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宏海法师  2018/11/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五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大家下午吉祥。那么今天下午我们开始讲《观无量寿佛经》的第五讲。在上一讲的时候,基本上我们把序文已经接近尾声了,贯到这个韦提希在这里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然后遥礼世尊的时候呢,佛就来了。见到佛以后,开始韦提希就是把所有的这个内心的苦闷,尽情地给发泄出来。从这一情节我们也可以感悟到说,净土这一门你不全身心地伴命去归依,脱不了这个苦。那么我们念佛一定要提起两大心理定式,就是说轮回苦和遇佛遇法难,能够遇到佛和法之难,一定要有这个自我的警醒意识。常要想着,因为净土法门它的修法,它的安立,就是要这样操作,而且这种操作又和实情实景是步调一致的。你看我们今天先在此讲经文之前,给大家讲一段就是关于苦。有一个经典叫做《佛说五王八苦经》,就是里边讲到当时都是五个当国王的人。

当时释迦牟尼佛就问这五个国王说,你们最快乐的时候是什么时候?那这五个国王有的就说,你看我们现在也正是在初夏,说阳春三月到初夏,树木荣华的时候出去游戏,原野去野炊一下、游玩一下很快乐,其中之一。第二个说,我愿生生世世常能做国王就可以了,眷属围绕,出入行来所有的人都朝着我看,路人倾慕。还有的说,一辈子有个好的媳妇,有个好的儿子,然后长的都端正,其他人都比不上,共相娱乐,就一天过天伦之乐就可以了。第四个稍微好像说当国王嘛,威严一些,说只要我的父母常在,兄弟多一些,能够辅佐治国,然后大家都能够长命百岁,这是他的快乐。

就这么一二三四五,这个说完了以后,佛就开始点化他们,说人一辈子得算一账,大家也自己算一算账,怎么个算法呢?说人一辈子活的最短命的有的还没出娘肚子就死了,这是最短的。我们就按最长的来讲一百岁,在这个百年岁里边,那么你睡觉基本上,我们跟什么东西最有缘,人一辈子,跟什么?就是跟床最有缘,你别说跟这个那个,唯一的跟床最因缘深了,就耗掉五十年了。那么在这一百年里头,你喝醉了、生病了等等差不多又要减五年。然后你少年的时候愚痴,没人把你当回事呀,年少的时候谁把你说,不经人事,参与不了这个决策,都是逗着玩儿的,十五年,到十五岁,慢慢长大。老了以后八十岁以后老得不行了,又没人当回事,你就最后有的就得了抑郁孤独了,觉得下台了,退休了,没人当回事。那么这么算来算去,只剩下十岁,就是你真正红红火火,好像能够做主宰的弄潮这样的活,差不多就十年的时间。所以佛就跟他们讲到说,你们觉得这么乐,那么人生之中一辈子真的有这么乐吗?你乐的时候有多少时候?

大家也算一算,如果这么一想,修行就跟逃命一样。所以我们这里再看,纳入经文的这个内容来。这里的韦提希就开始这时候生起这种逃命心了,大家来看: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大家一定要关注到她这几个动作,这几个动作才表了为什么说万缘放下,死尽偷心了。这里你看本来韦提希是女众呀,女众说实话她还是比较贪爱色身的种种的,就在这个身段上一辈子总是计较,到这个时候她还戴着璎珞呢,身上戴着装饰品呀。其实这个璎珞也表示我们人在火宅中的三界被这个贪嗔痴烦恼给绑的,所以见佛也都等于表这个带业往生一样。

那么虽然苦到如此了,这个爱染的习气还在,只有见到佛现前的时候才心生惭愧,都到这地步了还在乎这些干什么呀,噌的就把身上彻底地通身放下,表这个心态,所以说自绝璎珞。这是第一个动作。那么第二个,举身投地。第三个,号泣向佛。大家来看,自绝璎珞就是一种我们常说的死尽偷心了,在这个世间没有留恋了,去她的这个与生俱来的贪欲,跟佛相应。这里的举身投地等于就舍我身中的,表法是表的什么呢?就舍弃自己心中的杀业淫业这个果报,与佛相应。那么号泣向佛呢?表示从此以后断口业的妄语、两舌、绮语、恶口等等这些,依佛口而行。

这里这一个她是有表法的,所以你看,这时候她才能够尽情地把这个归命的心给激发出来,激发出来这里问说,我宿何罪,生此恶子。

一般女众不是都这样吗?被儿子强一下或者今天生个气,说哎呀,你看我过去造了什么孽,生了你这么个儿子,这是典型的这个生活中,你看我为什么生一个儿子祸害呀?不知道宿因。其次,这是说自己吗?这样自己检点一下,真正的言外之意她有点儿抱怨,为什么抱怨呢?他儿子是被提婆达多给教唆的,所以她这里就,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你看,说我的儿子这没管好,这样以逆犯上要杀爹杀妈了,你的弟子你是佛陀你教化,你怎么也教出这种弟子来呢?教唆着国王来做这种事?这么一抱怨,一边骂自己的逆子,一边抱怨佛的恶徒,随着这个,最后她是要说一句什么话呢?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你看才把这个愿力,提出来这个启问,这就说明什么呢?可以说韦提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在乎极乐世间,这是开始要启问这个法门了。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我们来看这一段。那么这里第一个关键词是阎浮提,不乐阎浮提,阎浮提就是指的咱们这儿,大家知道一个须弥山为中心,东西南北四大部洲,那么这里我们叫南瞻部洲,又叫南阎浮提。其实如果说每一尊佛降生的地方来讲,在我们这个世界是必然生在南阎浮提,其他地方都不去,这是非常殊胜的。但是从这个依正的果报而言,四个洲里边我们这里最为浊恶,寿命最短,福报最浅,而且这个杀盗淫妄,你看这里为什么说此浊恶处呢?为什么会有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呢?他是从这个状况来讲的。阎浮提这是印度话,翻译成咱们中国的话叫做胜金,胜利的胜,黄金的金,就是指的以树为名,指的这个树伴临着海水,海底里面的水有这个金光辉映在树上,依照当时这么一个情形,就给这个部洲定了这么个名叫阎浮提。

那么整个具体的情况这个浊恶之世,就是从整个时代上而言了,这里浊乱。以前也曾经讲过,一般说《弥陀经》里面讲到五浊恶世。大家都知道五浊吗?都会背啊。劫浊就是整体一个时代性的混乱,一个乱相的发生,大概在这个劫数的,一个中劫、大劫、小劫,在这个成住坏空是四个中劫的过程中,人寿进入到两万岁的时候,这个世界就进入浊乱的时代了。那么在这个整个浊乱时代,一个小劫大家都知道是十岁到八万四千岁一增一减这一循环,那么在这二十个小劫的成住坏空中,其中像这个刀兵灾、饥馑灾、疾疫灾,就是瘟疫流行,到处打仗,然后吃不饱,穿不上,像这种状况是轮番出现的。咱们稍微年龄大一点的就经过,不是有三年自然灾害嘛,那就算是饥馑灾。那一次、二次世界大战这就属于刀兵灾,刀兵劫。所以说整个在这个劫中的浊乱情况它是轮番出现,就是在轮回中一次又一次地周而复始。这个就总的来称劫浊。

像我们现在的这个浊乱,在佛在世的时候还是人寿一百岁。大家知道我们一百岁,过一百年减一岁,那我们现在差不多人寿是在七十五岁,咱们现在的寿命。那么这个时代更加就是见解已经进入一种特别颠倒的状态了,再道德不断地沦丧,意识形态整个体现的就是基本上人们都没有信仰,而且纵然有信仰,都是歪门邪道的颠倒信仰,见解上的浊乱,这叫做见浊。烦恼浊就是大家所有的烦恼都无明坚厚,莫名其妙地涌动这种贪嗔痴。整个众生浊,众生浊就是指的我们现在的福都很薄了,祸很多,大家的心都特别暗钝,你看现在我们学修佛法,很多时候这个灵性、这个悟性都上不来,特别暗钝,然后身体特别虚弱,苦多乐少,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叫作众生浊,都是浊乱的。

