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

净界法师  2021/11/22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甲二、正宗分

前面序分是赞叹释迦牟尼佛,从最初的出生、出家、成道,乃至转法轮、入涅槃,把佛陀一生所成就自利与利他的功德,作一简略说明,这是赞叹说法主的功德。以下的正宗分正式说明佛陀的遗教,在正式解释佛陀遗教之前,先说明修学佛法的内涵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法门:深信业果,皈依三宝。

(一)深信业果:身为佛弟子,首先对于生命果报应该生起信心。一般人总是觉得生命果报只是一种偶然,整个生命就只有今生,没有过去生命,也没有未来生命。这种只有今生的生命观,引生了「及时行乐」的思考模式,对来生生命没有任何目标与期待,所以他自然不会断恶修善,完全凭着自己感觉来做事,这是颠倒的凡夫心。

我们对生命果报体相信「恒转如暴流」,生命是一个没有穷尽的水流,它有过去、今生,及来生的生命,这无量无边的水流在三界六道流转中,由自己身口意的业力,决定成就安乐果报,或成就痛苦果报。若创造善业,来生召感安乐果报,若造罪业,来生则召感痛苦果报,所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果报是由业力所创造,这是初学佛法时的深信业果。从深信业果中,思惟无量劫来在三界的流转中,我们的生命累积了很多生死的业力,所以我们是业力凡夫,凭靠自己的力量并没有出离三界的因缘。其次,我们相信三宝有大威德力,它决定能救拔我们,所以从业果的思惟,带动我们真实皈依三宝,祈求三宝的救护。

(二)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在修学内涵上,有两种的不同:

(1)佛在世时:佛在世时,佛陀心中有根本智及后得智,佛陀我空法空的根本智,使佛陀安住在寂静安乐的涅槃中,这是自受用功德;佛陀的后得智能观察众生根机,开示众生适当的教法。所以佛在世时,皈依三宝是「以佛为师」,只要我们亲近佛陀,他就知道我们的根机适合修学何种法门,若遇到障碍,佛陀也知道如何引导我们解脱障碍,所以在三皈依中,佛在世时是以佛为师。

(2)佛灭度后:当佛陀入灭后,佛陀的色身已不存在,我们再也不能听闻佛陀的法音,这时的皈依三宝是「以法为师」,佛陀一生中所宣说的教理,经过弟子们结集而辗转流通于后世的戒定慧法门,就变成我们在像法与末法时代的皈依处。所以在佛陀将灭度,众生变成要「以法为师」,佛陀就必须在无量的戒定慧法门中,作一简单扼要的开示,标出重要处,使弟子们修行有标准,这是正宗分的佛陀遗教。

蕅益大师对正宗分分成两科:

乙一、明共世间法要。乙二、明不共世间法要。

首先要修共世间法要,所谓「共世间」是指共于世间君子所修的人天善法,这是依止持戒修福而成就人天安乐果报。其次,「不共世间法要」是世间法或外道所没有,只有佛法才有宣说,修此「不共世间法要」能成就出世的解脱功德,这是透过修学禅定与智慧而成就永恒的解脱。

在共世间的人天善法中分成三科:

丙一、对治邪业法要。丙二、对治止苦法要。丙三、对治灭烦恼法要。

先看丙一、对治邪业法要,邪业是指邪恶的业行,邪业会障碍修学圣道。对治邪业法要是指持戒,透过持戒以对治邪业。持戒又分成四科:

丁一、明根本清净戒。丁二、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丁三、明戒能生诸功德。丁四、说劝修戒利益。以下先看第一科明根本清净戒。

丁一、明根本清净戒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首先佛陀在灭度之前先讲根本清净戒,根本清净戒有四条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佛陀在宣说所依止法门之前,招呼了「汝等比丘」,在后面的经文也处处谈到「汝等比丘」,蕅益大师说这有三层意义:

(一)示远离相:比丘是出世的声闻众,他有远离世间杂染相的功能,所以「汝等比丘」表示这是声闻众所修学的当体法门,声闻众是当机众。

(二)示摩诃衍方便道:摩诃衍就是大乘,佛陀讲「汝等比丘」,这也等于要求所有菩萨应该共同修学,因声闻法是大乘菩萨的前方便,菩萨若没有声闻法的自利作为基础,自然也没有清净的菩萨道,所以佛陀讲「汝等比丘」,这也表示是大乘佛法的前方便。

