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

净界法师  2021/11/22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讲)

丙六、禅定功德

出世间修学法要共有八个法门,佛陀在修学次第上是由粗而细,前面的不疲倦跟不忘念法要是比较粗浅的,以下的禅定跟智慧,心的活动是比较细微。首先解释禅定的体性:

「以善缘心,心一境性。」禅定的功德要具足两个相貌:

(一)以善缘心:在专注的过程中,必须与无贪、无瞋、无痴的善心相应,也就是说,如果与贪、瞋、痴相应,虽然心很专注,这种专注不能安立为禅定,禅定必须与善法相应,这是第一个标准。

(二)心一境性:虽然修学善法,但心安住于攀缘状态,这也不是禅定,心必须专一安住在单一所缘境,如前一念是佛号,下一念也是佛号,第三念也是佛号,必须心一境性,只能在单一的所缘境上安住。当我们以善法的心,在单一的所缘境上,专一相续的安住,则安立为禅定。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进修习诸定。

这段是赞叹禅定的自性功德。佛陀在讲到功德之前,先说明禅定的因相与果相。因地的修学是「若摄心者」,摄心是修学禅定的主要方法,摄心简单的说就是收摄这念攀缘的心。宗喀巴大师对如何收摄攀缘心,开示有三个法门:

(一)善取所缘境:圣人的无漏心识与凡夫有漏心识不同,圣人的心无住,心不染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他以无住为住,所以圣人修禅定不一定要有所缘境。但凡夫心一定要有所住,所以在修学禅定时,先要选择一个所要安住的所缘境,这个所缘境必须要跟所修学的目标相应,所以称为「善取」,善于抉择自己的所缘境。智者大师讲《法华玄义》,他说修学佛法的所缘境有三个主题:

(1)众生法界:这是以凡夫的杂染五蕴,以色受想行识当做禅观的所缘境,一般南传佛教的修习止观,欢喜以五蕴身心为所缘境,尤其以色蕴的出入息为所缘境。若以五蕴的杂染身心为所缘境,他的止观是偏重在出离、呵责五蕴,以出离五蕴身心为禅观的内涵。

(2)佛法界:这是以诸佛菩萨的清净功德为所缘境,如密宗及净土宗的修学本尊相应法,强调凡夫跟诸佛菩萨的感应道交,譬如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则要忆念弥陀的圣号,持往生咒,观想弥陀圣像等等。这种以佛法界为所缘境,是以本尊的名号、功德、相好为所缘境,依止这样的观想忆念而跟自己的本尊感应道交。这时的心情是赞叹、皈依的心,与前面的以众生法界为所缘境,心情是厌恶呵责的心,这两种观法的心情是不同的。

(3)心法界:智者大师说,不论是以佛法界或众生法界为所缘境,这都是有相行,一是清净相,一是杂染相,都是有对待相的所缘境。第三种是以凡夫现前一念心性为所缘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是观察现前一念心性的真如理性。智者大师说,这种的所观境是无相,所观察的是离诸分别、对待的真理。天台宗、唯识宗、禅宗等在修习禅观,他们欢喜以观心法门为所缘境。总之,我们在修禅定收摄身心时,首先要选择与自己相应的所缘境。

(二)专注力:「心于所缘,专一安住。」自己要在所缘境中,培养专注力,强迫这念攀缘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如是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三)相续力:「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前面的专注力是生善,这相续力是破恶。在专注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修禅定的两个障碍,一是昏沉,一是掉举,自己应该善加对治,使专注力能相续而不断。

以上修习禅定的因相,共有三个主题:①善取所缘境。②心于所缘,专一安住。③心于所缘,相续安住。

透过以上三种法门的收摄内心,会产生一种功德-「心则在定」,这时心从散乱的攀缘心变成「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有三种功德相貌可加以判断:

(一)明了:成就禅定时,心有殊胜的明了性,不像凡夫的心是一种昏昧的状态。

(二)寂静:成就禅定时,心有殊胜的寂静,没有凡夫散乱的扰动相。

(三)安乐:成就禅定时,心有殊胜的三昧乐。

以上禅定的明、静、乐是禅定的果相。透过前面的收摄内心,而成就禅定,为什么要修禅定呢?佛陀讲出一个理由:「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透过禅定的修学,能如实了知世间的差别因缘,这里的了知差别因缘相就是一种神通,如天眼通或宿命通等。

