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修自性空观

妙境法师  2024/12/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修自性空观

问:请问如何修自性空观?

妙境长老答: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性空”、什么是“自性有”。没有因缘时,就有此事,是名“自性有”;没有因缘时,即无此事,是名“自性空”。有因缘才有这件事, 还是“自性空”;因为,有因缘的时候有这件事,这件事是属于因缘的,是因缘有、不是“自性有”。有而属于因缘,而非那件事本身是有。所以,还是“自性空”。

譬如:敲大磬时,我们将木头外围缠上胶布,以之敲磬,就有磬声生起。如果把那一层胶布去掉,敲出来的声音就不同了。而磬槌的粗细,敲磬的人技巧如何,敲出来的声音也会因之不同。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声音是无自性的!磬发出的声音不能说:“不管你用木头也好,用铁棒也罢,也不管谁来敲,我一定是这样而不改变!”不可能是这样的!虽然有声音,但是那个声音是由因缘决定,它没有自己的体性,这就叫做“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而声音还是宛然而有的。

又比如说:这个地方本来是一块空地,没有房子,能在这空地建造一栋房子,也是因缘的关系。有人出钱投资,建筑师画好设计图则,经过政府批准,然后工人依据图则就把房子造出来。这房子是因缘生的,不是自性有;若自性有,应该不需要因缘就有一栋房子,那叫“自性有”。一定要有因缘才有这件事,这是“缘起有”;缘起有就是没有自性的,故名“自性空”。此是中际空,当然前际空,后际亦是空,应作如是观。

依《中观论》的思想而言,一切因缘生法“自性空”是第一义谛,“因缘有”是世俗谛;我们由于因缘有而通达“自性空”。现在我们的程度是内心虚妄分别,贪瞋痴在活动的凡夫,若能按照龙树菩萨的开示,从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去思惟、观察,就会明白“自性空”。这是一件很难得、很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自性空”的道理,我们从文字上的解释,似乎不难明白。但若只是口头上讲一讲,不会有降伏烦恼的作用必需经过长时期以戒律为基础修奢摩他的止,并以奢摩他为依止,修毗钵舍那的观才行。释尊告诉我们,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这是学习佛法的次第。

“闻”是听闻佛法,也就是学习的意思。从语言文字的佛法开始学习,不能离文字的。这样认真的学习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得到一些智慧(闻所成慧),再进而思惟语言文字佛法中所说的道理,就会对“缘起有、自性空”的胜义,认识得更深刻,更肯定──“是的!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因缘有的;所以,色是自性空,受、 想、行、识也是自性空。在自性空里,无有色受想行识可得;而色受想行识还是有的。”无有疑问!这个“思所成慧”是高过“闻所成慧”的,然后再静坐修止观, 就容易修上来了;同时也会在喜怒哀乐的现实生活上随时现起如理作意了。

如果只是“闻”而没有“思”,你为人讲讲好像还可以,但若真的静坐修止观就不行。若缺少“思所成慧”,无法从“闻所成慧”直接跳到“修所成慧”,非得经过思惟的阶段不可。关于思惟,《阿含经》或阿毗达磨论上说到,必须在寂静处,息诸缘务、专精思惟才行。所以,若在喧闹之处,有很多人往来,很多声音令你分神,你就没有办法思惟了。在寂静处这样思惟一个时期后,再去修奢摩他止、毗钵舍那观。

其实,在止没成就之前,这还只是“思”慧,而不能称之为“修”。《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云:要得到未到地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非非想定,这时候才叫做止成就。我们初开始静坐,当然止尚未成就,此时只能叫做“随顺奢摩他”而已;若成就未到地定,乃至初禅以上能在定中修观,那时就可以叫做“修慧”。

初开始修止观,有的人一下子就相应,有的人修了很久也不相应。在佛陀为我们开示的道次第里,若是烦恼障碍了止观的修习,应先加以对治──瞋心重,要修慈悲观;贪心重,修不净观……这五停心观,能令内心种种烦恼暂时不活动,不障碍你修学圣道,这时候就可以修止、修观了。

或者可以念大悲咒。在《大悲心陀罗尼经》(欲诵念大悲神咒者,应读此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无量三昧就是定(止)、无量辩才就是慧(观);修止观有困难,诵念大悲咒能有帮助。因此,修学圣道有困难,是有解决之道的。如果我们学习佛法得少为足,圣道的次第未能具足,修行有了困难无法突破,就放弃了!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由此可知,学习佛法尚未掌握道次第就停止了是不对的。道次第也不只是一种──小乘的道次第、大乘的道次第,唯识的道次第、中观的道次第。如天台智者大师以他的思想综贯各种经论,组织成一个完整的道次第──如《摩诃止观》等,我们依之学习,是可以得圣道的。