(三)示四众之首:佛陀的出家二众与在家二众的四众弟子中,比丘是四众之首,所以举其首以该四众,也就是说,即使你是人天乘的根机也应修学,因比丘是四众之首。

所以从义理上来说,佛陀招呼「汝等比丘」,以下经文所摄受的当体虽是声闻众,但它旁通菩萨众与人天众的根机,这表示五乘根机的众生都必须修学此佛陀的遗教。于我灭后,佛陀灭度以后,这以下的法门就是诸位要修行的法门。

「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是「别别解脱」,佛陀所制定的戒法,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乃至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能奉持这些戒法一分,就能得到一分的解脱,奉持十分,就能得到十分的解脱,故称为「别别解脱」。蕅益大师说,佛陀要我们尊重珍敬戒法,这有一层涵义:

佛陀有二身,一者色身,二者法身。佛在世时,弟子依止佛陀色身,跟佛陀共住,听闻佛陀的教诲以灭恶生善。但佛陀的色身也有生老病死,它是一种生灭之法,色身有生也就有灭,我们无法长久依止,只能暂时依止。现在佛陀即将灭度,他不要我们依止他的色身,而应依止佛陀的法身而住,佛的法身是无漏的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等五分法身。

譬如《阿含经》讲到舍利弗尊者即将灭度,阿难尊者非常悲痛,无法接受舍利弗尊者要入灭的事实,佛陀就找来阿难尊者说:「舍利弗的色身要灭度,他内心的戒身、定身、慧身是否有入灭?」阿难尊者答说:「否也,世尊。」这是说,身为佛弟子,佛陀是我们的皈依境,但佛陀的色身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弟子们面临佛陀的灭度非常悲痛,感到顿失依护。佛陀安慰弟子们,在佛陀灭度后,应依止他的法身而住,这法身包括戒定慧,这里先解释依止戒身而住。应该如何依止戒身而住呢?佛陀讲出两个方法:

(一)尊重:灵芝律师对这段经文解释说:「保持不失,谓之尊重。」既然依戒法而安住,首先要不断的忆念戒体。我们曾经在三宝面前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许下修学佛法的目标之后,这时应不断的忆念,自己已不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已全部死亡,现在是新生命的开始,自己已受戒法,内心许下誓愿断恶、修善、度众生,怎能起邪恶念头做错误行为呢?这就是我们不断的忆念戒体,我们这念心所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功能也会不断增加。能忆、能持、能防。这就是依止戒身而住的第一个方法:尊重。

(二)珍敬:灵芝律师说:「谨慎不慢,谓之珍敬。」对外在身口二业的行为,应谨慎护持戒行,不要对戒法生起轻慢之心,这是珍敬戒法。

佛陀在灭度之前告诉弟子们,应当尊重与珍敬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为什么要如是依止戒法而住呢?佛陀接着说明依止戒法而住的功德:「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弟子们虽面临佛陀色身的灭度,如果能如法的尊重珍敬戒法,我们的生命会有两种功德:

(1)如闇遇明:「闇」是指过去生中我们所累积的烦恼跟罪业,这譬喻为黑暗;戒法就像黑暗中的光明,若能尊重珍敬戒法,就能破除心中所累积的烦恼跟罪业,有这种破恶的功能,如法的持戒能灭除罪障。

(2)贫人得宝:贫人是指无量劫中,我们内心没有佛法的善根,缺乏佛法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如果能如法持戒,就能增长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乃至于有精进心、智慧心等,所以持戒有生善的功能。

所以佛陀说:「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所制定的戒法,犹如我们殊胜的导师。如果我们生长于佛在世时,跟佛陀同住,他所能给我们的功能也是灭恶生善。即使佛陀已不在世,若尊重珍敬佛陀的戒法,我们也能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所以如果能如法持戒,就跟佛陀同住无异,故说「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是佛陀在临命终时的第一个交代,要我们善加受持四众戒法,以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

《楞严经》也非常强调四众戒法,说四众戒法是三世诸佛的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经》说,积集善业有两种情况:

(一)召感有漏的福报。

(二)成就清净的功德。

而清净功德生起的关键,就以四众戒法作为判定标准,所以说是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经》以杀生为例,譬如你虽造善业,广泛的修布施、忍辱、精进、禅定等,这些善业很强,但你杀心也很重,来生会因善业的关系而堕落神道,如果福报大者为鬼王,福报小者为鬼兵鬼将等。中国历史上有些民族英雄或革命烈士,他们也是积集很大的善业,为公为众,但杀业重则很可能堕为鬼王的境界,因这四种清净明诲是判定成就尊贵果报或卑贱果报的标准,所以若积集善业却又广造杀业,容易堕为神道。

其次,若积集善业却犯偷盗,则容易堕为邪道,邪道是山精鬼怪,他们白天不敢现身,晚上才敢出来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偷盗的业力有这样的果报。

