呢?”因此,悲观的老婆婆就常常愁眉不展了!

有一天,有一个智慧的长者告诉老婆婆说:“当天气放晴,艳阳高照时,你应该为大女儿高兴:‘天气晴朗,大家都会去向她买扇子呀!’当天气阴雨,下起雨来时,你应该为二女儿高兴:‘天气下雨,大家都会去向她买伞呀!’”老婆婆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不论晴天、雨天,她都往乐观的一面想,而能够天天拥有好心情。

【教理篇】

无迷无悟真觉悟

我们曾经迷惑过吗?我们来娑婆并不是来,去西方并不是去,无来无去真归西。我们的迷,是悟在迷,我们是法身在六道轮回;我们未曾迷。诸法无迷,本觉悟故。

我们曾经觉悟过吗?我们的悟,是迷在悟,我们是六道轮回本法身;我们未曾迷,本来悟。诸法无解,本无縳故。

迷时未曾迷,悟时本来悟,迷悟本来无,觉悟本如是。

迷如浪,悟如水;全浪是水,全水是浪,迷悟本一如,迷悟不二;无迷无悟真觉悟。

无縳无解真解脱

我们曾经系縳过吗?我们起烦惑并不是系縳,解烦惑并不是解脱,无縳无脱真解脱。

我们的系縳,是解脱自在的法身在似系縳,我们是法身在六道轮回;我们未曾系縳。诸法无縳,本解脱故。

我们曾经解脱过吗?我们的解脱,是系縳变解脱,我们是六道轮回本法身;我们既然未曾系縳,就是本来解脱;诸法无解,本无縳故。

縳时未曾縳,解时本来解,縳解本来无,解脱本如是。

縳解本一如,縳解不二;无縳无解真解脱。

无晦无明真光明

我们曾经晦暗过吗?我们起烦惑并不是晦暗,解烦惑并不是光明,无晦无明真光明。

我们的晦暗,是解脱自在的法身在似晦暗,我们是法身在六道轮回;我们未曾晦暗。诸法无晦,本光明故。

我们曾经光明过吗?我们的光明,是晦暗变光明,我们是六道轮回本法身;我们既然未曾晦暗,就是本来光明;诸法无明,本无晦故。

晦时未曾晦,明时本来明,晦明本来无,光明本如是。

晦明本一如,晦明不二;无晦无明真光明。

无垢无净真清净

我们曾经垢秽过吗?我们的垢,是净在垢,我们是法身在六道轮回;我们未曾垢。诸法无垢,本清净故。

我们曾经清净过吗?我们的净,是垢在净,我们是六道轮回本法身;我们未曾垢,本来净。诸法无净,本无垢故。

垢时未曾垢,净时本来净,垢净本来无,清净本如是。

垢如浪,净如水;全浪是水,全水是浪,垢净本一如,垢净不二;无垢无净真觉悟。

迷时未曾迷,悟时本来悟

我们曾经迷惑过吗?我们的迷,是悟在迷,我们是法身在六道轮回;我们未曾迷。诸法无迷,本觉悟故。

我们曾经觉悟过吗?我们的悟,是迷在悟,我们是六道轮回本法身;我们未曾迷,本来悟。诸法无解,本无縳故。

时未曾迷,悟时本来悟,迷悟本来无,觉悟本如是。迷时未曾迷,悟时本来悟,迷悟本来无,觉悟本如是。

从来生死不曾有,从来涅槃不曾无

从来生死不曾有,我们未曾沦为生死,生死有而非有的缘故。

从来涅槃不曾无,涅槃的圣洁不曾失,涅槃无而非无的缘故。

从来凡情不曾有,从来圣洁不曾无

从来凡情不曾有,我们未曾沦为凡情,凡情有而非有的缘故。

从来圣洁不曾无,涅槃的圣洁不曾失,圣洁无而非无的缘故。

从来凡情不曾有,从来圣洁不曾无,是真常唯心系的思想;就真谛的思想而言,是不见凡情浪,不见圣洁水——凡情固然是幻有之法,凡情有而非有;凡情如浪,圣洁如水,圣洁是凡情之性,也是不可得法。

