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宏海法师  2018/11/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二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大家下午吉祥,阿弥陀佛。

那么一周又过去了,记得印光法师在他的文钞中曾经讲到过,说面对我们这个世界,整个外在的环境,说从这个现前的觉知来讲,一切的见闻觉知,明暗色空都是在宣讲净土法门,有讲到说一切的老病相催,这个魔侣邪见,这个五浊情状,都是在警醒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你看大家都知道今天这个,昨天尼泊尔又地震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定是魔侣邪见,就是死魔,如果你看这个业力现前的话,说把你的命夺了就夺了,谁都在这个业力之中,也不能够好像力挽狂澜,所以每次有这样的一种事情发生,我们一方面希望大家能够发慈悲心,在每天功课的时候回向回向,另外也要以此为契机,现身说法,知道说这个世界是不可停留的,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那我们今天依照着净土之路,在讲到第二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今天的主要内容也不会涉及经文,主要是要跟大家一下这个经题,我们都听过有一个词叫做提纲挈领,就是把这个经题能够听明白的话,基本上这部经的内容,就有所概括性的了解,所以在先讲这个经题的时候,我们还是给大家讲一个常识,每次讲一部经的时候,都会从这部经题的一个特色讲起,就是说这部经典是从什么立的题,有肯定听过的,因为在这个经题里面无非三个内容,一个一定会有一个人物出现,第二个就是这部经典主要讲的这个核心的法,要么是讲这个法门,要么是讲这个法系,第三个可能为了在这个人世间进行一个很好的譬喻,打一个比方,让你更加地一目了然,因为在这个讲法的程序里面也有一个叫做宗因喻,就是在大家实在是听不懂或者听得没味道的时候,打一个比方让你觉得是这么回事,所以这个经题不外乎这三个版块内容,一个是人,二一个是法,第三个是喻,比喻的喻。

那么在一般的经题中,有的是光一个人名,比如说大家听过有一个经叫做《维摩诘经》吧,都知道,还有里面光讲法,比如说《般若经》,般若是个法;《涅槃经》,涅槃是个法,再比如说《梵网经》,就是修梵行的那个梵网经,大家如果受过菩萨戒的,就都知道《梵网经》呢,这个梵网就是打比喻的,比喻这个帝释天或者大梵天宫庄严的,就像摩尼珠一样,一个珠一个珠相互辉映,比喻这个法,是非常的圆融无碍,是打比喻的。

那么像还有一个经典叫做《文殊问般若经》,这个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文殊是什么?那般若是什么?就是人法立题,以人法立的这个经题。还有像如来狮子吼,这是什么呢?如来是什么?人,狮子吼,喻,比喻这个佛讲法像狮子吼一样,摧破一切烦恼,降伏一切外道,所以这个就叫人喻,一个人一个比喻;再加上还有一部经叫做《妙法莲华经》,这都知道啊,妙法是法,莲华是喻,就是法喻。

只有一部经典是把这三样占全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叫做法,佛是人,华严是喻,所以叫人法喻全部具足了,统共像这七个样式,叫做单三、复三、具足一,就是单人,单法,单喻的一共有三种,或者人法,人喻,法喻的也有三种,这叫复三,复就是重复的复,具足一,就是人法喻都具足了,叫《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非这七种立题方法,这个我们明了一下。

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在这个经题里面,我们知道《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什么立题?大声一点有没有?是人法立题,佛和无量寿佛都是人,这个观是什么啊?就是法,里面讲了十六种观法就是法,但是在这个人法立题中,也有四种情况,有的是举这个说的人,就是这部经典是谁说的,他讲一个人,有的时候是举谁问的,像这个《弥勒问经》,弥勒菩萨问经里面就是弥勒菩萨,以弥勒菩萨为缘起,问佛讲的这部经典,这也是有人,还有说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是谁,你比如说有一个经典叫《萨和檀太子经》就是主要讲这个太子的这个本事故事;最后一种是举说这件事里面的主人翁是谁,可能大家没有听过,有一个经叫做《须摩提女经》,具体讲一件事情,这个事情里面的这个主人翁是她,这就是这部经典里面光说有人,或者法喻里面说人的,也有这四种,看是说的谁,谁问的,谁说的,这里面故事里面主要讲的谁,都有这样的一个排列,一般的经题无外乎这几种,这是大概做一个交待,下面我们就开始正解这个经题。

首当其冲我们又是要讲什么叫做佛,《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首先为什么这里也把佛打了头阵,当然我们在只要稍微有一点点佛学基础的,一提到佛都知道说是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等等就是一个觉悟的,这个整个是一个智慧,又说觉正净,总归这个如烦恼贼,觉悟,如睡梦醒了,觉醒了等等这些都是觉的内涵。

但是如果你真的把佛的这个觉,能够明了清楚的话,基本上一代教法就掌握了,佛为什么要说法,怎么来说的?什么叫涅槃,什么叫法门,什么叫示现,都在这个觉里面。所以我们来学佛,归根结底最后修行成就,最后也成了觉者,就离不开这个,紧紧的核心就围绕着这个觉的内涵,那么今天我们讲这个佛,讲这个觉,从一个大的角度,从三个层面来讲,就是什么叫做本觉你们听过吧?什么叫做始觉,什么叫做究竟觉,从这三个层面,首先我们把这个概念搞清楚,什么叫做本觉呢?本就是本来,你比如说在座的我们在这,坐在这里都属于说凡夫,说极乐世界现在清净海众,大家诸上善人,围绕一处听阿弥陀佛讲法,都成了圣人了,但是不管凡夫圣人,本来的这个觉悟就是佛性,成佛的可能性谁都不少。

成了佛以后也不会添那么一点点,有没有佛,说不说法,这个世界佛出不出世,都没有关系,每个众生都具有本来之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就叫佛性,就称之为本觉。但是这个本觉,如果你始终这个本觉没办法显露,这个成佛的可能性,你不让他创造可能,那么这个性就永远成不了可能,你还是凡夫,所以就是想方设法让他种种循循善诱,种种的说法结缘,种种的这个方便善巧,就是一定要他开始上道,本来在轮回路,在这个生死苦海中这么游荡着游荡着,稍微给他露一点说,这里可以你往这靠,这里开始有救了,就开始叫始觉,开始觉悟了,这个始觉就是从我们本觉,立足于本觉的大背景下,你要找突破口了,大家明白,突破口。一旦找到这个突破口以后,整个所有的法门都是爆破的过程,就是显示本来觉悟的过程。