最后命浊,就是寿命短促。寿命短促有两种,一个是寿命的这个期限短,二一个就是走的时候不得好死,好死不了,总要受一番很大的痛苦或者万般的这种折磨以后,最后才能断这口气。你看现在不是越来越五浊情状,愈演愈烈嘛。那么到韦提希夫人的时候,佛在世的时候还有一百岁,那比我们现在还强点,那他现在讲起来的话,我们现在的这种情形呀,大家知道皆是过去世恶业多,善业少,所以在这个大轮回里边,现在我们这里越来越往下走。此浊恶处为什么说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呢?那我们来看这个盈满是怎么回事。首先大家看一下地狱,地狱也是翻译成汉语的话叫做不可乐,印度话叫泥犁,地下牢狱,我们这里叫不可乐。

如果大家看看《地藏经》的话,这个光地狱的名号就有一品,特别是到了那个无间地狱,那我们现在离得远,听起来觉得说,哎呀这多受罪呀,好像还是下意识地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但是很可能就在上一世,刚刚出来也有呀。这个早上我讲《楞严经》,四种生态,湿生、化生、胎生、卵生,来回变现,到一个空间,到一个现场,到一个国度,到一个世间,等等不断地就是跟他的遭遇、跟因果业力有紧密的关系,念念不停。所以一旦说业力召感着到地狱里边的话,地狱叫无间嘛,受苦无间,最苦的地方。那么这个畜生有时候又叫傍生,单人旁,过来一个旁边的旁。一般的它的情形就是一切世人,被世人给驱使着,做不了主;或者畜养了以后,最后一刀子把你宰了,成为食啖的对象,这是它的遭遇。

那么饿鬼来讲,饿鬼叫做多求,饥渴叫做饿,然后胆子特别小,走哪儿都害怕,就嗖嗖的,害怕别人,一惊吓他就害怕地躲开了,胆怯所以叫做鬼。这里的地狱、饿鬼、畜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途,也叫三恶道。那么这个盈满它有两种意思,一个是里边的众生越来越多了,你看无间地狱里面它提供了一个什么方便呢?我们读《地藏经》,一个人也满,多个人也满,就说你来多少都照收不误,都能够容得下,是这样的一种盈满,里面的众生多呀。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基本上都是人天在损减,三恶道在增加,所以就跟一个国家说地广人稀和地窄人多一样,地狱里边盈满了。

这是一个盈满。第二个,不但我们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也地狱、饿鬼、畜生其中盈满,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每一世界里面都盈满,都有。

所以这里讲到说,不乐这个浊世,因为什么?首先它的恶业炽胜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恶事太多了。其次又多了一句话叫做多不善聚,大家想不善,不善就是恶业嘛,造了不善的因就会感堕三途的果。那么我们这里来理解这个不善的因,为什么说多不善聚呢?聚是聚会的聚和聚集的聚。

一方面来讲,没有一个人不起贪嗔痴,所以叫做多,多不善聚,无有一个,在咱们这个世界里,没有一个人能控制住这个烦恼。第二个,经常现行,他不是偶尔地贪嗔痴,就起来一下赶紧伏住了,修得很好,偶尔地起来一下,是每日每时每刻都有可能,说出来就出来,说发火就发火,说贪染就贪染,马上就现行,这也叫做多不善聚。还有一点,昨天我在备课的时候想出的,我说这样说的也没错,祖师们解释的时候没这么说。多不善聚是什么呢?大家一旦人多了聚在一起,就容易造恶业,你拉着我,我拉着你,结伴而行,叫多不善聚,聚在一起,行多不善。你看现在是不是?你自己修行,你体悟一下。

有时候咱们到了这个法场,道场里边来了,讲讲经,正念提起来了,觉得这会儿这种出离心也生得起来,念佛念得也相应。那一旦回去,有的那狐朋狗友,过去结的谁知道善缘恶缘呀,一拽着你去玩一会儿,去喝个酒,唱个歌,外面走一走,散一散,弄得弄得就恶业就造下了,都是这样的,所以这个世界叫多不善聚。韦提希这里讲到了,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你看,现在我们恶声恶人就表示是恶事多啊。有时候我,我昨天还在想,像这个国王这是杀父杀母,这属于大逆不道,当时这个两个大臣都不忍听闻,那要是换在咱们现在这个时代的话,有可能即刻就要上头条了,为什么呢?因为能增上这个发行量呀。

你好的、正能量的、歌颂的,大家可能觉得说又在唱高调,颇不以为然,一旦发现了这种杀盗淫妄的这种离奇古怪的事,马上就吸引眼球。你看我们现在有时候这种人际关系的冷漠,大家在一起下意识地都好像到处都,说句不好听的话,就坑蒙拐骗到处都是,一不小心就要着道。你造个善没有人相信,到处都是骗人造业,一下子就上道,这共业所感。但是你想做善事,他们觉得这有这么好的事吗?整个人的共业思惟都是这样的。上电视节目里边,你看都是这个亲人呀,父子、子女为了房子、遗产等等这些反目成仇。年轻人也苦,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不小心就抑郁。这些都是因为没有信仰。

大家要知道,没有信仰就会导致这个样子。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讲讲这个,就是讲这个经里边所描绘的,这个整个大时代就是一个恶声恶人充满。所以这里的五浊,具体是从我们的依报上来讲也是这样的,正报上来讲也是这样的。那么这里讲到的恶人恶声呢?就是说她发心呢,不想在这个地方待了。为什么说不见恶声呢?相对而言,极乐世界是水鸟树林皆宣说法音。为什么说不见恶人呢?相对来说,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这里以恶声恶人罗列,其实就是说恶色恶香恶味,全是恶的,饮苦食毒嘛。你看我们现在其他的不说,就说光吃的东西,三十年,差不多现在是什么情形?有时候他们还戏论的说,你现在吃荤的吃激素了,吃素的吃农药了,都这样讲,但是你有时候想想,确实如此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才向世尊说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你看到这里了才讲到说,可以说真正地从因果上启动了。其实这几句话也属于证明因果丝毫不爽,为什么呢?你要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呀,你现在的感受,你的果报就是这个呀。所以你看这里韦提希恐怕还没有偿还未尽,立刻在这里求哀忏悔,这是过去的因呀。你欲知后世的果,今生做者是。你现在如果不修不观,那么你将来还会陷入到这个恶趣。所以这里才说,愿佛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是随顺因果的。大家来看,你看她一来见到世尊以后,先问了说生此恶子,这是讲什么呢?这是问在这秽土为什么有这样的恶因缘,问说我为什么生了这么一个儿子。

那么由是恶因,现在我才请教世尊教我观这个清净业,那么就说明她已经发愿离这个秽土,要求净土,所以在此又问什么呢?问生净土之善因缘。一个恶因恶果,一个善恶因缘,整个这一段话没有逃出到这里。所以这里把佛比喻成佛日,大家看到了,就是说明说佛说的这个圣法就像慧日朗照世间一样,所以称之为佛日。那么这里讲观于清净业处呢,就等于说是转现有的杂染业为清净业。这句话其实也是在表这个,时时没有离开本经所讲的心作心是之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么你心作恶,受用在六根门头就是耳闻恶声,眼见恶人。你心作善,那么影现在六根门头就是耳闻妙声,眼见善人。

所以染净之别在这里就是有一个转处,还是万法唯心。这是这一段经文。你看确实是一切皆是因果。我想起呢,我记得是去年吧,去年还是前年,前年过年的时候应该是,前年过年的时候呢,那个时候也是跟一块儿的法师们在说起,说法源寺旁边有一个蒸馒头的,法源寺旁边有个蒸馒头的不知道是河北的河南的老乡,他蒸馒头呢,已经腊月了,就是受了一年的苦,到腊月的时候他那房间着火了,一年积攒的赚了一点儿资粮,一火给烧光了,你说。结果烧光了以后还祸不单行,福无双至,打发了这个儿子呀,儿子很小,还在读这个差不多小学,十几岁,十来岁刚出头的样子,那没办法了,说这烧光了就烧光了,打发儿子说,委托到别人搭着车说回老家去,回老家去的路上又遭了车祸了,残疾了。

