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净界法师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4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我们看丙四的“十念必生愿”。

愿文讲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愿是整个往生的最重要也是最低的标准。这个地方也说明了带业往生的相貌。

这个带业往生的意思,当然包括了带善业往生,也包括带罪业而往生。那么他带罪业怎么往生呢?因为临终的时候他的正念非常的强烈。什么叫正念呢?他不是观察空性,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在临终的时候真实地放下万缘,顺从本愿而愿生彼安乐国,以这种正念的力量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触动了弥陀的加持力,而把他带到净土去了,这个叫作“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净土圣贤录》的公案来加以印证。在唐朝,有一个先生叫张钟馗,这个人的家族是杀鸡的。他的父亲是杀鸡的,所以他从小也就跟他父亲一起杀鸡,杀了一辈子的鸡。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是业障现前了,就生病。生病的时候,晚上经常做恶梦。他一睡觉的时候,就梦到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带了很多很多的鸡跑到他的面前。那个红衣人说:啄!鸡就跑到他身上去,啄他的身体,脸部、耳朵、眼睛都啄得流血。他醒来的时候就全身疼痛。他每一次做这个梦就全身疼痛。他经常做这个梦,一睡觉的时候就梦到很多鸡去啄他的身体。后来实在受不了,他就跟他太太说,请一个出家人来帮我消业障吧。

这个时候他请来一个出家人,叫作弘道法师。这个弘道法师到了以后, 看这个样子,就跟他太太打听他平常干什么。杀鸡的!完蛋了,杀鸡的。弘道法师就跟他讲说,你要忏悔!你内心当中很真诚地对这些鸡忏悔,一方面你自己的念头要断相续心;第二个,好好地忆念弥陀的功德,忆念弥陀的圣号。

他就在弘道法师的劝令之下,一方面忏悔,一方面念佛。经过一段时间, 他就跟他太太说,群鸡化去,鸡已经消失掉了。再过一段时间,他说,香气满室。突然间他太太闻到整个房间有香气。其实,有香气的时候,跟阿弥陀已经感应道交了。后来他就要求太太把他端坐起来,他就在床上端坐,安然地坐化。

这个公案意思就是说,这个张钟馗是一个造业凡夫,那么他为什么能往生呢?其实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他内心当中,在临终的时候,生命当中最后的关键,他选择了顺从本愿,而没有选择顺从自己的妄想。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往生的关键。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后面那一段话,“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地方当然很多古德就提出疑问了,说是在第十八愿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但是在《观经》,这个五逆十恶照样往生,它下品下生的众生,他五逆十恶也照样往生。那么这怎么理解呢?莲池大师做一个融通,说,这个人虽然生前造五逆十恶,诽谤正法,但是临终之前忏悔,忏悔就清净。所以他只要忏悔,他就不是五逆,就不是诽谤正法。

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是他以后的忏悔。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助念,你要发现这个人业障深重,他当然没办法顺从本愿,要教他先忏悔,把他过去所做的业力,内心当中很真实地忏悔,断相续心,然后再来顺从本愿。这就是一个往生的标准。

这个地方是讲到临终十念的情况。

丙五、临终接引愿(十九)

我们看第五个,临终接引愿。

前面的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人而发的,这个地方是为上根机人发的。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个地方的根机,我们看他的根机是十方众生。当然这个地方的十方众生跟前面的十方众生是不一样,前面是颠倒的凡夫,这个地方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这叫十方众生。

这个菩萨在修学当中有两个重要的功德: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 修诸功德。

他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坚定的愿望。这个菩提心当然主要是,或者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或者说“佛道无上誓愿成”,有两种。但是这个地方,昙鸾大师说,净土宗的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所以净土宗的菩萨是偏重在智增上菩萨。因为,你悲增上菩萨,你怎么到净土去呢?你是宁可陪着众生流转的,你的思考模式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的。