世间有为诸法的变化,吉凶祸福的出现,它都有征兆,所谓「月晕而风,处润而雨。」见到月亮有晕,知道明天要起风;看到木头湿润,知道明天要下雨。世间吉凶祸福的出现亦复如是,都有征兆,一个人若内心寂静,他就能见到这些将要出现的征兆。我们不要把禅定看得很神秘,若经常能摄心,把扰动粗糙的心,透过专注力与相续力的收摄,内心寂静后你就会知道一些消息,知道自己或别人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这都是正常的状态,因为你的心寂静,所以能观察到这些征兆,这是禅定的功德-「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所以佛陀劝勉我们应该修习禅定。

以上是禅定的自性功德,以下说明禅定的增上功德,修禅定是为成就佛法的增上,这才是修习禅定的重点。

若得定者,心则不散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若心安住禅定,心则不散乱,心是明了寂静,寂静而明了的状态。这有什么好处呢?「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水有洗除污垢的功能,若想保存水,必须「善治堤塘」,堤塘是四边有墙壁的蓄水池,有蓄水池才能储存水。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同样的,若想成就无漏的智慧水,以洗除内心烦恼跟罪业的污垢,就必须修学禅定的专注,透过专注的力量,方能提升自己更高深殊胜的智慧,这是修习禅定的主要理由。

前面的禅定是成就世间福报的神通,这里佛陀提升禅定的功德,说明禅定能开展我们的智慧。经文的「善修禅定」,蕅益大师提出三个法要:

(一)成就安稳心:禅定它必须在安稳的状态下才能修学,这安稳包括调身、调息、调心:

(1)调身:修学禅定要注意调和色身,打坐时,色身由粗而细都有一定的章法。譬如工作后进入佛堂,不能马上禅坐,要先拜佛让身心气血调和,然后再经行、静坐,因为身体的活动,有由粗到细的次第。同样由禅定出来时,不能马上去工作,必须稍微经行缓和一下,再去工作。

(2)调息:气息也是要由粗到细,使气息缓慢而深长。

(3)调心:调心使它不落入掉举或昏沉,高低起伏的心能中和。以上是成就安稳之心。一般修学人天善法,不一定要求内心的安稳,心即使在散乱状态也能修学善法,但这里是讲修学出世间的功德,所以要先调和身心,使内心安稳。

(二)思惟禅定功德:禅定的修学是难得易失,很难很难成就,但得到以后却很容易退失,所以我们应该思惟禅定功德,使自己对禅定生起希求之心。

如何思惟呢?思惟成就禅定,当下身心安乐。我们欲界的身心是粗重的,得禅定能破除粗重性,让你的身心感到轻安,轻安的快乐即是一种功德。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思惟透过禅定的修学,能使内心产生强大的明了性。所有的法门无论有多么的殊胜,都是由心所操作,心是能修,法是所修。

如观世音菩萨在《大悲咒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持大悲咒,从初地直超第八地,而我们经常持大悲咒,感觉灭恶生善的功能似乎没有那么大,为什么持同样的咒,表现在观世音菩萨的内心有这么大的力量,而在我们内心所表现的力量却那么薄弱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散乱。虽然法宝的力量很大,但散乱心与法宝接触时,功德却开展不出来。又如《楞严经》中,佛陀对楞严咒功德的赞叹,那是无以复加的,它能灭除所有的罪障,但即使我们每天持楞严咒却达不到这功德,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散乱。

所以若能加强心的专注力,这件事就不可思议了。若心多一分的专注力,所有行为的功德全都往前推进,因心的堪能性增强,造业力也随之增强。所以若在某个法上用功,这只是加持这个法,但加强专注力,却是增强所有法门修学的力量,所以专注力对我们非常重要。以上是思惟禅定有加强自心堪能性的功德。

