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

宏海法师  2019/07/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七讲)

好,我们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学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各位晚上吉祥,我们今天还是《净土决疑论》的第七讲。晚上我去阅藏室找法本的时候,也打妄想。回想了一下,自己号称讲法也这些年了,不知不觉就老了。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人和这个老,这个老不仅仅是年龄上的老,今天我们开始打个闲岔,请大家见谅。

一个学佛学得越久,以佛弟子居士的身份自居了很久;还有一个活得越久,这个也就是确实是从年龄上来讲;另外一个自认为修行了很久;这个学和修是两码事。如果说没有很大的进步;如果说虔诚、恭敬心已经麻木了很久;就很容易落入到一个固执的地步。大家扪心自问一下,看看有没有。

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净土决疑论》,跟印祖问答的这位禅者,我感觉到在他身心的世界中,也已经体现出来这方面的一个弊端。

所以大家听闻佛法是这样的,有时候为什么说我们闻法太重要了,甚至是决定性的重要。是因为我们的心性或者是我们念头,从来没有到过诸佛菩萨祖师开示的这种灵性的境地。比如说,我就是在依样画葫芦,大家听到以后很受用,往往是一念间的事;或者有的人善根比较深厚的,能够相持片刻的事。

可是真的究竟圆满,是要我们念念在这样的一种法性的相应中,所以说这个成佛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真的没有净土法门这样的摄众,广结法缘,成就末法时期的话,佛法确实真的有时候是形同虚设。因为修的人,证的人没有嘛。

所以大家在此,我们也要洗心革面。每次把这一念前的这些,此前所有所谓的法喜,修行,觉受等等,都把它再进行归零。每一次的听闻,每一次的学修,都让它像初发心一样的纯正,虔诚起来。我想这是对一个已经老化程度的人,会有些许的帮助。

在上一讲中我们落脚点讲到了,他说到净土,也说到华严。今天是从禅法讲起,说到枣柏大师,关于他说‘净土是一个权巧法门,不是究竟法,是方便法。’印祖回应到说:这个是因为他没有看到《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

那么他又拉出来一位大德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不是也是同一种,这个虽然经典没来的预判吗。那印祖说: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因为经典里面可以推出来确凿的证据;但是另一个是净土法门无上的这样的一种究竟法,菩萨都不可以预断。所以尽管李长者注释《华严经》,但是他对于净土方便的判法,是有所偏颇的,这个我们明确就可以了。

好,我们今天开始再从另一个环节问答,开始了解。首先这个禅者,真的有时候有不知好歹者。有些问题,我们学佛,佛教界明显存在的问题,他不是一个人容易犯,而是一个群体都在容易犯。所以往往就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感觉,看你能怎么样。所以下面一个新的问答,他已经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可以说引火到一个宗派的风格呈现上。

你看这个禅者问:“禅宗诸师,多拨净土,此又何说?”

这个确实是在佛教界存在的一个常相容易犯争论的一个地方。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个禅者,此言一出,却也正好证明了他不是什么好的真的禅师,不是什么究竟的禅师。为什么?因为禅净本来是一门,净是禅之净,禅是净之禅,怎么会禅宗去诽谤净土呢,排斥净土呢。

你看,最有名的彻悟禅师,他在讲到说禅宗的祖师(待会儿我们也要讲到“佛这个字我不喜欢听”),彻悟禅师会通的非常好。他说:哎呀,这才是念真佛呀,实相念佛。传老那会儿(这个话我常提起),他说一个人学教、学宗是否通透呢,就看他对净土的态度。所以说真正的禅者,他是不会拨净土的;开悟的人,更绝不会去排斥净土。

这禅宗诸师都是半吊子师,以宗师自居,但是没有见性、空口无凭的禅者,那么他容易犯这个毛病。印祖因为是通宗通教通净土的人,所以这点问题,当然不在话下。

你看印祖说:“禅宗诸师,唯传佛心。所有言说,皆归向上。汝参禅有年,尚不知此。则汝之所解,皆破坏禅宗之恶知见也。”