所以,净土宗的菩提心是怎么样呢?昙鸾大师说,他的思考模式是这样:发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求生净土之心;愿求生净土之心就是愿度众生之心。他是为成佛而求生净土,然后再回入娑婆度有情。他这个人基本上是依止大乘的空正见,发明了现前一念心性以后,发起了“众生无 边誓愿度”的决心。所以,他修学的时候,不为人天福报,不为二乘的涅槃,希望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内心当中有这么一个坚定的誓愿。

他不但是有誓愿,他还有行动,修诸功德。他平常布施、持戒、修习止观,积集福德智慧两种殊胜的资粮。

但是到最后的时候,一个关键点——“至心发愿”,这个是往生的关键。

前面讲“至心信乐”,这个地方讲“至心发愿”。我们讲一下。

前面的众生是一个颠倒众生,讲得严格一点,这种人是没有资粮力的。他哪有什么资粮力呢?所以他完全偏重在信仰,就是顺从本愿。

但是这个善根人不一样,你要他顺从本愿是有困难,因为他是一个有资粮的人。你说,你从现在开始,完全放弃你的自我意识,完全放弃你的菩提心,完全忘掉你的资粮力。那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不在信心,在于愿望。

这个发菩提心的人,他是要成佛的,但是他看到整个佛道久远,去佛久远,因为怕退转的缘故,所以他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他把成佛的愿跟往生的愿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了: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须到净土去。这两个不冲突的。

所以,他这个关键叫“至心发愿”,跟前面的“至心信乐”不同。“至心信乐”是我完全没有想法,反正你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完全相信你。反正我就是怎么样?通身靠倒。就像小孩子,他根本不会站。三岁的小孩全部靠在母亲的身上,他自己根本使不上力。

但是这个菩萨不同,你要他完全靠上去是有困难,因为他怎么样?他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菩萨,是个有资粮力的菩萨,所以他不能完全顺从本愿的。他是怎么样呢?至心发愿。他把自己成佛的理想诉诸到净土去了,所以“欲生我国”。

那么,这个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因为他本身不是完全顺从本愿,他是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要现前。干什么?开示慰导,给他种种的开示,给他种种的安慰,给他种种的引导。因为他这个人是有想法的,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开示慰导。在《观经》上说,佛陀是怎么开示?先赞叹他的功德,善男子,你修诸善法,善哉!然后再带他到净土去。先开示安慰他,鼓励他。当然,这个临终的开导,这个时候是阿弥陀佛亲自来做临终关怀。

蕅益大师说,这个临终的开导很重要,特别是对一个修学大乘的菩萨。他说,这个菩萨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第六意识是处在一种乱心位,所以这个时候修行最难得力。他为什么能够发菩提心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为什么能够修诸功德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整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依第六意识而住。

而不幸的是,他在临终的时候,第六意识即将消失掉。你想想看,一具臭皮囊,何来立功课?他发菩提心,不是靠身体发菩提心,也不是靠嘴巴发菩提心,是靠他的心念发菩提心,他持戒也是靠他的心念来持戒。但是临终的时候,所有修习善法的依止处——那个心念,开始要退失掉,要进入闷绝。这时候,他内心当中情何以堪!他根本使不上力嘛。

平常有人刺激你,你可以安住正念,因为你第六意识还在,但临终的时候,你第六意识是消失掉了。所以这个时候,蕅益大师讲,“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只要你内心当中还有一丝一毫的业力,你就必须随这个业力强的地方去投胎。这个时候他处在乱心位,内忧外患,所以弥陀的开示慰导就变得非常重要。

这个地方就是说,他修的是一个上等根机的大乘法门,至心发愿而求生净土,那么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给他开示慰导而往生净土。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就是这个十九愿的最好印证。你看蕅益大师一生,他二十四岁就开悟了,“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他所悟的现前一念心性的那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真理,跟诸佛没有差别。但是他说:“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当我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我面对的是无始的业力,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像那个坯器,我用泥土捏好了以后,还没有去烧,一场雨下来,这个坯器又变成泥土。

