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家之孝与儒家之孝

大安法师  2012/02/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儒家讲“孝为至道”,至德要道。而佛说的戒律,最终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孝。“孝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孝为制止。”

至道之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孝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佛把孝提到非常高的高度。那怎么样是至高之法呢?这怎么理解?刚才讲这个孝有顺的意思,随顺。譬如“随顺父母师僧三宝”,“父母”代表我们的本觉,“师”代表先觉,比我们最先觉悟,“僧”代表和合的觉。“三宝”中,佛是究竟圆满的觉性,法是抵达菩提觉岸的道路。你能够随顺父母师僧三宝,就能获得至道之法,得到这个至道的门。至于“随顺”,作为念佛行人,你能够随顺名号里面传达的实相悲愿,你就能往生成佛。我们随顺自性本具的布施,跟吝啬心相对治,我们就能够修布施波罗蜜。随顺我们自性的灵知心,就随顺了我们的智慧。随顺了我们自性的坚固心,就对治了我们的懈怠。顺里面就包含着六度在里面。

孝又为戒,戒主要是防止我们身口意三业过犯。一个孝顺父母之人,在父母面前一定会怡声下气,委曲婉转,口业就止住了恶。对父母要赡养,《礼记》里面每天要三次去问候父母,冬天要使他温暖,夏天要使他清凉,这样对父母的服劳就会产生,就止住身业的过失。念念想到随顺父母的心,承欢、爱慕也就会使意业止住了恶。身口意三恶都止住了。

一个孝顺之人,《孝经》里讲:“肤发身体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孝的开始,思惟我们的身体、头发、皮肤一切都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毁伤了这个身体就等于毁伤了父母的身体,父母也会难受的,所以这是孝的开始。然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就是使父母双亲由于你立身行道能够光宗耀祖,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大家的称誉,这是孝之终也,是大孝。所以孝也有不同的层次。

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出家修行,这在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晋代,被一般人认为不孝,认为出家之法是不孝之法。当时有一位大军阀叫桓玄,基本上掌握着国家的重权。到庐山时带着一种辩论、责问的口气,一见慧远大师的面就说:“不敢毁伤,何以剪削?”他就用《孝经》的话来谴责。我们作为一个以孝为立国之本的国家,不敢毁伤自己的身体、肤发,你毁伤了就是不孝,你怎么还要把头发剃掉出家呢?这意思就是说你不孝啊!当时慧远大师就回答了四个字:“立身行道。”立身行道是“孝之终也”,是大孝啊!“不敢毁伤”是“孝之始也”,是小孝。所以佛教心量广大,对孝的层面的诠释,不仅停留在世间的小孝,停留在饮食起居层面。承父母的欢心,给他物质生活的满足,顺应父母之情,是孝的内涵。佛教讲孝,不仅给父母物质、心理的安慰,而且要使他得到解脱。不仅自己父母得到解脱,而且要使一切父母得到解脱。这就要“行道”,这个“行道”就是大孝。在净土法门,你能够劝父母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大孝中的大孝。所以佛门孝的内涵、广度就比儒家在世间层面的孝更为圆满。这就叫“顺其性”,顺着自性、本性,真正利益父母。所以当时慧远大师一说“立身行道”,桓玄就没话可说了。慧远大师就是用“孝之终”来回应“孝之始”的谴责,说明出家修行是立身行道,是大孝。

自古以来,佛门的高僧大德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的孝心。唐代有个师备法师,他的父母是以捕鱼为业的,在捕鱼的过程中他父亲不慎落水淹死了,作儿子的感到非常悲痛。古人都相信因果轮回,所以他就想怎么样来救度他淹死的父亲。毕竟父亲是在做不好的生计的业中死去的。所以他当下就出家了,他是带着要救度他父亲的心理出家的,这是一种巨大的修道动力。他修苦行,捍劳忍苦,到处参学,开悟了。开悟之后,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他的父亲来了,向他表示感谢,荷子出家悟道,我已经从畜生道出来升到天上去了,特来报信感谢。这就是悟道救父。

