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

宏海法师  2019/07/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讲)

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们讲《净土决疑论》的第十课。既然是净土“决疑”,大家这么一路听下来,至少要有一个功用,就是我们对于净土乃至整个大的佛法的究竟法义生起的怀疑心,要跟它决裂。从犄角旮旯边边角角,所有的这些疑情、疑点,都把它给扫荡干净,彻底跟我们根本的烦恼怀疑决裂,这也是《净土决疑论》“决”的一个意思。

在上一讲的内容中,我们讲到了禅和净,有禅、有净,一个是约教而讲,一个是约根机和修行而论。所以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是加了一个字,有和没有差别就大了。

我们讲到这一句,“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

这也是印祖在这里拣别我们通常的一种俗见、浅见,都认为稍微是个参禅的就有禅,实际上不在这个层面论。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就是说从教理上来讲,只要我们见解上了知了、厘清了,就知道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因为你听到了,理解了。但是如果要修证到了,心得到了,才能叫有禅有净土。

确实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禅和净土,稍微有几分理解,没事的时候摆弄摆弄,就以为自己身心已经处于其中了,入到这两个法门中来了,绝非如此。所以说实在的,知道禅和净的多,有禅和净的太少太少。“参禅未悟”,光参不悟的,这且不说了,不能算。“或悟而未彻”就是虽然有悟,没有到头,还“皆不得名为有禅”,那这个一说就非常明了。

我们上一讲的末尾讲到了,以为自己是一个净土行人,稍微把下面的这段话对照一下,反而觉得自己可能越离越远了,这就是听法的重要性。大家来看: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大家听明白了没有,一句话,就是让你彻底舍弃今生,唯以西方是图。首先来讲有一种见解,天天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话真的是流传的广,但是明白的少。对于佛法的这种听闻领悟,福报的差别相有时候真的不可说。

同样的一句话,有的人即刻一点,就完全正中下怀。有的人翻来覆去的说,如对目前的说,明明朗朗的说,他就是不开窍。

比如说唯心自性的会通,我在讲净土的这些课程里边,《净土或问》也罢,《弥陀要解》也罢,可以说已经说过无数次了,但是很多的见解还是容易执理废事。他一听唯心净土马上就认为,就这么点,不要向远处跑。

所谓的当下自性,他就认为此时此刻,还是落在过去,未来,现在心中。所以怎么也迈不过这个其实不是事的坎,这就跟佛法的因缘,福报不够。

所以你只认为有唯心自性,而不生起真切的信愿,这是第一层,不算有净土。

真正的来说,我们以为净土需要信愿,实际上参禅也要信愿。净土是极难信法,我们今天也把它客观的说一下,净土是佛说出来的法中的极难信之法。

如《佛说阿弥陀经》中佛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禅宗可以说是佛没有说出来的法中也是极难信之法,甚至我们说信阿弥陀佛还容易,信自己本来是佛更难。所以不仅仅是净土,包括禅宗也是需要信愿背景的。

我们这里讲到的无信愿,信愿起到什么功用?就是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好像要摔下来一样,它都能给你兜住、接着,满满当当让你不会出事,这是根本。这是其一说,没有信愿的就且罢。

“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

这个信愿不但要真,还要切。真就是不掺假嘛,切就是很精进,这也是要作为先决条件的。“敷衍故事”,大家有时候都有这种体悟了,退步的时候。现在念佛法门还要设这么多,金刚念、顶针念,各种思乡念佛法、东林佛号、红螺念佛法,包括现在十天百万闭关,等等诸如此类。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种立体式的操作方法,诸多的程序呢?就是因为人心呀,稍微久一点,说丑话“新修的厕所香三天”,他就开始敷衍,泛泛悠悠不当回事。你、我、他,人人皆如此。

这是逼的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才出这么多的招,反正总归你这样不成了,再从那样开始,总有一款、有一招适合你,那你只要把它行起来就行,不要敷衍了事。

就包括十念法,跟大家讲常要洗刷。我记得的那会儿在北京的时候,只要来皈依的同修们就给十念法。现在在这边皈依的,有时候时间点掐不对,来了适合不适合,皈依完了一走,我自己都泛泛悠悠。为什么?就忘了传这个法了,放了好多的开示卡片,就忘了给拿了,实际上这就叫做敷衍心出来了。

