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我们现在最大的盲点在哪里

净界法师  2016/05/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我们现在最大的盲点在哪里

我们现在最大的盲点在哪里?身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注意结果,这个错了!因为结果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花很少时间去经营心地法门,这是错误的,错用心了!以致人生一代一代地一直错下去。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结果要放弃,我们只重视过程,因为过程是操之在我的,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人生,是你可以决定的。

你今生的成败得失,这个是前生就决定了。当业力成熟,形成果实时,你不能改变它。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他会慢慢地把心收回来。他知道这个水果已经成熟了,不能改变了。我开始要去创造我的来生,开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开始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那么他开始发心修行时,必须在心中建立三种功德力来面对来生:

第一个,引导力。修行是先有目标的,叫以愿导行。所以我们第一堂课,第一章发心篇,就是引导大家对来生先要有一个愿景,你才有资格修行。你每一个行为,都要有一个东西来引导你,所谓的「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你这样子所造的业才能够很强大,而且是特别的广泛,坚定而广大。

我们常常看到经典里赞叹佛菩萨的功德,赞佛甚深功德海。诸位有没有想过,佛菩萨是怎么把这个功德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我们凡夫创造一个善业,不能讲功德深广如大海?其实我们看经典,佛陀在因地时并没有比我们多做出很多,他在凡夫位做的事情跟我们差不多。但是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因为他的愿广大。我们在因地时,做的事情并没有比佛陀少多少,但是我们发心太小。所以,你不管以后做得到做不到,先把心发出来。你必须把格局放大,才有资格以后叫做“赞佛甚深功德海”,你才有资格叫做大海,否则你永远就是一个小水桶,顶多一个小湖泊,你成不了大海。

所以引导力,就是要我们在刚开始时,当你是一个充满烦恼业障的凡夫时,你就必须设定你的目标,用这个目标来引导你。这就是当我们要去创造来生时,第一个,先把来生的建筑的图画出来。虽然我们还没有盖,但是先把愿景创造出来——往生西方圆成佛道。

第二个,就是讨论到安住力跟调伏力。我们怎样慢慢地随顺我们的愿景,现在还没有谈行动,行动是修行篇,就是你内心先随顺它,随顺我们的本愿,安住跟调伏。

诸位!我们在讲的时候是讲两件事,安住力跟调伏力,但是实际操作时,这是一件事情。你会慢慢觉得佛教的修学跟外道不一样,外道都是强压的——你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佛法都是先讲道理,你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是有道法来摄受你的,它完全透过觉悟的智慧来疏导你的行为。所以你安住在不同的道法,会产生不同层次的调伏。

我们修行第一件事情,安住的道法就是深信业果,业果之道或者叫安乐之道。我们不能去攀缘外境,你内心要安住道法。遇到事情,先从道法上去思考,站在道法的角度来面临人生,站在因果的道理来面对人生,你就容易做到调伏身口意的过失。所以佛教是以安住来产生调伏的,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最粗浅的。

后面还有更深的,安住苦谛,安住空性,每一个层次就慢慢增加了。所以当我们设定目标以后,我们怎么随顺目标呢?怎么随顺本愿呢?第一件事情,就是安住业果,调伏我们身口意的过失。今天正见篇讲的就是这一块,这第一个业果道理就讲这一块。我们对道法的理解很重要!因为你道理不了解,就很难产生坚定的不动转的调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大安法师:修行的高低是看德行

修行的高低看德行,不在于外在的东西,无论是哪毕业的...

初学佛应怎样修行

阿弥陀佛!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

不入心的「修行」

当我们朝着光亮行走,除了保持好姿态,更别忘记内在的...

【推荐】《大宝积经》中佛陀开示修行的四十法

第一、想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 一、对恶友不起嗔...

莫再折自己的福分了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过得...

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

早晚课要怎么做才能更有效果

在家做定课的你,也许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坚持。在家如...

忧患可以使人拼搏生存

《孟子》里说:舜帝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

玉米的3大神奇功效

一、高血压及高血糖患者 玉米最早是产于南美洲的,当地...

念佛有哪些规矩和注意事项

问: 念佛有哪些规矩,有什么注意事项? 答: 念佛本...

轻毁出家人会成熟极重恶报

佛曾经说:任何众生如果对身披袈裟的比丘产生恶心,因...

妙莲老和尚《法海释疑》

正知正见 问: 老和尚为什么要造大道场?我们在埔里...

【佛教词典】漏疮喻心

【漏疮喻心】 p1284 集异门论三卷十七页云:漏疮喻心云...

【佛教词典】伊舍那后

(天名)ī?ānā伊舍那天之后妃。秘藏记下曰:伊舍那...

唯有一念话头,是当人命根

古德教人参禅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

一千斤的盐

一粒种子看起来虽不起眼,但植入土中生根、发芽、成长...

临终注意事项

光自七月廿五至申,今日回山,适由山转来汝书,知汝父...

斋僧获福

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子,年纪很小时便失去了双亲,一...

曾国藩的《败经》—析败致胜的奇书

卷一本败 忧虞之际蓄气长智 [原文]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

沟通和态度必不可缺

一位还不到退休年纪的资深医生,因为医术非常高明,吸...

先吃冰激凌 还是先拜佛

到圆通寺的大殿拜怫,在我右边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妇人...

烦恼是客人,不留它就走了

《楞严经》里讲:烦恼都是客人,叫客尘烦恼。你喜欢把...

一次施舍的福德

在舍卫国里有个名叫拘留的老人,他非常富有,却一点也...

人生短暂须自警,放逸懈怠生死径

我年青的时候接触过一些老和尚,一说到修行他们常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