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东来传法的高僧:求那跋陀罗

2012/08/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东来传法的高僧:求那跋陀罗

为了追随正法,求那跋陀罗弃家潜逃,到远方求师访友。他弃掉头簪彩饰,布衣疏食,在僧舍中专心学习经典,到受戒时,已贯通了经律论三藏。跋陀罗为人谦和谨慎,对老师极尽礼节。不久之后,他辞别小乘老师,转而学习大乘。老师一见,便让他探取经匣,这好像古代婴儿的抓周,测其将来是否成器,他一伸手便得到《大品》与《华严》,老师很是赞许,感叹道:“你于大乘缘分不浅啊!”自此埋头群经,诵读讲解,没有人能与之抗辩,因造诣高深,被称为“摩诃衍”即“大乘”之意。

跋陀罗受菩萨戒后,离开故乡中天竺,游历狮子国等地,名声渐起,得到的供养物品极多,因自知与东土缘分很重,便乘船渡海。船行至中途,风停水尽,望着四周茫茫一片,全船人渐渐绝望。跋陀罗站起来说:“诸位不用惊慌,我们若同心合力礼拜十方佛祖,称颂观音菩萨,定能使他们感动。” 

“哎!快歇歇吧,佛祖若有灵,也不会让风停住。还是别做梦了,跟我们一帮俗人坐着等死吧。”船中不信佛的商人有气无力地拒绝。 

跋陀罗便独自立到船头,朝向西方,虔诚地礼拜忏悔。不多时,信风渐起,乌云密集,降下暴雨,船上人在雨中欢呼雀跃,又朝他忏悔,请求皈依。 

元嘉十五年(公元435年),跋陀罗到达广州,宋文帝派使者迎接。将到京城,又派名僧慧严、慧观等在郊外新亭为他洗尘。众人见他神情清逸,秉性通达,无不景仰,虽通过翻译交谈,欢悦之情也非同一般。 

跋陀罗住在祇渲寺中,通才大儒颜延之亲自登门拜访,文帝又亲自邀见,这样一来,京城的远近内外,车马冠盖前后相望,名士高人纷纷前来拜访。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丞相南谯王刘义宣都拜他为师。随后,众僧请他译经,也集合学僧,在祇洹寺译出《杂阿含经》,在东安寺译出《法鼓经》,在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当时七百余人参与其事,宝云传译,慧观笔录,盛况空前。 

谯王出镇荆州,请跋陀罗一起去。在荆州,他住在辛寺,又译出了许多经典,诸如《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无量寿》、《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密了义》、《现在佛名经》、《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前后相续,共有百余卷。谯王又请他讲《华严》,他自量不擅长汉语,恐有舛误,于是心怀愧意,早晚礼拜忏悔,祇请观世音于冥冥之中相助。某夜,便梦见一白衣人手持利剑,托一颗人头来到他面前问:“为何忧心忡?”他便将详情说出,白衣人一笑:“不必担心。”便用剑砍掉他的头,将新头安上,让他来回转动:“该不会疼痛吧”他答道:“不疼。”白衣人飘然而去,他猛然醒来,顿觉心神怿悦,口说汉语如同梵语般流利,于是决定开讲,僧俗听众,无不心服。 

元嘉末年,谯王屡做怪梦。跋陀罗对他说:“京城将发生祸乱。”果然不到一年,便发生了叛乱事件。孝武帝孝建初年,谯王意欲谋反。跋陀罗见他时,面容悲戚,还未来得及说话,谯王便心虚地探问原因,他便恳切劝谏,泪流满面地说:“你肯定图不到什么,恕贫僧不能跟从。”谯王已准备多时,哪里肯听?他不耐烦地伸手制止跋陀罗。起事时,因他是众望所归,强行将他夹裹在军队之中。结果,梁山一战便一败涂地。跋摩见船只狭窄,离岸又远,断定必有人毙命,不如自己跳下去,正可多救一人,于是一心称颂观世音,手持邛竹杖跳入江中。他很奇怪水才没到膝处,便用竹划水,朝模糊的水岸游去。猛然,一童子从后面来,用手牵住他,他回头说:“你一个不尿频孩子如何能渡得过我呢?快自己逃命去吧!”恍忽之间,才觉行了十几步,便到了岸上。他脱下衲衣想报答童子,抬头时却了无一人,跋陀罗浑身毛发竖起,知道是神力相助。 

孝武帝下令:找到摩诃衍要好生照顾,护送京城。很快,他便出现在孝武帝面前。宣暄毕,孝武帝问他事情的原委,对他说: 

“朕盼望法师已经很久了,到今天才得相见。” 

“贫僧既已沾染罪过,理当粉身碎骨。现在蒙陛下接见,如获重生再造。” 

“法师不必过于自责,罪在义宣。我且问你,参与谋逆的有哪些人呢?” 

“出家人不参与军事,但张畅、宋灵秀都逼迫过我。贫僧惟一明了的,是宿缘所定,难逃此劫。” 

“法师放心,这没有什么可怕的。从现在起,你就住在后堂,朕随时请教。” 

会见结束了,跋陀罗仍被奉为高僧。 

当初在荆州十年,他与谯王书信来往,无不记录在案。平叛后朝庭派人检查书信,发现他言及军事者连片言只语都没有。孝武帝更相信了他纯净谨慎,礼遇愈加优厚。两人谈论道法之余,也闲谈山水人物。孝武同他开玩笑: 

“想念丞相(谯王)吗?” 