从来垢秽不曾有,从来清净不曾无

从来垢秽不曾有,我们未曾沦为垢秽,垢秽有而非有的缘故。

从来清净不曾无,清净的圣洁不曾失,清净无而非无的缘故。

从来垢秽不曾有,从来清净不曾无,是真常唯心系的思想;就真谛的思想而言,是不见垢秽浪,不见清净水——垢秽固然是幻有之法,垢秽有而非有;垢秽如浪,清净如水,清净是垢秽之性,也是不可得法。

不见生死浪,不见涅槃水

从来生死不曾有,从来涅槃不曾无,是真常唯心系的思想;就真谛的思想而言,是不见生死浪,不见涅槃水——生死固然是幻有之法,生死有而非有;生死如浪,涅槃如水,涅槃是生死之性,也是不可得法。

本无生死浪,本无涅槃水

从来生死不曾有,从来涅槃不曾无,是真常唯心系的思想;就顿教的思想而言,是本无生死浪,本无涅槃水——生死固然是幻有之法,生死有而非有,本无生死浪;涅槃是生死之性,也是不可得的幻有之法,涅槃有而非有,本无涅槃水。

不见娑婆浪,不见极乐水

就真常唯心系的思想而言,是从来娑婆不曾有,从有极乐不曾无;就真谛的思想而言,则是不见娑婆浪,不见极乐水——娑婆如浪,极乐如水,娑婆固然是幻有之法,娑婆有而非有,本无娑婆浪;极乐是娑婆之性,也是不可得的幻有之法,极乐有而非有,本无极乐水。

就世俗谛而言,娑婆极乐唯心所成,娑婆心现娑婆境,极乐心现极乐境。

娑婆与极乐如浊浪与澄浪,一真法界如水

娑婆世界如同浊浪,极乐世界如同澄浪,不论浊娑婆世界或者澄极乐世界,都是一真法界的水。

我们可以不见澄浊只见水,或者不见澄浊不见水,但见一真法界的圆澄明净,本来了无一物。

不见澄浊只见水

一心现有垢净,一水现有澄有浊,生活中,我们常会被垢净之相、澄浊之相所迷惑,而欣净厌垢、欣澄厌浊,如此则妄生憎爱;我们欣净厌垢、欣澄厌浊,妄生憎爱,则不见水性;不见水性,则不得真智,不得真智,则虚妄生死,不见真如法性。

一旦我们明了法性,则能了知垢净本一心,澄浊本一水,不见垢净见一心,不见澄浊见一水;将此理用于生活中,则是不见是非、不见荣辱、不见得失、不见彼此;倘若真能明见本无是非、本无荣辱、本无得失、本无彼此,则能彻见法性如如之理,于任何差别法中,都能见其平等法性。

差别心一生,妄起憎爱,于一水中见澄浊;平等心一生,憎爱心息,于澄浊中见一水,彻悟无我,明证无法。

就澄浊但一水,不见澄浊只见水而言,佛教许多理论架构也是依之建立;例如唯识学派的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而言,遍计执性是凡尘的迷惑世界,这是浊;圆成实性是圣者的觉悟世界,这是澄;依他起性,是无性的水;不见遍计执的浊,也不见圆成实的澄,但见依他起的水,不见迷悟但见心。

真常唯心系的一心开二门也是如此,生灭门是浊,真如门是澄,一心是水,不见澄浊但见水。佛教常谈到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是如此,众生是浊,佛是澄,心如水,心造佛是佛法界,心造众生是众生法界,不见澄浊但见水,不见有众生,不见有佛,但见一心。

不见澄浊不见水

不见澄浊不见水,就理论而言,是不见偏计执的浊,不见圆成实的澄,不见依他起的水;不见众生的浊,不见佛的澄,不见心的水。

不见澄浊不见水,引申其含义,就日常生活而言,就是不见是非之澄浊,只见不争不辩之法性;不见荣辱之澄浊,只见淡然之法性;不见得失之澄浊,只见随缘之法性。

本无澄浊本无水

就世俗谛而言,是澄浊宛然一水现;就真谛而言,是不见澄浊只见水;就顿教而言,是本无澄浊本无水——本来了无一物,本无澄,本无浊,本无水;本无偏计执,本无圆成实,本无依他起;本无众生,本无佛,本无心。