禅宗的大师、大祖师们,他叫唯传佛心,以心印心。所以一方面禅子高妙,确实释迦牟尼佛跟迦叶尊者当时对法的时候,那不知道的人太多了。但是禅者简洁明快,也是所有的法门所难以企及的。其实它很简单,很简单。什么是佛心?就是无心之心,心就在了不可得处之心,这就叫佛心。

当然我们这样说一下,这个法能有一念相应的人也不多,我们也是照着祖师的说一下。可是所有禅宗的开示,他是想方设法让你上道,悟这个言外之境,不在思维语言中,所以叫“皆归向上”。就是让你“见月”,看月亮。

所以禅宗的手法,那它当然一定是要扫除一切当真的一切知见,认真的知见。它从这个法上来讲的话,它不仅仅是扫除净土的知见,包括禅宗的知见它也要扫除的呀,是这样的一个要究竟就彻底往究竟了说,这才叫“所有言说,皆归向上。”说你自己参禅了这么多年,你居然连这个基本的教义都拎不清。

所以印祖才说:你不仅仅是破坏净土,你也是破坏禅宗的一个恶俗知见的人。

我们在这里再把《印祖文钞》中,给大家分享两段话,来体悟一下,所谓的禅境。

印祖就讲过:“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从理性上说。“此真谛之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是显这个性体。

性体是什么呢?它的当体就是平等法,无差别法,这叫性体。可是无差别法是指的相上无差别,不是指的作用上无差别,因缘上无差别,所以又说:如果论修持的话,一法都不能废。

你看,禅宗认真到什么程度啊,因为我们一听禅宗的畅快淋漓,就觉得禅宗肯定是无所谓,很潇洒。我们很多时候把潇洒和这种玩世不恭给弄在一起;那包括禅宗,我们也往往容易把不著相和什么都不干弄在一起。

可是禅宗认真到什么程度呢,不做即不食,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你想想,祖师爷们对于因果的缘起法中的认真程度。所以说: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说:此俗谛中之一立一切皆立。就是任何一法,都要认认真真地依照世间的事相上的套路来。

“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前面讲到性体,就是它的平等。这里讲到的性具,就是它的差别,平等性,差别相。差别相中去掉这个相的虚妄、执着,那么就是平等性。平等性中不妨碍缘起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那么就是它的差别性。差别、平等都是在性上体现,都是在相上当体就是性的体现。如果我们非要抛开修行具体的这种事相上去认真的操作,你去觅这个佛心,到哪里去觅嘛。

就好比我们五个手指虽然长短不一,但是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手呀。你要是非得把五个手指全部剁了,才能够见这个手吗,这个差别相全部抹平了,才见手,手也没了。所以在这点上,大家再再的我们讲,大家也要数数的去熏习正知见。

这个禅师他还是有料的,他又说了,“问:博地凡夫,岂敢自任。”

你看看他是懂,我一个凡夫哪里敢自己就这么说,说禅宗的祖师们去排斥净土,是非净土,不是我自己在这儿杜撰的,是:“诸祖诚言,断可依凭。”

说我有证据,什么证据呢,大家来看。

“六祖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这是一个公案。

第二个:“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则又何说?”

首先第一点,他提出来的这两个人物,确实是非常伟大。一个六祖慧能大师,那是我们中国佛教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命脉源头,我们大乘佛教禅宗真正的这种开拓启动者,这个是不容怀疑的六祖大师。那么另外一个赵州,就是指的赵州从谂禅师。他在这个禅宗乃至佛教史上的地位,也如同泰山北斗一样,非常重量级的一位人物。所以他们所说的话,我们现在就明确,是可以所依凭的,没有问题。