第三邪淫,邪淫的业力容易召感魔道,如今生善业强,则来生做为魔王,善业弱则为魔民与魔女,所以淫业是召感魔眷属的因缘。

第四妄语,妄语是邪曲之心,这使所修的善法都不能成就。

以上四种清净明诲是三世诸佛讲到因缘果报时,它是清净果报或杂染果报的判定标准。所以佛陀在临灭度时教诲说,修行人的首要之务是护持四众戒法以灭恶生善。

丁二、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依本经的解释,持戒的功德有两种:

(一)成就功德。(二)成就安稳。

如果违犯根本戒法,则失去清净的功德,即使修种种布施、放生的善业,若违犯四众罪法,善业不能成就尊贵身,只能在卑贱身或畜生道享受福报,所以四众戒法影响了我们功德是否能成就。

以下「方便远离清净戒」是遮戒,若违犯以下的戒法,功德虽仍存在,但会受折损而变得不安稳。所以前一科的根本清净戒影响了功德的有无,以下这一科影响功德的安稳性。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恳土掘地。

蕅益大师对方便远离清净戒的注解有三科,这一科是说明远离凡夫的增过,凡夫在以下的十一件事,容易增长过失,故要远离。

(一)不得贩:贩是方便求利,这是买贱卖贵,以低价买进,等高价卖出,这称为贩,这是假借买卖,求取利养。

(二)不得卖:卖是现前求利,这跟方便求利有何差别?贩是刚开始就有卖出的动机,把买卖当做职业。而「卖」在买时并没有想要卖出,但后来不需要了,就以高价卖出,这就形成卖,它是以现前因缘而成就利养。

(三)不得贸易:贩卖都是与金钱有关,都透过金钱的媒介。贸易则没有经由金钱,而是以物易物,以自己之物交换别人之物,由以物易物中获得价差,这也是求取利养。

以上三种贩、卖、贸易,容易增长我们的贪欲烦恼。依戒律的涵义,贩、卖、贸易这三件事可从两方面来说:

(1)如果出家众跟出家众间是可以以物易物,但不能有投机的价差,当初是什么价钱就以这个价钱跟对方交换。

(2)出家众跟居士当中,不能有任何的贩卖贸易。如果僧团有种植水果或其它东西要卖,应该通过居士作为代表,不能直接由出家众跟居士做贩卖贸易,只能开缘由居士跟居士做贩卖贸易。

(四)不得安置田宅:安置田宅是广泛购买田地屋宅,这有求多安稳的过失。求多安稳为什么是一种过失呢?依佛法之意,出家众对三界果报的心情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对三界果报要有无常、痛苦的感受,如是而启发精进追求圣道、精进皈依三宝的决心。如果广泛安置田宅,则出离三界之心就松懈了,而出离心是整个修行的动力,所以如果松懈了出离心,即使广泛的拜忏、念佛,这些善业变成没有方向,所以广泛的安置田宅,容易对三界果报产生执取,则临命终时,很可能对正念造成罣碍,所以佛陀劝我们不要安置田宅,当然如果是为了三宝的因缘是可以开缘的。

(五)不得畜养人民:这「人民」是指外眷属,内眷属是徒弟,对徒弟要以法以食教育他。外眷属是指不是佛教徒的工作者,他可能是水电工或土木工等,他本身不是佛教徒,而他的身口意有过失,既然不是同修梵行是不能共住的,他的行为会染污整个清净的僧团,所以佛陀要我们不能畜养人民,有事情请他来工作,工作完毕就请他回去。

(六)不得畜养奴婢:前面的人民是工作者,这里的奴婢是侍奉生活起居的仆从。出家众不能请印度尼西亚佣、菲律宾女佣等,为什么呢?因这有增长高慢心的过失。如果请奴婢为我们做事,时间久后,内心总觉得高人一等,这高人一等的心,会障碍修学佛法的进步,所谓「我慢山高,法水不入。」有高慢心就很难听从别人的劝谏,听不进别人的劝谏则很容易栽跟头,所以不能畜养奴婢。

(七)不得畜养畜生:蕅益大师解释畜养畜生有二:

(1)求利养而畜养畜生,如养鸡养鸭而贩卖,这容易造成杀生的助缘。

(2)不能畜养像猫、狗的畜生,因猫、狗会追杀老鼠等弱小动物,畜养牠们也可能造成杀生的因缘,所以要避免。

(八)不得一切种植:一切种植包括种菜、水果、树等,因这有多诸杂务的过失。人的精神体力有限,若将精神体力用在种植上,精神体力耗尽,修止观时就会打瞌睡,所以多诸杂务障碍修学圣道。