所以你说这里恶人恶声恶世界,处处就逃不出这个恶。那么我们从因果的角度来讲的话,这种果报真的是,也是真是太苦了,绝了说明。那我们生慈悲心而言的话,觉得说,你说大年过年的这么个遭遇。如果一定要用因果来勘验的话,没办法,这就是因果。若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呀,这个东西你做不了假么。

所以韦提希在这里,她也是说明白了倾信了因果以后,现在开始发愿说从因地上来,不要去果地上计较分别了,从因地上希望佛教她观于清净业处。好,我们来看下面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就开始把序分给结束了,进入正宗分了。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大家看这个很微妙,因为每次佛宣说大法的时候,都会放光现瑞。当然看看这个与会大众的共业福德,人家也是如此。

现场的都能够随着韦提希的这个因缘,都看到佛开始放光现瑞。

但是世尊这里放光的时候,先放的是眉间放光。我们知道佛的佛相眉间有一个白毫相,有八个棱,右绕旋转的。眉间放的这个白毫光,这个光很奇特,先开始遍照十方无量世界,那就说明遍照十方无量佛国净土。然后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这个法表的是什么呢?所有的,你看一光遍照十方无量,十方无量还可以回到一光中,就住在佛顶,在金台如须弥山的这个大影像中来显现。这是现场参加法会的人都现见的,大家想想当时在灵鹫山和王宫,就在王宫说法。那么从中说明,就是说,我们常说净土,说你往生一个国土就是一切国土,常会讲这个法,这就说明从一照一切,从一切还到一,一个国土一光中俱足,所有的国土一光中俱足,就在这个金台之内。

好了我们看下面,下面大家都看,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一个一个的现给她看。如果我们读到这个《无量寿经》,也就是净土三经里面的大经的时候,大家还回忆到法藏比丘当时去世自在王佛所的时候,就是把二百一十亿个国土一个一个现给他看,你看这里的情节一模一样。因为韦提希跟法藏比丘当时一样,也是当机者要生无忧恼处,那佛就把一切的无忧恼处罗列出来,任你选择。而且我们来看,每一个国土都是各具特色的,这些国土显现的非常有针对性,它都是针对韦提希现在的具体情况而言的。我们来看,第一个,或有国土七宝合成,这个国土显示的什么呢?它的尊贵。我们知道南方就有一个宝生佛土,那里面就是由于这个七菩提行作为常态来修行,叫做南方宝生佛土。

这样的话就区别于韦提希现在说到我们这个世界多不善聚。复有国土纯是莲华,是显示它的洁净,那么就像西方的莲华世界,这个莲华世界是另外的世界,不是极乐世界,莲华世界,这样的国土,那么说明在这个国土西方莲华世界,只讲一乘佛法,区别于我们这里说的老看到恶人,老听到恶声,那儿每天都讲的是佛法,而且纯讲一乘佛法,不讲三乘。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这里讲到的是这个国土的快乐,像北方的自在称王佛世界就是这样的,每个往生的众生在那儿都能够入大涅槃国,那就区别于这里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

最后一个,复有国土如玻璃镜,是表这个国土的清净、明朗、晶莹的。就像这个东方的琉璃国土一样,药师佛嘛,琉璃佛国土的不是叫琉璃世界嘛,那说明到了药师佛(国)里面的众生都要最后悟如来藏大圆镜智,那就区别我们这里的恶人,在那儿人人都能开悟,都是善者。这四种国土,以这四个表类,一一全给她现在其前。大家看后面,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这里讲到的这么多的国土,严就是庄严,这个显就是一目了然,显现给你,让韦提希见。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瑞相,我们现在也揣摩揣摩。我们常不是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嘛。

大家今天也坐在这儿,我们就随着经文看到这么一个现象,现这样的瑞相。可以说放光现瑞也是随个人的根性而得解的。大家听这个法,当然佛在讲这个法的时候,现场给看,我们现在也是现场,听到这样的形容作何感想呢?这么殊胜的法会,我们现在由善根显发,你在哪一等?我们一一来评判一下,看看诸位的善根在哪里。最下等的,一般我们听到经文里边讲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他会生抵触心,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觉得佛法呀,讲点儿道理、弄个具体的逻辑思维、玄妙法义,这样他还能接受,或者平铺直叙地讲这个因果道理他也能受用,唯有他看到什么放光呀、现瑞呀、莲台呀、宝座等等这种大瑞相,他觉得太离奇了,生不起来信心了,纵然觉得说就随他这么说吧,肯定不是真是这么回事,是表法的,不相应。

这是算说最下根机。次下一等的根机呢,听到这样的法义,就是这样的情形,虽然不抵触,但是他会下意识地觉得跟自己的身心世界无关,就你这么一说,我一听,也不好也不坏,漠然而过。中等的根性会怎么样想呢?就觉得这么多的清净国土,那么我们也知道这也是众生所生的国土呀,我们这儿这个世界,我们生在这里,这是国土,这么多清净国土也是众生所生之处,那你看看人家,低头再想想自己,还在这个染土的娑婆堪忍日子中继续过日子,那就会生起这种对于三界的出离之心,不安分想说我也要到佛国净土。这是中等的根性。

上等人见到这种情形、这样的篇幅他会觉得说,马上就悟到万法唯心,心唯万法,皆是唯心所现,心作心是嘛。那么十方佛国净土都是我心本具的,当然与我有关呀。那么仰仗着佛力加持,一个一个现在其前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呀。而且依着这个心净则国土净,发大心修大行。这是属于上等根性的人。大家属于什么根性?你自己判别一下。看到这一段经文,觉得这么多国土当场佛就放光现瑞,你信吗?都说信,可是我们要做上上等的根性。上上等的根性是什么样呢?净土虽多,你还能立足本位,我们的凡心容易驰骋散乱,所以如果不专修,恐怕净业难成。你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挑一个最庄严殊胜的,在修法上能够最容易成就的,而且能够了悟到整个的法界性起中,生一土,所有的土皆通,见一佛,十方诸佛齐见,都见。这样才属于上上等的根性。

所以大家看到了,韦提希夫人这里正是一个上上等的根性。她怎么说的呢?你看: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这就说你讲的这些,虽复清净就是由于佛有断德的成就,把烦恼都给断掉了,有断德,皆有光明是他的智慧的德行庄严啊,都好,我不说不好,皆有光明,但是怎么样呢?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你看这点题点得多妙呀,你给我看了这么多,好是好,但是我别无他求,唯一想去的就是极乐世界。所以这就是上上等的根性。极乐世界也是梵语,叫作须摩提,如果我们以后再有了解一下净土法门的其他经典或者《无量寿经》的其他版本的时候,就会发现他还有其他的名字,有时候叫做安乐国,有时候又叫做安养世界,有时候还叫做清泰世界,清明的清,泰山的泰,那么还有时候叫做妙意,这等等这些都属于极乐世界的异名。

阿弥陀佛这里叫做无量寿无量光,这就不具体解释了,大家都知道,从依报来讲叫极乐世界,从正报而言叫阿弥陀佛。

她其它的不去,就想求生这个世界,而且在这里还对佛说,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大家读这些经文一定要用心,我们看唯愿这个词用得多好呀,唯是什么意思呢?你看大家我们现在说一个地方很好,充其量也说之一,对吧,说一个重大的事件或者人物,或者四大名山,总是说四大名山之一,或者说十大名景之一,十大人物之一,都不说唯一,如果真说到唯一的时候,这就程度非常高了,而且是专行这一门。所以这里你看,韦提希说唯愿,就是只要这一门,唯一专心求生的极乐世界,其他的不考虑。专修法,专修此法。那么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什么叫做思惟,什么叫做正受呢?有的祖师给这个,下面不是应该讲到这个净业三福嘛,后面还有十六妙观。一般在判别上就是说,讲的这个净业三福属于散心思量的,就是在我们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去做的,没有定心,所以叫做思惟。后面的十六种观法属于正受。当然我们这里理解这个思惟观法,这个正受,就是初方便的时候,大家一开始修的时候,作意观缘叫做思惟;观想久而久之既成了,可能就任运,惯性就出来了,能够住到这个里面了,随意动不了了,摇摆不了的时候就叫做正受。

