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妙莲老和尚《要为后代培福慧》

妙莲老和尚  2011/07/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闲来多为不急忙

古人有句话说:“病中方知身是苦,闲来多为他人忙。”对这下半句,我内心有些感叹;闲时我们真为他人忙,那也是应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嘛!可是“闲来多为他人忙”,话是说的这样动听,其实说来都是为自己在忙。若真为自己忙,那也未可厚非;但都是为了无关紧要的不急之务而忙碌,甚至不应该忙的,也糊糊涂涂的在瞎忙,迷迷蒙蒙的去造恶业,造善业就不起劲。唉!真是愚蠢的人呀!

身为佛弟子要有智慧、要觉悟,忙是应当的,但为什么而忙呢?

为“发菩提心”而忙,为“利益众生出苦海”而忙!学了佛应该要比一般人更忙碌,就象出家人为弘法利生而忙碌不已,所谓“着了袈裟事更多”啊!在家居士如果能发菩提心,也为弘法利生而忙,那就忙得有代价、有意义了;能如此忙,积善之人多福寿,全家积善子孙昌。我想:为人父母者,大多数都是为自己的儿女忙;本来为儿女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上一代也是这样为我们忙嘛!不过,我们现在已经学佛了,应当用智慧想想:若不为国家立功立德,单单为儿孙在忙,有没有意义?值不值的?费了千辛万苦把儿女培育成人,如果他们对国家社会能有所贡献,那还算忙的有代价;或者虽谈不上对国家社会有利益,但能安守本分、愚而安愚,也还算好;要是去做恶、危害人民、扰乱社会,那你可忙得太冤枉、太冤枉了!

二、上代积德资后裔

一般父母养育儿女,总希望他们将来能成龙成凤、光宗耀祖,在社会上能声明显赫、事业有成。但有些父母很开明却对儿女说:“养你们长大成人,在社会上立足,只要行为端正善良,不丢父母的脸就好了;我们当父母的,并不想要你们如何发达显赫,也没有养儿防老的打算。”诸位!这“行为端正善良,不丢父母的脸”是父母对儿女最低要求啊!

身为佛教徒,也应该要有智慧的想法才对。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想要自己儿女将来如何如何的好,首先要培自己的德行;先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着手:口要说好话,身要行好事,意业要存好心。这三业做到了,就有人品道德;有了人品道德,怎么不会有好的下一代呢?要是上一代没有修善积福,下一代根本不会中规中举好到哪里去的。

我们的上一代,积极修福培德、恭敬三宝;今天我们就是承纳祖先的福德慈阴,才能闻到佛法、修行佛道,舍世间无为福。现在我们更要积极广值福田,多多利益他人,积功累德,转资下一代。若能积极培福,必能利益下一代。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是不会亏人的。

讲到修福,佛陀福慧圆满是经三大阿僧祗劫修来的;哪象我们凡夫,才修了一天的善就沾沾自喜,引以为满足,不再修了。这是悭贪不舍懈怠的习气在作祟,悭贪怎会有福报?所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悭贪是要不得的,将来会遭感饿鬼报;懈怠是精进的大敌,哪有可成之事?你看大海的水为什么会那么深广?因为它汇集百川,而且不舍细流。我们修福也应这样:大善要修,小善也要修,只要是利益人的事就要去做。这样积功累德,福德才会象海水那样广大。

三、不需为儿留钱财

很多为人父母者,钱财不布施,准备给下一代,这种想法对不对呢?谚云:“养儿胜似父,要钱做什么?养儿不如父,要钱做什么?”下一代有福报、能力强,成就自然会比上一代好,何需留钱给下一代?下一代没福报、没出息,留钱给他们,反使他们造罪业,那冤不冤枉呀?就象已得了重感冒的人,再美味的饮食给他吃,他不但没味口,甚至吃了病情更恶化。

历史上,刘备创江山要给阿斗,可是阿斗无能扶不起来,又有何用?反而害了他呀!

古人说:“世无三代富”,为什么?上一代的人努力工作,白手成家,知道挣钱非常辛苦,生活上的享受自然就会节制。财产传给第二代时,他们目睹父母挣钱非常辛苦,也不会随便浪费,还会善加利用。但到了第三代又怎么样呢?第三代日常生活享受惯了,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缺,从不为钱操心过。他那边知道上一代挣钱的辛苦?所以浪费成习,甚至拿钱造罪业,随随便便把家产花费一空。唉!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发生太多了,大家听到这里要开智慧啊!