四谛、三谛、二谛、一谛与无谛

四谛、三谛、二谛、一谛与无谛,有着不一不异的关系。

四谛是苦集灭道,以二谛而言,苦、集(贪瞋痴)、道(戒定慧)皆是世俗谛,灭的涅槃是胜义谛,另一种说法是苦集是海浪,灭道是水,苦集或苦集道如同海浪,灭的涅槃如同水。

三谛是空假中,何谓中道?空是真谛,假是俗谛,此二者不二,即是中道,洞彻世俗谛的假,和胜义谛的空,不一不异,假与空如同水与浪,全水成浪,全浪是水,即是中道。

二谛,世俗谛的幻有,与胜义谛的空明,不一不异,所有世俗谛的幻有,当体即是胜义谛的空明,空依有立,有待空成,空有不一不异。

一谛,即是透视世有与真空一如无别,好比天中月和水中月,无二不别,没有天中月就没有水中月,所以说唯有天中月是一真;好比我们说世俗谛的假有,都是真空,真空智的圣心,独耀一明,无古今而遍新故。

无谛,相对于前者一谛的即一切法,无谛则是离一切相,一谛是明见一轮清月照古今,无谛则是无江无水无天月,泯一切法,没有什么是佛,没有什么是真理,当然,就世俗谛而言,什么都是佛,什么也都是真理。

大智发于心,于心不可寻

大智,至大无碍,无性,空性,便是大智,空性便是至大的智慧;空性之理,要由我们直凭心性去体悟,所以说大智发于心。

心是空性,境也是空性,没有可寻觅的心可得;心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全心是境,全境是心,心境俱空,没有心可被寻觅。

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

如果我们成就了一切义,就可以体证无古亦无今的实相之理。

义,是指假名的理体,是指空性,成就了一切法皆观照为空性的话,就可以直心体证实相,洞彻法性透三世,法性泯时间相,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说无古亦无今。

生生灭灭无穷尽,证得无生究涅槃

任何存在的有法,都是生生灭灭无有穷尽的法,这是从世俗谛说生灭的无常法无有穷尽。

任何生生灭灭无穷尽的有法,当体即是无常、无我、无自性的无生之理体,无生便是空,空便是涅槃。

生生灭灭无穷尽,便是有法的五蕴,证得无生究涅槃,便是即色法即空性;故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十八界灵明洞彻,界界皆是一真法界

我们的十八界,根、尘、识宛然地成为我们认识外界的内容,我们就会随着这些凡情的认识而落在十八界,落在凡夫的憎爱世界。

其实此十八界,根根、尘尘、识识本来皆圆通,根、尘、识,界界皆灵明洞彻,是我们迷昧了常住真心,才不明悟十八界灵明洞彻,界界皆是一真法界的道理。

十八界是迷惑的凡情世界,一真法界是觉悟的圣洁世界,十八界的迷是悟在迷,本来是一真法界落在十八界,如何转迷为悟呢?见解上明悟十八界本一真法界,言行上但莫憎爱,则十八界自会灵明洞彻,而彻悟诸佛无量光的意境,处处皆自在,有着无尽的光明世界,无尽的宽广世界。

十八界湛寂常恒,界界皆是一真法界

就时间面而言,十八界的根尘识之界别而言,界界灵明洞彻的同时,也是界界湛寂常恒,证悟诸佛无量寿的意境,时时自在,有着无尽的寂恒境界,有着无尽的湛常境界,界界皆是一真法界。

此岸是浪,彼岸是水

当我们尚未遇到三宝时,可能是迷迷糊糊地流转生死,不知道什么是此岸,什么是彼岸。

当我们开始信佛学法了,我们会起道心而厌离生死此岸,欣往涅槃彼岸;照顾好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想要依着清净法,登上涅槃彼岸。

当我们修习到大乘法了,我们会领悟到迷悟不二的道理,此岸、彼岸本无二法,业海觉岸本不二,就第一义而言,本无此岸,本无彼岸,此岸是浪,彼岸是水,虽然身在此岸,一

念觉悟,即此岸即彼岸,即海浪见水性;而明白此岸是浪,彼岸是水,也不见浪,不见水。

(此为慧慕法师之体悟)