然后不断地修修修,最后本觉始觉合二为一,就叫做究竟觉,成佛了,所以大家想想你看释迦牟尼佛,从出这个因地,作为凡夫的时候开始发心,种种的修行,从一个世间的凡夫,生生世世跟自己的心做斗争,最后修六度万行,修到什么程度了?你看,为了流通法宝,把自己的骨头作为笔杆子,把自己的血作为这个墨汁,把自己的皮作为纸一样的来流通法宝,就这样做大布施,持戒持的为了一条戒律,不打妄语,可以放弃性命,就是这样修六度圆满。这种修精进度修的,在那儿打坐打坐,有一个鸟在他头上做了鸟巢了,最后这个鸟巢孵出来,这个小鸟孵不出来,他就宁愿不出定,什么时候这个小鸟孵出来以后,会飞飞走了以后,才出的定,这叫禅定,就修的这么修的。

一样一样一样地放开了修,最后修到什么程度呢?所有的法门在他身上找不出来,这个难不住了,大家明白难不住什么意思,就是菩萨来考你的时候,你能过得了关了,我们现在不要说菩萨考,自己或者自己家里的人所有同修道友考一下都过不了关,但是真正的究竟觉,就是在这个始觉到究竟觉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的过五关斩六将,总归修着修着,在这个法门上你难不倒我了,你怎么都行,我最后能够完全随顺,全身心地扑上去布施你,好了,才叫究竟觉。所以你看本觉,就是本来的这个真实状态,始觉就是不明白本来的真实状态,开始回归了,究竟觉就是彻底见到本来的真实状态。所有的佛,所有的法,所有的佛一定是这么修成的,所有的法一定是讲的这个线索,我们每个人去学佛,修行最后成就,一定离不开这个线索,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个佛的觉悟,我们就在这个本觉、始觉、究竟觉的背景下,做几个阐述,大家都明了。

你比如说我们就释迦牟尼佛的本位而言,大家都知道世尊在《法华经》里面亲口宣说了一个,就透露了一个秘密说什么呢?说我这辈子来到娑婆世界,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我已经久远是久远实成的古佛,又乘愿再来,在这个世界做一次演绎度化众生。所以说既然释迦牟尼佛他的本位是久远已经实成之佛,只不过是在娑婆又一次的示现,那么立足他的本位而言,就叫做本觉,这个层面。那么由于他带着本觉的这个觉性,一生又一生,一次又一次,一个世界又一个世界地去示现成佛,度化一切没有得度的有缘众生,这个行为就开始叫做始觉了;最后每一个有缘,每一处的有缘众生全部度尽,那么他一定会怎么样呢?示现的再度入这个涅槃,融入法界,又回归到本觉的究竟觉了。

释迦牟尼佛每一次的演绎都离不开这样的说法,这是从释迦牟尼佛的本位的。那么再缩短一下,再走近一下的话,就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示现而言,这一期的示现大家要知道,世尊当时从这个兜率内院降下来的时候,不是观机逗教嘛,观到众生的因缘成熟了,他发现印度这个地方最好,这里的国民性最好修行佛法,那么观机到这个净饭王和摩耶夫人,夫妻两个是他这一生的父母亲观到了,就是因缘到了,所以就乘这个六牙白象入的母胎,是从兜率内院降下来的,那么乘这个六牙白象入母胎以后,开始又出胎,出家,后来降魔、成道、转法轮,最后入涅槃,双树林间入灭,等等等等叫做八相成道,听过这个词吗?八相成道大家不要以为说他这是这么一个经历,在这八相成道中,他念念不离他的本觉之念。

从降生的那一刻,做成佛的过程中,最后回过头来弘法利生,都在本觉的这个觉性之中,他没有乱;那么他这一期的始觉在什么时候开始啊?大家还读过佛传的都知道,在王宫里面有一天突然出去,对吧,看到城门四面有的人生病了,有的人死了,又看到有的人老了,最后看见一个沙门,生老死的这种人间的常态,激荡了他突然生出来一种疑情说人为什么要这样?出去巡游的时候,看见有一个农夫用那个耕地的犁嘛,耕地的那个犁在耕的时候,把地里面那个虫子给翻起来,结果旁边飞过来飞鸟,赶紧上去用嘴一啄就吃掉,这个牛被这个耕地的人用鞭子甩得是特别的痛苦,他就想想这一切苦不堪言,他开始思维人生的意义,开始进行反观,就是这一期的始觉。

那么经过这么一段的出家以后,寻师访道,六年苦行,终于功德圆满,在我们印度的菩提伽耶,菩提树下打坐,腊月初八夜睹明星成道,称之为释迦牟尼佛,就叫做究竟觉。我们在讲佛,你不要听得走了,这是在讲佛的这个觉悟,是怎么个觉法,这是释迦牟尼佛这一生而言,那么就释迦牟尼佛这一生的演绎他是有目标的,目标是谁呢?目标是谁啊?就是所有在座的我们和所有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娑婆世界,所以当释迦牟尼佛这一生的演绎修成正果,说法无边度生无量,所有的一切功德,佛如果不出世,我们不得了知,所以释迦牟尼佛的一代示现,对于我们每一个凡夫众生而言,就叫做始觉,他的演绎对于每一个众生来,这就叫做始觉了。

可是虽然我既然始觉,那么始觉大家听过,三宝歌里唱的吗,人天长夜,宇宙黮黯,就是佛不这么说一回法示现的话,我们根本没有觉悟的机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才开始启动觉知,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佛性,跟佛的佛性是不增不减等同的,这就是刚才讲到的本觉,最后依着这个本觉的不动而常起长随学佛之行,必定将来也能够成佛,就是究竟觉,这又是相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切切相关的这个状态而已,还是本始究竟,这是释迦牟尼佛和我们自己一个对接。那么再往下看,就阿弥陀佛,因为说到佛说观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指的阿弥陀佛,就阿弥陀佛这一期的这个度化,极乐世界的摄取中,那么大家要知道在华藏世界海里面,在华藏世界海,整个无边无量的世界是重重无尽的。

这个极乐世界和我们娑婆世界只是在一个层面,可是他一共有十三重,那么在这里边重重无尽于缘起无尽,整个这个华藏世界海,就在现象界来讲就是本觉,他本来的样子就是这样子的,你怎么说,你也改不了他的容颜、样貌,整个世界华藏海,但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称性发了四十八大愿,启建了一个什么呢?在这个华藏世界海中启建了一个超然的极乐世界,无忧国土,这就叫做始觉,因为他为什么要创造这个国土,就是为了摄一切众生归于极乐世界,究竟觉悟,所以他在因地的时候,发四十八愿,就是启动了阿弥陀佛法藏比丘的始觉状态,最后以这个愿力摄持,众生发愿感应,一旦沟通成功便能够发愿往生,乘愿再来,这个功德圆满叫做究竟觉,这是就阿弥陀佛。

如果再从两位世尊而言,你看佛说这个无量寿佛,那么从这两土的世尊而言的话,我们要知道每一尊佛每一尊佛都是同一法身,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同一法身,清净法身是一尊,如果大家有时间去过法源寺有一个毗卢殿,那么毗卢殿里面就供了一个很高的这样的一个铜铸的一个五方佛,下面是东西南北包括西方的阿弥陀佛,上面就是什么呢?就是法身佛,毗卢佛,毗卢遮那佛,那个叫毗卢殿。