(三)思惟生死过患:思惟生老病死的过患,产生恐惧之心。若是修学净土法门者,思惟阿弥陀佛的佛号虽然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但念佛时心若散乱不专注,这样的念佛救不了自己,若继续在三界流转就有三恶道的过患,有刀山油锅之苦。由于对三界流转生死有恐惧之心,这时就知道修专注力的重要性,而要求自己栽培专注力。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比丘离开僧团住茅篷达十二年之久,但他修学所有法门都没有成就。佛陀的大悲心得知后,就化成一行脚比丘与他共住,有一天佛陀对这比丘说:「不要总是在寮房打坐,我带你到海边打坐。」于是他们来到海边,这时来了一只乌龟,乌龟在行进间,有一只野干想要吃牠的肉,乌龟见状就赶紧把头、脚、尾巴全缩进壳甲里去,野干等了很久,见乌龟都不出来,就生气的离开了。

佛陀就说:「乌龟有护身之铠,野干不得其便。」佛陀说,凡夫众生还比不上乌龟,因为乌龟遇到危险,牠还知道把全身缩进壳里以保护自己,而凡夫无量劫来被魔王所控制,却还放纵身心,所以魔王能得其便。这是说,我们临命终时是一个非常危急的状态,烦恼、罪业及冤亲债主在这时都想障碍我们,此时我们念佛若缺乏专注力,内魔、外魔就能得其便,这是修念佛法门失败的原因。

阿弥陀佛的圣号的确是无量光、无量寿,他有足够的能力救拔我们,但我们这念能念的心是否能专注,都摄六根,一心皈命,通身靠倒的安住在佛号上,这是念佛成败的关键。有些人临命终时念佛为什么能专注呢?因为他平时就要求自己专注,要求自己收摄六根,所以到临命终时就容易收摄。「乌龟有护身之铠,野干不得其便。」佛陀就以乌龟收摄自己的六根,勉励修行者要善修禅定。

丙七、智慧功德

智慧的体性是「于诸事理,善加抉择。」对有为事项及无为真理,能善加观察判断,这就是智慧。

前面的「不忘念」也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两者有何差别?不忘念的正念,是一种比较粗糙散乱的闻思智慧,这里的智慧则是与禅定相应的修慧,有断惑证真的力量,这智慧能与专注力相应,有调伏断除烦恼的功能,故两者有粗细的差别。佛陀对智慧的开示共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一个修学者的心中若有光明智慧的观照,对世间五欲境界不生贪着,若生贪着,表示这人没有智慧。应该如何培养智慧呢?「常自省察,不令有失。」,经常的如理观察,使心念不落于颠倒错乱的状态。

这种常自省察的功夫,古德说这智慧主要是指四念处,培养「常自省察」的智慧,不必向外追求,就观察自己现前的五蕴身心,五蕴身心的「身、受、心、法」是所观察的四种境界,这「身、受、心、法」可分成两个部分来观察:受用果报,能分别的心识。

(一)受用果报:对受用果报的观察,可分为二:

(1)贪爱色身:观察色身是肮脏不干净的,以对治凡夫执色身是清净的颠倒。凡夫对依正二报的贪求,虽然也贪求资具、饮食、财富,但在所有的贪求中,对正报色身的贪求,最为严重。贪爱自己色身谓之身见,贪爱他人的色身谓之淫欲,所以我们应该常自省察。

如何省察呢?「观身不净」,观察我们所贪爱的色身,内相与外相皆不净。《大智度论》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当我们把肉身外表光鲜的表皮及肉剥开,观察所贪爱色身的内部结构,「种种不净物」,有种种污秽的内脏、脓血、屎、尿,身体内部找不到一处干净之物,所以说内相不清净。

又观察外相的不净,「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内相的不净物,常透过身体的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一个嘴巴及大、小便处等九个孔,不断的流出,就犹如一个装满大小便的皮囊,由九个破洞经常流出不净物。所以我们贪爱自、他色身,是一种颠倒的思想,认为色身是干净美妙,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透过这样不净观的常自省察,修正我们错误颠倒的思想,原来色身的真实相是不清净的。

(2)贪爱感受:我们这念明了的心识跟境界接触时,会出现一种「感受」,感受也就是领纳。受有三种:苦受、乐受、舍受。因为贪爱感受,使我们创造许多罪业,来保护这感受。

譬如有人喜欢吃榴槤,因他的心跟榴莲接触时会产生乐受。其实他不是真正喜欢吃榴莲,而是喜欢乐受,因为榴莲吃多了会产生厌恶,这时榴莲给他的是一种痛苦的感受,他就不喜欢榴莲了。有些人喜欢睡觉,其实他不是真正在乎睡觉,而是他的心跟睡眠相应时,睡眠能释放给他一种乐受,他要的是乐受,希望乐受不断的出现。所以除了观察对色身的贪爱,也要观照对感受的贪爱。