但问题出在哪里呢,反记法义。我们此前不是跟大家说了,我们听法的时候有一个“五不记”,其中有一个就叫反记,他把法给听反了。

所以你想,如果一旦听反了,他还拿出来这样权威的大祖师,你总不能指责他了。像六祖说的这个话是在《坛经》中,那《坛经》怎么会有错呢。确实有讲述:东方人造了罪的求生西方,那西方人怎么办。所以我们一般一读这个话呀,从字面上就容易错解,怎么错解呢?就好比说净土提倡的带业往生,好像在投机找靠一样。他就是说,东方人有罪的可以靠,为什么?靠到极乐世界,带业往生。那西方人造罪靠谁呢?从字面上浅白的这样用分别心去理解,其实就是说,那你往生净土有什么用呀。对吧,你天天求生净土,你所谓的求生净土,那净土中的人也在烦恼了,求生哪儿呢。所以往往这个确实千百年来,被人用作拨净土的证据,确实是可怜可笑。

这一句话我们自己学习一下,也依照祖师们的一种汇通。他的正义(正面的义趣)是哪里呢?一个:六祖慧能大师他是禅宗之人,首先禅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对吧,这是佛法的核心,禅也是这样子的。那么他(慧能大师)说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他意思是要劝我们要修善,而不要造罪。你要听到,你要往这儿听,不管东方人也罢,西方人也罢,不造罪,那就无妨,对不对。这个法是把我们往这儿引,这是从修一切善来讲。另外一点,从离一切相上来讲。他(慧能大师)不是在破往生呀,他是在破人执著东、西的定向,而不是破这个往生之法。

所以下面印祖也提出了,说这句话如果你要真的依着六祖这样去死执崖板的理解,印祖就提出了,西方净土何来造罪之事呀,极乐世界没有造罪这么回事,连造善都了不可得,何况造罪呢,是不是。这是六祖的名言,但是很容易听错。六祖绝不会说错,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见解。

那像赵州从谂禅师也讲道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其实这样,大家要知道,因为禅宗跟净土,确实用功夫它的手法不一样,一个是泯一切法,一个是具一切法。所以它泯一切法,当它的功夫用到极熟的时候,它就只剩下一个贴身的布衫,一个小贴身内衣,马上就要成佛知见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必须要下这个狠手,断他的意识流,让第六意识的妄想生灭给它截断,第七识的我执,即刻给它打开、打破,所以来这么一句。就好比我们后面的“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你看另外祖师也有公案,说上面写一个“佛”放在椅子上,他就不敢坐。就问说,‘哎呀,你还有这个。’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他是为了让他见性,而说这么一个险法。为什么说危险?不是说祖师爷说的不对,是我们听的人很可能听歪。所以它不是破净土的,不让念佛。我们不能把祖师的悲心当作险心来用,就是用心险恶的来用。那实际上你自己是什么居心呢,对吧。祖师们的公案,在紧急关头,他一次性的用一下,你如果当作真实法的话,还在那儿第二次,不断地在那儿强化见解,不断的说这个法。

那么赵州禅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他已经是老师,他老人家已经真实证到这个地步了,才敢如此地狮子大开口,说这个究竟义。可是真正一般的人,他口里说的禅理多,但是他心里真实是轻慢实行。口说禅理,心轻实行,这是所有人,大家一定要明了,就是真的会这样,每个人都会这样,你、我、他,是个人就会这样,不要以为自己是例外。所以你说破这个执著,破这个定见,问题是我们现在连恶见都没有除,你怎么去除这个善见,对不对。

我们现在还没有起三乘的见解,我们就打算先把佛见给破了,这行吗!你还没起佛见,你怎么去破这个佛见?佛的见解。这都是大祖师过来人,已经彻底入到这个佛知见,那么他们知道佛知见不是执著佛的定见,而入的佛知见,是破了佛的定见,正好入佛知见。这个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如果真的是要漱口的话,诵经,那就嘴都不要动了。所以我们要知道,禅宗是为了得这个义,故而忘这个言,才说这种话。

我们现在义根本没得到,倒把言给记了个深刻,用此言来破彼言。从印祖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几条。

大家来看:“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识取自心。汝当作训文释义,辨论修持法门。所谓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几许误哉。”

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六祖的这句话是直取自心的,你把它当作常理来推广、运用的话,是不对的。你不能以这个思辨,不能用这个来思辨修行的法门。“所谓认驴鞍桥”是指的什么呢?就是毛驴背上那个鞍,你把那个鞍,好像也是这样弯的,认成自己亲爹的这个下巴壳了。那差的不是一点,实际上就是比喻没见到佛性,错认了消息。