表的法是什么呢?佛佛道通,同一法身,无二无别,这个从这个层面来讲,他就叫做本觉。那么在这个无差别中,可是世界有差别呀,我们这个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释迦牟尼佛说娑婆世界苦不堪言,所以劝大家往生,可谓往那儿遣,又说极乐世界乐之究竟,阿弥陀佛一定净业成熟了以后,垂手接引,那么前来接,就说这个法门的时候,这就叫做始觉了,两个世尊一唱一合,那么众生依着这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同一法身,在一事相上随顺这两座世尊的真实教诲,成功地从娑婆度到极乐,就叫究竟觉了。

这是在两土世尊演绎教法的层面来看待这个觉悟。那么在立足于这个法门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怎么觉呢?这个佛的觉悟怎么觉的?从求生的行者而言,大家知道如果对于西方有土,有极乐世界,现在有佛正在说法,你生了铁定的信心,一切的经中描绘,他既不是方便,也不是权巧,而是对现前法界的一个相互关系,极乐娑婆东西对等这个真实状态的当下的揭示宣讲,你对这个真实不虚,本来如此有了铁定的信心了,这就叫本觉性。

这是这个法门对于我们而言怎么操作的本觉,就是相信,相信了以后,由此产生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欣厌思想,回归极乐世界,发起了这个想去的念了,这就叫做始觉了,最后以此真信切愿,念念觉照着,用这个佛号,一念相应,念念相应,念念相应就是念念佛,就叫究竟觉了,所以说信愿行这个法门的核心基石,也是我们这里讲的佛的本、始、究竟之觉。再浓缩一下,就着这个,你看我不是大家讲到说最后净土法门,无非就是什么呢,让大家好持是语,持佛名号,上次给大家讲到持这个名号。那我们就知道这个名号的本体,这个大家一定要听明白,这个理比较深,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名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脱口而出。

那么我们在《金刚经》里面也讲到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吧,那个《心经》里面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够把这个功夫修得到位,乃至《涅槃经》里面讲到的这个无住大涅槃,《法华经》里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等这些,开权显实这个义理,所形容的这个法界,大家知道吗?一句佛号就可以完全尽情地把它表达出来,就比如说《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么这个一切法包括什么呢?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包括这个色法,包括心法,包括文字法,包括这个整个思想法,每一法都是所有现前真实状态的一个代表,而且可以说明每一法都是这个真实世界的体现,所以你真正能够悟到说,一句名号都含藏了当下整个世界的真实状态,你看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起来的时候,他表达的就是这个整个理体法界的现前的。

这个道理特别的难懂,那么如果你相信这个名号含藏了阿弥陀佛的一切功德,这就叫做本觉,等到说我们一入耳根,不管你信不信佛,知不知道有释迦牟尼佛,有的人都知道阿弥陀佛,只要你无意中一入耳根,只要你不知情况下,戏论之中脱口而出,只要回归的这个阿弥陀佛的这种始觉金刚种子种下了,这就叫做始觉了,念一声佛,决定就是始觉,不管你念出来听进去。那么最后念念回归自性,显现我们本有的佛性,无量寿,无量光的光明,蒙佛摄受接引,等极乐世界去了以后,完全地盘活我们现在的这种时空错觉,这个时候彻证光寿无量就叫做究竟觉,能听得明白吗?那么这个过来过去讲,你看不管是整个法界而言,整个法界就是如如不动这个理体,就为什么佛叫做如来。

他就依着这个本有的本觉,一次又一次地来示现成佛,所以叫如来,不管佛示现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他的这个弘化方法,乃至我们众生对于闻到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意义,阿弥陀佛当时设置修行,确立极乐世界,乃至设立的信愿行三资粮,能够发生这个真实的状态而去发愿往生,等等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百般叙说,就是一个佛的觉字,所以大家在特别是对于净土一门的话,我们对照佛法就是觉法,大家修行,佛陀就是觉者,我们修行就是修觉行,你看觉行圆满,觉行圆满。所以说对于这个成佛的方法虽然有种种的法门,但是锁定了净土法门,我们就单讲从净土来讲这个觉,所以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这么理解这个佛。

而且从这个现前的宇宙万法来讲的话,大家要晓得,不管这个佛有没有出世,这个世界有没有流通佛法,但是世间的这个常住的说不说法,修不修行,信不信,他就是这样,你得到了也高不了多少,失去了也不会矮,这个东西是现前的真实状态,我们现在一切的提醒劝化,劝大家信解行证,都是从本觉而开始始觉,最后入到这个,悟到这个事,证到这个理,究竟觉,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我们对于这个佛。那最后再回归到我们说净土法门,单讲这个觉,大家要更明了,就是说一切的净土平等无碍,这个我们一定要确认,就是不管琉璃世界,不管阿閦鞞佛的这个妙喜国土,乃至西方的极乐世界,它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都属于净土。

包括释迦牟尼佛大家知道,我们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染土,可是你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同样还有什么呢?还有净土。在他的国土里面得度,成就众生,跟他偏有因缘的,全生到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了,我们现在还在他的染土,只不过在染土里面算是条件比较好的吧,还能够听闻到佛法。所以说这个一切的净土都是平等无碍的,这层面也属于本觉,但是如果我们依着净土一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求生一个佛土就可以了,这就是开始叫做始觉,最后你念一个佛,其实就等于说念一切佛,生一个净土,其实就等于生一切佛的净土,这就叫做究竟觉,还是如此,所以说这个释迦牟尼佛讲这个观无量寿佛的方法,而成的这个觉路,就是我们这里讲到的觉,主要从这个本、始和这个究竟觉给大家做了一个这样的一个概念式的理解,层层的我们慢慢地琢磨,对这个觉悟,这个觉路,这个觉法,最后证到这个觉。

第二个词就是说,佛说,为什么这里要讲到这个说是什么意思?说就是直畅本怀,释迦牟尼佛把他所有看见的,明了的,解释的都给你统统地全盘托出来,让大家每一个人都知道来分享,直畅本怀,以语言方便而表达真实功德,但是为什么每次都要加个佛说呢?因为每一部经典里边有五种说,每一部经典有五种可能性,一个是佛自说的,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些是佛的圣弟子说的,就是佛的弟子说的,刚才讲的《维摩诘经》就是维摩诘居士说的,那么还有一些经是诸天人说的,第三种情况诸天也会说,还有一种是仙人说的,还有一种是化人说的,变化人说的,等等这五种情况都会有。那么我们这里为了拣别后面的四种,单单这里讲到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灵山和频婆娑罗王的王宫里面,这两个地方,是由佛亲自而说的。

