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济群法师:心中无形的警察

济群法师  2011/07/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基本的道德信条其实很简单,如佛教的五戒、八戒,是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社会虽然在不断发展,人性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人类对外部世界展开了种种探索,并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对自身的生命依然无知。古人存在的问题,今天也一样存在。人性中的贪、嗔、痴烦恼,和两千多年前佛陀时代的人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人性的弱点在今天更为张扬。从整体来看,现代人的欲望或许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更大,也更贪婪。古人崇尚的是哲学,是精神追求。而现代人崇尚的是金钱,是物质享乐。我们知道,哲学代表了智慧,而经济只能代表物质的繁荣。此外,整个社会对演艺明星、快餐文化的崇尚,又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他们沉迷的是声色犬马,这正是古圣先贤呵斥的生活方式。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映了思想的倒退而非进步。

宗教的戒律,是针对人性弱点而建立的。古今中外的犯罪现象,无非是杀盗淫妄,不同的只是犯罪手段有所改变。以刀砍人和以武器伤人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只是后者杀伤力更大,但不能说明人性有什么变化。而佛教提倡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

或许有人会觉得,建立几条规范很简单,任何一个人或单位都可以建立相应的制度。那么,宗教戒律的特殊性又在哪里呢?就在于它有强大的后盾。我们知道,建立规范很容易,但使大家共同遵守这一规范就不容易了。只有当规范成为法律时,才会具有一定威力。但法律的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漏洞可钻。即使法律能发现并制裁所有的犯罪现象,但法律发生作用时,对社会已经构成破坏。更何况,法律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取决于执法者是否公正等诸多因素。而宗教戒律是根植于信仰之上,根植于对神的敬畏,对因果规律的敬畏。神是无所不在的,因果规律也是遍一切处的。有了这样的认知,持戒就是自觉行为,绝不会存有侥幸心理。而宗教信条就象一个无形的警察,随时都在我们心中站岗,监督着我们的起心动念,监督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在家佛前自受五戒仪轨

(一)唱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持戒品位的高下,能够决定我们的...

不要用无益的苦行来破坏你的色身

我们看修禅定的人,刚开始修禅定是散乱心,欲界的境界...

戒律衰败之原因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

受八关斋戒法

念诵仪轨: 一、发愿 归命一切佛,惟愿一切佛菩萨众,...

随处皆妙药

当今社会风气浮动不安,问题皆出在「人心」,「身病好...

佛教对心的五种描述

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是由我们的心来指挥。我们的心性...

可以自己在网络上受戒吗

问: 请问在网络前可以受戒吗?哪些戒可以在网络上受?...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吃什么都不如吃素

素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戒除杀心和嗔心。佛教有一...

成佛应具备哪些条件

成佛的修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千百年来,汉传、藏传各...

济群法师:改善世界从改善人心下手

世界上的一切问题,究其根本,就是人的问题。而人的所...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

今天,我和大家谈一谈修学佛法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

【佛教词典】末陀

【末陀】 p0520 法蕴足论一卷十七页云:言末陀者,谓葡...

【佛教词典】清净品十种差别

【清净品十种差别】 p0962 瑜伽九十六巻二十三页云:又...

常拳公主

某日,佛陀带领阿难尊者及众比丘入王舍城托钵乞食,在...

【推荐】成事不必在我,随喜一切功德

学道之人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

午睡的学问

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每天中午打个猫盹,...

蚂蚁哲学

多年来我一直给年轻人传授一个简单但非常有效的观念:...

四十八大愿——(第5愿)生者皆得宿命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

印光大师嘉言录--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

佛学常见辞汇(十五画)

【增劫】 人寿由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

了生脱死的门径--八关斋戒

第一节 什么是六斋日 八关戒斋,是俗人在每月的六斋日...

不想临终往生被别人障碍,要准备好这两点

「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

佛学之宇宙论——九地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

如果研究过唯识,你就不敢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

万法唯识,万是代名词,表示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法的...

何谓「等觉」、「妙觉」

我们看等觉菩萨。 等觉亦名一生补处。谓所证觉体与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