那包括我们自己修也是这样,比如每天早上的十念法,还像不像原来那么真切当真,念念足金足两,还是散的时候多。每天上班、送孩子,忙的时候就把它作为一个任务,完事算数。这就是我们的常态,没有办法,只能够尽力而为了。

下面再进一步,“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

你看,人的种种习性啊。有的人真的目光短浅,就盯着今生来世的这点福报果报,要生富贵家,他还信因果,也做功德,也来念佛,行还很精进。虽然念佛的行很猛烈,可是舍不得和娑婆绝缘呀,那今生绝不了了,来生还要来,不是乘愿再来,是牵引来的。

所以这句话,就说明我们心中只要还尚有染土,染土一丝一毫的情状你不能割舍,就“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所以不但要舍弃今生,包括来生、人天诸事,乃至出家僧事,弘法的事业,一切都得舍,就到今生为止,不许再有来生之想。你心恋尘境,那你就有染,有染著就受到束缚。你说你还要求来生,说明你有相续心呀。我们常说一个行者,比如证到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你求来生,你的心也就相续了,有求后有的这个心法了呀。

包括后面“或求生天,受天福乐。”这就比到人道里面受五欲乐的人呢,见解、胸怀稍微大一点,高一点。但是还是一个缓冲之计,求生反堕,痴福没有意义的。

印祖说的真是层层递进,那既然这样,佛教徒特别是女众吧,都有这个愿力。那我来生要出家为僧,转成男身做丈夫、住持佛道等等。你看,都不容许。

“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

住持三宝中,僧是住持法道最重要的主体,我们常说的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但是“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不能存这样的相续心,就这么决绝。印祖不愧为净土的祖师,他把禅宗说得非常的犀利简明,把净土又剖析的如此细化,细化中的这一些情状我们几乎都有。

不管是初机念佛的别有用心,想要来点福报,或者已经是久修的乃至上道,那你也不要指望着来生,所谓的要成为住持三宝,弘扬佛法,不要有这个心。印祖的座右铭是“拟做粥饭自了僧,不做弘法利生梦”。

他老人家当然也是一种表法嘛,实际上他一辈子,特别是后来出道以后,弘法弘的简直是天衣无缝,始终如一。

下面一段就是进一步解释,求生天或者生人道的痴福也就算了,为什么连出家为僧、住持法道都不让呢?这是立足于什么层面?因为这个问题容易起误会,果不其然这禅者就问了。

“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说你这家务事也不让做了,修净土难道就修到这么极端?

下面的内容好像跟《净土十疑论》里边,其实思想是一致的,印祖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怎么来看待这个话题。

“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一句就已经决断分明了。出家为僧,弘法利生,当然没有过错。但是要拣择一下,你自己处到什么水平。你利生,你自己作为一个生,有没有已经利好。如果你利好了,再想说来生后世,你要怎么样发大愿,怎么样度化众生。

“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也就是说把自己的事搞定了,不会出漏洞了,也没有退路了,这样的情况下,那么上宏下化是理所当然之事,分内之行。

反过来讲,“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我们这里不细讲了,见思烦恼,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内,所有众生的通病烦恼。贪嗔痴慢疑等等这些,又在三界九地内,各有各的这样的加起来,所有一共八十一品思惑和八十八使见惑。由于这些烦恼束缚着我们,出不了生死苦海。

那么有些人,如果他出了生死苦海,他的愿行在,印祖这里是可以准许他度,而且说那是必须的份内职责。但是问题是什么呢?“虽有智愿”有点智慧,也发了愿力。愿力好发呀,我们现在有时候随便一念激情心起来了,信誓旦旦多么大的愿都敢往出来甩,就是行力不够。

人说用行山来填愿海,我们的愿力倒是大海,当然这还是要上好有正见的人。有的人发愿都发的歪歪扭扭、抠抠缩缩的,什么大愿啊,就想自己好点就行了。你愿力虽然发的大,你的行连个山坡都不算,不要说大山了,填不了这个愿海。为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因为你的生死根没有断,见思烦恼还在,是个凡夫。