(九)不得集诸财宝:积集财宝会造成悭贪心。理论上,一个人财富愈多,就愈慷慨愈肯布施,但事实上刚好相反,财富累积愈多,会愈悭贪。有十万元时,目标就锁定一百万,等到有一百万时,就拟定目标为一千万,为什么这样呢?因贪欲是不可能满足的,欲望愈受刺激,它愈广大。佛陀的智慧告诉我们,多余的钱财要赶快布施出去。当然若为弘扬三宝的因缘而蓄存财宝,这是可以开缘,若为个人积蓄钱财则很容易造成悭贪心。

(十)皆当远离,如避火坑:对于前面九条的过失,自己心中没有生起想要远离之心,不把它当作火坑来避免,虽然自己没有造作,但内心不想远离,这是不觉悟的过失,也就是愚痴的过失。

(十一)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为什么不能砍伐草木呢?这有两层意义:

(1)草木多数是畜生所依止的处所,很多畜生依止草木而住,故在砍伐的过程中,很容易伤害其身体,这有杀生害命的过失。

(2)高大过人头的树木,都是鬼神所依止的处所,称为鬼神村,若破坏其处所,他们容易起瞋心,所以在律上说,若要砍伐高大树木,先要跟鬼神沟通,烧香告诉他们说,今天这里有三宝的因缘,请他们搬离此处,一星期后的某天要砍掉这棵树,希望他们慈悲成就三宝的功德。在这一星期中,如果有出现异象,如他们托梦不想搬离,因有些鬼神很执着,他觉得住这里很好不想搬离。当有异相出现时,就不能砍伐这些树木,而要等待因缘。如果一星期没有出现异象,表示他们同意你的看法。

除了草木不可砍伐,土地也不可垦掘,因土地里有很多的畜生,如蚯蚓及蚂蚁等,牠们都依止土地而住,如果我们垦土掘地,会伤害牠们的生命。所以斩伐草木,垦土掘地有伤生害命的过失,戒律上是禁止的。

以上十一条戒法都是远离凡夫的增过,古德总结以上十一种情况有三种过失:

(一)增长烦恼:造作贩卖贸易,安置田宅,很容易引生贪、瞋烦恼。

(二)妨碍修道:在这十一种情况中,种种造作会耗损很多的精神体力,对修道会产生分心与障碍。

(三)乖违威仪:出家众与人做买卖,乃至种种的种植、砍草掘地,这些乖违威仪的事情,很容易被人讥嫌,造成众生对三宝退失信心。

因有以上三种过失,增长烦恼,妨碍修道,乖违威仪。所以佛陀在临灭度前,要修行人避免造作以上十一条的事情。

0:00 / 0:00
佛遗教经1
佛遗教经2
佛遗教经3
佛遗教经4
佛遗教经5
佛遗教经6
佛遗教经7
佛遗教经8
佛遗教经9
佛遗教经10
佛遗教经11
佛遗教经1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

《法华经》讲,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佛可以长久住世,...

悲心无尽 行愿弥坚——一诚长老珍贵舍利撷影

【真如寺讯】丁酉十一月十三日(2017年12月30日),上...

涅槃如熄火

古印度是个外道林立,思想发达的国家。有一天,一位异...

迦叶尊者的涅槃因缘

摩诃迦叶尊者承佛嘱咐,令正法住世,勿令失传。于是召...

希求涅槃之乐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有位梵志,...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

「涅槃」与「往生」有什么区别

问: 在佛教为什么把人死了称为往生,但是又有听说过...

苏州灵岩山寺明学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当代...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

至简至稳,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

心态转,角度变

把佛法运用起来,不要总以从前那种心态看事,不要总以...

厌离娑婆标准在哪里

一个人到晚年,说是修净土宗要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当然...

【佛教词典】见爱烦恼

见烦恼与爱烦恼之并称。又作见着二法。见烦恼,指我见...

【佛教词典】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因此四者都是圣人,故称四圣。...

【视频】忏云法师《道力要胜过业力》

忏云法师《道力要胜过业力》

【视频】准提神咒(法鼓山唱诵)

准提神咒(法鼓山唱诵)

【视频】慧律法师《一心不乱就是离心意识》

慧律法师《一心不乱就是离心意识》

信愿持名,心不颠倒

在《法华经》当中,佛陀告诉我们,所谓的开权显实,会...

父母对儿女的爱

有一个婆罗门娶一个太太很美,非常的美,但是家境很贫...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

法可以让你成就一种资粮力,但是这个资粮力到底是往哪...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不要做流行的奴隶

父母希望生儿育女,做了儿女的奴隶;男女希望谈情说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