智慧是水,慈悲是浪

就智慧和慈悲而言,那是佛教内容的二大要义,在生活中掌握好智慧和慈悲,就是活用佛法。

智慧好比水,佛教的空义,清清明明地点出处世要不沾尘的要义,智慧好比浪,佛教的菩提心,爱心满怀地点出无住生菩提心的要义。

智慧如水,慈悲如浪,也可以说智慧为体,慈悲为用;有智慧的人知道佛果从菩萨得,菩萨从修六度万行而行,修习慈悲,不伤一物,慈心相向,就是在活用智慧。

非清非浊,无背无向

法性不可以言议,不可以识心测度;它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以法性为“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清非浊,无背无向”。

什么是衣服?肮脏的衣服并不能代表衣服这个概念,干净的衣服也不能代表衣服这个概念,法性不是清,法性也不是浊,法性非清非浊。

什么是法性?法性无背亦无向,法性无所不在,法性不会背着你;法性也无所在,法性不会向着你。

觅真不见真,觅道不见道;觅真也见真,觅道也见道

真道,是修道人要努力的方向;可是我们着意要觅真、觅道,却是会觅真不见真,觅道不见道,因为法性动念即乖,不可以着意要体真道之意境。

真,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识心识,但教空心直体,佛心自现。

从另一个方向而言,觅真也见真,觅道也见道,因为真与道皆无所不在,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本无真,本无道;处处真,处处道