这个可能如果大家平常有用功夫的人都有这种感觉。你比如说我们说修这个净土法门的话,思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从道理上明白以后,真的有极乐世界,那你就每天忆念着,舍开现前的境界,心挂在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到底怎么个好法,依报是如何如何,正报是怎样怎样,每天讲经说法,清净海众,不断地心在念想这个东西。但是在念想的途中他一定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很多人是只能想一会儿或者一刹那,又回来了,回来时居多,心挂在、心向西方时候居少。那么慢慢慢慢修着修着,久而久之的很可能就一半一半了,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功夫了。

慢慢慢慢再随着你的修观,不断地系念的话,就会觉得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越来越清晰,那么自然而然这个娑婆世界的贪嗔痴就桶底脱落一样,一点一点地甩了,不知不觉就没了。这可以就是说一个从思惟到正受的过程。最后如果真正住到这个观佛三昧、念佛三昧,那就是完全是正受了。所以你看,这里韦提希讲的这个其实也是一个修法的次第,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思惟就是带有我们常说的琢磨的范畴。这个正受就是有了一定的程度就住在其中,正受了,住在其中。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区别这个正?因为受也有正受或者邪受,或者偏受,不是正的。

那么大家要知道,后面我们每一观的时候大家都会看到有一句话就是说,能够随着佛语这么观的是叫做正观,如果离开这个观的就叫做邪观。就是一定要随顺佛语,特别是修这个观法,佛说怎么观就要怎么观。你看从日落开始,到水,到地,一样一样的,或者直接从第十三观,观佛的劣应身,乃至三辈九品等等这些,你一定要随顺佛语,如果不随顺佛语的话,可能就出来邪思惟和邪受了。现在我们有时候说的盲修瞎练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己在那儿觉得不错。那有的人他烦恼比较薄,他在那儿端坐一会儿,自己琢磨一个道理出来,他天天守着守着守着,慢慢地他真能入到一个寂静的状态中去,那比一般人定力好,可是他这个未必是正受。

如果大家读《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出来的时候,那全部都是非常危险的邪受,可是从一个凡夫而言来的话,那就特别了不得,为什么呢?如果把色阴给破了,想见什么就见什么,想见佛就见佛,想见菩萨就见菩萨,想见净土就见净土。这个时候还不是这样的,还不行,特别是在这个修观之中,一定要随顺佛语。所以你看韦提希说,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观想。善导大师从这个行门和觉受而言,对这个思惟和正受也进行一个讲解。大家以后有机会的话,去看他的《观经四帖疏》,他说的非常到位,就是大概这个意思。他说思惟属于定前的方便,开始进入思惟状态,那么就是思想忆念彼国的依正二报种种庄严。

正受就是说前面的思想渐渐地微细了,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听懂,什么叫做前面的思想渐渐微细呢?就是我们在思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时候,一定觉得说我得好好想想,对吧。我的这个念头一定要锁定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不断地想,还有自己的一些琢磨感和分别感。那么慢慢地前面思想渐渐微细,这个他是一种描绘的什么境界呀?依我理解,就是说你自己自以为的这个分别和思想越来越少了,消却了,而是完全依着佛说的那个境界就直接贴上去,不假自己的思索了,能明白吧?

就是我们在思惟的时候,肯定还是用我的一个自以为是的主观能动,好像一定要设计这么一个东西出来。可是如果你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慢慢地随着这个思惟,久而久之它就微细了,微细了以后是什么呢?就住到佛说的依正庄严中了,就住到这个庄严中了。一旦住到这个庄严中就是定境聚,就没有了,那么你自己的觉得说我这会儿很法喜,或者是我在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中观得不错,这些想法全部属于妄想,都没有。

就当下就守在这个西方三圣和依正庄严中,如如不动,完全吻合重叠了。那么重叠的时候就等于说天衣无缝一样,中间插不进去你前面的那种琢磨感,能明白吧?就是完全合二为一,只有一个定心在执持着那种状态,他是这么描绘的,所以叫做正受,就是与佛说的境界完全吻合,住在其中,叫做正受。不偏不倚,中间没有这个错位,这就叫做正受。这样理解。这都是大修行人修行过来的话,可能我们现在听的时候觉得修观,因为大家也晓得,我们在提倡修净土的时候还是在以大家执持名号居多,所以讲这部《观无量寿经》,讲这种观法的时候也是,在后边的来讲,就是我们只能还是依教理这样给大家过一遍,因为真正的修观现在我们很少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心理经验吧。

这是善导大师给讲的这个,特别贴切到位,我们感受一下。所以这里叫做思惟正受,这也是有出处的,在这个《观佛三昧经》里面就讲到,闻是语,思是法,就是你听到佛讲的这个话,思惟佛说的这个法,就会有正念,有正受。但是思惟和正受有深浅的不同,思惟是浅,正受是深。这样来理解这个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好,我们再看一段经文。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我们来看这一段。很有意思,这一段开始说什么?就是正说这个放光的利益。为什么这里世尊要微笑呢?表示说韦提希终于能够这会儿上道了。什么叫上道?不在那儿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在那儿抱怨了,开始要修法了。所以韦提希为什么叫做这个善思惟呢?她很有智慧。

他这里,世尊微笑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呢?虽然他把这么多的国土现给韦提希看,说我现给你看,由你选择,但是他心里藏了一个心愿是什么呢?不管你想修哪个国土,见哪个出色,我最后一定要劝你修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结果韦提希这里她正合佛意,自己就说出来说选择求生极乐世界,所以世尊这里觉得说她非常善解佛意,在这里微笑。

那么微笑还要把她搞定一个后顾之忧是什么呢?韦提希现在最牵挂的是谁?就是她的夫君频婆娑罗王。所以你看世尊在这里这种加持,她最放不下的就是得让她的国王,老国王先修法得道,他先解脱了再说,然后这个韦提希才能够万缘放下。修净土得万缘放下,这会儿就有这么一个牵绊,恐怕她正受不起来,不能思惟。

所以首先佛就微笑,在这里放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大家知道这个光明照在王的顶上它有什么作用?就是让他加持,令这个道果自然增进,你看后面讲到了自然增进,成阿那含。这就是佛力的加持,这个光一照,首先这个频婆娑罗王蒙佛加持,马上他能见到佛了,见到佛旁边的僧了,这个疑情就断了,心里的这个烦恼也就释然了,就自然增进成阿那含了。其次,由这个光给他照到头顶以后,他就悟到这个世间法如梦幻泡影,刚刚还是国王,这会儿成了阶下囚了,这个几度差点死了,又转机又死不了又生了,所以这会儿他悟到这个国家也是假的,就算死也跟睡一觉一样,还得生,轮回无尽。他把这些法都悟透了,就是佛力的佛光加持。

最后一个加持就是说相信善恶因果不昧。你看嘛,折腾来折腾去,这个情节起伏跌荡,自己做不了主,业风吹荡。那么业风吹荡他就相信说,这就是前因后果的一个天然关系而已,跟你我他、其中的人物角色、爱恨情仇都没有关系。我不知道你们有时候观照到这一点,大概就是说在这个事临,就是事情发生得多的时候,逼迫性的时候,或者是一件事情促使你情绪发生的时候,如果能够提起来说没有善没有恶。根本上讲确实如此,人人皆是一团业力,他就是控制不住地要这么发挥。所以你说他是个恶人,那是你内心的分别知见。他发挥的是这么一个形态,他发挥的是那么一个形态。

由于我们有善恶的分别,就在发挥的时候进行分别取相,你就觉得说这好,那不好,这善,那恶,这对,那不对。但是归根结底是不是就相互碰撞,就是团业力在那儿穷折腾,瞎搅和,没有实际的意义。佛光摄照,这个时候,这个频婆娑罗王是非经过而知空,他才悟到一切都是假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你看,心眼无障,给礼佛嘛,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呀,大家要听到这句话,自然增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没有用自力刻意地去用功,而是自然而然得到佛他力的加持,净土法门是他力本愿,成阿那含了。那我们也给大家普个法吧,这个佛放光还是有区别的,由他的出处而所利益的众生不同。