宋代还有一位宗赜禅师,他做了寺院的方丈和尚,但是他没有忘怀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一个人在家里,他就把母亲接到寺院住,劝他母亲念佛求生净土。他母亲刚来念佛还念不下去,天天想回老家、想家亲眷属,而且一见面就跟宗赜禅师谈那些世间的话。宗赜禅师干脆有段时间就故意不跟她见面,就让她念佛。这样劝勉了三年之后,他的母亲才开始好好念佛,在寺院念了七年佛,最后预知时至往生。“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父母双亲离开六道轮回了,你作为子女的孝道才能成就。这是佛教的理念,是真正把孝落实在真实利益的基础上。由于这样,他自己念佛的功夫也得以长进,他念佛普度众生的悲心也发出来了,所以他当时就启建莲华胜会。莲华胜会就是提倡每个人一天念一万声佛号,然后记数下来,共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取名叫“莲华胜会”,意思是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这么殊胜的一个团体。

这个团体一启动就出现一种感应。当天晚上他做梦,梦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穿着黑色的衣服,带着白色的头巾,面貌非常庄严的一个男子过来,说:听说禅师建莲华胜会,我也报名参加。禅师说:好啊,登记在册,你叫什么名字?那个人说:我叫普慧。好,普慧。他写下来了。写下来之后,这个男子又说:家兄普贤也委托一并参加,他也把普贤写下来了。等他醒过来想一想,这两个人可不是《华严经》里面的两位菩萨吗?普慧、普贤。你看他建立莲华胜会这一念的真诚心,竟能感得华藏世界的菩萨来幽赞。这些不思议的感应也是从他最先的孝里面生发出来的啊。所以孝养父母是我们念佛行人的一个基础啊!从世间对父母的孝道,然后放大到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父母的广大之心,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逐步地趋近,逐步地感通。 如果一个人的孝道缺乏的话,他自己立身、完善人格的道德基础都没有,那其他一切都免谈了。所以我们念佛行人要从孝养父母开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温馨漫画:母爱千千变

母爱是世上最无私的情感...

救拔母亲出离生死

有一本《物犹如此》的古书,收集了许多可歌可泣有关母...

孝行得善报的几则故事

《孟子 梁惠王上》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以孝亲之心礼诵,功德更大

【原文】: 令严临终,神识清爽,念佛而逝,可生西方。...

范仲淹诵经救母

宋朝范文正公仲淹,他的母亲去世后二十一天,梦见亡母...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

古人有云: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就是说祭祀无论多么...

《佛说盂兰盆经》教您怎样报母恩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

培养不孝儿女的六招

看看自己作为父母是不是已经在培养不孝子女: 1.百依...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净土所有依报正报,皆是本觉妙明

群典者,引诸经论以证明,言非臆见也。详如义理部类二...

不经中阴身,顷刻做菩萨

如果我们都没有接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都是很昏迷...

大安法师:如何克服贡高我慢之心

贪、嗔、痴、慢、疑是众生的根本烦恼。慢,就是贡高我...

大安法师:知道自己的念头-念佛

在东林寺我们常常会有百万佛号闭关出来谈体会,这一两...

【佛教词典】瞋恚盖

【瞋恚盖】 p1321 如五盖中说。 二解 法蕴足论五卷十七...

【佛教词典】食后说法之式

行事钞·讣请设则篇:“(一、所说之法)律中,令说契...

星云大师: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云大师在香港一年一度的...

如何佛化家庭

问: 如何佛化家庭? 了幻法师答: 所谓佛化家庭,即...

圣严法师:该不该怀疑

人不一定生性多疑,多半是因为曾经上过当,所以才疑神...

宁近毒蛇,不亲女色

于诸女色,心无染着。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

十方丛林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我国的四大...

莲忏法师《地藏经简答100条》

第一条、地藏经全称是什么? 答:地藏菩萨本愿经。 注...

猎人与老和尚

戒就是规矩,要预防非份的念头,不该有的观念不要产生...

竭诚方获实益论讲记

分二:一、世法上竭诚方获实益 二、佛法上竭诚方获实...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念佛法语

1最先根本文: 求生净土,信为最先。从始至终,信为根...

用念佛机念经或念佛,作用是一样的吗

问: 请问用念佛机念经或念佛,作用是一样吗?特别是念...

不生退怯厌倦,如是发心才名之为真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

落空还不如先执着有

有人问我,佛来佛斩是初学者,还是有禅修经验的人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