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布施饮食获得五种福报

2014/07/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布施饮食获得五种福报

过去,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当时,佛陀为比丘们开示:‘比丘当知,众生因饮食而得以生存。一旦没有饮食,就会体力不支,甚而形枯气竭。’

佛陀又开示:‘如果有人以饮食布施他人,将会获得五种福德,了达这个道理的智者,一定会乐于施食于人。这五种福报分别是:一、寿命延长;二、身相端严;三、气力增盛;四、快乐安隐;五、成就辩才。’

‘何以布施饮食会获得长寿的福报呢?因为一切众生都依靠食物而维持生命,如果不吃不喝,最多不超过七日,终将死亡。所以,布施食物给予他人,就如同帮助他人生存下来。如是善行,将生生世世于人间、天上,都能获得长寿的福报,命不中夭,健康无恼,且衣食无缺、财富无量。’

‘何以布施饮食会获得相貌端严的福报呢?因为众生会因饮食而气色红润、光泽,如果得不到食物,会因饥渴不适,面目槁枯憔悴。因此布施饮食的人,就如同助他人气色润泽。这样的善行也将令自己生生世世于天上、人间,都能获得仪表端正、容颜明丽的福报,人人见之欢喜,乃至恭敬作礼。’

‘何以布施饮食会获得气力增长的福报呢?因为一般人如果吃了食物,身体气力即可增盛,动作举止皆无留难。相反地,如果没有饮食的补给,将饱受饥渴热恼之苦,而气虚羸弱。所以布施食物给他人,就如同帮助他人获得健康与体力,自己也将因此善行,生生世世获得健康与充沛的体力,无论处在人间、天上,体力强健,行步自在。’

‘何以布施饮食会获得快乐安隐的福报呢?因为一般人在获得食物后,身体会因而安稳,而不致忧虑、困愁。如果无法取得食物,心中就忧愁苦恼,身体也不安稳,无论行住坐卧都无有依靠,不得安宁。所以布施食物的人,就如同帮助他人获得身心的安定,自己也将因此而世世安稳,心安体强,在人间、天上皆不逢灾难。所到之处,常遇贤师、良友,财富无数,不会短命早死或受到伤害。’

‘何以布施饮食会获得辩才无碍的福报呢?因为一般人获得食物后,气力充足旺盛,头脑清楚明白,思绪清晰敏捷,言语表达自然通达流利。若没有食物的补充,身体因此虚弱无力,思绪纷乱迟钝,语言表达也就无法通畅。所以布施食物给他人,就如同帮助他人增长智慧与辩才,自己也因此生生世世获得聪明才智,无论生在人间、天上,皆得口才便给、思辩通达,能令闻者欢喜信受,推崇敬仰。’

佛陀接着又开示:‘若以无上法布施一切众生者,既能获得这五种福报,所生之处更得见佛,听闻甚深妙法,修四无量心、四恩、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品,以法身现相,寿命无穷,相好分明,成就三十二相,具足十力,乃至究竟成佛。为令众生获得安乐,普济危厄,具无量智慧辩才,广说妙法,度脱十方一切众生。’

佛说此经时,诸比丘众、天龙鬼神、四众弟子,莫不欢喜,作礼而去。

典故摘自:《施食获五福报经》

省思:

修行学佛,欲了脱生死烦恼,乃至成就无上佛果,必须具足福慧资粮。布施供养,即是积集福慧资粮的首要行持。布施是一种付出,发心为了利益他人,令受施者因此得到利益。在布施的同时,既能放下内心的悭贪、执着,亦能藉此长养慈悲心、平等心、广大心。律云:‘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以利他的心布施,在付出的当下,心中自然清凉、法喜、快乐,这是修善积福的无上法门,也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萨行。

佛陀教示,修善积福之福田,以供养佛、法、僧三宝为最。三宝为众生的依怙,流布教法教导大众悟入正见,令众生得以转凡成圣、解脱生死。所以是布施、供养、修福的无上福田,如能清净供养,则生生世世与三宝结清净法缘,功德无量无边。所以在佛门中,于早、午斋前皆会合掌虔诚默念偈语:‘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施者、受者俱获五常——色、力、命、安、获无碍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原来我这么富有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谦恭,富贵将至的表现

《了凡四训》中记载,袁了凡先生历次应试时,每见寒士...

出家人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

供的是他人,养的是自己

供养,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寺院每天过堂之前,都要诵...

【推荐】千亿天神皆愿供养这种修行人

东山佛学书院是由东山高中的副校长,与教务主任、训导...

只有阴德才能福泽子孙后代

世间人对财富很追求,但是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逆境也能种福田,看你怎么善用其心

我们只要能够善用其心,都是我们修福德的机会。第一个...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佛说四十二章经》之第十章:喜施获福 佛言:睹人施道...

被饿死的阿罗汉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城中有一位婆罗门以乞讨为生,...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郊区的灵鹫山精舍里,为天、人、龙...

紫柏大师的念佛方法

紫柏大师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 合眼睡时便忘...

灌甘蔗喻

过去有两个人,同时种植甘蔗并约定说:种植好的有奖赏...

【佛教词典】超一

民国僧。生年、籍贯均不详。尝随大勇法师入藏习密,同...

【佛教词典】智化寺

位于北平市内。为明初司礼太监王振于英宗正统八年(14...

福德薄厚,入胎时显现的境象不同

若薄福者,当生下贱种,彼于死时及入胎时闻纷乱声,及...

大安法师:念佛时怕冤亲债主接近怎么办

问: 冤亲债主与土地十方有什么区别?念多少声(六字...

念佛心是攀缘吗

问:用攀缘心为自性,如煮沙成馔。今念佛心,是攀缘邪...

求生净土者,亦需发菩提心

佛教中常说的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

让内心健康的七戒

一、戒疑 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

成刚法师临终开示:念佛没有巧路,靠我们老实

我们皈依三宝了以后,不管是出家僧人,还是在家居士,...

向地藏菩萨学习些什么

首先地藏菩萨说不可做的事,我们坚决不做。菩萨在《地...

现代人如何修行

现代社会,以其节奏快,信息大,时间紧,事情多为特征...

逃不掉的因果

以我自己而言, 一生感果苦得很,常生惭愧,怕错因果,...

学佛的秘诀在于诚与敬

有人问印光大师学佛的秘诀。印光大师则回答:学佛的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