如果在经典里面说是从足下,就是脚下,佛的脚下放光出光的话,一般是照摄利益地狱里面的众生,是脚下放光。如果是从膝盖,从膝盖上放光一般是照摄畜生道,利益畜生道的众生。如果从这个马阴藏相出,那么就是照益这个鬼神道的众生。各个不同。那么如果从肚脐眼出的话,一般是摄受这个阿修罗道的众生,救摄修罗道的。

如果从心口出,心光照射的时候,一般都是利益人道的众生,那么光从口出利益谁呢?就是二乘声闻罗汉,二乘人,利益声闻乘的人,从眉间出的话,就是照射利益是大乘菩萨,特别是如果这个光,如果从眉间出再从佛顶入的时候,就说明说一定要给菩萨授记要作佛了,每次放光所利益的都不同,所以你看这里恰好就是说,从佛口放光利益这个频婆娑罗王,自然增进成阿那含果了。大家了解这个阿那含吗?知道这个我们说修出世间法,从开始世间的有暖顶忍世第一,最后从世第一这个一刹那间就开始修出世间了,出世间以后就等于说,不是了生脱死出三界嘛,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一共有四个阶位,第一个叫做须陀洹是什么呢?

我们有时候叫做预流,预备的预,流水的流,就是说明他已经预入圣流了,到了这个须陀洹的阶位的话,已经一定会把三界的见解上,见思就给断干净了,三界的烦恼有两大类:一个是见惑,一个是思惑,迷惑的惑。那么第二个阶位叫做斯陀含,又叫做一来,他这个级别就是不但把所有三界内的见惑烦恼给断了,而且进断欲界的思惑一共有六品,他也断干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顶多在我们这个人世间再来一次,就注定要成阿罗汉,最究竟的上极果。那么第三个就是阿那含,我们这里又叫做不还,人家虽然还没有了生脱死,但是一定是上升在天界不到人间来受生,不再生人间来了,所以叫不还,到这个地步,再断欲界的思惑三品,思惑三品断尽了,就成了阿那含,其实也就是最后断干净以后马上就证阿罗汉,四果阿罗汉,所以这里的频婆娑罗王所证的果就是指第三果阿那含,也叫做不还,这个我们从教理的知识上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这是这段经文。

我们再往下看: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你看终于开始由这个王宫里面的一段恩恩怨怨,引发的两个人要寻死觅活,最后到了释迦牟尼佛这给她现所有的国土,挑了一个极乐世界,现在开始要说你怎么样才能去,法门要宣说了,那么首先给她一个信心是什么呢?很巧妙的你看,先要给她说净土法门,但是已经把她最放不下的夫君已经给搞定了,让他先去证了果了,你就万缘放下的来修吧,那么一心一意思惟正受的时候,首先就告诉韦提希,说你知道吗?阿弥陀佛去此不远,那么我们诸位如果稍微读过这个净土三经的都知道,明文在《弥陀经》里面怎么讲呢?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怎么这里又讲说,去此不远呢?那这不是矛盾的吗?这有几点我们要了解一下,首先第一点,在这个《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就说了,十万亿佛土是就着我们的凡夫生死心量而言的,我们现在本来该一切万法都是一念心中所显现的物。

可是你说我们现在出福慧慈缘的门口那就得走个几十米,为什么?心有烦恼障碍,有十万亿烦恼就有十万亿国土,烦恼生障,这是从凡夫的生死心量而言。

那么如果从佛的心眼而言的话,大家要知道,我们如果证到天眼,天人的眼,看这个一个大千世界,就像掌中拿着一个芒果一样,就像拿着一个果实一样,一目了然这是天眼。

那我们大家要知道,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最究竟圆满的是佛眼。所以这里讲的去此不远是佛的见解,佛的视野。他给韦提希说去此不远,这是从这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来讲,就是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心念。我讲《圆通章》的时候也给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的这个念头,它的功德和力量大得不得了。为什么到了极乐世界应念即至呢,那极乐世界的这些天人们,也是每天到他方供养十万亿佛,一顿饭的工夫就回来了,怎么到的呢?为什么?都是用的念力。

这个念力我们,你看我再再地也让,有时候现场都做实验,你想一个什么场景,想一个什么境界,它马上就在脑海中现行。当然我们形容为自己的脑海中现行,其实就是我们的念力已经到那。为什么身体没有到那儿,就是还对这个身体有障碍,自我的感觉在这,可是念力它是洒脱自在的,念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现前一念,人人具足。所以这里讲的去此不远,说明我们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念是无碍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最主要的是什么呢,由于佛力有加持,虽然你看她没有得到这个神通,但是承佛的神力,前面就光你的宝台上就那么多的世界都能现给她看,何况说极乐世界去此不远呢。是由此而言,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还要从这个约这个根机和心行上来简别一下。什么叫做心行上来简别,就是说,如果你从心而言,你现在迷这个心,觉得这个佛和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都在你的心之外,我是我,他是他,好像真的相隔了十万亿国土,你就是把这个心给迷了,没悟到。如果你见到这个明心见性,见到这个万法唯心的,悟到这个道理的话,那就全在我一心中所具足的,当然不远了,这是从心上而言,我们说心行。

从行门上而言,这就看大家的善根了。为什么有的人一听讲净土法门,他丝毫不怀疑,即刻闻即信受,你们是不是这样的,肯定有这样的。但是有的人就好说歹说他生不起信心,不诽谤就算可以了,就算给面子了。为什么呢?就是从行上来差别。

这个差别相在哪里,有的人他的善根熟了,有缘,有缘他一听就觉得亲切,到那个爆点上,一说了正中下怀,就等于说正想要这么一个方法,要这么一个我的理想着,突然间就听到净土法门,看到《弥陀经》了。这就是过去他的行善根熟了,明白吗,都是累劫勤苦修行积累成的。那么他没有缘就觉得远,为什么?就是他过去的善根修行还不够。这是从心行上而言,从心而言,迷悟之间;从行而言,有善有不善,有深有浅。所以说,远和不远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如果你跟念佛,念的阿弥陀佛相应了,相应了,念念都不离佛号,那阿弥陀佛常住其顶的,法界藏身呀,就看你能够应得上应不上,感应。所以这里给她讲到说,去此不远,是从这几点来讲。

那么,这里又给她讲到说汝当系念,汝当系念是指的什么呢?就是说你得好好修,不要以为说去此不远,也不是说说去就能去,你当系念,为什么呢?代凡夫之言的呀。我们这里障重祸深,人心多散,所以说你如果不顿舍这个攀缘心的话,这个净土的境界,就显现不了,所以你应该系念。大家发现系念法门,都摄六根,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什么不是讲的这个系念法。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系念它有一个什么功德,一个是一直向前;二一个是什么,就跟我们说的一摆就是把所有的顿然脱落,不攀缘了呀。我们现在没有一个系念的状态,就是东一攀缘西一个念头,你看你们在这,我不知道你们诸位听法的时候,能够保持一心吗,能够保持吗,那这就算心比较静,功夫不错了。

真正的这个系念法,就是让他一心一意的把心系在这个上面,安住,安住在这个上面,那其它的自然而然就不向外攀缘了,所以这里叫汝当系念。

谛观彼国净业成者,谛观,就观想嘛。下面就开始还讲到说这个法,开始要讲修法,讲修法之前他还特别说了,你看: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这一句话一点就通,可是咱们现在是不是曾经那个现场而言的,未来世凡夫呢,就是对咱们现在说的。所以这里讲到: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开始下面一个很重要的版块,就是讲净业三福了。

这可能我们稍微接触点的,从其他的善知识里也听过,自己读诵经典,净业三福是《观无量寿经》里面散善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一共有三条,也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我们来看: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大家听明白了,这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所说的因行,已经呈现给大家。

