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

净界法师  2021/11/22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九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面,丙四、不疲倦功德

蕅益大师把本经的正宗分分成两科:(一)共世间法要。(二)不共世间法要。也就是说,整个《佛遗教经》的修学有两个主题,一是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二是成就出世的解脱功德。这两个修学主题的差别因缘,我们说明一下: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所包含的功德,甚深广大,犹如大海,这功德大海在修学中有两个主要的内涵:

一、信心:初学佛法是仰仗对三宝的一份清净信心,相信三宝的功德无所不在,三宝有足够的能力救拔我们,使我们离苦得乐。所以初学佛法是依止信心而皈依三宝,或者在家,或者出家,依止信心修学一切善法,断除一切恶法。但这样的信心,基本上有两种的过失:

(一)由于内心没有生起如实的智慧观照,这念心与境界接触时,仍安住在颠倒妄想的状态。也就是说,这念明了的心还是跟着感觉走,随顺自己的直觉做事,这直觉是多生多劫的等流习气,我们依止习气推动身口意的造作。在信心的支持之下,虽能断除一部分的恶法,修学一部分的善法,但因缺乏智慧的观照,这样的盲目行动,不能召感殊胜的果报,所以印光大师说,没有智慧的引导,「虽修妙法,感果卑劣。」犹如一个人没有眼睛的引导,只有双脚的盲目行动,这样的行动不能产生很大的前进效果。所以没有智慧观照的第一个过失,善法的果报变成不殊胜,「虽修妙法,感果卑劣。」(二)心中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当遭遇逆境时,身为一个凡夫,内心有烦恼障、罪障及老病死的障碍,在这三种障碍的刺激之下,这念清净信心很容易遭受破坏。所以只有信心而无智慧的观照,在逆境时可能退失佛法的善根,而有退转的过失。

基于以上两种的过失,龙树菩萨勉励我们,成就信心后要进一步增长心中的智慧:

二、智慧:智慧的观照在本经中共有两种:

(一)共世间的业果观照:透过对业果的观照,我们能生起三种的法门:

(1)对治邪业。(2)都摄六根。(3)降服烦恼。使身口意三业安住在善法中,所谓的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发好心在本经中强调慈悲心、正直心及谦卑心。就是以善法的观照,破除心中的恶法。在人天的修学中,这观照力偏重在有相的业果智慧。

(二)不共世间的二空观照:这是透过八个法门,成就出世的我空、法空的无相智慧,这种智慧的观照使我们进一步返妄归真,转凡成圣。这八个法门在本经是:

(1)无求功德。(2)知足功德。(3)远离功德。(4)不疲倦功德。(5)不忘念功德。(6)禅定功德。(7)智慧功德。(8)毕竟功德。透过这八个法门,把前面的有相察智慧,提升到无相的智慧,现在讲到(4)不疲倦功德。

前面的少欲知足,远离愦闹,使修学者保持珍贵的精神体力,有足够的精神体力之后就要精进,不疲倦就是精进。精进的体性是「于断恶修善事中,勇猛强悍,而为体性。」我们在断恶修善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障碍,可能是自己身心的障碍,也可能是外在环境的障碍。我们面对这样的障碍,内心毫无畏缩,勇猛强悍,不畏惧障碍,当这种心情生起时,则安立为「精进」。不疲倦功德分为两科,先说明精进的功德,再说明懈怠的过失。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

这段佛陀先赞叹精进的功德。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一个修学者,心应安住于精进,蕅益大师解释「精」是专一不杂,对所修学的法门,专精而不夹杂,譬如念大悲咒就专心的持大悲咒,念阿弥陀佛就专心的念阿弥陀佛,不要改来改去,专精而不夹杂;「进」是相续不退,精进不只要专一,而且要相续不断,不能有所退失。不论修学任何法门,只要内心安住在「精」及「进」,专一而相续,即使是出世的功德,也都是可以成就的,换句话说,成功的秘诀来自于精进。所以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

佛陀对于精进之法譬喻说:「小水常流,则能穿石。」我们无始劫来所累积的烦恼跟业力,犹如石头般坚固,但「小水常流」,水滴虽如此柔软,数量只一滴一滴的如此稀少,但重点在于它常流,能专一而相续不断的在同一点上流动,如屋檐的水滴专一相续的滴在同一点上,就能穿破坚固的石头。这说明只要依止精进之法,你心中任何的理想目标都可以成就,所以精进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鑚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这段是以精进的相反对比,说明懈怠所产生的过失。假设心不是精进之心,而是「数数懈废」,心常懈怠,对于所修学的法门容易放弃,无法相续不断。犹如鑚木取火,在木头都还未热起来,就半途而废,则永远不可能生起火,因在鑚木时,温度才刚有点热就放弃,温度就停息,下次鑚木时,依然是温度有点热又停息,则永远生不起火。所以一个人若容易懈怠放弃,则很难使目标成功。这就是无始劫的流转中,虽修众多妙法,但都没有成就的主要因素,就是因「数数懈废」。