“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

有可能你还有点水平,定力还可以,在这个时代这些众生中,智慧也比较出众。“受生之初”就是刚刚开始,这不是一生又一世的住在娑婆,行大悲度化嘛。可能你刚刚开始的时候,或者你这辈子“受生之初”。

不晓得大家眼耳中有没有这样的见闻,就是有一些小孩生下来以后,科学上所谓的特异功能,咱们佛教徒一听就明白了,那是他过去修法,或者坐禅得的功德,这辈子就带着来的。别人想什么他知道,墙那边的东西他能看到,会发生什么事他能预言,都非常准确。

但是,往往随着这个小孩不断的往大长,有时候家长一看,这是发财的机会,就到处给创造条件,就去卖这个本事去了。也有的慢慢长大以后,被世间的这些人事,开始读书,或者饮食上本来是吃素,慢慢就随俗,开始吃荤吃五腥,再后面的欲心也越来越重,慢慢就把他刚刚开始的那种功能,给染污的障碍住了,就没了。

所以大家看,一辈子尚且如此,活着活着就没了。何况生生世世,这一生又一世,浊世中的这种染浊,这种赖皮,你能扛得住吗?

所以说“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如果好一点的这辈子还行,也许下辈子也行,下下辈子就不怎么行了,再到第四世的时候就彻底淹没。那么次一点的,这辈子都保不下来,刚刚开始有点,后半生就没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没有尝到真正的法味,无生法忍,那必然你有情见,“情种尚在”。因为生死根是最根本的,这个情如果浅白一点,就是指我们所有的知见,起的无明念头,分别心。再粗重一点的话,就是我们的生死根,淫欲心呀!

其他的好像都可以搞定,或者你不在乎,只有这个东西是你的命根子。为什么?你来这儿受生,就是因为它在作祟、在驱动。现在你虽然有点本事了,但是你还不抵挡它的这种本能烦恼,所以“情种尚在”,你无事中度日子还可以,没有外缘引诱还行,但是一旦宿世的冤亲债主现前撵上门来,怎么样呢?“遇境逢缘,难免迷惑。”这个不敢吹呀!

你说去弘法利生,弘法要面对一线。一线那么跟你有缘的,我们常说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换个说法都是过去的妻儿老小,一家子。你知道哪个人是顺的,哪个人是逆的?哪个人是报恩的,哪个人是讨债的?可是不管顺逆恩怨,总归在劫难逃的就是这个情种因缘。它一定是有情的,否则你就不会牵扯到一起,能够狭路相逢遇到。

所以境界一出现,遇到这种缘了,免不了要迷惑。一旦迷惑了以后就不能自主了,大家要知道不能自主啊,是非常苦的。我们虽然有满脑子的佛法知见,明明知道是这样的,但是那个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就是不行。而且明明知道不行,下次发生的时候,你依然会陷进去。

所以一旦迷境现前,很少有人能够即刻起观照,即刻起觉悟。

大家还记得我们讲《楞严经》,阿难那样的人物都不行。摩登伽女的妈妈给弄了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把阿难给摄入淫席。实际上是因为他们两个五百世的夫妻因缘,生生世世的业力牵引呀,拽着他,那个业力甚大。

所以“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一万个人里边都没有一两个。现在我们看一下,都不要说一万,十万、百万中都难得有一两个,除非他是菩萨乘愿再来。所以依旧是“从迷入迷”。因为本来就没有彻悟,智慧没有圆满,就是迷的,迷的比较浅一点。一旦遇到这种拉你下水的因缘,那就让你再迷的深一点,更加的粗重。

“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

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们可以观想一个场景,真的就是“爱河千层浪,苦海万丈波。”你想想一个人在这种水流非常急,这样大浪的海中能做得了主吗?偶尔的扑个照面,头探出来一下,一浪就把你给拍下去了,不能自拔呀。一浪拍下去沉到水里边,什么时候再出来都不知道,那就是死定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这种大浪中,不断的还能够浮在海面,为什么?不能自拔呀。

这几天在准备《地藏经》,经文里面写到,全凭地藏菩萨帮助我们“拔出根本业缘”。为什么?因为不能自拔“而遣悟宿世之事”。净土法门设的意义在哪里呢?就是因为有这种情状,想弘法的,这样的一些根性稍微好一点的,因缘好一点的,也有几分福报的。但是问题是这辈子弘完了,还发现下辈子不想了道,不行,就掐着这个点,佛才说了这一个法门。

