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供养僧人用钱如法吗

本幻法师  2014/02/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问:请问师父,现在居士供养出家僧人,一般都直接用钱。甚至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供僧,也用钱。佛经上讲四事供养,指的是衣服、医药、饮食、卧具。并没有说到用钱。更何况佛教在印度时,出家人是持金钱戒,就是不能拿钱。而我们现在都拿钱供养僧人,这样做如法吗?有无过失?

本幻法师答:供僧用四事,自是佛门正理。诸经所明之供僧,皆是指四事供养。然法流中土,因我国之因缘,而使僧不捉持金钱戒多难行之。何以故?倘今之僧人,不受居士及寺院一分钱之供养,而身边又无外护,彼出行则无法乘车。欲买衣服及生活用品,则不可得之。倘一生病,如何支付医药费也?是故要僧全持金钱戒,实难为之。

如佛世时,僧人多日中一食,后人根变劣,则日中二食,今之人根再劣,则日中三食。然此过午食,实是有违佛制,故而要当生惭愧,做药想,做疗病想。倘不以为耻,而大加享受,实则罪过非浅。捉持金钱戒一事,亦是此理。当知此事有违佛制,因缘不具,不得以而为之。居士所供之钱,用于自身物资上,当要节约用之,不可从于享受,当多用之于三宝事,以令供者得福!

然有些僧人与人言,供僧但供钱即好,供钱是正理,无须四事供养。如此之言,实非当也。不持金钱戒,本背律法。受人之钱供,本非正理。奈何因缘所至,不得以而为之也。言为正理,不知耻也!倘中国佛教之僧,均持不捉持金钱戒,则佛教不至于如此之衰。何以故?如此则无一班无赖之人混我佛门,赖佛偷生,坏乱教法。

多有无耻之徒,因懒惰避劳,或从业能力差,不能在社会上找一份好的工作,为挣钱及养家故,而来佛门为僧。此等之人,名之为僧,实是国之劣民,教之败类。于此等事,印光大师及历代祖师斥之明矣!今见某些贫穷地方,家中儿女全部出家,出家之目的只为挣钱。待年龄一到,则依旧娶妻生子。彼等魔人,挣钱之外尚要吃喝嫖赌。实是坏我佛法,灭我教门之魔也。倘我国之僧人,全持金钱戒,则此等魔人当不至于有也!

是故居士对僧人供养钱物,不可不加分别。于真实发心出家,弘扬正法之僧师,供之于钱物,自是无妨。是故祖师中亦多示现受人钱物之供者,如近之印光大师亦受人钱供。然于非真心出家,出家之目的是因为找不到好工作,拿出家为僧当作一份谋生职业的人,供此等人于钱,不仅无功,反而有过。何以故?佛本律中言僧不捉持钱物,佛本于经中言供僧为四事供养。今居士无知,供于此等坏乱佛法之僧。彼等败坏佛门之僧,拿你所供之钱,去吃肉喝酒,去玩妓女,去娶妻生子,此等过失,你等无知居士,岂能无过!

是故佛于涅槃经言,居士于破戒僧人不可供养,于破戒僧人不可顶礼。此内容本幻博客中有涅槃经之明文,可自行查知。故而,居士于僧倘不知彼如不如法之前,当要四事供养,不可用钱供僧。倘知此僧是真实发心出家的如法之僧,则可钱物供养。倘知此僧是为谋生而出家,或家中亦有妻子儿女,或身虽出家,还要吃喝嫖赌者,或邪见之僧,皆不可钱物供养,当敬而远之,莫交往为好!

另居士七月十五,盂兰盆供僧,当要四事供养。因《盂兰盆经》言:“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故而供大众僧时,还以供养四事为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如何出爱欲海,断生死流

问: 如何出爱欲海,断生死流? 大安法师答: 我们要...

供养得福的一家人

佛陀在世时,有一户大富人家,一家六口不仅和乐融融,...

用恭敬心待人,为何反而觉得我好欺负

问: 为什么我用恭敬心对待一些人,他们反而觉得我好...

【推荐】具足清净律仪,有十种功德利益

戒为无上菩提本,世人应当持净戒,若人坚持以净戒,是...

进寺院没拜佛是否要负因果

问: 皈依后进寺院必须要礼拜每一位佛吗?若没拜是否...

工作生活忙碌,怎样达到念佛三昧

问: 如果工作生活忙碌,怎样达到念佛三昧?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对萧平实若干种净土著作的辨析

问: 弟子最近在福州寺院看到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的《念...

拔提释王作比丘缘

释迦牟尼佛夜半踰城出家,雪山苦行六年,最后于菩提树...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一次喝醉,身体九个器官都受罪

几杯酒下肚,你可能有一些自信满满,飘飘欲仙的感觉。...

梵网菩萨戒为何如此殊胜

从教理上来看 天台祖师把佛一代时教分为四种教,叫藏、...

六根的结到底在哪里

这以下两段:第一个,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第二个,...

我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我们总是在向外索求,从不想对外付出。修行正是要逆其...

【佛教词典】麟喻

(譬喻)麟喻独觉也,独觉有麟喻部行之二种。...

【佛教词典】喜见天

(界名)喜见城之天处,即三十三天。...

有了阿赖耶识,才能够建立十法界染净因果的相续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

物质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

当今邪师的十九种典型表现

依止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但行者不能盲目随便依止。若...

百岁本老与一位幼童的传奇因缘

本焕长老圆寂前见到的最后一位居士是谁?他就是跟随本...

报恩的药材

雷音寺住持突然得了重病,请了许多郎中用了好多药都不...

佛陀为什么要教诲断食众生肉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

净土法门的特点

由这个他力的救度特点,也就构成了净土法门与通途自力...

家人不信佛,可以以他们的名义做功德回向吗

问: 家里人不信佛,也不学修,弟子经常以他们的名义...

欲望是累赘

一位行者到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

我们该怎样熄灭贪嗔痴呢

问: 法师,都说习气如瀑流半点儿不由人,那我们该怎样...

为什么要超度历代宗亲

佛教中的超度是指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请僧尼为...

在工作中「默默努力」未必很好

有些佛教徒问我说,把佛法用在工作场合中,是不是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