“受他十年供养,怎能忘记他的恩德呢?现在我向陛下求愿,愿为他烧香三年。” 

“法师果然是仁义至尽,朕答应你就是了。”孝武听后不由得面色惨然,他没有理由拒绝。 

一年一年过去,跋陀罗终于老了。 

孝武帝在东府举行宴会,王公大臣齐集,下令召见跋陀罗。当时跋陀罗未及净发,须眉皆白。孝武帝遥遥望见他,转身对尚书谢庄说: 

“摩诃衍聪明善解,只是老了。朕试问他一问,他必能领悟。” 

跋陀罗迈步登阶,孝武帝上前相迎: 

“摩诃衍不负远来之意,但惟有一在。” 

“贫僧远来归依帝京,已近三十年。天子的恩泽礼遇,使我愧不敢当。但年过七十,老而且病,惟有一死在。”他应声答道。 

孝武令他近身而坐,满朝文武无不瞩目。 

跋陀罗在秣陵境内凤凰楼西侧造寺。每到半夜,便听见推门呼唤之声,看时却没有人。众僧也屡做怪梦,常有人梦中狂呼乱叫,如遭酷刑。跋陀罗烧香咒愿:“你们宿缘在此,我现在造寺,行道礼忏,都是为了使你们早日得到解脱。若想住下去,就做护法善神,若不住,各找各的去处安居吧。”当晚,僧俗十几人梦见鬼神数千,挑着担子移去,众人从此才得安宁。 

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天下大旱,众人祈祷山川,但数月都无效果。孝武请跋陀罗求雨,并很是绝情地说: 

“法师高明,一定要感动上天,若无灵验,从此就不要再见面了。” 

“贫僧有何功德?不过,仰仗佛家三宝与陛下天威,定会降下甘霖。若不见效,是老朽心意不诚,也就无颜再见陛下。”跋陀罗知道,君王待人,向来是为我所用,并无什么可说的。 

他到北湖钓鱼台烧香祈请,不吃不喝,默诵经典,并加上神咒。第二天晡时(下午3-5时),西北方乌云如车盖般冒出。太阳落时,狂风暴起,阴云四合,大雨从天而降。跋陀罗在雨中静立,如黑色的石头。 

明帝当朝,他更被当做国宝一样看待。他明显苍老了,老年的岁月多回忆与余闲,他常把玩拿了数十年的香炉,常静观到他手上来取食的鸟儿--几十年了,他吃完饭,总将剩余分给鸟儿。娇小、活泼的生灵叽喳着忒楞楞飞去,他深不可测的眼睛朝向天空,在渺渺茫茫之中,他似乎见到了什么。 

泰始四年(公元468年)正月,他觉出日子不多了,便从容地与众人告别,帝王,公卿,名僧,名士,弟子,熟悉的面孔都为他悲哀,他却总是微笑。 

临终那天,他久久地朝西方站立,眼中一片光明,对随侍弟子说:“你看那些天花和圣像。”然后便回屋圆寂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极乐六尘皆说法

又,若据法所显义,则无非佛事。如香饭光明等,当知法...

潜伏在你身边的「菩萨」们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位法名辨聪的僧人,游方到五台...

安世高大师的简介生平

安世高大师简介 安世高大师(约西元二世纪),安息国人,...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梦参老和尚舍利照片及分拣情况

2017年12月03日于五台山举行上梦下参长老荼毗法会。次...

九华山无暇和尚的故事

在九华山一千六百多米海拔的山顶上,有一座六百多年历...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画传

一、幼而颖异,发出世志 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

【推荐】莲池大师的德业

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他出生的时候就...

何必妄加恩仇执着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

贪黄金堕为毒蛇

在很久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个痴呆的人。他虽痴呆,但...

【推荐】感恩「病」,让我更懂慈悲

我从十三岁开始病,到现在五十多岁,病足四十多年,可...

绝症富翁的三帖药

有一个富翁得了绝症,他觉得自己将不久人世,心中很难...

【佛教词典】二种意所生身

【二种意所生身】 p0033   瑜伽九十六卷二十四页云:...

【佛教词典】九禅

(名数)地持十地二论所说,不通于外道二乘,独菩萨所...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

【推荐】你在苦中作乐吗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体会「色即是空」、「缘起性空...

如何才是人生的快乐根源

一、身心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快乐最重要的条件,西谚云...

食肉有什么过失

汝等当知,食肉之人,纵得心开,有多闻的智慧、少分的...

文珠法师《念佛法门》

今天,我要为各位介绍念佛法门。念是心念、想念、忆念...

对世间有留恋,但也想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问: 如果对世间的妻子儿女、财产、事业等等还有留恋之...

六斋日持戒清净,获利如佛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每个月...

八种错误的心障

这类的情况完全是由行者的心所造作的,而不是与生俱有...

成就的大小跟胸量有关

一个人的成就,跟他的志向是有关系的。你一个志向太羸...

「头七」与佛教有什么关系

头七与佛教有什么关系?从佛教教义角度看有无相应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