其中应注意者,就是要能长时期地学习佛法。譬如,《中观论》缘起性空的胜义,你能学习又学习、思惟又思惟,常是如此,不必别人来告诉你,自己就会有信心:“我若修学圣道定能成功!”若是一知半解,或者未发菩提心(不愿得圣道)那就不行了!不管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中观思想、唯识思想,都是一样;学习到一定的程度时,信心增强,自然愿意修行。所以,要努力地闻思修,不应该只是“闻”而已。

修止观时,先修止、后修观。譬如一支香静坐三个钟头,你可以修止十五分钟或半小时,如果相应,也可以修一个钟头、二个钟头的止,然后就修毗钵舍那观。修观时,如果是修自性空观,应该把有关缘起性空的现成文句背下来,然后按照文句去思惟。或者先修止不相应,可以先修观、后修止。

肯这样修行的人,应有现生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无生法忍的信心。当然,这时候应该是完全放下的,不会想到office上班、也不会想去社会上赚钱,一心只想用功修行。因为深入佛法以后,思想以及价值观已经完全改变,深刻体认到世间上无有可留恋之事,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弃之如敝屣;而修学圣道是唯一的途径,是无量功德庄严的事情。思想稳固、信心坚定,所以心情很快乐!如果信愿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就算学习了佛法,也只是业余性质,想现生得禅定、得圣道,当然是不可能的。

总之,若通达一切法是缘起有,也就能明白一切法是自性空。缘起有自性空有三方面,就是三轮。如说布施波罗蜜──观察能布施的人是毕竟空寂,无我、无我所;接受布施的人,观察亦是无有少法可得。所施的财物,也是缘起有、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中,施者、受者、所施财物皆不可得,但如幻如化的缘起有,还是宛然存在的,并没有断灭。

然而,我们无始劫来对于自性有的执着是很牢固的;所以初开始修观时,不妨先偏于“空”──先观缘起有;再由缘起有观察自性空,然后在空那里停下来,不再回来观察有。等到你对空观察得很有力量时,再回来观自性空、缘起有;这就是即空、即假,也可以说是即中了。

这样讲,修空修到一个程度后,也可以即空、即假、即中;慢慢就接近得圣道了!得了圣道,即非凡夫、而是圣人(此中应注意暖、顶、忍、世第一、见道的次第)。若今天的汉文佛教有圣人出世,那不真是太吉祥了吗?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慧律法师《念佛人不要忽略般若智慧的重要》

有因缘碰到佛法的人,也想修行,但是,却认为自己很行...

怎样使自己的气息调柔

在禅修当中,每天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怎样使自己的气息...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真的好怕死,怎样才能不「死」

问: 印祖一再地说不要怕死,可是我真的好怕死,生活的...

在家居士除了念佛,是否还需要阅读经典

问: 年轻的在家居士,除了念佛号,是否应该多阅读经典...

专访大安法师:坚持信仰,敦伦尽份

主持人: 对净土有兴趣的人初学应从哪里下手比较合适...

毁灭福禄的六个日常行为

1 杀生 杀生在一切行为中第一等折福份。买肉吃尚造作...

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问: 一位法师说本师释迦牟尼佛没有在任何一部经典上说...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忏云法师:打佛七的宗旨与方法

我们打佛七,宗旨在了生脱死,了生脱死的方法在一心不...

你适合出家吗

佛友和我聊天,聊完后问我:师父,你看我适合出家吗?...

从外道场转移到内道场

智者大师勉励我们所有的大乘修学者,我们应该从缘修提...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

【佛教词典】命者

【命者】 十六神我之一。计我为有实之寿命者。《成唯识...

【佛教词典】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凡六卷。明代智旭撰。又称起信论裂网疏。今收于大正藏...

念佛能得到命中没有的福报

现在年轻人面临着很多的诱惑,是很容易走向歧途的。生...

死亡不可怕,问题是来生去哪里

这个临命终的处理,一般的社会的医学者跟佛弟子的看法...

把听经闻法纳入你的功课里面

【有些人学了一辈子佛法,为什么他的身口意没什么改变...

垃圾车定律

有一天,打算到机场,因时间来不及,因此,我拜托一位...

动静不断用心,一年多后工夫得力

一九五七年云居山有一位星明师,四十八岁,原是军人,...

学佛是为了比别人好吗

问: 学佛是为了各方面都比别人好吗? 大安法师答:...

素食是对儿童的最好投资

尼尔伯纳德博士,美国临床医学专家,美国责任医药内科...

煽风止沸

古人说:以德伏人者昌,以力伏人者亡。世间大多都是以...

恶行可以掩盖一时,却不可能掩盖一世

离开青青草原的灰太狼一身的轻松,我一定不会回来的!...

菩萨戒的核心精神

《梵网经菩萨戒》谈到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菩萨戒的核...

能听闻到地藏菩萨的这个因缘有多难

【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

名号怎么念才能摄住妄想心

名号怎么念才能摄住妄想心呢?首先在家居士,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