所以传印长老这里也引用,他说:“因言荐理彰吾教,得意忘言显本宗。”这是引省庵大师的诗,这才是对的。这里本来是辩论修持法门的训文释义,当作直指之语,几许误哉。“几许误哉”就是你差的太远了,你听到哪儿去了。

当然对于六祖的直指语作为契入,印祖也做了一个大段的回应。我们大家来学习这个《净土决疑论》,也是需要有净土根本的一些见解的,乃至说知识吧。比如说娑婆世界的教法次第修行,怎么能够超凡入圣,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极乐世界之所以称为净土,净在哪里,起点又如何,这些我们都要明辨了解的。否则就不能知道说净土的好处的好,方便的便。

印祖的回答我们来看:“汝须知西方之人,见思净尽,进破尘沙,及与无明。只有进修,绝无造罪之事。”

首先第一个就是说,往生极乐净土的行者,这就关系到我们对于净土法门的好处的判断,已经与生死无关了,见思烦恼在这儿已经断了,这是一点。所以他就不存在造罪之事,三界之内的恶业,没有这个因缘。

再往下看:“谓彼求生何国者,若在此间,未断见思,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人,则生凡圣同居净土。一生彼土,则见思二惑彻底消灭。喻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若是见思净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分破无明,则生实报无障碍净土。无明净尽,福慧圆满,则生常寂光净土。”

这段话是说极乐世界往生的菩萨,已经不再造罪的层面上论。那么再进一步论的话,这不是问了说,‘那西方人造罪,求生何国。’那你一定要说他求生何国呢,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行者,他也是有求生净土的增进的。也就是他到底选择求哪一个国土呢。

那我们一听这个话,感觉说‘怎么往生到极乐世界,还又要往哪儿生呀?’所以大家看,我们学《弥陀要解》的时候,极乐世界也是有四种国土。我们一般带业往生的人,比如说没有断见思惑,仗佛慈力带业往生的人,是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一生凡圣同居,见思二惑就彻底消灭了,这就是前面讲的怎么还会造罪呢?见思烦恼都彻底消灭了。

你看印祖讲得多好“譬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生的红扑扑的一个炉子,热得要命,烤得要命,那天上下的雪还没有挨着它呢,就已经化掉了,烦恼就断得这么利索干脆。

“德人觌面,鄙念全消。”就是碰见一个有德行的,非常真诚善良,人格完美的人,那么我们一看到他,我们的这个恶念,这一些不好的念头都全部消掉,彻底断尽。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生方便有余净土。一直在修,不造业,只管修。那么修着修着,开始破无明了,就开始生实报无障碍净土。如果无明彻底破了,那你在极乐世界就属于成佛了,那当然显现就是常寂光净土。

所有的这一切既可以说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一种求生次第,也可以说当体就是极乐世界的不断显现,就这样。那么这个次第它并没有坏。

印祖也在这里说:“在此土现证者如是,在彼土进修者亦然。”

也就是说,不管在咱们娑婆世界,在极乐世界,这种修行的增进之路,是一条路,一模一样的。

“汝何过虑彼无生处,而自障障人。”你何苦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还往哪儿生呢。

“不肯求生?闻噎废食,自丧性命。则天下痴人,莫汝若也。”

你听人家说了这么一句,你又没有理解对,又说什么念一句佛就不要跟我讲话,不想听,等等诸如此类。你听错了,本来这是人家一个上好的药,吃了以后,马上喉咙一哽就好了。结果你听了以后觉得这一打嗝是吃药吃的,饭也不吃了,药也不吃了,那你自己要死定了。你是愚痴人中排名第一了,一听到这个就以为净土法门有问题了,自己就不相应。所以你怎么就咬定极乐无处可生,有佛也不必去念呢。

这段开示,我们要明白几点。一个:总而言之两土的成佛之道,他是一个路程,断惑证真。但是难易来讲是天壤之别,而且往生后也是要修的,但是他这个修这么的妙喻。往生后的这种修就如同“洪炉化雪”,那跟往生前的修法举步维艰,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印祖回应他(禅者),关于六祖《坛经》里面讲的四句话的一个内容。

下面我们再来看,因为他举了两个代表性的人物,第二个是赵州从谂禅师。我们来看一下印祖是怎么回应的。

“汝但知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何不领取下文僧问‘和尚还为人也无’,州云‘佛佛’乎?”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部分:“但欲依‘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何不依僧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以何报答’,州云‘念佛’乎?又何不依僧问‘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问‘如何是诸佛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乎?”

