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位清朝探花的前世今生

印光大师  2013/1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位清朝探花的前世今生

苏州人吴引之,是清末探花,才貌出众。民国十年,朝礼普陀山,会晤印光大师,自称前世是个云南和尚。第二年,印祖去扬州刻书,途经苏州,顺便与他会面,以为他还能明白过去生的业因,可见面才发现他已经丝毫没有这种印象。

八年后,大师在苏州报国寺闭关。同年十一月,吴引之和李印泉、李协和二位居士一同登门拜见。大师问他:“你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前生是个云南和尚?” 吴引之打开记忆,向大师讲述:“我二十六岁那年,作了一个梦,梦中来到一座寺院,我还知道那是云南的某地某寺。梦中见到的殿堂房舍、树木形状,都很熟悉,而自己正是这座寺院的僧人,醒来后还记得清清楚楚,就把梦境记录下来。后来我的一位朋友到那儿任职,照着我写的东西去找,果然有这么个地方,和梦中的一样。”

大师听了,十分感慨:“先生已届八十高龄,日子不多了。应当赶紧重操旧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负你前生修持的苦功啊!”吴引之却不以为然地说:“念佛有什么稀奇?”“念佛是没啥稀奇,可就是没几个人肯念。最不稀奇的事情就数吃饭了,天下倒没有一个人不要吃饭。你说说看,这种最不稀奇的事,你为什么还做?”

一席话问得吴引之哑口无言,可他心里仍不服气,又扭过头去问二位李先生:“你们念佛吗?”“念啊。”吴引之自知理亏,可还是不肯念。不想在那一年的大年夜就去世了,刚好八十岁。他的前生应该很有修持,今生感得功名长寿;可惜这一生只记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连佛法都不再相信,真是令人惋惜!

文钞原文:

又苏州吴引之先生,清朝探花,学问道德相貌俱好。

民十年,朝普陀会余,自言伊前生是云南和尚。以烧香过客,不能多叙,亦未详问其由。十一年,余往扬州刻书,至苏州一弟子家,遂访之,意谓夙因未昧。及见而谈之,则完全忘失了,从此永无来往。迨十九年,余闭关报国寺,至十一月,彼与李印泉,李协和二先生来。余问:“汝何以知前生是云南僧?”伊云:“我二十六岁做一梦,至一寺,知为云南某县某寺,所见的殿堂房舍,树木形状,皆若常见,亦以己为僧。”醒而记得清楚,一一条录。后一友往彼作官,张仲仁先生,尚知此人姓名。持去一对,丝毫不错。

余曰:“先生已八十岁,来日无多,当恢复前生和尚的事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负前生修持之苦功矣。”伊云:“念佛怎么希奇?”余曰:“念佛虽不希奇,世间无几多人念。顶不希奇的事,就是吃饭,全世界莫一个人不吃饭,此种最不希奇的事,汝为什么还要做?”伊不能答,然亦不肯念。伊问二位李先生,君等念否?答曰:“念。”伊仍无下语。至十二月三十夜,将点灯时去世,恰满八十岁。

此君前生也很有修持,故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寿命。今生只尽伦常,佛法也不相信了,岂不大可哀哉!

(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今生得遇念佛法门是最大的幸运

众生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他面临很多行法,所谓八万四千...

净土宗与现代社会

净宗寓示着真善美慧的法界文明,寄托着一切众生终极的...

大安法师:念佛不求往生与五逆十恶者相同

修净土法门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

念佛人要把成佛的心发起来

问: 省庵大师在《西方发愿文注》中说:念佛而不发大菩...

念佛就是在修止观

念佛就是在修止观啊!而且不是修一般的止观,是修大乘...

如何判断念佛人在平时或临终是否具备信愿

问: 我们通过什么样的现象,以什么方式去判断念佛人...

净土宗第七祖省常大师画传

一、生于乱世,七岁出家 省常大师,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六...

净界法师:临终关怀

我们今天有两堂课,来跟大家讨论有关临终关怀的理论,...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世间赏罚与因果报应之不同

原文: 阅来书,知汝聪明尚不彻底,故以儒佛之因果,与...

能戒房事,则病少多矣

近人多生肺病,光颇不以为然。后世人业重,情窦早开。...

印光大师论念佛圆通章的闻思修

印光大师非常重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赞...

妄想之心周遍天地,却不知专心念佛

原文: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

【佛教词典】鸠槃荼

(异类)Kumbhā??a,又作弓槃荼、究槃荼、恭畔荼、拘...

【佛教词典】普现色身三昧

(一)谓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示现种种色身时所入之...

感情重的人应该看哪部经

问: 师父好,刚才师父说,四谛、十二因缘是对重感情的...

佛教的皈依仪轨

皈依是梵文saranad的意译,也译为归依,是说佛法广大...

为什么出家人都姓释

为什么出家人都姓释? 这是从东晋时代,有一位叫道安...

无瞋才是最好的供养

我们可以看见这世间上,每天报章新闻不知多少人被杀或...

天台八教丨通教

通教是化法四教中的第二教,主要以五时中方等与般若二...

印光大师《识别正邪》

印祖言,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况彼魔...

佛制戒是不是给我们找麻烦呢

佛陀时代,教育的导师是谁?是佛陀。佛在说法,佛在建...

一切苦因缘,全由妄动取

凡圣之判,如隔云霄,其间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佛法微...

松弛有度才是修行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

把厌离心彻底地提出来

原来我在佛学院讲净土课的时候,比较年轻的学生说,哎...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

原文: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

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

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