这个净业三福,一者、二者、三者层层递进,就是渐渐地趋向世间到出世间的一个过程。你看从开始是孝养父母,恭敬开始;二者受持三归,出世间;第三者发菩提心,从小乘到大乘。从世间到出世间,从小乘到大乘层层递进。就好比一个容器里边,最后要放往生净土法门的这个法,但是不是说直接这个容器放的时候,你放这个醍醐法,最高的法,你还得先把这个容器要怎么样,给洗干净了,否则你这个法放进来,染污,其它味道染污得不行。所以这个净业三福就等于说,渐次地清净这个容器,每个人去修净业三福,等于把自己这块法器先清净一下,再回心净土。

这是这个意思,所以善导大师把这三福和后面的十六妙观就分为散善和定善。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就众生的根性有两种,你后面的十六种观法,我们随着讲解,大家都知道说不一定人人都能观的,有的连一观都观不起来。那怎么办呢?如果你只摄受这个能够修定善的根机的话,那这些比较相对劣一点的根机就不救度了吗,不救度净土法门就不算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了呀。所以在这里,特别施设了还有散善,给散善的根机开净业三福的修法,显现这个净土法门统统都能得度。

首先我们总的来看一下这三条。从这个一、二、三来讲,第一条是属于凡夫善,又叫做世间善。因为是感得是人天福,所以这个又叫做世善,有的祖师把它称之为旧善,你们听过这个词吗,旧善。旧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不出世不讲法,那么这些事做了还属于世间的善法,所以说原来一直就有的善叫做旧善,后来佛讲法以后把它摄进来,世间法。

那么第二个: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属于戒善,戒律的戒。那么属于自利的范畴,是出世间的善,小乘善。

第三个大乘不共法,你看首先条件就是发菩提心,其次还要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么这就属于利他行了,叫做行善。世善、戒善、行善,凡夫法、二乘法、大乘不共法。世间福、自利出世福、出世间上上福,这是一、二、三净业三福。再如果说微细的分别一下的话,我们讲讲,你看这里这个孝养父母,奉侍师长这是属于什么呢,报恩的行,对吧,向上而言,恭敬。这个慈心不杀呢,修十善业呢,这是属于下行,向下而言慈悲。那么特别是这个前两句报恩行,后两句就属于断恶行,断恶里边慈心不杀,这个属于这个止行,修十善业属于持行。

止就是我不干,持就是我还得去做。所以这里都是一句一句就有差别相了,那么至于说这个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受持三归就是指的我们说的翻邪三归,就是原来从凡夫的知见中,我们现在都属于魔子魔孙啊,如果大家不学佛,不皈依三宝,所有世间的颠倒见解都是跟魔王吻合的,所以我们等于说正受三归,皈依佛法僧那一刹那呢,就等于说树立正知正见,就叫做这个翻邪三归,把原来的邪知邪见给他翻过来,叫做翻邪三归。后面的具足众戒,就指的一切戒法,有在家戒出家戒,有这个五戒、十戒、八戒乃至二百五十条戒,菩萨戒等等这些。

那不犯威仪就是指的微细上,行住坐卧中四项里边微细上的动作,在佛门里边常说二百五十条戒,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一个出家比丘在这个严格的来讲的话,有三千威仪。三千威仪是什么啊?就是你在守持这个你出家人的戒律的时候啊,你在三个时间段,初、中、后一天的三时中,三时中还要有四个这个生活状态下,行、住、坐、卧,各个状态下都有二百五十条戒,行的时候守这二百十五条,住的时候守,坐的时候守,卧的时候守。那就属于一千条了对吧。一千条初、中、后三时就等于三千威仪,微细上面来讲。

那大家要知道在佛世的比丘有多威仪啊,佛世的比丘里面有一群叫做六群比丘,他们原来都是这个刹帝利,就是皇族种族出家的,享乐享惯了,所以就老不听话,时时有时候会有这个毁犯等等,都会有出现,佛就给他们一条一条制戒,这些后来的戒律呢,都是由于有六群比丘才给制戒。但是就这些最不听话顽皮的六群比丘,他的威仪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说端身正念,头上顶一碗水,满满的,走多少里路都不会洒一滴。大家看看威仪有多好,那现在观想现在我们这威仪真的是已经太不好了,连二郎腿都控制不住。

所以叫不犯威仪。下面发菩提心,第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就属于大乘善了。发菩提心属于发大心,深信因果属于起大信,这个读诵大乘属于生大解,劝进行者属于修大行。这些呢都是前三个属于自利,后者属于化他,自利化他。所以整个这个净业三福,摄尽世出世间一切大小善法,所以叫做净业三福。这是我们总的来了解一下,下面我们来具体看,具体来看,首先来看第一者,孝养父母,奉侍师长,这两个,这个佛设教是非常合理的,一开始我们一般都说了,说我们学习佛法要从哪里开始?从什么中求呢?从恭敬中求,孝养父母,奉侍师长体现的就是恭敬。所以你看这个佛讲法的所有一切法门从哪里启动呢,从孝道启的,孝顺,古人那个是对孝顺那是极其地重视。

孝与奉,孝养父母的孝,奉侍师长的奉,就一个是属于说尊,尊重,一个是属于亲,亲近。奉侍师长就是说天天围绕在他旁边,那么这个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慈与善属于爱物,就是往下而言。所以说供之不怠,就是你天天在旁边侍奉着,候着,一旦有个什么情况赶紧去给他解决,给他去这个供养,这就叫做孝养,这叫做孝养父母的孝养。那么服务无违,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无违就是违背的违。这叫做奉侍,就是你对自己的师长言听计从,依教奉行。这样的去服务,就是给他提供一切的方便,没有一个生起了这个对着干、抬杠啊逆反心理的这就叫做奉侍。

所以第一个就是孝养父母、奉侍师长。那么这个慈心不杀,指的说不犯这个十恶,就是指的止善,修十善业的话指的是行善。有时候具体的话,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除了十善业,十恶业的反面以外,还有放生,布施,你是诚实的,你的心是直直的,柔软、慈悲等等,这些都属于善法,都去修。那么这个孝养父母,光头一条孝养父母,善导大师都给这个从几方面分析说为什么要孝养父母。一个是我们做为人啊,大家知道我们这人都是胎生的,胎生借谁的胎,借娘的肚子,十月怀胎这个苦楚。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个杂志叫做《故事会》,你们知道吗?《故事会》上就有一个典故,就写到这个对母亲的,八十年代刚刚开放的时候,好像婆媳关系是一个大众话题中非常主流的一个话题。

那里边写了一个故事,这个儿子娶了个媳妇,就对待他妈妈冷淡,结果这个母亲呢就给儿子写了一个信,说什么小喜鹊叫喳喳,娶了媳妇忘了妈。然后这个儿子,这个信打开以后又让媳妇也瞄见了,这个媳妇就替儿子说了几句,说新社会、新风尚,谁各挣钱谁各花。就回说,我们自己自理了,我不要求非得对你好,给你交钱。后来这个娘就火了,最后又给写了一封信,我记不得具体怎么说了,最后一句是说:十个月的房钱你交了?是这么一句话,说我养了你十个月的房钱你交了吗?