《瑜伽师地论》对精进解释为「坚固决定」。若修学人天善法,不一定要精进,譬如今天做义工,明天休息不做了,这没关系,修学人天善法可以中途休息,不一定要相续不断。但若有志于修学出世功德,精进则非常重要,因修学人天善法并没有碰触内心的烦恼业力,烦恼业力仍保存着,在烦恼业力中修学一些善法,犹如不想把肮脏的水沟清理干净,只是在肮脏的水沟中丢下一些钱币,如此而已。

但要修学出世的佛法,就必须把整个水沟清洗干净,所修学的止观一定要能对治烦恼业力。这里就会有问题,你要对治它,它就要反抗你,智者大师说:「道高方知魔障。」所以修出世间善法,愈修学愈精进,魔障就愈多。这考验一个修行人,是否能坚持不放弃,这是成败的关键。

《念佛法要》讲到一个公案:清朝有一钱万镒居士,他开酒店卖酒兼卖肉,因此造了很多的杀业。后来他遇一善知识开示,方知卖酒肉的果报,来生当堕三恶道,于是至诚忏悔后并关闭酒店,以后便从事正当行业,晚上专心念佛。念了几年后,他其中一个儿子生病死亡,很多邻居讥嫌他,以前卖酒时生意兴旺,身体健康,家庭如意,现在念佛,儿子却病亡,但他「坚固决定」,又继续念了几年佛,他的妻子又死亡,邻居的讥嫌更严重,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念佛,但他内心依然坚固决定。

又过几年,他自己也得重病,似得肺结核而吐血,钱居士于是对家人说,从现在开始不要提供任何饮食,他要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如是念了七天七夜都没睡觉,专心念阿弥陀佛。念了七天后,他突然神识昏乱,家人赶紧找来敎他念佛的善知识帮忙,善知识呵责他说:「你念佛已念这么久,现在是关键时刻,你不应该起颠倒。」这居士有善根,经呵责后,突然间生起观照力,他就醒悟了,于是猛力出声念佛,就冲过颠倒的昏昧状态,佛号更加清楚分明,后来于念佛声中,见到西方三圣现前,钱居士便对家人说:「吾已游净土,见无数莲华,吾坐其中,乐不可言。」不久即往生。

《念佛法要》的作者注解说:「大担将成,群魔环绕。」有大功德要成就之前,一定要把内心的烦恼罪业先逼出来,因为烦恼罪业与清净功德不能兼容。若修学人天善法,烦恼与善法可以共容,一方面纵容烦恼,一方面修学善法,这是可以并存的,但出世间法则不同,因出世解脱法是整个生命的扭转,是从虚妄颠倒的境界,转成无漏的心态,所以烦恼罪业一定要先逼出来。问题在于是否能熬得过这黑暗的过渡时期?这是个关键点,我们内心若能「坚固决定」,绝不放弃,坚持所皈依的法宝,绝不退却,这个人终究决定成功。

所以经文说:「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点点滴滴从因地栽培,不论遇到任何逆境,绝不退转,最后才能成就佛法出世的功德。假如数数懈废,最后一事无成,这是佛陀要我们培养专一相续的坚固精进心,其中的主要理由。

丙五、不忘念功德

不忘「念」的念是正念。是指「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而为体性。」对已经修习的佛法,经常明记不忘,对所修学的法义能忆持在心中而不忘失。所以「不忘念」简单的说就是正念常在,能保持内心的正念。这分成两段,第一段先说明不忘念的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

一位佛法初学者,内心总夹带着烦恼跟罪业,所以初学者的心情,总希望有大善知识来帮助自己,初学者有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盼望能有入圣位的善知识来保护自己,加持自己,使自己离开障碍,得到种种安乐的果报。但这样毕竟是心外求法,所以佛陀说,不要向外追求,我们希望别人的保护,这保护不是从外面而来。如果不能求外面的保护,那么要求谁来保护呢?「无如不忘念」,我们应该追求心中的正念来保护自己。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识,这明了分别的心识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主要有两个:

(一)随顺欲望:这念心识随顺自己的欲望、情绪、感觉,也就是随顺着受想行识的颠倒感觉,发动它的作用。这种随顺欲望的心念不能保护我们,于是魔王能得其便。

(二)随顺真理:这念心识随顺佛法真理来思惟,思惟生命的快乐跟痛苦是有一定的因缘,这因缘主要是业力,善业决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决定召感痛苦果报,「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内心若能随顺真理思惟,这样的心念称为正念,这正念在心中生起时,魔王不能得其便,烦恼不能恼害你,罪业不能障碍你,老病死不能障碍你,心中安住于正念,这是最好最直接了当的加持保护。

所以佛陀劝勉我们,如果真正希望加持保护,不需要向外追求,应该保持正念。在三界流转中,最能加持我们的是心中的正念,所以求外在的善知识,不如求内心的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一个人若能经常保持智慧的观照,保持如理的作意,即使心中有很多的烦恼跟罪业,但因心中有正念的观照与保护,烦恼贼就无法伤害我们。

佛陀在经典上对正念讲出一个譬喻:有一贫穷人家,因努力工作而积集了很多的财宝,他如何保护这财宝呢?他买了一栋房子,把财宝藏于屋内,又请一大力士当警卫来看守,如果是好人才让他进去,若是坏人就不让他进入屋内破坏财产,这守护珍宝的大力士就是正念。我们之前好不容易透过少欲知足,远离愦闹,精进修诸善法,这时我们要如何保护功德呢?就是要安住在不忘念中。

蕅益大师对不忘念解释说,虽然不忘念包括了止跟观,但主要以观照的智慧为主。蕅益大师把正念分成三个层次:

(1)闻慧:这是闻所成慧,刚开始听闻佛法,内心生起正见,知道什么是善法的因缘,什么是恶法的因缘;什么因缘带给我们安乐,什么因缘带给我们痛苦。透过这样的正见,引生增上惭愧,内心开始尊重善法,呵责恶法。闻慧本身不能完全调伏烦恼,应该再进一步修思慧。

(2)思慧:思慧是把所听闻的法义,在寂静心中,一次又一次的去数数思惟。经由数数的思惟,把文字的法义转化成内心的观照智慧。这时的思慧因为对法义作深入的观察,内心产生坚定的理解,所以思慧有调伏烦恼的力量。这里经文「不忘念」的正念是指思慧,就是透过闻思所产生的观照力量,这观照的力量能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业障及老病死的伤害。

(3)修慧:思慧再增长就变成修慧,修慧能断惑证真,后面的禅定跟智慧即为修慧所收摄。

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这段经文是结示劝修。佛陀告诉弟子们:「常当摄念在心」,要把如实观照生命真相的正念,经常收摄放在我们内心中,所谓「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心中要经常保持觉照的力量,为什么呢?假如不能摄念在心,内心总是跟着感觉走,那么在佛堂用功所成就的功德,很容易被烦恼、业力所破坏,所成就的功德不能得到保护。反过来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如果经常把内在的观照力,摄持在心中,即使入于杂染的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中,也不为所害。

这里佛陀讲出一个消息,「念力坚强,不为烦恼所害」,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其实世间上有邪与正两种力量,这段经文明显说明「邪不胜正。」若邪不胜正,为什么我们内心会生起邪念呢?因为我们的正念不足,犹如房子为什么黑暗呢?因为光明不足。譬如拜完一部八十八佛,或打完佛七,心中有了正念。若心中有正念,即使遇到污染境界,「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别人虽触恼你,你并不在意。如果内心没有正念,心中空虚,有一点恶因缘的刺激,自己就会起烦恼。所以一个人是否会起烦恼,重点不在于外面的境界,而是心中是否有法宝。

所以修行不是让眼睛不看东西,耳朵不听闻,而是心中要栽培正念。「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心中有正念力的人,犹如穿着坚固的铠甲,虽然处在刀、枪的危险军阵中,刀剑也不能伤害他。这是说,不忘念对修行者的功德,有保护的作用。

精进与不忘念之间的差别,精进的体性是勇悍,所以偏重在身、口的行动力,如往生咒、大悲咒一天持几百遍,这是精进,对所修的法门能专一相续不断的用功;所以精进偏重身、口的行动力,不忘念则偏重在内心智慧的观照力。