所以,我经常去提醒修般若法门的人,我说:你入空性的时候人法双亡, 你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是业力现前,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业力的力量。蕅益大师后来他也说:“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你看他做过几次的加行,他曾经努力过,他曾经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他安住空性的时候,他觉得内心当中是平等无障碍的,但是他从空性一出来的时候,“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所以他最后选择“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所以他说“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专修,二者圆修。

专修是什么?就是前面我们说的,这个人临命终了,或者已经年纪大了,你不能说,哎呀,你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你这样子,法不契机了。临终人,晚年人要怎么样呢?“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用第十八愿来摄受他,三业专修。你这个时候讲什么都没有用,也不是叫他赶快去布施,来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资粮力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时候你遇到年纪大的人,你就告诉他说,你内心当中只要做一件事情,把你的过去忘掉,想你的未来就好,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所以这个时候,善导大师所提的三业专修就很有效了。什么叫顺从本愿呢?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其他的佛一概不拜;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万修万人去,这叫三业专修。

第二个是圆修。看蕅益大师的意思,他是选择第二个。那什么是圆修呢?就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戒定慧整个波罗蜜为助行,他是提出了正助双行。但是,在这个地方要“至心发愿”。三业专修所强调的是一种信心,“至心信乐”;这个圆修所强调的是“至心发愿”,强调的是愿望。

但是这个地方,在专修、圆修当中,要拣别另外一个,叫杂修。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萨,明天念观世音菩萨,诵《地藏经》,诵《金刚经》。这些法门通通没有错,错在他的心态没有信愿具足。你的目标没有明确,那就完了。你既不是“至心信乐”,十八愿也不摄受你;你也不是“至心发愿”,十九愿也不摄受你。那你就由业力来摄受你,就这样子。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净土法门要么强调信心,要么强调愿望。其实这两个都是有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窥基大师综合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讲出一个总结,说:“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甚易。”说极乐世界,若实论之,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难,那是连阿罗汉都没办法去的。怎么办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触动阿弥陀佛的本愿,唯一的选择,就是本尊相应法。触动弥陀的本愿,从经文当中来看,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至心信乐,顺从本愿;第二个,你选择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选择至心发愿。这两个。

我们净土宗的思考模式跟禅宗、天台宗的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它们两个都强调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诸位要知道,你修天台的圆顿止观也好,修禅宗也好,他的心是观察过去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所有的天台止观,圆顿止观都是在探讨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原来是什么东西,就你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本来面目。

净土宗刚好相反。净土宗不要问你的过去,你过去造善也好,造恶也罢, 它的重点是:你将往哪里而去!它不问你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而是问你说,你以后要怎么样?你将往哪里而去?你是不是真实地皈依阿弥陀佛,真实地愿求生净土,这是成败的关键。

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门当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过去,净土宗是找他的未来。所以大家要把这个心地法门抓到。净土宗是既往不咎,它不管过去的,但是你的未来很重要。这样子,你应该把十八跟十九愿的关键抓到了。

乙二、别示其余诸愿分四:丙一、国土庄严;丙二、身心安乐;丙三、出世解脱;丙四、闻名得益我们看第二个,别示其余诸愿。

前面的核心五愿,把净土的因果做一个纲要的说明,这以下我们详细地说明净土的因果。

入文分四:一、国土庄严;二、身心安乐;三、出世解脱;四、闻名得益。

前面的三个是说明往生以后的利益,就是你忆佛、念佛的时候,这三个是来世才兑现的。闻名得益有十二个愿,是你念佛的时候当下就可以受益。

丙一、国土庄严分五:丁一、一切严净愿;丁二、道树高显愿;丁三、宝香妙严愿;丁四、照见十方愿;丁五、树中现刹愿我们看第一个,国土庄严。这当中有五个愿,我们先看第一个,一切严净。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  不取正觉。