真,本无真;道,本无道——法性什么都不是,觅之了不可得。

法性固然什么都不是,觅之了不可得;却又是什么都是真,也什么都是道——处处真,处处道。

诸法无縳,本解脱故;诸法无解,本无縳故

诸法本来无有系縳,妄本空故,诸法本来自解脱。

诸法本来无有解脱,真本具故,诸法本来无系縳。

【存养篇】

* 未牧: 情海漂漂业海沈,内心烦惑比山高,慢心贡高我心生,我执横生不见明。

* 初调: 调制心田不长惑,节身俭口不说非,初调三业不染尘,心月挂空渐明泰。

* 受制: 人人我我是非绕,明知明心最为贵,稍稍心田得闲静,又被忧苦袭静心。

* 回首: 本自平心把道觅,又见烦惑浪浪来,一调一伏心渐静,又是名利沾染心。

* 驯伏: 我慢不生谦下意,新新心志不染情,是非荣辱不沾身,淡忘我执无我志。

* 无碍: 自心明明不碍境,境自如如不妨心,心境一体空寂意,法尔如是空心怀。

* 任运: 晴空不妨有风雨,一心任运逍遥意,圣心常明无垢染,春风平和冬天日。

* 相忘: 忘自忘他达人空,忘名忘利自淡泊,能忘所忘俱空寂,清空明月自落尘。

* 独照: 无有一物似秋月,不染离尘清明心,圣心离垢不住有,非古非今遍新故。

* 双泯: 无縳无解无一物,无来无去本不动,真心处处是清辉,江月不动天月明。

* 未牧: 凡情如海瞋恚生,内心俗情比水长,慢心自生我意生,我爱侵袭私情生。

* 初调: 初调心田不长闇,不见星空不见天,明见星空明见天,本无星空本无天。

* 受制: 荣荣辱辱本挂心,稍见不沾荣辱田,心中渐明得失忘,黑闇又来染明心。

* 回首: 调心自见清明心,又见烦尘侵袭来,渐调渐伏心渐清,又见名利染世俗。

* 驯伏: 我慢不长任人轻,见境如幻不着痕,得失是非不挂怀,无男无女不着尘。

* 无碍: 心不碍境本澄寂,境不碍心是静明,心境不妨本如如,无心无境自清辉。

* 任运: 万般随缘日日新,即有即空明圣体,无惑无垢不沾尘,天天心新不着昨。

* 相忘: 忘荣忘辱本淡泊,忘天忘月是心月,能忘所忘泯相对,清新明辉不著相。

* 独照: 清空星河遍清心,独有一月净洁明,日光金色满天耀,时空一如性空意。

* 双泯: 无彼无此是常寂,无动无静本禅心,无天无地本一体,天月水月无映对。

* 未牧: 业海漂漂情海沈,内心我慢比山长,我心自生尘俗染,我见横生不清尘。

* 初调: 心海澎湃渐平静,不见烦惑不见真,本无烦惑本无真,星河天空本一体。

* 受制: 是是非非本挂心,稍见不沾得失田,心中康泰荣辱忘,无明又来浮沉心。

* 回首: 不住调心不住明,不住不调不住空,调心不调心自调,转眼又见惑染来。

* 驯伏: 不贪无恋洁净意,不甜不软不染俗,无瞋不怨心田厚,不慢不覆自清明。

* 无碍: 人我荣辱不妨心,境自如如不见惑,全心现境如如意,法法无碍心自闲。

* 任运: 清月伴随心心新,星光闪耀日日明,任运无我逍遥意,处处笙歌不沾尘。

* 相忘: 荣辱一如无敬慢,无贵无贱忘高下,不瞋不慈心淡然,无凡无圣皎洁意。

* 独照: 天月独明不见空,水月澄静不见水,天月水月本一月,无有天月无水月。

* 双泯: 明月照空遍银光,一日不动处处明,无新无故无古今,无常无断无人我。

* 未牧: 身心疲惫无善心,烦惑袭心不见真,皆见凡尘争名利,无有歇心慢心高。

* 初调: 觅真调妄为见道,初调心田不长暗,本无一物可沾尘,念念澄明天空意。

* 受制: 纵知人人是真心,偏生习染烦惑暗,渐见清明真心显,转眼又是贪染生。

* 回首: 浪浪皆是烦惑心,心心意满贡高生,业风所吹烦惑起,荣辱挂心无澄寂。

* 驯伏: 三宝为尊心意静,常怀惭愧心恒明,妄心调伏无敌人,真心渐显清明心。

* 无碍: 夕照清空本无碍,法法圆融体自明,心不碍境境寂然,境不妨心如如意。

* 任运: 心心任运无分别,真心一现自平等,清明本心澄然意,悠悠闲闲晒日光。

* 相忘: 忘澄忘浊心水静,真水如如现澄浊,本无澄浊本无水,清空明月不着痕。

* 独照: 大地皆归寂灭场,法法澄然见真心,星空朗朗月光遍,清辉本心绝尘染。

* 双泯: 来来去去无来去,荣荣辱辱无荣辱,系縳解脱无縳脱,本来面目澄明天。

* 未牧: 世间礼义不住心,不为心明奔波财,人人我我荣辱沾,是是非非横挂心。

* 初调: 无澄无浊非背向,心月渐明不住尘,心水静静菩提现,澄明雪光映万千。

* 受制: 业力所牵不见真,不静不明烦惑生,静心稍明心海宽,又见私心为自我。

* 回首: 烦惑自生如梦境,梦心染浊世间情,不明不白心念乱,来来去去是我执。

* 驯伏: 静静明明定慧持,不覆不慢无骄意,是非礼让道义长,一颗净心如明珠。

* 无碍: 事事无碍无烦惑,心境不妨本如如,梦心真心原是一,哪有迷情哪有悟?

* 任运: 心心无我自在怀,悠闲本心不着埃,清清明明不沾尘,荣辱得失如浮云。

* 相忘: 莲华不染世情浊,忘恚忘恨不长瞋,忘贪忘恋心自在,离系无我一念明。

* 独照: 明明白白一真现,清清净净绝尘埃,慧日一明遍法界,万象皆空不住空。

* 双泯: 迷悟本无体真心,梦心梦境原是幻,心境本空无一物,哪有是非沾染身?

* 人争我退让,人让我退让

任世变修吾道,将心来与汝安,平常心处处道,本无心心自安。

* 时时常怀惭愧,才会事事问心无愧

荣中不见荣,辱中不见辱,荣辱不沾身。

是中不见是,非中不见非,是非任起灭。

得中不见得,失中不见失,得失本泰然。

* 事事将心比心,处理别人的事情时,要当成自己的事情一样处理;

愿众生离苦,处理自己的事情时,

要考虑别人的立场才能处理。

* 自己有理时,不妨说“请你帮我藏”;自己有理时,不妨想“自己未必是”。

当自己是“道理”时,请分给别人“朋友”;

当自己是“朋友”时,请分给别人“道理”。

* 扬人之善,勿隐人之善;隐人之恶,勿揭人之短。

什么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悭吝之心行,慷慨大方,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嫉妒之心行,随喜他长,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瞋恚之心行,调柔无怨,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高慢之心行,谦虚无我,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悭嫉瞋慢之心行,便是有成就的菩萨行者。

什么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覆藏之心行,坦荡光明,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爱名之心行,不恋名位,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贪利之心行,不爱财利,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无明之心行,智慧清明,便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覆贪无明之心行,便是有成就的清净行者。