如何对治感受的贪爱呢?「观受是苦」,对「苦受」的感受是痛苦,因为它有逼迫性,如病痛、处逆境时,我们感受到逼迫,这是苦受。其次,「乐受」是我们所贪爱的,但佛陀说乐受「不久住故」,它会变化,感受不断的变化,使我们感到不安稳性,这不安稳性就是一种痛苦,乐受有这种无常性,故说它是苦。第三种受是「舍受」,既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安住在不苦不乐中也是一种苦,因为「性迁流故」,它是流动扰动的,相对涅槃来说,流动扰动就是苦,这是一种比较微细的苦。

如是观察我们所贪爱的感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快乐的感受,三界的感受都是痛苦的,所以我们对色身感受的贪爱是一种颠倒。透过以上「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我们能生起一种出离之心,希望追求出世的清净法身,追求出世的大乘法乐的感受。以上是约着所受用的果报来作观察。

(二)能分别的心识:对内心的能分别心识来作观察,这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无常无我的智慧观察五蕴身心,并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凡夫总认为自己的果报体,无论是男人或女人,果报体的身心里有一个常一主宰性的我,幼年时的我跟长大后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相同,但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因为五蕴是由我们内心的业力所变现,由于过去五戒十善的业力,创造今生人的色身相貌及思想感受,当人的业力释放完毕以后,假如我们的善业强,得到的是转轮圣王的色身,及尊贵高慢的感受思想。当转轮圣王的善业享尽之后,罪业就要表现出来,因罪业的力量而变成一只蚂蚁,这时的思想感受,认为自己是只卑贱的蚂蚁,生命中只做一件事,把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又从西边搬到东边。这时自己前生的感受及思想全都消失,你以蚂蚁的思想感受当作自我。所以我们观察五蕴的身心,它随顺业力不断的变化,并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透过这无常无我的智慧观察,消灭心中我见的颠倒。

以上是透过观照「不净、苦、无常、无我」,常自省察自己的五蕴身心,以消灭贪爱烦恼及我见颠倒。「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如是才能在佛法中得到真实的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假若不能如实的观察身心世界,内心没有智慧的观照,既非道人,外表已剃发染衣,故又不是白衣,则是「无所名也」,可说是非白衣非道人。

以上是总标,智慧的来源起于常自省察,智慧的功德是「则无贪着」。下一段是别明: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闇,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

蕅益大师对这段经文的真实智慧,以四圣谛作说明:

第一观察苦谛:「度老病死海之坚牢船也。」见到生老病死的痛苦,知苦而生出离心。

第二观察集谛:「无明黑闇之大明灯也。」集谛就像无明黑暗,烦恼跟罪业都是在颠倒的黑暗中活动,若光明的智慧观照力现前,则能破除无明烦恼罪业。

第三观察灭谛:「一切病者之良药也。」生命的离苦得乐之道,在于追求涅槃。

第四观察道谛:「伐烦恼树之利斧也。」要断除烦恼只有靠戒定慧之利斧,尤其是我空、法空智慧的观察。

最后佛陀劝勉我们:「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生命要增上进步,须修学闻、思、修三种智慧。

佛法把生命分成十种法界,这是说生命有十种的可能性,而成就十法界的关键,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修习什么善业,主要在于能做智慧的观照。譬如要从欲界转成色界、无色界,则一定要观察欲界的果报是粗糙、苦恼的,而自己内心又好乐禅定的寂静乐,这是成就色界、无色界果报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若能观察欲界的过失,及观察禅定的功德,如此生命才有可能从欲界转成色界、无色界。若想从欲界进入出世间的涅槃,则要观察禅定的有所得心也是扰动性,只有涅槃才是究竟的寂静,那么生命才能增上提升。

蕅益大师说: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修学佛法是否得力的关键,在于是否看淡世间事;往生西方是否稳当,在于对娑婆世界的名利得失是否看得轻。所以生命升沉的关键,来自于智慧的观照,这是主要因素,其它只是助缘。所以佛陀说:「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生命如果要产生大方向的转变,乃至法界的提升,就一定要依止闻思修的智慧,智慧进一步,生命才能增上一步。