“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这辈子随缘随份弘弘就好了,最终大家一起都往极乐世界走,可不敢有个闪失。因为我们的见思烦恼没有断,还在带业嘛。印祖的定位很精准,如来就是为了这一号人,这种根器,所以才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到那以后,“见佛闻法,证无生忍。”

这四个字,“见佛闻法”,我们现在闻法从何处闻?都在手机上闻,我讲也是握着手机讲。不要说见佛了,我们相互都见不着,连个和尚都见不着,好在有个手机,还说见佛呢。到了极乐世界现见佛,亲闻法,肯定很快就证到无生法忍了,到了无生法忍,你就入了圆证三不退了。

练就这个本事啦,我们也发愿。真的是呀!到了极乐世界如果你悲心重一点,那么发愿到了无生法忍以后再来,切莫心急早来,烦死了。有时候虽然有这种大愿、大行,可是这个烦恼海太浊重了。要么就成佛了以后再来,那就彻底大圆满觉了。

大家要听出来,这都跟咱们有份呀,就是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可以达到的哟!所以乘佛的慈力和自己的愿轮,相当完美的结合,然后这个时候再叫做“回入娑婆”。

“回入”,这个主动权就大了,回入娑婆以后,就着自己曾经生生世世轮回的那些因缘,哎呦一看,这是你哪辈子的父母,那是你哪辈子的子女,六亲眷属、亲朋好友历历在目,生生世世同步进行,可以去度脱众生,给他们进行“种、熟、脱”。

而且大家看净土法门多微妙。释迦牟尼佛来到这里娑婆世界,在《法华经》里面讲种熟脱。实际上我们修净土的话,这辈子既给它种,又让它熟,还能够脱。

而且再广义地讲一下,就等于说他们得度的种子,是什么时候种下的,是我们轮回的时候种下的。比如现在大家听法,我在讲,咱们有这个法缘,我们都是轮回中人。像释迦牟尼佛他是这辈子来了才有的种,有的熟,有的脱。

某一天,咱们里面的人谁往生了,往生以后的人再回到娑婆世界,说明过去轮回的因缘就已经种下了菩提种子。为什么?因为他一旦往生成功,成就了以后,直接就导致跟他曾经有缘的这些人有了菩提种子,就因为他往生了,就这么个法。

所以这个时候才叫做“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

因为我们在此土修行得难失易,得到一点点功德、一点点法喜、觉受、禅定境界太难,太难了,太多的人都误会,自以为是,甚至连什么是得失都搞不清楚。所以得的时候太难了,打散的时候特别容易,一念就没了,回过头来就找不着了。法喜哪去了,轻安哪去了,禅定更不用说了。但是在极乐世界,就是有得而没有失。

最后一句,“未断见思,住此宏法。”大家要明确,就是指的你这辈子烦恼没有断,你还想着下辈子,下下辈子,或者生生世世来,是在这个层面说的。

“他宗莫不如是”,就是其他宗派好像在这上面也没多管,反正你既然发愿生生世世吧,可以,甚至还赞叹,也不管你有没有这个本事,反正总是好的。

但是,“净宗断断不许也。”就净土法门来讲,不认这个法,不合作,不默然,就是明着告诉你不对。所以印祖他的这种慈悲,听来也惭愧。我们虽然好像在摄受、折服,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人情世故味太重,凡是一看到有点要得罪人什么的,就尽量避免,能不说就不说,管他什么害人深浅,不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印祖就是为法。

因为这个确实也要照顾到我们自己当下的发心,你是为自己的权威或者执念,必须要别人听你的,还是确实是发真实心,是为了住持正法而仗义执言。有时候我们细细思察一下,还是自己的我执居多,在这种情况下你能隐忍住,也算是你修行的一个胜利。

你如果能突破的去发大心,那更是一种功德了。这个都是我们的心法,大家了解也没法细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再往下看,后面的内容说实在的,虽然印祖《净土决疑论》里边这个禅人,好像是一个反面角色,实际上他也是功德无量。因为正好借着他的请法,让印祖把《四料简》给很有深度的贯解了一遍。