这个愿等于是把极乐世界依报的国土庄严做了一个总结。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国中的天人,以及这些天人所受用的一切依报的万物,包括山河大地、房子、草木,这些依报万物是什么相貌呢?这当中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从本质上来说,第二个从数量上来说。

先看它的本质。它的本质是“严净光丽,形色殊特”。

第一个,严净光丽。这个“严”当然指的是整个总相是特别的庄严。这个庄严开出了三个相貌:第一,清净而不杂染。极乐世界那个庄严是清净的庄严,它不会让你产生烦恼。第二,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有光明的。极乐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没有黑暗,都是光明的,因为它的宝物都是放光的。第三,极乐世界的东西都是美丽而不丑陋的。这个是它的功德庄严。

第二个,形色殊特。它的形状也好,它的颜色也好,也特别的殊胜,世间所少有。

总而言之,这个极乐世界是特别的微妙而不能称量。你不但是不能用嘴巴来赞叹它,你甚至于没办法用心思来加以测量。它是怎么的庄严,它是怎么个微妙,你没办法去测试它。这是讲它本质的庄严程度。

其次,我们看它的数量。这些众生,甚至于已经成就了天眼通,都不能够去明了它的名相跟数目,也不能去加以形容辨别它的名相、数目。明了指的是内心,辨别是口业的形容。我们常说,这个人是日用而不知。他平常住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但是他根本没办法去形容它,也没办法去想象它的存在。

那么,这个地方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讲一下。

极乐世界这样的一个总相,是说明它的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是一种胜妙五尘。胜妙五尘,当然它包括了提供你一种安稳的功德跟快乐的功德。而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强调说无能称量,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整个功德,你是不能用心思口议来称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世界。

那么这个时空无尽的世界表示什么呢?窥基大师说,极乐世界跟弥勒净土有十种差别,而其中一个就是在庄严的差别。他说,弥勒净土的庄严是有时空限制,叫低劣的庄严。你看弥勒净土,你到那个地方去,时间有限度,空间有限度。为什么?因为它是业感的缘起。你为什么到弥勒净土去?因为你造了善业,因为你持戒,你布施。诸位要知道,你持戒的时候,你心是有所得的。有所得的心是怎么样?有限量的。你在因地是用有限量的有漏的善业,果地就去招感一个有限量的国土。

极乐世界就不同了,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无限量的一种殊胜庄严。为什么?你今天往生极乐世界,不是用有漏的业去招感。是什么?是至心信乐,是至心发愿,是顺从本愿,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那是一种时空无尽。

所以,极乐世界的国土,诸位要知道,它不是业感所成,它是法身所变现。这个是关键点。

很多人研究极乐世界,方向错误。看到宝石,看到黄金,他就很质疑说, 欸,为什么阿弥陀佛把极乐世界创造这么庄严呢?它是一个法身所变现的世界,本来就很庄严嘛!你到极乐世界,等于是到了阿弥陀佛的整个法身的境界里面去了,时空无尽。所以你根本不能够去称量它、去想象它的数目。你没办法想象,因为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世界。它不是一个三度空间的世界,那是多元化空间的世界。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做一个总说。

丁二、道树高显愿(二十八)

我们看第二段的“道树高显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前面等于是把依报的国土做一个总结,它是一个时空无尽、法身所变现的国土,这以下就个别解释这个国土的相貌。当然,这当中极乐世界依报值得我们谈的,包括在《阿弥陀经》经常提到的宫殿、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还有树。这个地方先提出这个道场树。

