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妄想的来由与对治

学诚法师  2014/01/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妄想的来由与对治

常常听到说“打妄想”,那么妄想是什么呢?就是虚妄的想法,不真实的想法。虚妄的想法是怎么来的?有从外在来的,也有一种是从内在出去的。

外在进来的,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到好看的,听到好听的,比如饭菜比较可口,就会产生种种悦意的感受,这些感受是从色、声、香、味、触而来,感受产生以后,就会引发我们种种的想法,五蕴里面的第三个字:蕴。这些想法都是虚妄的,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好人坏人,是非高下,善恶美丑等等,种种的分别,是因为我们六根缘到六境的时候,自己产生种种的妄想。

还有一种,是我们内在产生的。内在产生就是我们内在有无明烦恼,有颠倒,有邪见,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种种的烦恼。因为我们有种种的烦恼,内心有种种的问题,所以你去认识外在的事物,这些事物在我们的心里都成了妄想,也就是说本身我们的心是乱的,所以你看到外在所有清净、庄严的境界、佛菩萨等的境界,所有的一切清净圣贤的境界,有时候在人的心里都会成为烦恼的助伴。

修行就是要在这个时候来观照,观照人的妄想是怎么出来的,妄想本空,妄想是不实在、不真实的。好吃不好吃,你吃饱了,也不存在好吃不好吃的问题,好看不好看,你走过去了,也不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妄想都是自己的分别出来的,我们内心的颠倒产生出来的,所以我们人就跟着妄想、分别、感觉、外境在走,而不是说跟着自己的此时此刻内心观照的力在走,跟着智慧在走。这些想法出来之后,我们能不能产生观照的力量,能不能去修心,去转心,去用法。在这些境界上如果我们没办法用戒、定、慧,这些妄想是去除不掉的,是赶不走的,随时随处都是会有妄想。

我们接触最多的、最频繁的,是身边的同行善友,常常要在一起学习用功,修行办道。我们会不会把同行善友,当成自己妄想的一个所缘境呢?因为把同行善友当成自己妄想所缘境,久而久之,就会对对方很冷漠,关系就会不好,原因就是我们自己在打妄想,他不知道,就关系相处不好。在我们这个班里也好,我们这个组里呀,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心在随着自己的想法在走。这个时候,就是要去修心。

修什么心?慈悲心。

慈悲心从我们身边的人开始修起。通常认为说,反正我不会去害你,也不会去损人,但是,我也不帮你,也不关心你,这样,自己处在一个中立地带,似乎自己既不利他,也不损他,好像境界很高,但是实际上,你的心与对方、与周边的人,彼此的心是不相干的。也就是说,虽然人的身体住在一个庙里,一个教室里,一个办公室里,但因为你的心越来越冷漠,心与心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这种错误的心相,恰恰是我们修行要对治的,而不是保护,如果说这个人是碰不得的,不能说他,那就麻烦了。

慈悲心,不仅仅是因为说对方有问题,我们要对他慈悲;而是说自己要得到快乐,我要远离痛苦,所以我们要去培养慈悲的心量,因为慈悲的心理建设有了以后,才会有快乐可言。如果内心没有慈悲,我们就没有快乐,只有痛苦、无明和烦躁。要产生慈悲心,首先内心要寂静、喜悦,要有助人为乐、菩萨自利利他的认识。所以慈悲心不仅仅是因为说,对方有问题、有困难、有烦恼,才去怜悯、帮助他,其实同时也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发了这种慈悲的心,才会有行动,才会用心去观察别人的需求。比如吃饭吃多了,吃少了,衣服穿得够不够,这人情绪怎么样,用功不用功,一天到晚都做些什么事情,与人互动的过程当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么调整,怎么校正,这些都是我们修慈悲心的过程,慈能予乐,只有慈悲心发起来,才能够给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说,要得到快乐,如果没有慈悲心,怎么会有快乐呢?

慈悲心是无量的,我们常常讲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无量心,什么意思呢?就是用不完,用不尽的。无量心是对无量的众生来讲的,对所有的众生,我们内心都是这样的一种作意,而不是有分别的,说这个人对我关系好一点,那我也对他好一点,这个人对我关系不怎么样,我也要跟他保持一定距离,这个人从不跟我来往,我也就不管他。这完全是一种世俗心态,世间心,不是慈悲心。这个作意错了,用心错了。用错了心,最后在佛门里面修行,没有修成,反而修出很多冤家出来,互相看不惯,这个看那个不惯,那个看这个不惯,都成了冤家,这都是毛病。

我们要去掉妄想,就必须要有慈悲心。改善人的关系,也要有慈悲心。慈悲心当下都是能够体验的,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健康、善良、圆满、祥和的一种状态。如果庙里面有慈悲心的人多了,慈悲心越来越大,自然我们一个僧团,一个寺庙,就会祥和、和合,烦恼自然而然就淡化,起不来。因为你起了慈悲心,有了慈悲心,烦恼没有现行的条件。如果没有慈悲心,那么烦恼就有现行的机会和条件,所有的烦恼就都出来了。这个人的烦恼,那个人的烦恼,很多人的烦恼 都出来了,烦恼就有现行的条件,外在就有条件,内在有种子。

所以,我们修慈悲心能够得到快乐,不仅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还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不修慈悲心,别人的快乐,你得不到,你自己的快乐,也得不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谁能保证临终时不会有人来刺激你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赚了很多钱,晚年...

变化的只是我们的感觉

有个人在市场上买了一个青花瓷瓶,价钱还算公道,做工...

念佛为何也易招魔事

有人问省庵大师:参禅一门,全仗着自己的力量,所以常...

从妄想躁动归回于平静

人常常有一种冲动:我一定要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实际去...

依止不生灭心,不要跟着感觉而走

佛陀在前面的经文当中,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同时存在...

知心无念,这个概念很重要

这个地方重点在这四个字,知心无念。我们一念心,每个...

生死轮回的根源

我们再看第二段,用诸妄想。这是关键点。 我们今天生...

一人与万人敌,在今人则不行

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学佛的三个阶段

简单来说,佛法分为人天乘、解脱乘、菩萨乘。人天乘就...

毁谤某一个法门,其实是障碍你自己

在净土宗这一块,它偏重在空观的智慧。对于利他这一块...

怕冷可多吃四类食物

一、根茎类: 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人怕冷与机体无机盐...

出离心要从哪里生起

菩提心先从出离心作基础,有三个:第一个,思惟生死过...

【佛教词典】五逆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

【佛教词典】佛性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

临命终为什么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我们临命终为什么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 第一个、...

打坐能治胆结石吗

问: 我现在诵经与打坐同修,自打坐后我的胆结石病不...

把财色关过了,修学佛法才算入门

古来大德经常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

如何控制自己的傲慢

问: 我慢高山,不留法水。面对傲慢我总是无法控制,傲...

吃粥有十种好处

粥有十利,这十种好处是: 一、资色,吃粥有益于身体...

能改变命运的是你自己

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喜庆时,说很多好话,就...

妙莲老和尚念佛亲见的不思议境界

1997年,我和一诚老和尚等八个师父到台湾去传戒,妙莲...

不多游化之人有五种功德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为比丘们开...

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

圣严法师《尊重他人,和敬为先》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从上海带了一串香蕉回家。...

念珠有哪些意义

佛教中的念珠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之珠粒,于称名念佛或...

比比谁更有「道」

井陉县信外道门的很多,我讲经的时候,他们的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