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获得快乐与调好人际关系

达照法师  2015/02/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获得快乐与调好人际关系

快乐不是独享,而是共享。有独享的快乐,叫“寂静涅槃”,禅定的快乐也是独享的,但大部分快乐是共享的快乐。

我们修学佛法,要发度一切众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对于在家居士,一家人天天在一起,要让家人都感觉到快乐;如果一家人在一起都感受不到快乐,我们想在别的地方找到快乐基本上是没有希望的。家庭的快乐叫天伦之乐,是上天安排给我们的快乐。如果在事业上、在同事之间,我们也能感到快乐,这是额外的快乐。

中国古人对于天伦之乐很在意。所以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就是彼此的价值观念、人生教育要差不多,这样在一起能够互相理解,否则,张三李四各说各的。比如西方有公历,东方有农历,西方过阳历的年,东方过农历的年,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样彼此不相交融。

那么人际关系要处理好,怎么处理法?

快乐的秘诀里面说,处理人际关系要换位思维。当然,换位思维也不是很容易的。当你痛苦的时候、你觉得被欺负的时候,说换过来想想是他被你欺负,你想得到吗?就像你今天被打了一拳,你说要想你打了他一拳,好像想不到。但是从修行上说,只要能够深信因果,那一定能够想得到,换位思维就变得很简单。我们今天觉得自己被骗了,不要报怨,因为实际上我们以前就是这么骗别人的。佛法是相信因果的,所有发生的一切一定是有原因的。在自己身上有这个原因,所以相应的结果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而不落到别人的头上。

对于这一点,普通的人觉得理解不了。我们是佛弟子,能深信三世因果,就很容易理解。三世因果当中,对于人际关系有句话讲:“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有缘方聚;子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关系的存在一定要有债务在这里。那到底他是来还债,还是来讨债?大家看看就知道。有些人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来还债的,一个是来讨债的,债讨完了他会走掉,也可能是夭折。当然,如果你行善积德,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福德根基培养好了,这个讨债的人可能会早一点离开,而还债的人会过来。

十几年前,很多菜市场门口都有一个工商所,那里放着监督的公平秤。在摊贩那里买了菜,可以到公平秤上对一下,对上了就没问题,对不上可以回去找摊贩。我哥哥以前就在菜市场卖过菜,他就懂得秤给别人一斤只有九两二三,如果低于九两,工商部门就会来找他算账,而九两以上他们基本上不来找。因为菜买回来放在那里会缩水,所以他总是少秤不到一两给别人,造业。

特别是做买卖的,他的秤上面是有文章的。秤杆子里面有水银,水银是能流动的——秤给别人斤两少的时候,秤尾巴会翘起来,表示我多给你了;秤给自己时秤尾巴会往下低,表示我少拿了你的,实际上斤两已经多了。

有个人一辈子天天就用这杆秤,攒了很多钱,生了两个儿子,家产很富有。可是临死时很痛苦,躺在那里好久都死不了。他儿子很孝顺,就问父亲:“您有没有什么放不下的?”

他就看着那杆秤,对儿子说:“我们的家产都是靠这把秤赚来的。”

“这把秤这么厉害?怎么能赚到家产?”

“你们不会用,要是你们会用了,也能赚。”

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儿子。告诉以后,儿子说:“您放心,我们会用了,您安心走吧。”他就走了。走了之后,他的两个儿子一想,父亲怎么这么缺德,怎么能这样赚人家的钱呢!就把这杆秤摔断了。他们心里觉得有愧,还经常拿出很多钱来,力所能及地布施,做一些好事,积些德,生怕自己家里遭受不测,并且也去信佛。父亲走之前,两兄弟各家都生了一对双胞胎,都长得很壮实、很漂亮,长到七八岁了;结果信佛没多久,这四个孩子全夭折了。

两兄弟很伤心,怎么也想不通:父亲这么缺德,还养我们两个这么好的孩子;我们的心这么好,怎么四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就跑去找师父。师父跟他们说:“你们放心,这是你们父亲的业报,这四个孩子本来是来要债的,既然你们现在已经完全改过了,他们就离开了。不久你们还会有四个孩子,不过这四个是来报恩的。”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两家果然又生了两对双胞胎。

很多时候,我们凡夫眼光短浅,看不见到底是什么原因感召了自己的生命状态。事实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人际关系,都是由自己种的因所造成的。一念善心、一念恶心都会改变结果。因果是分明的,但是因变成果还需要缘。如果你已经种下了因,而结果还没有现前,那就在缘上改变,结果自然就改变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我们都有成佛的因,可是我们的贪嗔痴烦恼一大堆,这是下地狱的因——十法界所有的因我们都有。哪一种因的缘先成熟,哪一个果就先现前。所以,大家现在要抓紧机会好好修行用功,解脱成佛。成佛之后,过去下地狱的因还在,怎么办?我们就再创造下地狱的缘,成佛以后要想下地狱,那是易如反掌。下去干嘛?去度众生。