所以这里讲到的佛说。那么下面我们对于这个佛说法的原则,在本经里面体现得很好,大家也要跟大家说一下,就是佛讲这个法,他有一个标准,就是一定要契机契理,为什么经叫做契经呢?就是他要把这个本觉一定要讲清楚的时候,还要让这些始觉的人能够听得懂,如果他光光为了让你觉,结果他把这个本觉没讲到位,讲歪了,那就说明他讲错了,我们讲法、听法的时候也要遵守这个,可是虽然你没有违背这个讲法的原则,但是如果说了半天,一句都没有听得懂,一句也没有入心,这就不契机,这也是不行的,我们常说的,不契理了就瞎说,不契机了就白说,说了半天也白说,没听进去,所以这佛说的原则,他有三个意思,一个叫做称性,佛说讲法,一个叫做称性,十方三世皆要依着这个称性之理,就是佛证到的这个,比如说般若波罗蜜,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定要称这个空,这个毕竟空义的这个性而宣说,所以叫做称性。

第二个是普闻,让大家普遍地都能够听闻得到,能够受用,我记得在讲《弥陀经》的时候,也讲过一个概念叫做种熟脱,《法华经》里面讲的,就是有的人这辈子来听佛讲法,他只能种个种子,有的人这辈子听佛讲法,他能够慢慢地熟,有的人这辈子听佛讲法他一定能够脱,就是这辈子就能够超凡入圣,每个人的根机不同,差别不一样。但是佛讲法都是讲的一个声音,一种法,随大众的根性而各个领解,能明白吗?就是说佛在讲这个法的时候,你听的说是这么个意思,可能我这辈子应该好好修行;另外一个人听说这个法门太殊胜了,他讲的是这个意思,我这辈子一定要解脱,一个声音他能听成两个功德,所以叫有的是种种子,有的是让他熟,有的是脱,这就叫做普闻,都能够得到受用。

而且这个法可能对你来讲是种种子,对他来讲是让他熟,对他来讲让他脱,很可能这个解脱的一法,就讲这个解脱法对他来讲只能种个种子,比如说我们说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对吧,那么有的人一听以后,说他根本不想死,他一说求生极乐世界,他也不买那种帐,他也不想好好念佛,但是他说你说什么,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好好,我听到了,本身是解脱法,他听的是什么?种种子了;那么本身是解脱法,有的人听了以后是只能够慢慢地熟,说你好好念佛,念佛,这个念佛的功德可大了,六度万行都在念佛之中,说好好我应该念佛,但是他的真信切愿没有生起来,真正要往生的这个核心内容,他没有启建,所以他这辈子可能往生不了,他念佛念的什么啊?这个熟了,所以解脱之法,被他听成熟法,这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总归有一个就是有一个受用,就是普闻,普遍都能听闻到受用,这是佛说的。

第三个就是会归,会归是什么意思啊?深入到一个理,会归到一个门。你看我们这个一个理可以开无量的理,一门可以开无量的门,所以说会归到一个理,一个门,这里讲到的佛说,只管去观一尊佛,就是无量寿佛就可以了,就是讲这个内容的,这部经典,这叫做佛说。当然如果要广义地理解的话,那佛讲法,像天台宗里面讲到的五时八教,把佛一代的教法划成五个时间段,八种教法,八种教法里面他又分了说,有的时候说度众生的仪式方法,比如说他度化你是用一个什么方法,有的是用一个顿法呢,还是用一个渐法,渐渐的渐,就是说直接就一巴掌把你拍死,拍不是拍死,是拍醒,还是说慢慢地循循善诱往进来勾,这都不一样的,看他用的什么方法,这也是佛说呀。

有的是说的是秘密法,有的说的是不定法,秘密法就是大家都坐在这了,我说的时候你听的是这样的,我听的是这样,两个人相互也不知道;不定法就是一样的法,比如说我讲的是顿法,这个人的根性是渐的,当然不是说卑贱的贱,是那个渐渐的渐,如果他的根性是渐渐的根性,那么顿法在他听来就是渐法,如果这个人的根性是顿的根性,那么渐渐的法在他一听一下子就进去了,这就成顿根,都不一样的,这叫做顿、渐、秘密、不定,叫做化仪四教,就是佛讲法的时候,度化众生的方式。还有具体的教法内容,比如说藏通别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藏教就是说的小乘法;通教就是说讲这个法的时候,看这个人的根性怎么样,人的根性如果听得他退退退,就退到小乘里面了,很可能他是一个不定的根性,听了这个通教以后通通通,通到后面的大乘法里边去了,就看他往哪儿走,大家见过这号人没有?见过吗?肯定有啊。

有的时候学着学着大乘佛法,他就学小乘去了,退了,通嘛,通到前面了,有的人本来也模棱两可,慢慢突然间心开意解,通通通,通到后面了,这叫做通教;还有别教是什么呢?说的这个都是菩萨的法,小乘根本听不懂,圆教就是讲的一乘圆顿佛法,等等这些,都属于佛说,所以你看这都是祖师们,为了这个给大家讲到佛讲法,一代让我们很容易地去整合,判断,哪个层面,哪种教法等等这些想方设法的给你梳理清楚,你这么一听以后说,佛说原来佛讲法有这么多的讲究。那么这是从佛的角度来讲,那么退一步其次,就是我们本身每一个凡夫众生,听佛说应该怎么听?这也关系到佛说了,身为弟子闻法者,你怎么样领受这个佛说呢?

因为佛他是依真实而说的,那么我们就是有真实受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在众生份上说法,你比如说就这个众生闻说佛法的这个恭敬心来讲吧,像我们听佛说的时候,一定要在《大集经》里面讲到说,对说法者要做医王想,就是佛说我这里讲这个经,也是讲佛说的经,大家听的时候,对于这个说法的人,就像一个医王一样,医生的医,国王的王,做一个大医王,做这个拔苦想,拔我们的苦呀,你苦不苦啊?

我看你们还不咋地觉得,我告诉你太苦了,你看本来这还,我记得好像昨天还在五台山冻得我哆哆嗦嗦,早上起床的时候都穿不上衣服,你看今天热得我过来,就光这个寒来暑往,你说就年复一年,打生下来到老死都是这样,所以说对这个闻法就说这个拔苦,对所说的法就把它当作甘露,把它当作醍醐,所以这样的话,你才能够做这个增上的圣解,做这个能够治愈我们的贪嗔痴病,这是对于佛说,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佛说?那么我们在理解佛说的时候有一个什么态度呢?《大智度论》里面讲到,听者端视如渴饮,就是听法的时候端视,你们见过那个鸟的妈妈下了蛋以后孵出来的小鸟,然后它出去捉回来一个虫子,所有的鸟都怎么样啊?就口就张开在那抢着就来回,就是如渴饮,就是对于法,就是要生起这样的渴仰之心。