这一段话是单单针对前面讲到,赵州禅师所谓的不喜欢听佛这个字,“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那么法,这些公案,确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也是赵州禅师亲口说的,没有错。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这个传诵的人,印祖在这里痛说了这个盲禅。传诵的人,说是禅,眼睛没有睁开,没有开悟,以开悟自居,或者是口舌称快。那么这个大利的法,一定让他就弄得有大害了。

讲这段话之前呢,我们也反省一下,几乎学佛修法者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断章取义。从佛经中,从论典中,从公案中,都同样如此都有这种弊病。

因为祖师们讲法是事理圆融的。但是由于我们的这种分别心念,所具足的分别知见,下意识地就给它进行增减或者重点陈诉。乃至一句,这个死执崖板。可是我们的下意识,它的效果是怎样的。是为我服务的,称合于我的心意,才进行取舍抉择。所以这些禅者说的这些祖师的公案,实际上还都有后话。也就是说道人也极容易犯这个思想懒惰,会人云亦云的这种集体无意识。

因为赵州禅师确实他开示过,在语录里面讲到,当时有好多四众(问法众),在法堂里边,他直接就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我不喜欢听这个话。结果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印祖在这儿就给他点出来了。因为确实佛这个字,我不喜欢听,也不悖佛理。我们听了也不要以为说,好像祖师们在这儿欺师灭祖,连释迦老子也不认,实际上他也是出自佛经的。

你看《心经》里面讲到的“无智亦无得”,我们也讲过,这个“得”不就是去佛这个字的概念吗,没有个佛果可得吗。说上面写一个“佛”放在椅子上,你就不敢坐。这不是也是妄想吗。像永嘉禅师讲到的:“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其实也是这个意思。《金刚经》里面的“应无所住”,那你“住”也不能“住”在佛字上,“应无所住”对吧。

我们前面讲到性体和性具,从性体上来讲没有问题。赵州禅师越看上去大逆不道,实际上越体现出他的悲心到极致,为众生,为弟子。但是不要忘了他不但泯一切法,他还有立一切法,立起来。在事相上也有开示,可是千百年来就几乎无人传诵,为什么呢?因为接着的一条开示中,就有人问:“那既然这样,和尚还为人也无,州云‘佛佛’”。那你这个佛之一字,你都不喜闻了,你一天干什么呢。对吧,你怎么修呢,怎么持呢,就说“佛佛”。

又虽然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可是你不要忘了同样一个人,赵州禅师。有人在说,‘哎呀,老和尚呀,你受大王这样的供养,你怎么去报答人家呢?’这个所谓的受大王供养,是当时赵州禅师下面有两个大的弟子,都是称为王。因为赵州禅师在河北,现在的柏林禅寺嘛。柏林禅寺不就是所谓的“庭前柏树子,吃茶去”的发源地。

河北当时称之为燕赵大地,不是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嘛,那这些人里面信佛的善根也有。有两个当时镇守的王,一个叫赵王,一个叫燕王,他们两个就是从谂禅师的弟子。他们是从谂禅师的大护法,毕恭毕敬的护持,常相供养。所以在这时候就有人问,你接受了大王的供养,那你怎么报答檀越呢。赵州禅师就说:“念佛呀。”

所以印祖就把这列出来,你只记得人家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你怎么不说,有人问禅师怎么报答这些护持的弟子、外众,赵州禅师还说“念佛”呀。说你光记的前面,为什么不记得后面。

