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陀的出家是为了什么

济群法师  2013/10/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陀的出家是为了什么

佛陀出家前是一位王子,在宫廷享受着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但在一次出门游行中,却发现和宫中完全不同的世间百态。他看到人们因衰老而形容枯槁,步履蹒跚;看到人们因患病而备受折磨,奄奄一息;看到人们因亲人死亡而阴阳两隔,悲痛欲绝。不仅如此,他还看到有情为生存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

他看到农夫在烈日下辛苦劳作,挥汗如雨;看到老牛在田地间埋头耕作,遭受鞭打;看到虫儿被犁铧翻起,顷刻殒命。仅仅为了得到谋生的食粮,就有多少生命在忍受痛苦,甚至丧生。这一切,让生性仁慈的王子哀痛不已,并深切体会到荣华富贵的短暂和虚幻。

正当他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从时,遇到一位出家沙门。从他的身上,佛陀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所在,看到了息灭痛苦、超越生死的希望所在——那就是修行,就是解脱。

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下,佛陀选择了出家。这是对他以往生活的彻底告别,他放弃了王位,放弃了家庭,放弃了世人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甚至将随身衣物让车夫带回,剃除须发,托钵游行,开始一无所有的修道生涯。所以,出家就意味着对世俗占有的放弃,也意味着对一切执著的放弃。

佛陀出家后,遍访当时印度的种种修道者,历经6年苦行,种种磨难,最终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成道后,经大梵天王祈请,说法49年,度化无量众生。其间,许多人追随佛陀出家修道,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僧团。他们遵循佛陀教诲,三衣一钵,云游四方,用他们对法的实践和证悟,传播灭苦和解脱之道。

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有必要去了解,佛陀是当年过着怎样的出家生活,追随佛陀修道的弟子们又是过着怎样的出家生活。通过经典对佛陀生平和僧团生活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和弟子们所做的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内修和外弘。对内,是精进道业,断惑证真;对外,是化世导俗,利益人天。事实上,这也是每个出家人的本分。印度的先贤是这样,中国的古德也是这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身心皈依阿弥陀,从此不做轮回客

庐山东林寺2018年8月上旬闭关圆满 古德云:上士闭心,...

生死关头苦无伴,唯修三福能安度

无伴过患,就是在生死关头无依无靠的痛苦。 如云:若能...

念佛人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

照见五蕴皆空

往昔,舍利弗尊者与五百位大比丘僧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

人之一生——六入缘触

缘触这是谈到他入到外面去,他就有一个接触,但是六尘...

诽谤圣者,忏悔得解脱

过去,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舍利弗尊者...

【佛学漫画】既然明白世间是苦,为何不把苦卖掉

如此的贫妇,对净土法门一无所知,只是念佛数年就能预知...

如何验证死后往生到哪一道

我们要知道,死了之后到哪儿去。 佛法提供了一个我们验...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处世态度。因为人生...

富足生活极具诱惑力,但财富等同于幸福吗

近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尤...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禅宗由达摩传入中国之初,以《楞伽》印心。自四祖后,...

生命的正确价值观

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是五蕴和合而成,也是无明制造的一个...

【佛教词典】小乘法

宣说四谛或十二因缘的道理的经典,如四部阿含经是。...

【佛教词典】恶露

巴利语 asubha。指身上所出不洁之津液。如脓、血、尿、...

有因无缘苦果不生,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

圆瑛老法师在十习因这段文,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星云大师《不当之友》

在社会上,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当中有好朋友有坏...

犯五戒后能忏悔吗

问: 请问受五戒,如果犯戒的话,是否要在佛前求忏悔...

三辈往生与九品往生有对应关系吗

问: 《佛说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星云大师《为在家信众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您曾说过:「佛法难闻,善心难发,...

恭敬的剃头师

过去有位沙门,请一位在家的剃头师为其剃头。剃完头,...

唯有佛法能超越生死

生命的真相是无尽的轮回 人们在世间奋斗几十年,虽能拥...

念佛功德有七种胜

《甘露疏》云: 一、词少易行胜,唯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中的禁忌有哪些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

如果偏执经文中一义而不能圆融,必将误人慧命

【原文】 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

佛陀教导我们理财的方法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必须「用之有道」。钱财是...

晚年时必须有福报来保护你

诸位!你不要忘了往生有一个重要的资粮,除了临终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