不起无益于人的心念,不到无益于人的地方,

不发无益于人的言论,不写无益于人的函件。

* 什么是道心?日日调伏身口意 什么是道心?悟本无心心自调。

学会淡泊名利,比得到名利好;

学会毁誉不动,比得到称誉好;

学会不生烦恼,比得到顺境好。

不求成名来利,求真修实证;

不求成名来利,求真实益生。

不敬不慢,唯敬无慢;

不覆不露,唯露无覆。

受,只宜少,不宜多;

施,只宜多,不宜少。

给自己,可以少,不宜多;

给别人,可以多,不宜少。

对自己好,是增长我执;

对别人好,是增长慈悲。

心中晴朗时,当愿众生心中充满阳光;

心中阴雨时,当愿众生心中充满阳光。

把理智引导为无二慧;把感情引导为菩提心。

把意志引导为悲智双运。

* 让人时,不妨说“请你帮我吃好东西”人让时,不妨说“你会吃得到好东西”

对自己,要不争面子;对别人,要给人面子。

施时欢喜别人得;得时欢喜别人施。

* 别人“大声”时,我就要“小声”别人“小声”时,我不应“大声”。

自己“白白”时,不争着要别人看自己“白白”;自己“黑黑”时,不可以要别人看自己“白白”。

* 就自处而言,我们应当单纯及老实,这是求真的心态

就处世而言,我们应当圆融及厚道,这是求善的心态。

【调理篇】

* 寻牛: 业风所吹不见真,业识暗昧只见尘,只求离系真心现,法法自真本无我。

* 见迹:

听法闻教为明心,自知真心本菩提,只要心心向真道,哪怕不见菩提影?

* 见牛:

凡识涌动昧心田,心心欢喜见真心,时昧时明一心现,宛转便见道消息。

* 得牛:

法法无生心自寂,一目了然法性空,一心明明宁宁止,法法本幻恐着尘。

* 牧牛:

日日顾心不长闇,恐心田昧烦惑生,时时光明不忘真,惟恐无明闇又来。

* 骑牛归家:

本无凡尘可消除,欢欢喜喜一灵光,心光明明无暗识,一心清朗不着秽。

* 忘牛存人:

体得真意忘言议,意会存心朗朗明,神测难知道消息,无有我生道自具。

* 人牛俱忘:

顺逆一如忘圣凡,法本无我谁求道?法空人空体真寂,不智不识清智朗。

* 返本还源:

宁宁明明不著相,日日清清一空灵,水中现月心水静,如如天月本自明。

* 入廛垂手:

世尘本是绝尘埃,人人皆是吾师友,入世度众不着空,心心欢喜至性显。

* 寻牛:

暗识不长善心生,暗夜星光如心光,时时勤把心光亮,自能体真无烦忧。

* 见迹:

闻法明心将真觅,稍见菩提意净怀,本来无心处处佛,哪怕不见真消息?

* 见牛:

心识如水时澄浊,但见一水忘澄浊,不见澄浊如如意,时澄时浊但一水。

* 得牛:

一见真理自忘忧,八风不动心田明,毁誉如如不见尘,不见荣辱心淡然。

* 牧牛:

顾心不长痴暗识,真性待显不失真,明明朗朗一心寂,亮亮秋空清辉遍。

* 骑牛归家:

调心如意不长慢,心光明明无无明,归乡之路蝉声雅,清风伴随唱僧歌。

* 忘牛存人:

真心一现悠闲意,独有一星亮秋空,新月明明半弯牙,月明星空明见天。

* 人牛俱忘:

本无真理可待寻,本无我身可执取,本来清净无尘垢,哪有俗染待清除?

* 返本还源:

焕然一新心净洁,天天清心不着尘,心水静时现江月,本来面目本如天。

* 入廛垂手:

世间尘俗不着染,众生离苦是我愿,接引众生离浊世,市场本是净道场。

* 寻牛:

世间凡情不系我,名利如幻无可恋,盼望觉醒见真心,回归本心大自在。

* 见迹:

闻真空义涤尘垢,一袭僧衣四海游,丛林钟声叩响时,空心明静见道意。

* 见牛:

不为名利愿向道,稍见真理忘尘俗,只要一心盼觉醒,哪有梦昧在心田?