说实在的,其实这个“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传印长老这里也考证,他说:‘其实在禅师的语录中没有。’他说‘有可能是后来的人,图添点口里的这种称心快意,就弄了这么一句出来。’就像我们坊间流传这种段子一样。

后来确实在禅堂里边,甚至有的人如果一听到你念了一句佛,那么就是罚他要挑水来洗禅堂。这里长老也说,‘这是一种已经发挥到极致的一种偏颇状态,不太好。’

说你只记得前一句,咋不记得后一句呢。你看后面还有,再加上说‘十方诸佛,还有没有师父了。’赵州从谂禅师就说,‘当然有啊。’问:‘谁呀’。从谂禅师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呀,这才叫光中至极,无量光,无量寿。你看,十方诸佛的师父,法界藏身。

所以印祖就反诤他,说‘你怎么只记得这些,你咋不记得后面还有后话。’

“汝谓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

你只知道禅宗的大祖师们说这个性体,往理上向上一会的这个话。但是你不知道他的用意,他的功能怎么显现,大家怎么来正确的看待这个事情。

你看:“不知禅家酬机之言,名为机锋,名为转语。”

这个我们在讲《宗教不宜混滥论》的时候,印祖说得更透彻。名为机锋转语嘛,机锋转语就是现场活捉、活用。一切但凡就是不择手段往这个法上会,只要让你能心开意解就行。但是它也有一个交汇处,就“问在答处,答在问处,”断你的意识相续心,直接把你给一闷棍,闷在那里,不让你起分别了,停、止。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印祖说,你不知道:“不知返照回光,叩己而参。一向但噇酒糟,逐土块,有甚了期?”

这就说到这个禅者的一个问题,因为你不知道,回光返照,这才叫莫向外求。我们有时候平常有句话,修行就是修自己;想要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能改变自己的才是神;这些话都说了,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你不往心性上悟,既然他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那么就说明一切世出世间的这种概念,你都得把它清扫干净,一法不立,那这是对的。你咋不往自己的烦恼海中,意识心上把它用起来呢。结果你把它像刀子一样,不把自己的烦恼砍清、修剪,反而向外去伤人。这你就用错了。

所以说他“叩己而参”。真正说参到极处,什么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些所谓的话头呀,只把一个人这种疑情给提起来,不断的究,参究,参究,不断的参究,不断的参究,一直参参参,参到、非得到山穷水尽,没有路之处,那必然会柳暗花明,言下大悟。

所以说禅法也真的是无上妙法,我们必须要赞叹。虽然我们修净土,因为无上妙法,我们妙不起来。那么净土同样是无上妙法,但是我们可以妙得起来,仅此而已。

所以这个禅人,说他一贯只知道“噇酒糟”。“噇酒糟”也是出自出于古时候祖师们这种公案。有一个黄檗希运禅师当时呵斥说,‘有些禅者,本来把这个机锋转语临时用的,拿出来借用一下的。他就开始当作实法,然后依这个话去深解,还虚妄的去种种分别这样,这种愚笨的禅者。’就比喻他们把精华都给舍弃掉,取剩下的酒糟一样的。那酿酒是用粮食酿的,最后就像我们说的豆腐渣嘛,这个豆腐脑、豆浆,你没吃着把它扔了,天天弄这个豆腐渣。真可怜,所以叫做“噇酒糟”。

还有个“逐土块”。“逐土块”就是狗出去找吃的,看见一块黄土它以为是骨头,就去啃去。所以说“有甚了期?”

下面一句话可以说是印祖为诸禅宗的大祖师们来鸣冤的,喊冤叫屈,正本清源。

“吾出家三十余年”

印祖说,我出家三十年来了,他也见多识广,深入经藏,阅人无数。

所以说“漱口佛不喜闻之言,则众口同宣。”

你看,一语真的道尽了。现在我们还是都喜欢津津乐道这些话,那几乎稍微沾点禅的都知道这些话,但是怎么样呢?

