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地藏经》临终篇

2017/01/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地藏经》临终篇

死生事大。人,有生就有死。死,是人生必经之途。

大众对于“死”常持避讳、畏惧的心态,甚至闻之色变,结果如何?死到临头,百般怖畏,不安而终。这样真的比较好吗?

面对死亡,印光大师为大众做了很好的示范。印光大师一心念“死”,认为“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如此“死”非但不可怕,更可作为学道精进的自警,原来“死”是这般的有意义!

《地藏经》对于“死”有着一番深切的教育:

〈如来赞叹品第六〉

1.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尪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灯、或施常住。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是

〈利益存亡品第七〉

2.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3.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4.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5.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6.如是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7.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8.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

9.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简述重点有三:

一、回向先亡,圆满孝道:

“孝”是学佛根本,能够尽孝道,才能成佛道。父母在世时,恭敬孝养以安其心、养其身;父母亡故了,则藉诵经、布施等功德力帮助往生善处。不论存亡,子孙皆能一心孝敬,这就是“孝”的真实精神,也是佛菩萨慈悲开示的要因之一。

二、佛恩似海,至死未已:

佛菩萨谆谆勤劝,众生藐藐不悟。迷迷煳煳过了大半辈子,临终之际才知此生误矣,佛菩萨慈悲,不放弃一线契机,纵使造业深重,只要临终一念-“真诚忏悔,一心归佛”-就能转迷成悟,为往后种下解脱因子。

三、临终一念,往生关键:

临终之际,气衰体弱,神识昏昧,最易招引各方鬼神,亦是业主菩萨讨报的时机。所以许多临终大众会见人所未见、听人所未听:仇人讨债、先人呼唤、无形围绕……,就是修行人也可能乱了方寸,甚至由正入偏,误往他趣。 佛菩萨大慈大悲,劝告大众要好好抓紧这一刻,心定气稳不为所惑,才不会误入歧途,追悔莫及。

《地藏经》告诉我们“死亡”的真相,就是教导我们不要贪生怕死,要明了死亡是旅程的转接,而不是一切的终结,所以要勇敢面对死亡、学习接受死亡,更重要的是明白死亡的真意--好好把握人生。

即如印光大师所言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死”有何惧?实为提醒修行的警策。

又《法句经》云:

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老则色衰,所病自坏,形败腐朽,命终自然。

是身何用,恒漏臭处,为病所困,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见闻变,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

昼夜慢惰,老不止淫,有财不施,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为自侵欺。

人身难得,人身有限。不以有限人生,修证无限福慧,实在可惜!

而佛在《四十二章经》的开示更如暮鼓晨钟: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人命呼吸间。好好认识“死”,懂得及早修行才是真智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业行人如何修死观

老病死苦乃吾人大患 《佛说无常经》言:外事庄彩咸归坏...

亲人临终不愿往生,该如何劝导

问: 我的亲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亲人并没有求...

一心三观和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问: 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净界法师...

人生短暂须自警,放逸懈怠生死径

我年青的时候接触过一些老和尚,一说到修行他们常常会...

传印长老的临终开示是慈悲之极的话

去年我们上传下印长老往生,你说他出家七十多年,临终...

为临终的病人指一条路

宋代有个荆王夫人也是站着走的,有人神游极乐世界,还...

遇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下该怎么办

你在遇到紧急情况,如果是你自己的话,先调整心态,再...

地藏经消业障法门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经中的孝经。佛在忉利天为母说...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化解冤亲债主的方法

要知道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在恶道里没有能力解脱,完全...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

七种降脂清肠的食物

营养学家认为,经常吃些降脂清肠的食物,不仅能排除油...

敦伦尽份、苦乐随缘、感念佛恩

佛法使我们的心开放,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赋予我们全...

【佛教词典】昆仑子

(杂语)又曰昆仑奴,昆仑国之黑人也。晋道安色黑,故...

【佛教词典】五种布施

依布施之对象分有五种。即:(一)施远来者,(二)施远去...

弘法利生需要剿灭个人的私欲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

菩萨能开娱乐场吗?如何认识他是菩萨

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有种方法,叫四摄法。 四摄呢,同事...

佛教的弘法人才太少了

中国的宗教市场非常非常的广大,很多的居士包括潜在的...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并不懂得如...

因为不知道,所以勇敢

一个下雪的晚上。农村有户人家,半夜里有人敲门。主人...

心不知心,如何万虑休

在不念阿弥陀佛名号之前,我们每天都在打妄想,都在念...

食肉是人类既残忍又自残的贪欲

美国素食者协会调查显示:粗饭素食在美国渐成风尚,全...

大乘佛法为什么叫「大」呢

先看大乘,先解释乘这个字,乘是指车乘,车乘有运载的...

【推荐】难道您还没有玩够吗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本焕老和尚与印顺大和尚的法缘

本焕老和尚是如何培养训练印顺大和尚的 众所周知,印...

民国高僧谛闲法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给大家介绍了这么多的净土祖师,几...

文殊菩萨与净土法门的因缘

文殊菩萨为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又与普贤菩萨同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