说实在的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还没有在其他地方,听过有这么详细的讲。更多的误会说这不是永明延寿禅师说的,这种风凉话。印祖确实功德无量,大家来看。

“彼曰:禅净有无,略知旨趣。”这还是可教的。我已经大概知道你说这个意思了,没错,还是有道理的。

既然这样,因为不仅我还有许多众生,许多有缘人他还搞不清楚,你能不能进一步把这个“四偈玄文,请详训释。”就是你再详细进一步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给我解释解释,说他个是是非非。这是一问。印祖就借着因缘,人家也是在请转法轮。

“答曰”就是在回答里边一段一段的解释四料简。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有禅有净土的部分。“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为什么很多时候怀疑说《四料简》不是永明延寿禅师的原作,是假的。这个“戴角虎”听起来好像又威猛又土气,不像有才华文人范祖师们所说的话,这就是我们的分别见解。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这句话描绘的是一个行者,一个禅师,大成就,他在利生事业中到底是怎样的功德。我们来看,第一个,“其人彻悟禅宗”,这叫有禅。“明心见性”,见到本性了。

作为一个道人,特别是学修佛法的人,有时候虽然修行很精进,甚至苦行很突出,乃至坐禅坐的可以上到初禅、二禅、三禅往上修,一坐坐十几个钟头,但是他有的没办法见性。问题是明心见性才是佛知见的标准,这个是最要命的。

很多时候我们一听明心见性,不断的揣摩、描绘、扒拉,说哪里找这个心性。为什么祖师们都不给说破呢?也许明心见性的这个法,悟后真的跟我们悟前所有的描绘、讲解、比喻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就跟指月亮的胳膊和月亮,很多时候我们很可能都是,虽然循着指月亮的胳膊说要看月,但是下意识的就会把月亮跟胳膊想的差不多形状。实际上月亮跟胳膊,形状上都是风马牛不相及。

所以明心见性,《宗教不宜混滥论》里面讲到了,就像将军密令一样,只有营内帐篷内的人能够知道,军营内的人知道。这是基础,因为有禅嘛。

怎么样有净土呢?“又复深入经藏”,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知见已经跟佛一样。那他得知道一下,佛当时明心见性是怎么度化众生,怎么设教,怎么有针对性,说了一些什么样特色的法门,全部就在这个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中。

所以他必须这时候长养圣胎,“备知如来权实法门”,就是要开差别智。哎呀,我不止一次的给大家讲过什么叫差别智。先开始明心见性,就是一直努力的终于可以考一百分了,考完一百分以后,他就开始仔仔细细的研究这些试题,研究到什么地步?他可以想考多少分就考多少分,这就叫“备知如来权实法门”。

“实法门”就是你一定要考到一百,根本法得到了。权就是你开始得演,碰到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法,一目了然,毫不含糊的。可以说就是跟释迦牟尼佛一个鼻孔出气了吧,释迦牟尼佛说,哎呀,我知道你为了谁,怎么为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印祖说的特别巧妙,滴水不漏。

他说,“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

就是你深入经藏,知道如来权实法门以后,你还得顾及根性呀。这么多的诸法门中,假如你是明心见性,悟了,那你一定会唯以信愿念佛一法,是所有自利利他中,最安全保本的正行。

这个正行一般我们狭义上理解,其他的有可能是邪行或者偏行,这个是正行;另一个深化说明,只有信愿念佛,它一定是正行,出不了问题,不会走在偏行中。所以说“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这个配套讲解就到位了。

首先“有禅有净土”,印祖就说了,那你要彻悟嘛,悟完了以后,你要深入经藏,知道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最后跟佛一样有正法眼,单挑出来一个信愿念佛的净土作为总持,大力推荐,广为弘扬。如果能这么做,那就说明头一句有禅有净土,你是有门儿的。

当然印祖在这里也不是乱说的,有所出处。“《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在《观无量寿佛经》里边,不是讲到上品上生的人嘛,上品上生他是有条件的,昨天我们在讲《观经四帖疏》也讲到。

那这里说除了发心上要有三种心,行持上也是。第一个就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个就是受持三皈,具诸戒行;第三个就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大乘方等经典就是解第一义,就是把佛法的真正的义趣明了了。那印祖就说了,其实《观无量寿经》里面上品上生的人,他们的条件就是有禅有净土,这个资历即此是也。

他特别说,为什么叫做犹如戴角虎?因为第一个,其人有大智慧。大智慧就破一切邪知见、偏空知见、有所得知见。大家知道有所得,有所不得,大智慧就是无所得,故而无所不得,有这样的大智慧才能所向披靡嘛!