蕅益大师说,不忘念是一切善法的前导,善法本身没有方向,必须有正念做引导,才能决定它的方向。譬如《八大人觉经》的翻译者安世高尊者,他成就圣道后来到中国,在洞庭湖遇到前生的同学,他同学虽持戒修福,但内心起颠倒,瞋心极重,因内心没有观照力,结果持戒修福的善业变成一条大蟒蛇。所以善业本身并不能决定生命的方向,它只能成就安乐的果报,但这安乐果报是在人天受用,或者是在出世的善根受用,甚至是在卑贱的三恶道果报受用,关键点在于心中是否有正念。

中国戒律的特色来自于道宣律祖戒体的观念,佛在世时讲戒并没有所谓法体形象的观念。道宣律祖身为一代祖师,他的不可思议功德是把戒法开出法体形象,尤其是安立戒体,这是中国律学上特别殊胜的地方。当然戒体的有无,到底哪一个人是否得戒,中国佛教有很多人提出见解,也有很多辩论。

如果站在实法的角度,实法中的戒体是色法,它是「有表色」,必须表现出来,由身、口的造作来决定戒体的有无,因为它的戒体是色法。所以依「有表色」的角度,实法中在判断戒体的有无,完全看仪规是否如法。但道宣律师提出另一种思考,戒体也有圆满的戒体,这是阿赖耶识的善种子,也就是缘境发心时,心中所起的作意。所以道宣律祖戒体的观念偏重在善功能善种子,种子就是一种功能。这是说,心境接触时,「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若能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就是戒体。

我觉得戒体的有无,别人不用多说,自己是否有戒体,自己应该最清楚。当心跟染污境界接触时,心若堕落于欲望的颠倒,对恶法完全没有排斥性,心中无法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如果说自己有戒体,为什么这戒体不能产生作用呢?有体一定有用。当心跟杂染境界接触时,心中会产生保护自己的功能,会从颠倒中省悟过来,告诉自己不可这样做,这表示自己一定有戒体;因为有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表示自己一定有善种子,善种子绝不会凭空跑出来。

当然我们第一个戒体是来自于如法的仪规操作,然后面对殊胜境界的发心。但诸位要知道,既然它是阿赖耶识的善种子,种子是生灭法,它会增加或减少,它不是涅槃的不生不灭,种子是会生灭的。所以即使刚开始受戒时是如法的受戒而得到戒体,如果受戒后不用佛法来熏修栽培它,它也会退失。

所以这段经文的不忘念,告诉我们要经常加强正念,否则受完戒后,它也不是永远有这种功能,需要不断从佛法闻思中,加强自己的正念,善功能才会增长广大,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加强自己的观照力,对于已经成就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功能,加以适当的保护,不致被烦恼跟罪业所破坏,以上是不忘念的功德。

0:00 / 0:00
佛遗教经1
佛遗教经2
佛遗教经3
佛遗教经4
佛遗教经5
佛遗教经6
佛遗教经7
佛遗教经8
佛遗教经9
佛遗教经10
佛遗教经11
佛遗教经1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

《法华经》讲,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佛可以长久住世,...

悲心无尽 行愿弥坚——一诚长老珍贵舍利撷影

【真如寺讯】丁酉十一月十三日(2017年12月30日),上...

涅槃如熄火

古印度是个外道林立,思想发达的国家。有一天,一位异...

迦叶尊者的涅槃因缘

摩诃迦叶尊者承佛嘱咐,令正法住世,勿令失传。于是召...

希求涅槃之乐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有位梵志,...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

「涅槃」与「往生」有什么区别

问: 在佛教为什么把人死了称为往生,但是又有听说过...

苏州灵岩山寺明学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当代...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

至简至稳,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

心态转,角度变

把佛法运用起来,不要总以从前那种心态看事,不要总以...

厌离娑婆标准在哪里

一个人到晚年,说是修净土宗要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当然...

【佛教词典】见爱烦恼

见烦恼与爱烦恼之并称。又作见着二法。见烦恼,指我见...

【佛教词典】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因此四者都是圣人,故称四圣。...

【视频】忏云法师《道力要胜过业力》

忏云法师《道力要胜过业力》

【视频】准提神咒(法鼓山唱诵)

准提神咒(法鼓山唱诵)

【视频】慧律法师《一心不乱就是离心意识》

慧律法师《一心不乱就是离心意识》

信愿持名,心不颠倒

在《法华经》当中,佛陀告诉我们,所谓的开权显实,会...

父母对儿女的爱

有一个婆罗门娶一个太太很美,非常的美,但是家境很贫...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

法可以让你成就一种资粮力,但是这个资粮力到底是往哪...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不要做流行的奴隶

父母希望生儿育女,做了儿女的奴隶;男女希望谈情说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