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永弃

延寿大师  2016/02/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永弃

夫不体道本。没溺生死。处胎卵湿化横竖飞沈之类。于中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尘。于人身中多生边夷下贱。及处中国。或受女身。若为男子。癃残百疾。设得丈夫十相具足者。处恐畏世生五浊时。以肉为身以气为命。一报之内如石火风灯。逝波残照瞬息而已。于中少天非横殂者。不计其数。或有得天年寿极耳顺。万中无一。脱得知命之岁。除童稚无知。至三十豪四十富。且约其间三十年。于中有疾病灾祸愁忧苦恼。居强半矣。所以昔人有言。浮生一月之中。可开口而咲。只四五日矣。

故知忧长喜促乐少苦多。如在万仞之危峰。似处千寻之沧海。纵得少乐毕虑漂沈。且夫有生劳我处胎。有老夺我壮色。有病损我形貌。有死坏我神灵。有荣纵我骄奢。有辱败我意气。有贵使我憍倨。有贱挫我行藏。有富恣我贪婪。有贫乏我依报。有乐动我情地。有苦痛我精神。有赞起我高心。有毁灭我声价。乃至寒则逼切我体。热则烦闷我襟。渴则干我喉。饥则羸我腹。惊则慑我魄。惧则丧我魂。忧则挠我神。恼则败我志。顺则长我爱。逆则起我憎。亲则牵我情。疏则生我恨。害则殒我体。愁则结我肠。乃至遇境生心。随情动念。或美或恶俱不称怀。皆长业轮尽丧道本。其或更诡于君悖于父。傲其物趋其时。兽其心狐其意。苟其利徇其名。诳其人谄其行。附其势欺其孤。渊其殃崇其业。扇其火吹其风。骤其尘背其觉。邪其种睽其真。但顾前非虑后。口谋去靡思回。唯求生焉知灭。则念念烧煮。步步沟隍矣。

如今或得剎那在世。须蕴仁悲。行善修心除非去恶。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是以世间逆顺种种因缘。空受身心妄苦皆为。不知三界唯是一心。以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及第八识。皆是现量所得。无心外法。以第六明了意识。比量计度而成外境。全是想生随念而至。若无想念万法无形。故经云。想灭间静识停无为。又云。诸法不牢固。唯立在于念。善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若了一心之旨。心外自然无法可陈。岂有欣戚关怀是非干念。佛颂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既了境唯心。便舍外尘相。从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故起信论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起。一切境界相灭。唯一真心徧一切处。

是故三界虗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乃至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先德云。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永弃。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论云。三界无别法。但是一心作。既信一心。须以禅定冥合。如经云。若能教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令行十善。不如一食顷一心静处入一相法门。若能谛了自心。以此定慧相应。则能不动尘劳。便成正觉。平生所遇。莫越于斯。普动后贤。可书绅耳。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摆脱焦躁心态

问: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念佛还是为人处...

真正的六度,重点在调整我们的心态

这个六度的功德,它每一个法在心中操作的时候都能够灭...

圣严法师:禅的心灵环保

环保一词,已是非常流行的现代语,它的意思是:保护我...

内魔不生 外魔不起

佛陀对于我们的劝诫,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你一旦要...

厌离娑婆标准在哪里

一个人到晚年,说是修净土宗要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当然...

今世的生死只是一段短短的旅程

生死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人类从产生以来就一...

八种错误的心障

这类的情况完全是由行者的心所造作的,而不是与生俱有...

云何心能得明净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净?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世间的四种布施与供佛无异

出自《佛说处处经》 佛欲度世去。诸比丘白佛言。诸在世...

走出忧郁与痛苦的四个步骤

据说,过去有一位高僧在学法的时候曾经向他的师父请教...

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

知归子问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

先超越妄想,才有办法放下主宰

一个有志气的修行人,一定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临终的...

【佛教词典】佛境

(术语)佛之境界也。华严经二曰:诸佛境界不思议,一...

【佛教词典】一人

指佛。佛于人中得道,为世间最尊最胜者,故称一人。法...

为什么一定要念佛呢

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若论了生死这桩大事,很...

【推荐】相同的肺病,不同的境遇

我的俗家四老中,有两位是因肺癌去世的,前后仅相差两...

星云大师《以忍为力》

中国是一个讲究修身养性、崇尚人伦道德的民族,五千年...

法藏菩萨成佛以来已经十劫

【经文】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

四字佛号和六字佛号功德是否一样

问: 念阿弥陀佛名号或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是否一...

圣严法师《佛教入门》

如何理解佛教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

如何看待「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

社会上很多人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常常抱怨说:好人无...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

过午不食

《律海十门》八戒近住分别门第四云: 一日夜不晚黄昏...

如何理解因果的道理

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业果的轻重,最后我们把业果的道理作...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贪求冥感」。 在修行当中的时...

念佛三昧最为第一

【原文】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