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若人有智慧观照生命的真相,知道什么是痛苦的因缘,什么是安乐的因缘,虽然他只是慧解脱,尚无禅定俱解脱的功德,没有禅定也就没有天眼神通,虽没神通,但他也是明见之人,因为从思想理论的观察分析,也能知道生命的真相,判定一个人的吉凶祸福,这是智慧的殊胜处。

前面的精进、不忘念乃至禅定,心都在有为的事相上活动,这里的智慧是安住在真理上,声闻法的真理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四念处观察五蕴身心。

在禅宗有一天龙禅师,他在行脚参学中走到一处山下,见到有菜渣从山上流下,他想山上一定有值得参访的修行者。古人常为求法,不远千里而来,于是他走上山,看到草丛中有一座茅篷,天龙禅师就去敲门请益,开门见山就问修行者说:「仁者,得何道理住此山?」这犹如《金刚经》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内心是依何而住?凭什么调伏烦恼妄想?这位住茅篷的修行者答说:「我三年前来住山时,见一只泥牛没于大海,直至今日,尚未出现。」天龙禅师又问:「仁者,何时下山?」修行者答说:「我等这只牛浮出水面时就下山。」这只泥牛是指凡夫污垢的心,这污垢的心沉没于我空、法空的法海中,也就是说,这修行者依止我空、法空的真理而住山。「云何应住?」依止我空、法空的道理而住;「云何降伏其心?」也是依止我空、法空的道理而调伏其心。等到他由空出假,生起大悲心时,就是他下山的时候。

这段经文所说的智慧,具有解脱的功德,「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前面的精进、不忘念及禅定是解脱的助缘,而真正的解脱是来自于对生命正确的观照。我们的不自在,不是有谁来绑住我们,而是起于自己的颠倒,要解开这颠倒还是得靠自己的智慧,既从心起,还从心灭。

一个人的痛苦跟别人没有关系,是自己的颠倒绑住自己,所以要从颠倒跟痛苦中解脱出来,这要依靠自己启动心中的光明,否则谁也无法替你解脱痛苦,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0:00 / 0:00
佛遗教经1
佛遗教经2
佛遗教经3
佛遗教经4
佛遗教经5
佛遗教经6
佛遗教经7
佛遗教经8
佛遗教经9
佛遗教经10
佛遗教经11
佛遗教经1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

《法华经》讲,为什么佛要示现涅槃?佛可以长久住世,...

悲心无尽 行愿弥坚——一诚长老珍贵舍利撷影

【真如寺讯】丁酉十一月十三日(2017年12月30日),上...

涅槃如熄火

古印度是个外道林立,思想发达的国家。有一天,一位异...

迦叶尊者的涅槃因缘

摩诃迦叶尊者承佛嘱咐,令正法住世,勿令失传。于是召...

希求涅槃之乐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有位梵志,...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

「涅槃」与「往生」有什么区别

问: 在佛教为什么把人死了称为往生,但是又有听说过...

苏州灵岩山寺明学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当代...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

至简至稳,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

心态转,角度变

把佛法运用起来,不要总以从前那种心态看事,不要总以...

厌离娑婆标准在哪里

一个人到晚年,说是修净土宗要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当然...

【佛教词典】见爱烦恼

见烦恼与爱烦恼之并称。又作见着二法。见烦恼,指我见...

【佛教词典】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因此四者都是圣人,故称四圣。...

【视频】忏云法师《道力要胜过业力》

忏云法师《道力要胜过业力》

【视频】准提神咒(法鼓山唱诵)

准提神咒(法鼓山唱诵)

【视频】慧律法师《一心不乱就是离心意识》

慧律法师《一心不乱就是离心意识》

信愿持名,心不颠倒

在《法华经》当中,佛陀告诉我们,所谓的开权显实,会...

父母对儿女的爱

有一个婆罗门娶一个太太很美,非常的美,但是家境很贫...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

法可以让你成就一种资粮力,但是这个资粮力到底是往哪...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不要做流行的奴隶

父母希望生儿育女,做了儿女的奴隶;男女希望谈情说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