一心入于语义中;这会觉得很热或者这里很闷,想出去凉快凉快,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的心在自己的身体的感受上,在这个妄想上,一心入于语义中,你全盘的随着这个法义,完全地投入进去,根本想不起来热,想不起来苦,想不起来累,既觉得腿也不累,这个凳子坐得也不久,没有感觉了。你看看这是不是随文入观,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就是这样的人才给你说呢,你看我们现在对于佛法,还招呼着,吆喝着,大家来吧来吧,好像说求求你们了来听法,到了这个时代你想想,悲到什么程度,这么珍贵的佛法啊,在真正的这个大律里面,就是律典里面的话,佛说之法不是轻易地就给人讲的,什么情况?如果对五种情况是不给你说,比如说有的人就是试问,试探的试,明白吧,就是他根本也不想了解,或许他就看看你有什么水平,或者他就是这么带听不带听的,闲着没事聊几句,尝试着问一问说,我请教一下怎么怎么样,试问根本不是真心地想听,这种人不给说。

第二个无疑问,就是他本来没有真正内心生起来疑情,或者解不开的疙瘩,他就在那捏堆一样捏了半天,很可能这个有时候法师们在这说大家有没有问题啊?有的话可以现场提出来,这得给法师个面子,就半天在那儿憋着想一个问题出来,这都不如法,大家知道吗?你没有疑问,那就说明你已经信受了,了然了,就不说了嘛。你包括这个净土大家想起来。

那天我们还在这个佛学院的校友群里面讨论,东一句,西一句,有的说关于净土法门要从什么净土观上去理解,有的阐述说净土应该从某一个大德的这个,对于这个净土的这个分门别类层次上去认知,后来我就问了他们一句,我说你们觉得对净土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他们说根本问题就是说有四种净土,还有一些净土是实报庄严土,这个极乐世界到底属于什么土?我说这根本不是净土的根本问题,净土法门的唯一问题就是你信不信的问题,如果你信了以后还有什么问题?大家想想,还有什么问题?一了百了嘛,就你相信了就行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就觉得说信仰信仰啊,你信了才能仰得上,仰了就没有问题了,如果你没有信仰的人才跟猫找不着边一样到处去乱窜,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于信仰啊,还得扪心自问真的有信仰吗?无疑问。

第三个是不为悔所犯故问,就是有的居士特别容易这样来寻求个心里安慰,他觉得法师这听一听就跟圣旨一样,心里安平了,但是他犯了过失,他也不想改,他这个毛病很严重,他根本就不想改,但是他来了就在你这讨个吉利一样,就巴不得说你一回答这个,一定要跟他想的那个吻合了,好了,心满意足地走了。那么我要告诉诸位,你如果来问法,确实比如说戒律上的问题,你有毁犯就是有毁犯,不能吃就是不能吃。昨天就跟别人说起了,关于大家知道这个冬虫夏草的问题,冬虫夏草大家知道是不是生命?你们说说是不是?对,冬虫夏草确实是生命,而且有大德都讲过嘛,冬虫夏草是什么啊?是地狱里面的众生,地狱业刚刚消完了以后,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做的第一生做的就是冬虫夏草这一类的,就是它的生命。

虽然是生命已经陋劣的这种低级到极致了,但是它也是命,所以说你明白了这个,那我不让你吃,你就不要吃了,你别还一定说它是冬虫夏草,他不说它是冬虫,他光说它是夏草,想吃呀,觉得身体补嘛,所以说不为悔所犯故问。再一个不受语故问,他是来挑衅的,根本不是来信受你讲的佛法,这些也不给答,还有一种故意刁难的,也不答,这五种情况在律典里面,就是在戒律律法上明文规定不给人说。大家想想,所以我们对佛说佛说,你看要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功德,佛在这个说的功德中怎么看呢?在这个经典里面说,有两种人得福无量无边;第一种是乐说法人,喜欢讲法的;第二种是乐听法人,在经典里面佛给这个阿难。

当时阿难就给佛两个人在说到这个听法的功德的时候,就讲到说为什么这个舍利弗和目犍连,这个神通这么大,智慧这么广呢?这个舍利佛和目犍连不是一个是智慧第一,一个是神通第一,就讲到他们俩这个神通智慧功德是怎么来的呢?结果这个在这个圣弟子中最为殊胜排名第一呢,这个佛就说了,说这两个人在因地的时候,为了听法,为法因缘,大家知道为法因缘什么意思,就是为了这次听这个佛法,就为了听这么一点佛法,千里都难不倒,隔了一千里,他都要千里迢迢要去听,就由于因地这样的殊胜功德故今日,他们俩的智慧神通最为殊胜。

所以大家想想这个福报,不管世出世间的福报,得生生世世地培植啊,得培啊,就跟种花一样,你光想着它在这装饰好看,你不浇水,不施肥,天天干巴着它就要死的啊,这个培从哪里培呢?就是从佛说的法功德中,乐说乐听都一样。特别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法门,大家知道啊,在这个佛说的这个众生功德能够对于法的态度上,怎么表达这个人的,一个众生的功德和他的业障啊,就是说在众生曾宿世啊,在这个半恒河沙诸佛所,能听得明白吧,半恒河就是恒河的沙子里面的一半,一半沙这么多的佛的世界中,所发过菩提心,听闻过佛法,然后才能在咱们这个浊恶世中听到大乘经典不生诽谤,第一个就是不会去诽谤反对,说这是歪理邪说,这样的善根怎么来的?是在半河恒沙的佛所里面种下,那么如果在一恒河沙佛所,你发过菩提心,听闻法以后,才能在这恶世中。

不但说闻这个经不起诽谤,还能生起一点兴趣,你看能够生起一点兴趣的这个功德,是在一个恒河沙,那么多佛的世界中,去培植了发了菩提心听闻佛法。如果在两恒河沙中发菩提心听闻佛法,才能够不诽谤有兴趣,还能够正解,记住这个词,正解,正解佛说,就是不会把他理解歪了,我可见过那种能够理解得十万八千里的那种歪的人,你就给他怎么讲,他落不到这个坑里,越说越远,有时候真是哭笑不得。那么这个情况下能够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这是在二恒河沙,两恒河沙那么多的佛所。在三恒河沙佛所里面,才能够不谤这个法,还能够书写经卷,为人讲说,但是大家知道,还不能彻解深义,你要知道,能够为人讲说,能够流通法宝,但是还不能彻解深义,这样的功德都要在三恒河沙诸佛所才能够种得下,这个佛说。

所以咱们今天讲到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这个净土之经啊,在这个佛说怎么样的情况下能够起正信呢?若人无善根不得闻此经,你没有善根听都听不到,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过去持戒圆满,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侍亿如来,乐听如是教。一个亿,一个亿的佛啊,奉侍的,就是侍奉,亲承侍奉过,有时候甚至是追随着佛,做了常随弟子都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辈子能够听到净土法门,才能够闻此经,获正法,信此事,如是教。

