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净慧法师  2023/07/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我们在四祖寺举办禅七,四祖寺就是四祖开辟的道场,四祖留下来的开示,就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我想,很多人都看过这一篇开示。四祖的开示,是从初祖菩提达摩那里一脉贯通下来,都是要求安心。

我们的心为什么不能安?有一些什么问题,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不稳定?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很多,烦恼很多。由于烦恼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影响了我们的心,心安静不下来,情绪稳定不下来。

人所面对的主要威胁是什么呢?我想,人生最大的威胁、修行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生死问题。从我们一般人来说,生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所要面对的就是死亡问题。实际上,死亡问题和生存问题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这两件事,在人的一生中,从在娘肚皮里面,一直到这一期生命结束,生与死,生存与死亡,是一刻也没有分离过。

看起来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活蹦乱跳,能说话、能笑、能动烦恼、能做一切事情,实际上,与此同时,死亡也在威胁我们,随时随地伴随着我们进行一切活动,死亡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过我们。

我们学佛的人,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直面人生。直面人生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要直面随时可能发生的死亡。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到死亡就感觉到很恐怖。从佛教来说,死亡是客观存在,是因缘法,对每一生命来说是必然的事情。恐怖,它存在;不恐怖,它也存在。与其恐怖,不如直接地面对。怎么面对呢?了生脱死。

脱死不是免死,脱死不是脱离死亡。脱死是要从生死的恐怖中解脱出来。从生死的恐怖中解脱出来,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死亡呢?也不是。而是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对于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要有高度的智慧来洞察,要有甚深的禅定来面对。要像佛陀那样,如来如去。来也如,去也如。

四祖讲到,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时怎么办?空。“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把一切都看空,把一切都放下。死亡来了,空掉它,放下它,就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怖。

正像《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然后就可以“度一切苦厄”。最大的苦厄就是死亡。五蕴皆空了,苦厄就可以度脱,死亡就可以得到解脱。

要从死亡中得到解脱,就要不被死亡这种现象所控制。我们在死亡面前不能自在,就是被死亡这种虚幻的现象所控制了。作为一个修行人,如何面对死亡?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的归宿,死了以后到什么地方去?

从迷惑的个体生命来讲,从生死中来,还回到生死中去,也就是在轮回当中不得休息。所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实际上,从那个地方来,还回到那个地方去。这是生命必然的归宿。

修行人怎么面对死亡呢?修行人既然是把一切问题都看破了,看破了就是参透了,看破了就是对一切问题了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识得不为冤。怎么看清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有般若有智慧,才能看清楚。

看清楚了,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有大根机的人能解决问题。根机不够的人,腊月三十日到来,还是会手忙脚乱。所以在看破之后还要能放下。

怎么样才能放得下呢?有禅定才能放得下。没有禅定放不下,放不下就不得自在。看破、放下、自在,六个字说起来很轻松,要实践这六个字,要用一生的精力去磨练。

死亡既然是人生的一大威胁,人在平时应该怎么训练面对死亡呢?实际上我们每一天都在经历死亡。俗话说,大睡如小死。熟熟地睡一觉什么都不知道,就如同死亡一样。每一天都在经历死亡的这种状态,不过我们完全是被动的。

人的一生,从出娘肚子,一直到最终咽了气,没有一件事是主动的,每一件都是被动的。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养成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命状态的能力,我们就会很自在。

各位想想看,所有的烦恼都是由于不能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命状态所造成的。没有钱,想钱;没有房子,想房子;房子小了,想大房子;没有车子,想车子;有了“大众”的,还想“奔驰”的。都是妄想!