所以说孝养父母,首先我们是借父精母血因缘而生,所以今缘里,想娘肚子怀胎,大家是女众,生养过的都知道的,那个行、住、坐、卧常生苦恼啊,生产的时候就像临死难一样,生下来差不多三年内是没睡个好觉,一会儿换屎换尿的,长大了以后一辈子又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就是父母亲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现在与父母亲处呢,有的还反生这个厌憎。你看我们现在为什么说浊乱啊,不行孝道,古人就认为说这与畜生无异。古人的孝道母子天性相关的话,说这个孝能够感动天地的,我们都知道佛门的典故太多了,说这个父母是世间的福报的最极的福报。

就是最能够把福报福田给你发挥到极致,让你去供养。在佛世的时候,还有这么一个典故,就是当时佛成道了以后,去乞食的时候,有一年遇到这个灾荒年,到处都是白骨纵横。比丘们都去乞食,佛也乞食去了,一个人单独去乞食。那么从早到了中午,还没有给他来布施的,供养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连续三天都得不到,这个时候世尊就非常累,很饿,又饿又累。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当时有一个比丘看到佛的这种饥饿相就问佛说,世尊今天您乞食乞到了吗?佛就说了说,哎呀,比丘啊,我三天以来都没有乞到食了,一点都没得到,现在这个连饥身体带虚,说你不要跟我说话了,我跟你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所以大家看到,这个比丘一听到佛的这个话,看见这情景,连哭带喊就自己控制不住了。自己的本尊,亲教师,控制不住了,就自己念说,哎呀,佛是无上的福田,众生都蒙他摄受,那么我现在没有办法,乞不到,我把自己的三衣给卖了,买一钵饭供养。

大家知道三衣,我这叫做祖衣,这是出家人的命根子。那么把这个三衣卖了,来供养佛的话,这就等于说发了非常大的心了,结果他就把卖了衣服,买到一钵饭来供养佛,佛知道就故意问他,说这现在人人饥荒,你这个饭从哪里来的,这个比丘就说了;我是用三衣当过来供养的,佛就说了:这三衣是三世诸佛的幢相,幢就是这个法幢的幢,就是高处是一个标志,你这把这个,衣的因缘来的极尊极贵极有恩德,现在你把这么尊贵的东西你卖了,换成饭来供养我,我可消不了这个福报。结果这个比丘就说了:佛你是三界的福田,你是圣中之圣,你都消不了这个福报,那谁能消这个福报呢,这个佛就问比丘说你还有父母没有,这个比丘说我有父母,佛说那你回去供养你的父母去,比丘就说:你连佛都消不了这个福报,父母怎么能消得了呢?佛说:没问题,你去供养,只有父母生了你的身,他有大重恩能够为你消这个福报。这是佛亲口说的。

所以你看佛在成道以后,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七天就死了,上升到忉利天以后,有一天,结夏安居的时候,四月十五这一天,上升到忉利天为母说法,报这个十月怀胎之恩。所以大家想想佛尚如此,何况凡夫呢。这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我们说尽弟子的份,因为师长对于我们有教师的这个礼节,我们的学识德行,我们一路走过来积功累德的人生履历,那都是谁来的呢?都是从师长来的,古人对于师长是看得极重的,因为你看古人叫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古人叫名字他有一个名有一个字,就比如说,毛主席他的字叫什么,大家知道吗?润之,那这个是怎么来,就是孩童时期的话,爹妈都可以叫你的名字,爹妈起的名,但是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有个成人礼,就是要戴冠、束发等等这些,那么从此以后就你的老师、先生会给你起一个字,从此以后就不但说老师,家里的父母亲、叔叔、亲戚,六亲都要称你的字,不能叫名。

所以你看这就是尊师重道,师长也是非常,真的我都不好意思讲了,现在讲这个净业三福,我们这个年代,真的讲的确实就跟说,不算心灵鸡汤吧,就是觉得已经遥不可及了,一个孝道,一个尊师这个师道。那还是继续讲吧,所以说,乃至以至成佛,师长,还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师长,那么世间师长是教我们读书,经营置业,我们现在不是有老师、导师、师傅,当然是那个傅,就是单人旁过来那个傅,师傅的傅。那这就说明给你一技养生,让你养活命的一技之长,这都属于世间的师长。那么出世间的师长,就是激发我们的善根,滋养我们的法身得活,教导我们,作为善知识引领我们修行之道,教授法门,激励修行,勇猛精进,这等于说出世间的师长。

我现在也不知道世间的师长是一个什么状态,有小孩的肯定知道,我有一次去云南讲法的时候,到一个道场里面,有两个居士夫妻都是教师,天天来听法,我说你们不上班吗?说哎呀,我们请假了,请假来听法。我说在教书?在教书,在教小学,我说当老师好吗?能够培福。他说师父,好什么呀,我们早就受够了,说怎么受够了,说当老师,夫妻两个当时的那种表情,那种语态,就是愤愤得很,说什么呢,当老师天天要受学生的气,你看小学都这样,他们是教小学的嘛,那有这个情,必然有这个景,也许吧,可能现在的小孩,反正是就是越来越颠倒。

奉侍师长,慈心不杀。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以命根为本的,你看我们一个人要见到恶缘了,见到不对劲的场景,赶紧就走了躲开避开,为什么?大家想为什么?就为了护命,就是怕死,怕这不对劲,一下子把自己给弄一下。所以说最珍贵的就是命,最怕的就是死,一切众生都是贪生怕死的。那么这里的慈心不杀,就是让我们去吃素戒杀,不要犯杀业,你看在《楞严经》里面讲到的说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就相互你杀我,我杀你,相互再下次遇到了,再杀呀。那个佛陀跋陀罗过去世犯的杀业,一直到他成道以后,投生到印度,还又撵到中国来,到广州里面找到一个少年,宿世他欠了他的命债,但是他已经得了,证道,证果的圣人了,他已经观到这个因缘了,撵着去把这个命债给还了。所以有时候我们知道凡夫只是一味地去欠,证到圣人了一味地去还,一味地去偿,为什么,冤冤相报。

现在大家知道杀业多重,你看成批成批的这种畜养,那古人的话,说杀生,那都是有财主地主家下面分配的那些佃户们,给他到了年关的时候进贡一点,说哎呀,鸡鸭鱼肉,满满的一桌子,那就算好日子了,一年才养这么一趟,一两年。你看现在,一个月就长成了,成批成批地弄死,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翅膀是翅膀。我见到听他们说有一个烧鹅掌,就是用鹅掌在那个烧红的铁板上,浇上酱油、味精、盐,撒好了,烧烫了,就把活鹅放上去,让它在那儿跳舞,跳着跳着,它烫得受不了,就烫熟了,剁下来,正好吃了。现在的杀业确实,预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真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福报在的时候,盛世能够延续个三五百年,但是就是这些人道里面的人,他主观掌握的力量大,欺凌强弱,那么就是会去杀这个异道的没能力的畜生,那么这个看上去你现在是吃它,你的福报在,可是延续到一段时间,它六道轮回中它会还回来,那个时候就是世界大战,战争就是这么来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记住这个慈心不杀,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三福里面的第三句。慧能大师当时开悟了以后,随着这个逃到江南,隐在这个猎户堆里,那个猎人每天打出来的这个野兽,栓在那儿让他给看着,他趁他们睡觉不备赶紧就放了,慧能大师不是在那隐藏了几年,后来才出世来弘法的。说心动幡动,一下子成名了,要不然在此之前,他在那儿长养圣胎,就在猎人堆里过日子,吃的是肉边菜,这也是慈心不杀。

所以弘一大师就是曾经也讲过说,问一问诸位,诸君,就是诸位善人,你想不想延寿,你得了病想不想治愈,你想不想免难,生儿子,往生西方,如果你想,有一简单的方法告诉你,放生。就是不但我们要慈心不杀,还尽量能够护生,这个放生。现在放生也是障碍大得很,就说明现在不但人道的人业障重,畜生道的畜生同样重,发个心想放,放不成个景致啊,水又脏,破坏生态,或者一下子放的多了,这都盛不下了,等等这些,北京的水系,就是都是一个整个就是浊乱,浊乱就是说你入到一个绝境一样,想做好事都做不成,但是我们在见解上还是有,一个是慈心不杀,这是止;二一个一定要戒杀而护生,就是去放。这两个都要做,那么从不杀来讲,我们去,比如说人人都去吃素,大家都吃素的话,那渐渐的,因为你吃肉,就意味着有人要去杀,那么大家都吃素,那就说明这就是护生,这是从因上去种。

但是也不能光就这个观点就一下子说了,就说那就不去放,也不行,放呢,是从果上去救,因果我们都要去发心,不能走偏颇,一定要走中道,不管什么法,都不能走偏了。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第一个。那下面的修十善业,当然十善业里面还是杀业为最,所以你看这慈心不杀列在前面,而且如果世间的大众修十善业都开始起修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共业就开始转了,人的世界就会往向福报大的发展,所以,十善业很重要。