* 得牛:

无生法味一品尝,方知修道乐趣多,触目皆道心恭敬,转眼又见暗识生。

* 牧牛:

调心如意不长瞋,觅道自在不生贪,偶而心田昧略时,又见我执横生长。

* 骑牛归家:

逍逍遥遥道意存,明月伴随沐清风,一曲无生不死歌,唤醒多少梦中人?

* 忘牛存人:

本无我人但见空,本无澄浊只见水,焉有垢净在一心?真不待寻本如是。

* 人牛俱忘:

忘我忘法无我法,忘澄忘浊无澄浊,无净无垢无净垢,哪有荣辱可挂心?

* 返本还源:

一目了然无声色,行空不证有不着,日月于空不住空,莲华于水不着水。

* 入廛垂手:

心心如意本自在,念念清明佛在堂,真心一显悠闲现,众生依怙明导航。

* 寻牛:

业海浮沉不见真,只问忙碌为了谁?不如真心把道寻,道意一显自见真。

* 见迹:

闻法本为明真意,心月本在不待指,不碍一指明心月,忘指忘月见心月。

* 见牛:

见春见夏无春夏,见秋见冬无秋冬,一空本无四季节,哪有春夏与秋冬?

* 得牛:

生死流转非流转,即有见空得真意,仔细谛观流转性,生死本来无流转。

* 牧牛:

日日顾心不烦忧,识河一止清心现,细体生死流转意,方知本来无生死。

* 骑牛归家:

自在逍遥处处真,一曲山歌不沾尘,苍松耐寒长青意,山童闲看白云飘。

* 忘牛存人:

一心寂寂真意中,不入外境世尘空,只见真智不见识,不见白云只见天。

* 人牛俱忘:

书香心香遍室香,戒香本具岂待寻?定香慧香处处香,哪有凡识与圣香?

* 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自在心,纯良心田素心清,何处非道把道觅?处处红莲是家乡。

* 入廛垂手:

只愿众生离苦痛,只愿众生善愿成,悲心不灭度幻众,慈心为怀体大悲。

* 寻牛:

情河长流生死间,名利縳心怎自在?不如向道把真寻,一见真理自无縳。

* 见迹:

一曲无生不死歌,唤醒多少梦中人?心月渐明康泰意,得尝空味一纯真。

* 见牛:

见荣见辱无荣辱,见得见失无得失,一空本无欣与厌,哪有荣辱与得失?

* 得牛:

生死流转是无常,真寂清净是涅槃,流转还灭本一体,无我一现绝真妄。

* 牧牛:

调心渐好光明现,识河长流浊换清,细体三宝真净体,方知生死本来无。

* 骑牛归家:

自在逍遥处处真,一曲山歌不沾尘,苍松耐寒长青意,山童闲看白云飘。

* 忘牛存人:

不见流转出生死,不见世尘只见真,闲看庭前花开落,宠辱不惊天空意。

* 人牛俱忘:

心香一瓣供诸佛,清新人间走一回,一缕戒香留芳意,慧体一明心海宽。

* 返本还源:

素心清净不挂碍,纯良心田不长暗,返本还源逍遥心,处处自在是家乡。

* 入廛垂手:

践地唯恐地疼痛,只求众生心欢喜,慈悲为怀导明航,菩提心生道意存。

* 无迷无悟真觉悟,无縳无解真解脱

无晦无明真光明,无垢无净真清净

无凡无圣真圣洁

迷本非有迷,悟本非有悟,

迷悟本来无,觉悟本如是。

縳本非有縳,解本非有解,

縳解本来无,解脱本如是。

晦本非有晦,明本非有明,

晦明本来无,光明本如是。

垢本非有垢,净本非有净,

垢净本来无,清净本如是。

凡本非有凡,圣本非有圣,

凡圣本来无,圣洁本如是。

迷时未曾迷,悟时本来悟,

迷悟本来无,一真本如是。

縳时未曾縳,解时本来解,

縳解本来无,解脱本如是。

晦时未曾晦,明时本来明,

晦明本来无,光明本如是。

垢时未曾垢,净时本来净,

垢净本来无,清净本如是。

凡本非有凡,圣时本来圣,

凡圣本来无,圣洁本如是。

迷时未曾迷,悟时未曾悟,

迷悟本来无,一真本如是。

縳时未曾縳,解时未曾解,

縳解本来无,解脱本如是。

晦时未曾晦,明时未曾明,

晦明本来无,光明本如是。

垢时未曾垢,净时未曾净,

垢净本来无,清净本如是。

凡本非有凡,圣本未曾圣,

凡圣本来无,圣洁本如是。

* 施本非有施,悭本非有悭,

施悭本来无,慷慨本如是

持本非有持,毁本非有毁,

持毁本来无,持戒本如是。

忍本非有忍,恚本非有恚,

忍恚本来无,不瞋本如是。

进本非有进,怠本非有怠,

进怠本来无,用功本如是。

静本非有静,动本非有动,

静动本来无,禅定本如是。

智本非有智,识本非有识,

智识本来无,真智本如是。

* 不见生死浪,不见涅槃水,

星空如浪空如水,不见星空不见天,

本无星空本无天

悲心不灭,不忍众生受一丝苦痛;

智慧明心,不见有一法实在存在。

慈悲如同海浪,浪浪皆侵向彼岸,

心心盼众生离苦;

智慧如同海水,水水皆洗涤凡情,

念念盼众生明悟。

* 从来生死不曾有,从来涅槃不曾无

从来凡情不曾有,从来圣洁不曾无

从来垢秽不曾有,从来清净不曾无,

从来娑婆不曾有,从来极乐不曾无,

从来迷惑不曾有,从有觉悟不曾无,

从来是非不曾有,从来不争不曾无,

从来荣辱不曾有,从来淡泊不曾无,

从来得失不曾有,从来随缘不曾无。

* 从来生死涅槃不曾有,从来涅槃不曾无

* 从来凡情圣洁不曾有,从来圣洁不曾无

从来垢秽清净不曾有,从来清净不曾无,

从来娑婆极乐不曾有,从来极乐不曾无,

从来迷惑觉悟不曾有,从有觉悟不曾无。

迷是悟中迷,悟是迷中悟,

迷悟本来无,觉悟本如是。

* 诸法无縳,本解脱故;

诸法无解,本无縳故。

诸法无垢,本清净故;

诸法无净,本无垢故。

诸法无迷,本觉悟故;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要去净土,何必带死老鼠

气味相投 有一种鸟,在这天地间什么甜蜜的水果、芬芳的...

弘一大师劝念佛

在弘一法师诸多开示、论述中,提及净土法门的很多,无...

再也不会有比跌跤更糟的事了

日本京都大仙寺的住持尾关宗园,是当代著名的禅师,也...

证严法师:静思忏悔

△ 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坠落;自我批判的认错心...

众生易度人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

遥指海东新月上,后世的禅宗,把祖师悟道的故事编集为...

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

原来不打妄想是非常快乐的

未到地定跟初禅相貌的差别,这以下讲的很清楚:谓由心...

格言联璧

学问类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什么样的菩萨有资格称作「乐行惠施」

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 什么样...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感应

大乘佛法的一个观念是这样,诸位要知道,你要修圆顿止...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只一念间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故儒云:人心惟危...

对娑婆的爱取调伏到最低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种招感,就是...

【佛教词典】不正知

不正知者,烦恼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

【佛教词典】历游天竺记传

《历游天竺记传》,一称《法显传》,或称《佛国记》,...

主导生命的两个力量

佛陀在经典当中告诉我们,生命就像是无止境的水流,这...

丰子恺《十二生肖》漫画

丰子恺《十二生肖》漫画。以上作品由丰子恺原创,吴浩...

信愿法师《生死之解脱》

没有生命,一切希望,皆是空谈;没有生命,一切理想,...

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1、佛陀与父亲净饭王 《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

善用金钱

财富必须被善加利用,以便增进你和他人的福利。假如一...

福禄没有了,吃的东西也没味道了

你看有什么得不得呢?见了性的人,具足大智慧,大辩才...

佛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

问: 佛教常言: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云何破除五蕴?且...

【佛学漫画】观音菩萨

【佛学漫画】观音菩萨...

好机会在哪里呢

某国王有甲、乙二位大臣,甲大臣为国王所喜,乙大臣却...

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静》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复的挣扎;重复的创伤、...

才华一不小心就会害死修行人

有时候前途的有无,牵涉到个人才华的高低。因此才华一...

付出,不是发给东西就好

南非治安不佳,不少慈济志工都曾遭遇抢劫。有一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