由大智慧,戒定慧,禅定智慧出来以后,一定会发辩才。大辩才一个从闻法上来讲,他已经通透,信手拈来,随便借用,那么从口才上你肯定说不过他的,从知见上他永远比你高一筹。从利益的效果上,他非常巧妙,就地取材,随处就是课堂,随处施教。

“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

我们听到这里一般都会认为,印祖这样的一个赞叹,略带一些夸张性的比喻吧。大祖师爷既然他有智慧,有大辩才,这些邪魔外道,怎么就听他的名号就吓坏了呢,怎么可能呢?我告诉诸位,真的是这样。

如果一位大成就者,他的智慧、禅定、辩才、神通,这种不可思议,这都是能量呀。他已经到顶了,他给他们怎么显现,那就是一念间的事。而且这里叫“闻名丧胆”,这也是名号功德呀。咱们天天在说阿弥陀佛,“但凭六字出乾坤”、“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把这个名号功德讲的不知道有多么的殊胜微妙。

我们要知道,成了大祖师爷呀,他的名号也就含摄了他所有的修行功德和证量,那么他会形成气场,我们常说的摄受力。摄受力凝聚名号功德的话,那这些小妖小鬼、磨磨唧唧的这些人呢,一听他受不了了,因为他是智慧正法的代表,一个载体。

所以有这样的功德,“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没有人能跟他比,他就是法王。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来学者,随机说法。”自如了嘛,看你来什么样的人,你是什么样的根器,那么会正确的拣择。

哎呀,说到这里也惭愧。我们现在来一个人,劝他修行。他说,那我修什么法门好呢?我适合修什么法门呢?那惭愧,不知道呀!不晓得你前生后世什么来头,你曾经熏习过什么业习,你这辈子的个性。我们既不会看相,也不会算命,看相算命嘛,还有点粗浅的这种感觉。

那我们有一个尚方宝剑,百病包治,就是说净土。说净土就可以呀,一切根机都会跟净土相应。都不会出差错,不会损功德,断人的慧命,只要你念佛,求生西方没有错。你是禅宗的功德,那你念佛也会开悟。

但印祖的每一句话,都是说禅的时候一定带净,不是光说禅。偏弘净土就从这句话上体现出来,你看。

“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

在讲“现世为人师”这一句。现世就是他这一生的功德,没有舍报之前,那一定是大家的眼目,正法眼藏。来了人了,看到他有禅的根性,那也让他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禅净双修。

不晓得大家念佛念的禅和净土,现在能不能会通在一起。当然这个会通也不是说光从道理上的会通,如果诸位念佛念的有比较相应,或者说一念信心特别纯正的时候,这些感觉都会出来的。就是确实禅净不是两码事,即心即佛嘛。即心就是禅,即佛就是净,这是我们此时此刻这种角度上理解,大家不要听错了。

那么禅净双修的,就给他讲禅净双修的法。因为不讲禅,他可能不能得力。那么“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专说净土法门,好好念佛。这样不管你来什么样的根机,就这两招,无论上、中、下根,任何人都肯定被摄受,入道起信没有问题的。你想,住世度化众生有这样的功德,那就足够了。

到这个水平的,那当然就是“岂非人天导师乎”,合格的,这是说他的生前。那么这是现世为人师。

“来生作佛祖”者,这就是阿弥陀佛给打保票了。

“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第一个,往生有保障。“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第二个,见佛有保障。这就是戴角虎的功德,往生了待遇都不一样的。

首先是上品而生,其次是即刻见佛,第三证无生忍,圆证三不退也出来了。这里讲到最下级,圆证圆教初住。一旦入了戴角虎位呀,当然有的差别功德上来讲,有深有浅。

但是最次最次,能够证到圆教初住,这了不得呀。大家知道圆教初住,我们也讲过,这什么概念,就开始破无明了,见法身了呀。这不知道比阿罗汉要强了多少倍,这是最次的,以下下列上上。