为什么先提道场树呢?古德解释说,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有四相成道是在树下完成的:第一个,出生。佛陀是在树下出生,他不是在房子里面出生,在树下出生。第二个,成道。佛陀成道是在树下成道。第三个,说法。佛陀说法的时候是在树下说法。第四个,入涅槃。佛陀入涅槃的时候在树下入涅槃。所以佛陀在八相成道当中,四个最重要的,出生、成道、说法、入涅槃,都是在树下完成,所以,树跟我们的关系非常的重要,应该解释极乐世界的树是什么相貌。我们加以解释。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那个国中的菩萨(就举初心的菩萨),这些带业往生还没有积集资粮的菩萨,还没有供养十方诸佛的这些菩萨。那么他一定要能够怎么样?知见其道场树。知,什么叫知呢?就听闻它的名声,哦,我听过这个道场树。这个见,就是亲自见到。这个道场树就是菩提树。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所以以后这个菩提树叫道场树。

那么这个菩萨他知见道场树是什么相貌呢?它的形状是无量的光色, 无量的光明、无量的颜色;而且它的高度四百万里,有十万由旬。如果不是这样,“不取正觉”。

这个树,当然在我们的依报环境当中是很重要,否则佛陀不会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一而再、再而三提到这个宝树的庄严。你看,我们在一个房间当中放一棵树,你会感到有生命力。在所有无情的世界当中,树是唯一有生长能力的。它虽然没有明了性,但它有生长能力,所以你看一个地方放一棵树就充满了生机。

当然,极乐世界的树不但是给你提供一种生机,它有两种的功德:

第一个,它演说妙法。在《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有些人可能不太习惯去讲堂听佛陀说法,那怎么办呢?他想一个人静一静,他到树林当中打坐,或者在那边经行,树为他说法,可以的。

第二个,这个树能够显出十方诸佛国土说法的情况,显现。你说我现在要看看药师佛在说什么法,多宝佛说什么法,这个树就能够随心而显现诸佛说法的状态。这个树还有这两种功德。

丁三、 宝香妙严愿(三十二)

我们看第三个,宝香妙严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那么这个地方,宝香妙严,我们先做一个说明。极乐世界的五尘,当然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讲很多了,胜妙五尘。但这个五尘当中,我们仔仔细细地看《阿弥陀经》,再比对《无量寿经》,发觉释迦牟尼佛在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当中,特别强调三种尘:

第一个,色尘,光明。所以你在观想极乐世界的时候,没有一个极乐世界是黑暗的。所以你看佛堂,一定要有灯光,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有黑暗,它每一个宝物都放光的。我们娑婆世界的宝物,那是能够反射光明的,白天看是很光明,晚上看就是黑暗的。但极乐世界的宝物一定有光明。这是第一个,色尘。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宝物一定有香气。这个香气在《无量寿经》讲得很多,《阿弥陀经》讲得少。极乐世界的五尘,每一个尘都有栴檀香气。光明,当然主要是什么?消业障,身心柔软。它这个香气,你闻到这个香气,“菩萨闻者,皆修佛行”,增长你的菩提心,这个香有这种效果。

这个五尘当中最有代表的光明、香气——香光庄严,还有声尘说法,声音说法,它每一个宝物都可以说法。你看这件事情,“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我们在观想极乐世界的时候,你要记住几个特点:第一个,一定要有光明的内涵;第二个,一定要有香气;第三个,它有声音出来。这段经文就讲很清楚了。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整个依报的国土——什么叫依报国土呢?它的范围怎么说呢?从大地以上乃至于虚空,我整个的生活空间就在里面了。这依报当中包括了:宫殿,菩萨所居住的环境;楼观,是佛陀说法的处所;池流,我们受生的地方,八功德水、莲花;还有种种的宝树。总而言之,国土所有一切万物,有三个相貌:

第一个,从本质上来说,“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极乐世界的整个宫殿、楼观,乃至于道树,道场树,是由珍宝所成,放光。这个珍宝,在《阿弥陀经》提到七宝:金、银、琉璃(琉璃是青色的宝物)、玻璃(是透明的水晶)、砗磲(是白色的贝壳)、赤珠(是红色的宝珠)、玛瑙(是暗红色的宝物)。极乐世界的整个本质是七宝所成。所以你观想极乐世界的房子,你不能把它观想成水泥的,那你来生就投生到娑婆世界了,因为娑婆世界才有水泥。极乐世界没有水泥做的房子,你想错了,那本尊不相应了。极乐世界的房子,七宝所成。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宝树,具足百千种栴檀香,而用这个光明跟香气所合成。所以古德说,在娑婆世界,金银虽有光辉,而无栴檀之气。金银发出光辉,但是没有香气。栴檀虽有香气,而无珠玉之光。只有极乐世界,香光具足。所以说是“严饰奇妙,超诸天人”。

第三,为什么讲它是奇特又微妙呢?古人解释说,香光具足名之为奇, 广做佛事名之为妙。极乐世界的宝物,又放光又有香气,这件事情非常稀奇,连天上都很少有。而且,这个香光还经常演说妙法,广做佛事,这叫妙。所以这个香光普熏十方世界,菩萨在那个地方经行也好,打坐也罢,闻到这个香气,看到这个光明,皆修梵行,增长他的菩提心,更坚定他修习六波罗蜜。“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极乐世界依报的意境,我们用蕅益大师的一段偈颂做一个总结。

蕅益大师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就是说,你在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你又同时看到了光明,也同时闻到了香气,一一理性具足庄严;虽然你闻到了香气,你也看到了光明,你还是安住在空性,一一庄严还全体理性。两个完全不相障碍,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你也不要去障碍真空,就是这种意境。所以蕅益大师讲,一一理性还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事事无碍的境界,两个不互相干扰。修空观,修假观,两个不互相障碍的。

这个地方讲到极乐世界的香光庄严。

丁四、照见十方愿(三十一)

看第四条,照见十方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讲到照见十方,我们看消释的地方。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的国土是清净无漏的。无漏只是断恶,它只是一个基本,还要修善。怎么修善度众生呢?“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这个地方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七宝,它所显出的色尘,前面讲到光明,这个地方讲到还有另外一个,就是显现十方世界的种种的相貌。这个地方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就讲得清楚,他说极乐世界依报的这些所谓的宝物,能够显现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显现。”

也就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不但是用耳朵听法(你看娑婆世界只能耳朵听法),在极乐世界你还可以用眼睛看到所有的真理,用亲眼,百闻不如一见。你看这个人,他因为持戒的关系生天了,你看得清清楚楚,看到整个十方世界善恶的业缘全部显现。你看到别人怎么样,你就会警惕:哦,这个人因为持戒的关系生天了;这个人一天到晚说人家的是非,到拔舌地狱去了!你看到以后,内心当中特别深刻,跟听闻的感觉又不一样。所以,在极乐世界,它的说法不但用音声,有时候佛陀他不讲话,让你自己去看,皆悉照见十方世界种种善恶的业缘。那么看到是怎么样呢?“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就好像你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像那样的清楚分明。虽然你看的是一个很远世界的众生的情况,但是你看得就像自己在照镜子一样,如此的清楚。当然你的感受也特别的深刻。这个就是能够照见十方的业缘,举出这种功德。

丁五、树中现刹愿(四十)