大家想想有多难啊,今天坐在这儿,这不是我诌的,都是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而且说到说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就是又悲又喜,悲的是无量劫来轮回都不知道,喜的是这辈子终于抓住一根草了,在这种真实信心生起来的时候,身毛为竖,就是毛孔都竖起来了,就是这样的一种人,过去宿命,就是在过去的时候已曾经作过佛道,就是佛道上边已经是生生世世积累了,广行佛道,久行佛道。如果说听到净土法门都不生信心的啊,这是衡量标准佛讲的,生不起来信心,甚至诽谤的话,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你看就是刚刚从三恶道脱了那个恶业,生到人道里面来了,就看净土法门来印证,殃咎未尽,过去的这个罪业还没有完全消尽,只不过是顶了人的身份了。

这是讲到的说,对于净土法门,我说此人未可解脱也,就是解脱不了,这辈子不是脱的材料,你看这都是从我们对于佛说的态度上就可以体现我们的功德前因后果,对于佛说的态度上,我们到底能够做几许的这个领纳,这是从我们的层面。总之佛说就是不管密说,显说,正说,旁说,归根结底广说、略说,我们今天讲的这个说啊,这个经里面的佛说呢,还应该从几个方面,一个是特别说,所有的法门里面,只在方等会上才说了这个净土法门,属于格外说,是横超生死的,不是竖出三界的,搞清楚。

是这个根本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是圆融说,这部经里面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整个《佛说观无量寿经》,举正报以收依果,就是举这个正报阿弥陀佛的庄严色身,就能知道他的世界有多么庄严,这个述化主以包徒众,阿弥陀佛是这个世界的教主都如此的庄严,智慧通达,那他下面所跟的这个,常随弟子,极乐世界的清净海众,那是怎么个情形都不用讲了,就说这样的一个最后一部正脉让老实念佛,好持是语的这么一部经典,所以叫做佛说。大家第二个把佛说再听明白。

那么第三个我们就要讲一下什么叫做观,这是这个法里面的重中之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个观,观的内涵,其实说整个一代佛法的大背景而言,修行所有的法门会归的一个状态就是观字,佛法的真实受用处无非就是一个观,我们试着一下,你看大家每天我们现在当下在这里坐着啊,只是作为人的,每天不是有生活嘛,那你在你的生活中这样过往,完全投入进去,麻木不知的时候是一种情况,对吧,稍微在这佛法提醒一下说,你是谁呢?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呢?因果轮回你晓不晓得啊?突然间把你给激发了,这个始觉开始了,这个时候就开始起什么呢?起观了,又见,如果真要说这牵强地一下,你看观的简化字叫做又见,又见这个东西它代表两重意思,一个是觉察,就是说应该不是这样的,我要好好的重想一下,重看看,让我重新弄清楚,我要搞明白,觉察。

第二个叫做什么呢?改造,从心上去改造,起观,一个觉察,一个改造,当然这里就这个觉察而言,是我们通常在里边都讲到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观,觉照啊,这种明了的状态,好比贼到了自己家中一样,那么你如果认贼为父他就想怎么样为非作歹,如果你把这个觉的这个贼,烦恼贼给认开了,他害不了你,这不是就在观嘛。所以说观的这种核心,大家看《妙法莲华经》就是让大家观妙,妙是什么意思?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看那个常不轻菩萨,是不是在起观啊,见了谁都磕头说,你是未来佛,我不敢轻慢你,见了谁都磕,这就是一种观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啊。《金刚经》里面让你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这个法相信相信,不断的这么想,不断的这么念叨,就像金刚一样都不能坏,那这就成了。

《心经》里面的这个大乘佛法,开始就观自在菩萨,就观啊,观自在,观自己自心之所在之处啊,你比如说禅宗的参话头是不是观?大家想想禅宗的参话头是不是观啊?你们听到过参话头吧?问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拖死尸的是谁?你想想拖死尸的是谁啊?你把自己这捏一下,掐一下,就这块肉,谁在拖着呢?这非常妙,真正入到这种法里面这是无上观法,你就想想拖死尸的是谁呢?如果再能用拖死尸的是谁的这个谁,去念念地念阿弥陀佛,那就更是无上深妙禅了,这都是一种观啊!所以说整个的这种观啊,其实我们这里讲到一个觉察,一个改造,不但说禅宗的这种观法,常说道参话头,说你要绵绵密密,一旦说功夫打失了,就失去了观了,所以他所求的也是一个法门,就是观照。

再有这个八个宗派里面还有唯识宗,如果深入的教理去了解一下,有的这里面有爱学习教理的啊,唯识里面也有五重观法,什么这个遣虚存实观,舍滥留纯观,摄末归本观,隐劣显胜观,等等都是从这个染净诸法里面去趋向于净,去除于染了,就不断的这个观;华严观里面也有这个真空观,理事无碍观, 周遍含容观, 周遍含容观就是让你观察这个事事无碍,大的小的相互摄入,广的狭的,宏观微观的等等都是相互无妨,你就不断地这样去观,这都是各个宗派,都有各种的观法。你看天台宗,天台宗的根本就是一个叫摩诃止观,一个叫小止观,都是止观啊,听过止观吗?止嘛,三止三观啊,天台宗的这种次第修法里面有三止,什么叫三止,一个叫体真止,体察的体,真实的真,就是修这个空观,体悟这个真实的状态,所以叫体真止。

止就是停止停下来的意思;那么这个还有一个叫方便随缘止,就是你在二六时中,在这个生活的状态去,念念地观照这个自己的身心的动作,他的当下的这个真实状态,这叫方便随缘止,又叫做假观,还有息二边分别止,就是平息不是空,也不是有,不是左也不是右,不是真也不是假等等这些,把这个中道合起来就叫息二边中,这叫中观,还是离不开空、假、中,一心三观,如果想了解的话,看一下一个小小的一个篇幅的一个论文叫做《始终心要》说的非常好,跟《心经》一样,篇幅大小差不多。你看这都属于观法,离不开观法,你看我们四念处啊,五停心观等等这些,在所有的观法中,跟大家做一个条理性的梳理啊,无非五种观法。

就是刚才我们讲了这么多,无非有五种,一个是总观诸法,什么叫做总观诸法呢?就是观一切法都是空性,总的来观,万法皆空,这是总观法啊;二一个是别观自心,就是锁定自己的身心,这个里面就多了,你看比如说这个刚才讲的止观,法界观,五停心观,五停心观知道吧?知不知道?五停心就把你的心停下来嘛,止住嘛,练习一个定力嘛,比如说这个慈悲观,如果嗔恨心重的人就让你修慈悲观,这个贪著心重的人就让你修不净观,这个愚痴的人就让你修这个界差别观等等,邪见的人都让你修这个因缘观,心比较乱的就修数息观,等等这些都是一种观法,都是一种观法,这叫做别观自心,观自己的心,四念处,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身不净啊,身体不净,观法无我等等这些都是无外乎一个观。