释迦佛来到我们娑婆世界,也要遭受生老病死的果报。佛是不是还要轮回?不需要轮回,但是他过去一定有轮回的因,现在才来这里接受这个结果。这个结果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痛苦。地藏王菩萨在地狱里度一切众生,也不会有任何痛苦。

从因到缘的过程,实际上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是原先、先天已经有了的;“缘”是现在的努力。在现在的努力当中,我们主要是改变身、口、意这三业,其中身体的行为和语言主要改变的是我们的依报,而意业是将正报依报一起改变。

在上面讲的故事中,两兄弟的起心动念是善心,符合天理,所以恶的缘就不成熟了。如果他们的四个孩子长大,可能成为败家子,那他们后面的痛苦就非常多,所以要让恶的缘马上停止。如何才能停止?善心的力量要超过恶果的力量才能停止。

我们现在发起要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发起感恩的心,或者是发起忏悔所有业障的心。如果这种心力超过身体病痛的业力,身体的病痛马上就好转;如果这种心力超过了人际关系的恶缘,那人际关系的恶缘马上就消失,善缘就现前了。如果心力不足,善心不够,菩提心发得不究竟、不彻底,那么力量就很弱,会有一点改善,但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我们还会遵循原来的业报往前走。

算命的人算不准修行人的命,因为修行人的心念会转变果报——把恶的业果当作善的业果来看待,恶的业果就此转变了。比如说生病了,恶果现前,修行人认为生病是一件好事情,是在消除自己的业障。对于修行人来说,咳嗽感冒是身体的年检,就像现在汽车执照每年都要年检,如果年检不合格了,违规操作要罚款,罚完了就好了。所以咳嗽感冒两天,病过去了又合格了,还可以继续用。修行人对于人生的苦难遭遇,都当作是消除业障来看待,遇到恶人恶缘当作来磨炼自己来看待,所以平常人认为的恶果,在他这里形成不了恶的受报。

对于人际关系,如果我们深信因果,自然就心安理得。相信因果的人,对于痛苦的遭遇也很开心,就像过去欠别人的债,现在还给人家了。小偷偷我们的东西,我们也要高兴,以前欠他的,现在还给他了。我们要是不高兴,在那里骂人家、生气,好了,来生又要遭受被人骂的结果;种下了这样的因,一定会有结果的。

除了深信业果以外,还有持戒——佛法把这些生命当中最宝贵的、获得快乐的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持戒,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要诀。我们在这个国度,要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在这样的社会,要遵守这个社会的公共道德;在家庭当中,一定要遵守家庭的规则,中国人一定要遵守中国人的家庭规则,美国人就遵守美国人的家庭规则;在单位里上班,要遵守单位的制度;在这个寺院住,要遵守这个寺院的共住规约;佛弟子就要遵守佛弟子的戒律。

戒律的学习,并不是很古老、很死板、很遥远的事情,而是在教会我们当下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有这么一个共同的规约,大家去遵守它,这是获得快乐的一个基本秘诀。凡是不遵守规则而产生的一切后果,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那么对于它带来的痛苦,一定会由自己去承担。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达照法师文章列表

负债为牛之宿缘

昔时,佛与千二百五十位常随大比丘弟子及众多菩萨,来...

范仲淹行善积德,换来八百年子孙福报

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 ~...

婆罗门索债

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佛陀带着比丘...

星云大师《不能不信的因果》

信佛重要,还是信因果重要?我个人认为:宁可以不信佛...

圣严法师:不贪着禅定之乐

修习禅定的人,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五官,甚至于...

命运的好坏是如何产生的

有人说:胎儿一旦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时,就注定了一...

放生得大福报的5个案例

船底撞礁破裂,放生螺蛳补洞报恩 杭州的商人阮起鹏,又...

依于业力而活着

在世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中午,波斯匿王在...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修慈悲的机遇

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

道信大师的念佛观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与净土宗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达照法师:深信因果

人生实际上是由业果感召而来的。业就是我们的惯性、习...

菩提涅槃

佛在七处佂心以后,怕我们大家落入断灭见,心不在内,...

【佛教词典】阿字布心

(术语)一切真言心之阿字,布于行者之心,是名心作心...

【佛教词典】黑豆法

禅林用语。黑豆,原为黑色大豆;禅林以黑豆转指文字。...

星云法师《生命升华的世界》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一连三天的讲座,第一...

为什么有人活得快乐,有人活得痛苦

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时,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

佛示比丘四法要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等五百...

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利他利己叫作二利,二利也是一种心态,二利的心态能够...

智者大师一生的故事

自幼喜佛,夙愿出家 智者大师法名智顗,俗姓陈,生于梁...

随顺远离之道

过去佛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时,一日,舍利弗尊者告诸...

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

成差。天见是宝严地,人见是水,饿鬼见是火,鱼见是窟...

供养正法法师等于供养十方诸佛吗

问: 请问师父,有人说,供养弘扬正法的法师,这个功...

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合十的意义

合十,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

念佛人修行的三个次第

这个佛号的操作,是在一个什么情况之下操作呢?我们在...

什么是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