下面受持三归,我们已经解到了,这个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那么具足众戒,就是指的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条,包括这个出家戒还有沙弥戒、菩萨戒等等这些,都称之为具足众戒,就是你受了而且持了,这就是指的戒善,是出世间的,那么威仪我们刚才讲了,就是你在二六时中,应该去操守的一些微细的动作,身为一个佛弟子,出家人佛弟子,你的行为标准,这是很讲究的,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别人带来影响,特别是咱们居士同修也是一样的,你一旦说你信佛,人家马上就会给你贴个标签儿,你是佛弟子了,那每个人信佛不信佛的,他都对佛弟子这三个字下意识的有概念,有轮廓的,应该是怎么样,你不在这个怎么样之中,那你就等于说不是劝进行者了,坏乱行者了。

第三个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的心,在这个《华严经》里面讲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呀,就是你发了以后,忘了以后,你修这个世间的善,都可能将来转成魔业,何况我们不发呢。所以有一篇文叫做《劝发菩提心文》,就讲到说这个: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成佛道一定要发菩提心,大心,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才能深信因果,大家现在想想信不信因果啊,我估计都是浅信,这信因果有几个步骤的,首先,我们都知道说,这个世间有苦有乐,苦乐因果,这是确凿无疑的,造了恶业就会有恶报,造了善业就会有善报,大家都肯定明白。

但是问题是,一旦有一个事儿出来就不行了,这个深信浅信,你怎么鉴别这个深信?浅信的话就不怕,深信一定会怕。这是我们说怕因果,现在就不是说人怕因果了,是因果怕人了,你首先一定要怕因果,为什么?因为你深信才能够怕,就是造恶业会有恶果,那么我们一般是怎么个浅信,风平浪静的时候会信,没问题,我是佛弟子深信因果。一旦有因果险情出来的时候定不住,什么险情?可以贪污一大笔钱吧?突然间几百万,就是顺理成章你可以悄悄地拿到手,这境界出来了,或者说排挤一下诽谤一下别人,马上你就升职涨工资,稍微风平浪静的时候,大家都信,这叫浅信。稍微有浪起来的时候,你就瞒因昧果了,这就不叫深信了,真正的深信是在这个时候,叫做怕。

另外我们现在有时候还有一种情形,你看,就是总是说,这个恶人,恶业做尽了他还在那儿风光得很,这个善人,从来是本分得很,他怎么就那么倒霉呢,说你们因果是假的,这也属于浅信不叫深信,为什么?因为,你只信今生不信前后世,一定要信因果,深信因果,还要信三世因果,那么这里讲的深信因果,最究竟的因果是什么呢?就是念佛为因,成佛为果,念阿弥陀佛就是为因。

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决定直通,这就叫果,叫做深信因果,读诵大乘,一般我们读就是照着书读,诵就是不看书背,这叫做读诵,读诵经典是一种非常高妙的修行方法,你看很多时候祖师开示说,你根本就不要想什么意思,你只管用你的现量就去一个字一个字去观他,往过观,那就等于说把佛的现量境界,称性说的这个微妙法义诸佛国土现前境界,你就执持过来在你的身心世界,所以读诵大乘有这个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从文义上来讲,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从受持上来讲它是一个甚深法门。那么劝进行者就是做众生的善知识,劝大家能够信佛,劝大家能够相信净土法门,劝大家发愿往生到那儿,圆证三不退,让他有板有眼心开意解,然后也跟你一样做同行道友。

你看讲到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就是这三种就是清净之业,净业就是清净之业,净心之业。那么佛法是心法,依心而起,依业净心,心净则国土净。那么我们修这三个就是说从世间善,到出世间善,乃至生净土的所有功德就在这三个层面,绕不过去的。

当然了讲到这里,刚才说到了,我也想再把这个,再退一个,就说没办法再退一个层面吧,就是我们现在讲到这个修这些净业三福的这些善法,很多时候确实大修行人能够修成这样,就是已经觉得很不错了,太难了,业障太重。

那么至少我个人总结,我们从这几方面,你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等于说叫做敬善,就是我们心中要有一个恭敬心,或者对三宝,乃至这个佛菩萨有个敬畏感,这算一个善,这就是我们平常的心行,这是一点,

第二个,比如说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叫做慈善,就是我们常生个慈悲心,可怜人家,就生个可怜,发这个心,多去发,多去练,或者说至少你不去主动的话,有进,就是有因缘出来你不要退,退避三舍不管,能发一点是一点。

再一个,像这个具足众戒,这个依佛所制,以戒为师,就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叫做止善,就是佛说的不该干的咱不干,这也是总的精神。佛说不干的就不要干了,戒律里面制的我就不犯了。

那么什么叫做行善呢?自利利他,发这个圆满的菩提,这就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深信因果,这叫做行善。就是该做的,身为佛弟子一定要去担当,面面俱到不可能,一门儿你总得担当吧,这就叫做敬善、慈善、止善、持善,这是我这么总结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下。

再次一等,就说我们这个敬善,你不抬举人家,我们能做到什么啊?最起码你不恼乱人家,不奴役人家。父母师长,你不抬举,首先你不能恼乱,更不能奴役、虐待;再次一点,说这个慈善来讲的话,你不去救他,至少我们不去害他,不要发害人的心,这就又次了一等。

这个止善来讲的话,好像止就佛说的我不干了,那你没办法让大家都不干,至少我个人我是不干了,这个总做到吧?这就退了无数步了。大家都干了,我也管不了,那我不干。对于持善,就是对于行善的来讲,就是这个好事大家都不乐意干,那总归我去干。这就是现在佛弟子你就一层一层你自己去挑,自己去立,对治到能把这样的把自己的心行,发心和行为看好,也算是修行了。所以讲净业三福我都讲得觉得高妙得不行了,还有后面的十六妙观。所以最后你看: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个就是一个总结,十方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

大家知道什么叫做正因呢?就是整个诸佛修成就之路的必由之路,一定要按着这个法则来,就这三个层面,你去接引凡夫,你去勉励圣者都要从这个方面,一切法门的根本就是三世佛都是以无量法门成就的,可是无量法门都会归在这三样。一切诸佛净业正因,那就说明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以此为正因,所有的佛成佛就是依这个套路。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成佛以后,再来设教度众生的时候,还是依着这个套路,叫做正因,这个因有因地的因,有果上的因。

好,请大家合掌,今天就到这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华严大士赞叹净土法门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他是禅宗的大德,这个长芦宗赜禅师...

太虚大师《佛七开示录》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

偏执无生之理,轻视往生之事

执著有往生的事相,虽然不了解无生的道理,但老实念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品下生

【经文】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

边地疑城往生

在《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中,释尊开示边地疑城往生之...

今生是流浪的最后一生

凡夫众生要住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是不可以的,这就好像...

清朝陆安人往生的案例

清朝陆岫梅,六品官吴昌濂的妻子,江苏苏州人。一生乐...

心念一转,极乐就在您眼前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学佛要先度己再度人

【原文】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事毕,且于水边林下,长养...

从财富投资到生命投资

由于学过经济管理,所以我也成了多年的股民小散。作为...

如何超出天道而得到究竟的解脱

引言 天在人们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是美好、自在、...

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

一,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底线,人性的天良 最近,反对...

【佛教词典】缘起论

为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

【佛教词典】须陀须摩

(人名)又作须陀摩。国王名。译言普明。智度论四曰:...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来衡量净土法门

问: 《楞严经》开示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意为:五戒需...

为什么帮助越贫穷的人功德就越大

问: 为什么帮助越贫穷的人功德就越大,请讲解一下。...

临终处理的注意事项

人生苦短,人命无常,一息不来,即成隔世,超升堕落与...

只偷一次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

云何念父母恩

【原文】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与慈悲 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地方,...

圣严法师:哪怕任怨任劳

任又可称为忍,就是负责、担任、忍辱负重。 对待别人...

净土法门的特点从法藏菩萨的时候就开始了

《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忽然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路,...

寺院晨钟暮鼓的仪轨

佛钟包括大钟和小钟,它们的鸣法非常的繁杂,不同的佛...

人体七个器官最怕冷

寒冷的冬天一来临,对全身器官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面...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我们如果读《阿含经》,或者你去读大乘的经典,比如说...

到人间来,就是为了生气的吗

生气是从嗔恨心发起的,生活中遇到忤逆的时候,遇到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