所有的法门都往这个观,这叫做别观自心,这是第二种。第三种是什么呢?但观色法,只观这个色身,这个色相,你看这个观身实相,观法亦然,像这个白骨观,不净观就是属于观色法,如果一个人贪著心很重,淫欲心很重,就让他观这个白骨,有那大修行人,他天天闭关,对面就,把医院里面的针灸,还是搞穴位按摩的不是有一个骷髅嘛,他就把那个请回去,挂在对面天天看着,就这么修观,或者有那书里面把那些出了车祸,上吊了,杀了砍了头的,就这些惨不忍睹的他天天看,不断地看,修这个不净观,这就是观色身,别观色身。

兼观色心,就是观色法和心法两个合起来观,你看《心经》里面的照见五蕴皆空。早上我在居士林也讲,这个《楞严经》里边不是讲到十二入,十八界,这里面又有心,又有色,就是物质和心法都在里面。最后一种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对观胜境,对照的对,观察的观,殊胜的胜,境界的境,对观胜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像这个经里边讲到的观佛菩萨,也是这部经里边讲到的十六种观法,就观西方极乐世界,观阿弥陀佛,清净海众,西方三圣等等这些,就观这个胜境,无外乎所有的观法都是出不了这样的,刚才讲的这些一代教法里面就是一个观。那大家想想我们刚才讲到的佛的觉,跟我们现在讲的观是不是一个东西啊?是不是?只要你觉在就有观照,一旦失去了觉照的时候,就没了,这就是叫做观法,讲到这个观。

那么从这个净土的这个念佛的状态来讲,从这个净土的念佛状态来讲的话,也是一种观的状态,虽然我们这里不是常给大家讲有四种念佛方法么,对吧,实相念佛,这个观想念佛,持名念佛,我们这部经里面主要讲的是什么?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是对着佛的圣像,这里属于观想,就出自本经《观无量寿经》,其实这四种,你比如说实相念佛,还是观这个法性真如嘛,念自性天真之佛啊,这个观像念佛的话,是以念为观啊,就是把自己的念头当做观对着佛,锁定这个观,自己的念头全是看着他,这个持名念佛体现的,持名念佛是不是观法呢?是不是?持名念佛怎么能是观法呢?是不是呀?你看你们就意志不坚定,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执持就是观法,执持啊,不断啊,相续不断,念念不断就叫观法,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四种念佛方法啊,无非就是一个观。

那么我们这里跟大家讲到说,所有的这些观字,为什么说一代教法的核心呢?第一个其它的这种观法都属于叫做明心,就是觉察,明白的明,明白自心,那么我们这部经典里面的观法叫做净心,就是改造,用这个心念转染成净,用这个心地法门来从凡夫的这个现前的这个心念的利用,来把他从染的国土,观想成净的这个境界,所以在这个上面我们就是用凡夫心造净业,我们的根身器界密随心转,心作心是就是指的这个,依照这个原理来修净心,一切法门不是明心,就是净心,所以这里讲到的《观无量寿经》的观大家要知道,就是总持法门,可是这部经典跟所有的总持法门还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你看虽然说所有的观法,都是不离这个现前一念法界心的成就,但是立足于娑婆的本位而言会有差别,这部经典跟一般的经典有差别,差别在哪里呢?

第一个观心是摄想归心,把自己的妄想烦恼掌控住,摄想归自心,这部经典是什么呢?送心他境,摄想归心,送心他境是不一样的啊,一个是归自,一个是送他,就往极乐世界上面靠,这是第一个差别,所以你看这里在这个不二法界中,一个是依自而观,一个是托他而起,就是借着阿弥陀佛的圣境,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往起来托,那么这边自然而然就降,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其它的观法都不局四仪,不局就是局限的局,不局四仪,四威仪嘛,就是我们说的行住坐卧,其它的观法里面观心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对吧,你在行的时候专门打坐是一种,走路的时候也可以观,你看上座部有一种,他们的话不但是打坐,走路也走得慢慢的,胳膊这样晃一下,这边晃一下,你们有参加过的肯定听过这种,见过这种场景,他就不断地来回观,甚至观自己身体里面地水火风,这种气息的进出等等这些,这都叫做行住坐卧中都可以观住,不局四仪,四种威仪。

可是这部经里边,必须要端身正坐,观十六种观法,必须要端身正坐,特别是前十三种观法,那么观心则不局方所,就是我们观心的时候你朝着那边都行,是吧,可是这部经典里面必须向那里啊?向西。这也是这经典的要求,这是第三;第四观心不简余时,就是二六时中随时可以观,可是这部经典里面,需要出去,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是不行的,不可以,总归这部经典里面你看观心,就是其它的观法都是断惑证理,自己的烦恼断了,证到这个清净的本如,可是这部经典则是成业感生,这个净土的业修成了以后,感得生到极乐世界,所以在这种辨别之下,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说净土法门跟其它的法门确实不一样,你看来果禅师有一次在开示的时候非常到位,他讲过什么啊?说一切其它的观法属于什么呢?打破一心,亲见自性。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现在一心不是烦恼,贪嗔痴,打破这个亲见自性,他说保持一心,亲见弥陀,只要你能保持这种观法,将来亲见阿弥陀佛,这就是说这部经典里的观法跟其它通常法门的区别所在,所以说这个此方入道需要断惑证真,往生净土就是观佛最为要紧。

那么具体在这个经里面,具体有三个根本义,第一个就是观这个国土是所生处,观极乐世界的国土是我们将来所生之处;第二个观佛菩萨是所依之师,将来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么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清净海众是我们的所依的善知识,根本师;第三个观因行是往生业体,那么我们现在就是要十三种观法,阿弥陀佛的身形,乃至三辈九品等等这些因行,是将来往生的决定性因素,这个也要明了。最后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无量寿佛,《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个在这个观法里边,这个佛也有通观和别观,这里讲到的这个特指观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量寿佛,所以把他别列出来,通观就是观所有的诸佛,你看八十八佛啊,还有万佛宝忏,那里面都是佛名号,那么每一个称一下,磕一头,这个观想一下,那么这里就是格外只观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量寿佛,那么佛的这个名号都是有通有别的,像如来啊,应供呀,正遍知呀,明行足这些都是属于佛的通号,通常大家都共许的,还有佛的别号就不一样了,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就是他的别号,像弥勒佛,弥勒就是他的别号,那么佛的名号他的因缘也很多,有的是从这个佛的种姓立名的,比如说这个迦叶佛,释迦佛,就是他当时出家时候的种姓,他属于哪个种姓列的名,有的是从他成就的色身列了名的,比如说身尊佛,身上佛等等这些,有的是他成就的内功德立的名,比如说这个智慧佛,无忧德佛等等这些从他所证的功德,立的这个佛号。