得不到的时候怎么办?苦恼!整个生命就是在欲望当中,在欲火的焚烧当中度过这一生,不能够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存环境。

佛教讲一切随缘。“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生死怎么办呢?随缘。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能够随缘,认识了这个规律,生死事也就了脱了。

“随缘”两个字谁都会说,但是要把这两个字理解清楚,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生活中,千难万难!我最近总在思考这两个字的含义,还思考不透,稍微体会到一点点皮毛,但是还用不上。

人在生存当中,千万不要有改变任何现实的想法。想要改变现实,有力量的人也许暂时能够看到他发挥的作用,但实际上是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我们眼所见、耳所闻,无一不是我们想要从被动变成主动而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灾难。

作为我们个人来说,千万要认识生命的这种被动性,体会怎么来适应这种被动性。修行最终的目的,是要养成适应生命被动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打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欢喜地接受。

在一切逆境面前能够有欢喜心,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人?这就是大修行人。这就像布袋和尚所说的:“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人人都有这种精神,人人都有这种作风,人人都有这种雅量,是不是和谐的社会呀?是不是和平的世界呀?

布袋和尚说的几点,只是一种精神。人要具备这种精神,要用这种精神的喜悦心去面对一切挫折。一个具有欢喜心的人,具有感恩心的人,不会有人来欺负,不会有人来诅咒,不会有人来打击。这种被动的精神最有力量,这种被动的精神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这种精神精要的口诀就是“随缘”。

佛教两千多年来,总结了一切问题,得出“随缘”二字,来奉献给当代人。当代人有时候会从消极面去理解“随缘”二字,实际上“随缘”二字是最积极的。“随缘”二字就是不违背客观规律去做一切事,就是大修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表现。

我们在禅七当中,每一位都来实践随缘的精神,都被动一点儿,不要太主动。要我们“听招呼,守范围”,阿弥陀佛!每天这么做;要我们不讲话,阿弥陀佛!不讲话;要我们一切都安分守己,阿弥陀佛!非常好。以欢喜心、感恩心,来面对这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就真正能够从被动中得到无限快乐,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修行有没有窍门和捷径

在打七当中,有不少的人问怎么做功夫,问自己究竟应该...

唯有一念话头,是当人命根

古德教人参禅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

天宁维那十六岁,功夫相应付饭债

清朝末年,江苏常州天宁寺有位冶开老和尚童真出家。这...

参禅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禅宗一门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语文字可...

圣严法师《禅宗的顿渐法门》

我今天来讲什么是禅宗的法门?禅宗有所谓顿和渐两种法...

一则禅宗公案的启示

儿子大学毕业,在一家台资公司找到了工作。当他第一次...

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

原文: 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

飞来佛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山寺,被誉为是六朝圣地,千佛名蓝的...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怎样对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经常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就是昏沉和妄想。整个修行...

净慧法师:正信学佛的四个核心

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

做人做事无不是以心为主

佛法中,以心为主。学禅以心为主,世间法也是以心为主...

修行要发三种心

今天是第一个七的第一天,我们注意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

【佛教词典】蜂台

(杂语)佛塔自远方观之,状如蜂巢,故名。集沙门不应...

【佛教词典】释女被戮处

【释女被戮处】 p1455 西域记六卷六页云:还军之侧、有...

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

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这是经常听到一般人慨叹的话...

修布施就要这样子来修

佛教不但在理论上博大精深,而且具体表现在实践上,是...

何谓无所住

问: 何谓无所住? 慧律法师答: 无所住就是不能执着...

以佛治心,以法养生──佛教的养生之道

据香港东网本月27日报导,体重曾经高达1230磅(约合55...

最美的孩子

有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沿着清净鉴人、纤尘不染...

忏除业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我们就看到连普贤菩萨所示现的这个大菩萨,都是对自己...

圣严法师: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的变化

因爱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

不能分心太多

一个皈依佛门不久的小沙弥,近日有些心神不宁,他不仅...

如何预防「坐」出来的六种病

一、颈椎病 原因: 颈椎病的根源是颈椎间盘退行变性后...

如何将念佛法门渗透到睡眠里

卧时念佛莫开声,鼻息之中好系名。 一枕清风秋万里,半...

如来有无量三昧,可这与我们何干

阿难被摩登伽女弄住了,后来佛问阿难:当初你为何出家...

正释四念处

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