那么还有一些“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这就更了不得,从中的佼佼者。往生到极乐世界还能够顿超,直接就到一生补处了,到等觉位了。

印祖这里害怕大家听不懂,圆教初住是怎么个概念,因为他要突出“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的可能性。特别是来生作佛祖,哪有那么容易呢。但是印祖这里说的“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那我们以前也给大家讲过了,圆教初住的菩萨,都能到一百个佛土示现八相成道做佛。

“何况此后,位位倍胜。”就是成倍的增长。初住一百个,二住一千个,是这样长的。不是说初住一百个,二住二百个,不是的,直接就上千,再一个就上万。所以说“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直接到一生补处的菩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到,“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故曰‘来生作佛祖’也”。这么一句听起来遥不可及的话,印祖给我们讲的彻头彻尾,完全有可能形成事实,这就是有禅有净土的功德。哎呀,我们现在一听这个多么的美妙呀。

特别是我自己,已经俨然是法师了,以有禅有净土为自己的追求了,打妄想了。实际上大家要知道“世人但念阿弥陀”,就是有禅有净土嘛。但念阿弥陀佛就是禅,往生西方就是净。有禅有净土,我们纵然不能像大祖师们在这个相上表法,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但是你念佛的这一念,念起来的时候,我告诉大家,当下即为人师,当下即是佛祖。

我们说“现世为人师,来世做佛祖”,那是从方便的一种时空观中,而做这样的一种会通、赞叹。实际上一念阿弥陀佛念起来的时候,那还有比阿弥陀佛再厉害的吗?这就叫戴角虎了呀,人中芬陀利华。

这里说的是有禅有净土这一句,那当然后面还有三句。比如开始列举,无禅有净土,或者有禅无净土。虽然在有无中来回修饰,可是这个修饰词一挪移,整个的境界就变了,出路也变,因果中,下场也变了。

今天时间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来分享。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无比殊胜的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再次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下次再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学净土法门应以哪些经论著作为主

问: 学习念佛法门,应以哪些经论著作为主? 大安法师...

为止口业,止语三年

原文: 德美,姓王,清河临清人。年十六出家,十九剃染...

念佛也具足止观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

境缘无好丑,提起佛号正念

一日之计在于晨,丛林的早课是古佛青灯生活的特写。 得...

净土居士楷模--刘遗民

刘遗民是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白莲社十八高贤之一。他...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

莲池海会相与期,去去莫迟疑

一、反对下的学佛更有福报 曾经有学长告诉我,他学佛的...

只此数语,便是念佛三昧秘要

前有数行奉寄,想已尘览。顷接手书,乃有尘业情缘,卒...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圆瑛法师:在生活中修行,念佛最为稳当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因机施教,广立行门,综计有八...

记住别人的好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犯同样的毛病,就是别人 对我们...

走运与倒霉

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

此一心法,诸佛成道之本

觉树根株。教门头首。 此一心法。诸佛成道之本。菩萨悟...

【佛教词典】三道宝阶

指金、银、琉璃三阶。又作三道宝梯。即佛陀从忉利天下...

【佛教词典】业影

(譬喻)言业之从身如影也。智度论六曰:处处常随逐,...

《净土决疑论》白话译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

贫贱夫妻

医院收进一位女病人,四十来岁的样子,农村人,蛛网膜...

何为有净土,何为戏论

什么叫净土?这个话好说,但是净土可不是简单的。这是...

现代人的十大死因

人生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之不易,死...

忍辱波罗蜜与阿Q精神

当你碰见一个人无理的咒骂你、毁谤你,也许与你素无瓜...

对我们功德最破坏的两件事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

佛教徒应该用什么方式祭奠亡灵

佛教主张给亡灵焚烧纸钱吗? 作为寺院来讲,清明节一般...

执着金台来接引可往生否

问: 若有众生执着佛持金台莲花来接引,此众生可往生...

不贪的人才是宝

春秋时,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一块美玉,献给做官的子罕,...

学习也得有个方法

现在和大家讲讲学习的方法,不然以后的经文,特别是《...

鹦鹉吞珠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沙门。他穷得一无所有,终日以乞讨...

从球赛中可以学到许多做人的修养

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运动更可以训练一个人学习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