看最后一段,树中现刹愿。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所看到是众生的善恶的业缘,那当然是给我们一些警惕的情况,那么这个地方是看到佛陀说法的情况。前面是看众生法界,这是看佛法界。说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如果想要见到在十方净土当中的某一尊佛跟他的净土,比如说你在娑婆世界的时候就非常仰慕药师佛跟他的净土,但是因为有特殊的因缘,你没有求生到那个地方去,那么你到净土以后,你想要去见到药师佛的净土,怎么办呢?“应时如愿。”因为在道场树的树叶当中,你就能够随你的心愿而看到药师佛跟他的净土、跟他的眷属。虽然这么远,你也是像照镜子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其他版本的《无量寿经》说,你看到这个诸佛世界的国土,“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这个希有心,古德解释,生起无上菩提心。看到诸佛在说法,生起菩提心。所以古人常说,你往生到净土,就等于往生十方净土。我刚开始还不懂这个道理,为什么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往生十方净土呢?因为你到极乐世界,整个十方世界的资讯你全部很清楚,就像你在家照镜子一样,身历其境。这个是其他世界很难提供给你的,很难提供。所以古德讲,亲近阿弥陀佛就等于亲近十方诸佛,往生极乐净土就等于是往生十方净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从这两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希望大家的思考模式是这样:这个四十八愿,你不要把它想成是阿弥陀佛发的,它跟你是有关系的。你现在四十八愿听完以后,你要做一堂功课,你要在心中画出你自己净土的愿景。四十八愿讲完以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要有一本四十八愿,你就成功了。如果四十八愿听完以后,你的心中还是无住,那就完了。这个四十八愿是告诉你,你怎么去规划你来生的愿景,而且这每一个愿你都可以做到,每一个愿都可以兑现,佛陀绝对不妄语的。所以你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每一个愿跟你关系密切,有的是跟你今生有关系,有的是跟你来生有关系。只要你忆念它的存在,它就会存在。是这样子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一法乃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

西方佛圣,何以贪华丽?

【问。西方佛圣。何以贪华丽。尚美观耶。此土土古圣贤...

净土宗的祖师们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

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

三福怎样操作才有把握往生

问: 《观经》中佛告韦提希,欲往生彼国(西方极乐)者...

净业三福做不好,往生就有困难

往生就是靠信愿感通弥陀愿力往生,这是净土宗往生的一...

一昼夜念佛是什么标准

问: 汉、吴两译原译本下辈往生只要曾发心念佛一昼夜...

从点状的佛号提升到片状的佛号

我们怎么把一个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的佛号,让你...

这样念佛能入如来法身果海

如来微妙色身,虽在极乐,离隔十万亿刹;如来清净法身...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只顾着「佛学」,而不重视「学佛」

现如今,清净如法的实修道场,在国内已经是屈指可数。...

佛法宇宙观之六道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一个概念,接着上一次的三界,我...

橘子皮的17种神奇用途

导语: 橘子好吃且营养丰富这你肯定知道,但是橘子皮...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江西道一禅师。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马氏。本邑罗汉寺出...

【佛教词典】超诸色想

云何诸色想?谓眼识相应想。等想现前等想。解了取像已...

【佛教词典】名假

(术语)三假之一。于诸尘和合上假设种种之名。名者华...

不求万事如意,只求万事如法

奉劝各位,在社会里边,不要热衷名利。名利好比过眼云...

罗汉的含义

我们常说的罗汉实为阿罗汉的简称。为声闻四果之一,如...

略记一代高僧明学长老的慈悲与智慧

明学长老德高望重,慈悲为怀,平易近人,心胸宽大,大...

昙影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佛陀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恶...

人生可以看做三层楼

我常常凝视着丰子恺先生的像,猜想着他那颗博大而善良...

趋向解脱的功德

前面的安乐道讲到苦乐的问题,这一块我们全部讲完了。...

李炳南老居士:最简单的净宗早晚课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称一拜或只合掌...

十种忏法能将罪业忏除清净

智者大师告诉我们,若想真正将罪业忏悔清净,可以采用...

百千万劫难遭遇——佛法难闻

各位有缘,今天是我们这个这次福慧慈缘一直举办的这个...

国务院参事室:建议恢复我国传统饮食习惯

我们痛定思痛,常常在寻找造成灾难的原因,寻找解决灾...

大乘的空观与小乘的空观有什么不同

这个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个空观。几乎所有的调伏烦...

离开地狱的唯一生路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点就往生这一点,是全靠佛力。这是净...