还有一些从这种种种光明譬喻,比如说这个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就是从譬喻立名,他的寿命光明无量无边,打个比方,还有一些是从他成就的光明上,比如说妙光佛,普明佛等等这些,都是他成就的光明上,那么因为这尊佛的寿命无量,所以这里把他进行了一个代表称谓叫做无量寿佛,《弥陀经》里面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在这个《无量寿经》里面也讲到声闻缘觉的智慧共在一起,计他的寿命长短都不可得的,因为什么呢?因为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时候说,假如果我成佛,寿命有限量者,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你看就是只要能计算得到,不管他多么久,能计算得到,我都不取正觉,他这么发誓的,所以功德因缘果熟,就叫做无量寿佛。为什么跟我们这里的释迦牟尼佛不一样呢?因为佛有法身,有报身,有化身,佛的法身的寿命是无始无终的,佛的报身的寿命是有始无终的,阿弥陀佛就属于实报庄严土的报身佛,报身。那么佛的应化身寿命就是有始有终的,这个世界的人的寿命是多长时间,那他也跟这的一样,示现成八十岁,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的八十岁,有始有终啊。

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就知道说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属于报身佛,极乐世界属于实报庄严土,这点我们还要知道,阿弥陀佛这个只要是从时间上的譬喻而言,他还有一些异名,比如说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欢喜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超日月光佛等等这些,在这个大经里面曾经有过,总而言之为什么这里讲到的无量寿呢?主要就是他的无量功德,说明这尊佛在他的这个功德中,慈悲喜舍都是无量的,这个功德智慧都是无量的,所度的众生,所建立的国土都是无量的,神通妙用一一都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叫做无量寿佛。我们常称之为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语,翻译成汉语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是这个佛的名号,那么由释迦佛说,说阿弥陀佛所说,就叫做《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阿弥陀佛说的这些必须由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广宣流布,所以第一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二个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那么这个法门通过什么渠道才能修行成就,就是中间的观法,讲这么一部内容的宝典就叫做《观无量寿佛经》。所以这里讲再讲一下这个经的意义啊,这个经呢有四个意思,一个是常,经常的常;二一个是法,佛法的法,第三个是径,途径的径,曲径通幽处的径,第四个是典,这个根本宝典的典,典范的典。为什么说是常呢?说明这个经典他是三世不异的,道理一定是这样,真理永远是一条,不会变的,这就是这个经的意思。那么这个法,表示说十方同轨,所有的这个真理,佛说的大家来共同确定不可更改,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这个轨则,叫做法;径就是古今共有,佛是这么修成就的,每个凡夫众生要成就,也必须这么修成就,就是这条路,你只管去走,就叫做径。

典呢?就是典范,一切的世间,出世间的学问都是以此为根本,因为他是跟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完全吻合的,这就叫做经,它的四种意思,常法径典。当然了,从这个总的这个经题上而言呢,我们也可以比如说从能诠和所诠,诠就是诠释的诠,言字旁过来一个全部的全,能诠的是经,所诠的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的内容。

通别的来讲这个经叫做通题,这部经典的通题叫做经,那么佛说观无量寿呢,是这部经题的别题,叫做别,通别一对,能所一对,还有自他一对,佛说的佛是我们本国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佛说的另外的佛,无量寿佛是他方的教主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叫东西一对,那么最后一个心境一对,这个能观的因,是能缘的智是用我们的心去观,对吧,这是心,那么去观的无量寿佛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是所缘对的境,所以叫做心境又是一对,不管从能所,不管从通别,不管从自他,不管从心境上,总而言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是教理行果,这个佛说的叫做教,教法的教,观就是让你去行,观什么行呢?无量寿就是观的这个理,最后成为佛就是得的这个果。

所以《佛说观无量寿经》,整个一代佛法的教理行果就全部囊括在其中,这就是这部经的经题,所以说从人法罢、因果罢、整个提纲挈领罢,整个这个题目的经典在佛经里面讲到说,能够闻经的名字都可以除去千劫的重恶,大恶就可以消除,你看这个经题的功德有多大,光我们今天《佛说观无量寿经》就讲了一节课,所以说经题里面就是把所有这部佛经的义理,圆满地给统摄进去,那么总而言之就是说,这部经的内容,就是以释迦牟尼佛做为介绍,他来进行讲解,让我们行者锁定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专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教主,和极乐的依正庄严等等这些慈悲方便,总归令我们一生,众生生起这个一心,回向之心,要去极乐世界,最后能够多门的观法,摄于一尊阿弥陀佛的这种观法,十六种观法最后摄于一佛,三辈九品的分彰,最后是所有的上中下三等的善恶众生全能往生,等等等等这些彻见西方极乐世界,能够究竟圆满这么一部经典,就叫做《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这是我们今天主要跟大家讲的这个经题,经题听明白了,大概这部经典的根本内容就能够有所了知,那么下一周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讲这个迈入经文了,迈入经文的序分,序分特别有意思,好像一场这个现前演的一场戏剧盛宴一样,所以下一次我们来跟大家一起来讲迈入经文的序分。

现在请诸位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那好,今天就到这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华严大士赞叹净土法门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他是禅宗的大德,这个长芦宗赜禅师...

太虚大师《佛七开示录》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

偏执无生之理,轻视往生之事

执著有往生的事相,虽然不了解无生的道理,但老实念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品下生

【经文】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

边地疑城往生

在《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中,释尊开示边地疑城往生之...

今生是流浪的最后一生

凡夫众生要住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是不可以的,这就好像...

清朝陆安人往生的案例

清朝陆岫梅,六品官吴昌濂的妻子,江苏苏州人。一生乐...

心念一转,极乐就在您眼前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学佛要先度己再度人

【原文】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事毕,且于水边林下,长养...

从财富投资到生命投资

由于学过经济管理,所以我也成了多年的股民小散。作为...

如何超出天道而得到究竟的解脱

引言 天在人们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是美好、自在、...

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

一,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底线,人性的天良 最近,反对...

【佛教词典】缘起论

为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

【佛教词典】须陀须摩

(人名)又作须陀摩。国王名。译言普明。智度论四曰:...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来衡量净土法门

问: 《楞严经》开示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意为:五戒需...

为什么帮助越贫穷的人功德就越大

问: 为什么帮助越贫穷的人功德就越大,请讲解一下。...

临终处理的注意事项

人生苦短,人命无常,一息不来,即成隔世,超升堕落与...

只偷一次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

云何念父母恩

【原文】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与慈悲 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地方,...

圣严法师:哪怕任怨任劳

任又可称为忍,就是负责、担任、忍辱负重。 对待别人...

净土法门的特点从法藏菩萨的时候就开始了

《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忽然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路,...

寺院晨钟暮鼓的仪轨

佛钟包括大钟和小钟,它们的鸣法非常的繁杂,不同的佛...

人体七个器官最怕冷

寒冷的冬天一来临,对全身器官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面...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我们如果读《阿含经》,或者你去读大乘的经典,比如说...

到人间来,就是为了生气的吗

生气是从嗔恨心发起的,生活中遇到忤逆的时候,遇到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