以世间法来说,你把钱财留给下一代,这是世俗父子感情;以佛法来说,那是凡情、小心眼啊!我们应该除凡情、启圣智;趁自己活着又有钱财来说,积极行善修功德,否则等年老往生了,再要儿女来替你修诸功德,那来不及了。何况他们会替你做吗?即使如法为你做功德,地藏经说:七分之中你只得到一分啊!诸位何不在生之时就各自努力精进,修福培德,依教奉行?

你能种好因,将来自己及子女都能感到好报,利己又利人,何乐而不为?钱财“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当然自己该用的还是要用,应当省的就要省,不要浪费;但进一步要做广大布施,为儿女种福田、修福报,这才是真正为子女好,是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啊!

四、三宝道场好种福

提到做布施,所谓“六度万行,布施第一”,布施是多么重要!大家如果有多余的钱财就应好好奉献三宝。世俗人没学佛,不知道要供养三宝、去恶行善、利益他人。我们身为佛教徒,就要转凡成圣,要多做利益他人的事。佛教徒更要知道发大心护持三宝,利益最大。其中尤以成就道场,使大家有修行用功的地方;成就别人用功念佛、了生死、成佛道、广度众生,利利益千千万万的人,这功德最广大无边。千万不要大意失去了无边的功德!

比如现在我们念佛堂内的庄严佛像,不过是花了六十多万(台币),就有千千万万的人来顶礼膜拜。所谓“一历眼根永为道种”。只要大家一看到具足三十八相、八十种好的庄严佛像,就种下成佛的种子;看到道场那么清静,就能令人想求生清静国土。

信徒来到这里,一合掌、一问讯、一顶礼,乃至供佛一香、一花,皆是种成佛之因啊!再看我们这座念佛堂,发心建念佛堂的人,成就了台湾各地的信众每个月来打佛七念佛,成就常住大众早晚课颂的修行用功,成就每年两次的万人朝山和传戒,也成就了无数善男信女来山拜佛种福。出了不多的钱,功德却是无量无边。

将来念佛的人生西方,做功德的人又哪会不生西方?有因必有果!做功德要有眼光,没有眼光的人,根本不知道做这种一本万利的功德。

佛者“觉”也,学了佛就要开智慧、要觉悟。希望诸位为儿女忙要忙的有代价,切莫忙的冤枉!大家都知道学佛好,就应该为儿女们找出路,要家人大小皆信佛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妙莲老和尚文章列表

运用佛法的慈悲智慧来处理婆媳关系

2017年,是我先生家族最不幸的一年。特别是他弟弟的突...

父母在家,如同活佛在堂上

孝顺不能等!父母在家中,就如同活佛在堂上;如果连眼...

父母的累都是为了子女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地主对他的佃户很好。有一次,...

不准时的公鸡

从前,在波罗奈国的西北地区,有一位全国闻名的老师,...

自己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父母生养了我们,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长大成人,虽然每...

星云大师回忆母亲的感人事迹

身为佛子的大家,不但要以历代前贤为根,努力发扬他们...

古代母亲教育子女的用心之事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自襁褓至幼年之时,其衣食住行...

父爱与母爱

有一个研究力学的教授,他研究这个高空的物体高速穿下...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学佛信佛需具备哪几种心

修行者的发心可谓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学佛目的不同,...

《地藏经》临终篇

死生事大。人,有生就有死。死,是人生必经之途。 大众...

禅净二宗的区别

我佛说法,契理契机,因群机不等,故施设有殊,虽方便...

磨练自己内心的光明

修佛的人,我们磨练自己内心的光明,不是和别人斗的,...

【佛教词典】顿写

迅速书写经典之谓。法华传记卷八记载唐代永徽(650~6...

【佛教词典】兴教寺

位于陕西长安城南约三十公里处。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

念佛四年,站着往生

谛闲老法师当时在金山当知客。有一天,从家乡来了一位...

人生所遇都是自己所修,唯有知恩感恩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

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 一般人总是常...

佛为什么不现身让众生看见

问: 众生不信佛法,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大放光明,显示...

受持三戒

舍卫城中有一良家子弟听了佛陀的说法,便皈依三宝,出...

莲池大师《三难净土》略解

第一难:娑婆未变净土难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

餐桌上4种最不起眼的长寿菜

山珍海味虽然可口,却不一定健康。如今人们吃东西,营...

如何去认知多善根多福德

什么样的人才能往生呢?在净土法门如何去认知多善根多...

性如灰

一位修行的人,一直以性如灰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

只有这样护法,你才会有无量功德

护持三宝,要从信仰的建立开始。首先,你要认定佛法僧...

杀业之结,唯食肉最为酷烈

原文: 旷观古今,治时少而乱时多,纵令大治,亦不过百...

世间的第一大事

我们在这个堂中是办世间第一大事,何为第一大事?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