“至于以佛佛为人,以念佛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师,绝未闻一人说一句者。”

我出家三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提起后话,只说前言,不说后话,那就不圆满了。所以说这一点呀,印祖为禅宗祖师们的千古奇冤给鸣冤,在此也把这个禅者给呵住。因为确实他头一句就是给禅宗的祖师们乱扣帽子,说“禅宗诸师,多拨净土,此又何说?”说明他的立论,实际上是在诽谤禅宗的祖师,太过分。

所以印祖就在这里说,我三十多年来就没听见,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后面还有这些话,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但是十方诸佛,老师还是阿弥陀佛。

再往下看:“夫言出一口,既以彼为实为可依,则此亦是实是可依。何受损者即依,得益者即违?一依一违,自相矛盾。”

这个我们就一目了然。说: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人,一张嘴说的这么多话,你现在就有挑有捡的。按照我们常情来讲,这个人说话是权威,那么他说的这个话,我们要信受;他说的那个话,你同样也要作为依凭呀,凭据。你现在怎么就,他说佛之一字,以为是真的说了,我们可以依据他来讨个说法。

那么报答檀越的供养之恩,也是在念佛念佛,这也是他说的,也是可以所依、所凭的,你为什么就不说呢,不凭呢。不去依据他,不去凭借他呢。你为什么让受害者不得利益,反而去依附他。但是让人得真实利益,说念佛,念佛,你反而绝口不提。所以说“一依一违,自相矛盾。”

下面还有一段话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今天可能连续的这个节奏比较快,大家要结合《净土决疑论》的法本一起(如果有的话),大家尽量能听着对照的稍微预习一下子,来听法。

确实印祖他老人家的文字三昧,他所有的这些论典,特别是这样经典的这些论文,一个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常要把心缘在他的开示上;另外一个还是确实要费些心力,才能够稍微有所深度的去了解和受用。好,今天我们就先到这里,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随喜大家闻法的功德,我们下次再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把净业三福作为日常行为的指导

问: 法师开示的净业三福很好,但是做起来就好难,对现...

释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的吗

释迦牟尼佛到底是怎么成佛的,这也是众生根性不一,他...

四十八愿中的天人、声闻、菩萨有什么区别

问: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有国中天人...

一日无常到,唯有业随身

我们众生现在梦中,在这里造业,在这里寿命短暂,在这...

往生则必证不退转

问:前面提到博地凡夫,只要得生净土,便可位登不退,...

「从生至生」是什么含义

问: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这样一段经文:二人...

【推荐】临命终时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

我们临命终时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无量劫以来乃至今生...

净土法门具体怎么修法

净土本可无修,修是因为众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种种法...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住寺院应注意哪些问题

再接下来第三科是有缘暂宿等法。有因缘,像我们来到寺...

懂得因祸得福

一粒沙子嵌入了蚌的体内,蚌无法将其排除体外,就分泌...

戒杀与吃素

我国大乘佛教的传统,特别重视不杀生与素食,因此吃素...

消灾延寿的药师佛

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善...

【佛教词典】不退菩萨

阿毗跋致之菩萨。阿毗跋致,华译不退,即于无上菩提不...

【佛教词典】作法界

(术语)摄僧摄衣等之地界有作法界自然界之二。依天然...

常想地狱苦,道念由此生

我们如何才能使菩提心不退呢?我们应如佛所说:「常想...

禅坐时身体应该如何放松

在所有的禅修姿势里面,坐是一个最理想的姿势,因为在...

一碗白饭的恩情

曾看过一则感人的故事――数十年前,台北市的旧市区有...

为什么要戒杀放生

问: 为什么要戒杀放生? 方海权答: 欲知世上刀兵劫...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洞山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

苦难的源头

鱼篮 捕鱼的人在河中设置只能进、不能出的竹篮,旁边放...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窍诀

前 言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写给孩子的四篇家...

《华严经》到底有多少版本

我们平常诵读的《华严经》多为《八十华严》,对佛教经...

乌龟报恩

有一则寓言故事:有位年轻人,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著一...

如果不忏悔,罪业会增长广大

《龙舒净土文》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

人生的十个好习惯

1.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

念了一辈子,也没念出往生的善根

因果同时 这个是在讲菩萨修善。一个人没有成就心中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